案例分析论文.docx
《案例分析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分析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案例分析论文
案例分析论文
篇一:
3论文范本-案例分析型(较好)
xx公司薪酬管理对策研究
金女士
XX单位
摘要:
薪酬管理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先进的薪酬制度在有效的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从而保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增强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xx公司为例,以现代薪酬理论结合当前实际,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现状和在薪酬管理方面的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并就相应对策进行探讨。
引言:
目前,除了某些大型的民营企业,诸如联想集团,在薪酬管理方面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的体系外,很多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对薪酬管理在整个发展战略中所起的重要性也不够重视,本文讨论的即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1xx公司简介
xx公司全称xx食品包装机械公司。
该公司系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并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具有十多年历史的专业研制食品包装机械的生产厂家。
1989年中国第一台全自动果冻充填封口机诞生于该公司,并以“填补国内空白,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进口同类产品水平”的结论通过技术鉴定。
目前已发展为多个系列,共二十多个机型的食品包装机械产品,并可配套为全自动生产线。
该厂产品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及全国评比金奖,国内大型果冻生产商大部分采用本企业的充填封口机及制杯机械。
该公司产品畅销全国内地,且总销售额的70%为出口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非洲、中东、南美各国,出口创汇250万美元左右。
xx公司现有员工160多名,是一个中型的民营企业。
它的薪酬体系如下:
1.1公司目前薪酬的基本情况
xx公司的应发工资是由基本工资、加班工资、计件工资构成。
行政人员工资只发基本工资,不算加班工资。
车间人员分计件工资和固定工资两种。
应发工资减去考勤(迟到一次扣十元,旷工一天扣50元,请假如正常理由的不扣款)即为实发工资。
车间人员假如为计件工资的实发工资还将扣次品、报废款。
2004年3月份工资发放情况:
总人数168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28人。
应发工资为185636元,实发工资183895元。
1.2管理人员的薪酬形式
管理人员工资为固定工资。
车间调度主任月工资为3000元,各分车间主管月工资1500-2500元。
具体看工种情况。
部门经理月工资2000元,每月还根据公司的效益情况发奖金。
部门经理年度还可参与分红。
1.3生产人员的薪酬形式
生产人员的工资有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两种。
如果该工序的生产过程复杂,可以用计时与计件同时计算工资。
由于该公司机加工车间的工作要求比较高,所以该车间为计件工资熟练工人每月工资可达到4000元。
一般车间为计时工资,工资一般由600-1500不等。
1.4销售人员的薪酬形式
销售人员工资为固定工资。
不实行提成。
月工资1000-2000元,每月可根据情况由部门经理发奖金,一般不超1000元。
2xx公司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薪酬的制定跟着感觉走
xx公司在制定薪酬体系时,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
公司老总并没有对市场的一般薪酬水平进行过市场调查,对其他企业尤其是竞争性企业的薪酬水平往往知之不确;对市场一般薪酬水平把握常常若明若暗;对员工的工资和奖金的发放的多少,往往也是老总们“拍脑袋”的决策,而依据就是它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对员工“盯”出来的结果。
这种原始的工作方法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违背了薪酬管理的公平原则,而且会提高企业的人力成本。
例如:
一个生产部主任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处处体现领导者的表率作用。
无论职工工作态度如
何,他总是默默无闻地从早忙到晚。
在老总看来,他是一个好干部。
但是,这个老总眼中的好干部因为它无法调动大家的干劲,利润总是负增长。
所以,制定员工的薪酬水平,不能用眼睛看,而要用各种科学的考核方法,在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用预算考核法。
2.2对整个薪酬的界定缺乏理性的战略思考
从xx公司的员工的薪酬制度来看,该公司并没有将薪酬作为其发展战略的杠杆。
xx公司未来的主要发展战略继续拓宽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
该公司的战略眼光是很远大,但是在人力资源规划上却又缺少战略性的思考。
企业的老总根本没有注意到,薪酬中几乎没有涉及对熟悉外语和外贸、从事研究与开发等高素质人才的潜质提升与潜力激发。
在遇到战略发展瓶颈时,也很少从人力资源方面分析企业战略实现的瓶颈,以及如何运用竞争力的薪酬政策去拓展此瓶颈。
2.3忽视薪酬体系的“内在薪酬”
广义的薪酬可分为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两个部分。
前者是人们从工作本身得到满足,它一般无须企业耗费多少经济资源,表现在挑战性、成就感、兴趣、自由度、文化等方面。
后者则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实质性东西,它需要企业在经济资源方面付出相应的代价。
xx公司的老总们所理解的薪酬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在薪酬”,而忽视“内在薪酬”。
对于民营企业的老总来说,追求利润是最大的目标,他们会觉得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是一种华而不实的举动。
但是当员工每天上班的目的仅仅是“Justformoney”,那么,一旦在薪酬方面员工不满意的话,就很可能一走了之,给企业造成损失。
2.4为规避攀比沿用模糊薪酬
从上面xx公司各部门制定的薪酬制度我们可以看到,老总能及时给那些为企业作出超乎寻常贡献的员工以激励,但又担心这会引致其他员工心理失衡。
因此,有时不仅奖酬在一定程度上是模糊的,基本薪酬也有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是模糊的。
这在销售人员的薪酬支付上是最为明显的。
但是这种模糊薪酬机制也有它的弊端:
(1)薪酬,尤其是奖酬,不仅对当事人是一种激励,对其他员
工亦是一种激励。
其本应具有得对其他员工的激励作用被忽略了。
(2)他侵蚀了薪酬管理的公平原则,从而弱化其激励功能,人们在心理上的感受觉得薪酬的支付并非公平。
3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
3.1特殊历史条件决定xx公司的家族式的管理
xx公司是由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单个业主绝对控制着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但是,企业发展壮大后,特别是当业务逐渐拓展到海外后,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管理上,都必须从家族以外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但是,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特性本能地反对这种人力资本的引进。
即使某位老总力排众议,家族成员也会前方百计排挤之。
因此,这样就很难使员工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使企业在快速发展不出闪失。
3.2将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
xx公司对厂房、设备方面的投资热情颇高,对员工薪酬水平提高却心有不甘。
该公司的老总并没有认识到,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互动的良性循环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员工的薪酬水平较高,企业原有高素质员工的流失率将降低,节约了员工的培训费用,企业将吸纳更多的素质员工,员工更有实力加大自我开发力度,这些均有助于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提升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这就可以形成员工素质提升与其薪酬水平提高的“互推”之势。
此态势对企业与员工均是有益的,而企业最终获得的收益(即人力资本收益)将高于在员工方面的各项支出(即人力资本投资)。
3.3现代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
在企业创业阶段,xx公司的管理者们凭借自身的“权威”,在非人力资本的影子发挥着主导作用。
那时企业初创,规模小、人员少、结构简单,薪酬单一,作为企业家的业主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地监控企业运作,对于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在“随意”中合情合理。
但是,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和外界竞争的加剧,老板们自身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尤其在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的把握上
篇二:
案例分析论文
经典法律案例分析结课论文
对大学生故意杀人罪案的思考与解读
专业班级:
11级工程管理5班姓名:
邱宝兴学号:
026115222006年5月1日,长沙一19岁女大学生李爱娟向其同室好友曾海燕连砍六十二刀,曾海燕经医院抢救,终幸免于难,却遭致六级伤残。
经查,起因竟是:
李爱娟盗用曾某小灵通打长途电话给自己的男友,当曾海燕试图到电信局查询话费以解心中疑惑时,李爱娟为了避免事情“败露”,就寻机邀好友曾海燕到楼顶“吹风聊天”,伺机下手。
06年10月23日,长沙中院判处李爱娟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消息一出,在舆论和社会上引起轰动,有人惊称,这是“女版马加爵”。
人们不免要问,李爱娟何以杀人?
此一具体行为的根源是什么?
笔者根据网上相关材料,直接找出以下五种具体说法(原因):
1、李爱娟害怕盗用小灵通一事败露。
2、“失恋”给李爱娟造成的痛苦(即男友的“背叛”)。
3、家境贫困、因学负债造成了心理压力。
4、寝室内同学关系不太好。
李爱娟曾被诬称偷了室友的东西,很气愤,很委屈。
5、家庭简单化,父亲时常打骂女儿。
媒体对李父的描述:
为人憨厚,内向,又有粗暴的一面。
上述说法都有道理,但此一罗列并未解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无法解释李爱娟(“女版马加爵”)的犯罪原因。
本篇试图从唯物主义的角度,以社会心理科学来剖析此案。
法学界关于犯罪主要原因的理论中,犯罪社会学派无疑是唯物论的,即认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德国犯罪及刑法专家李斯特承认生理因素对人的心理、行为有影响,但社会因素则是产生犯罪的决定性因素;李斯特不无道理地指出:
大众的贫穷是培养犯罪的最大基础。
让我们再来看看李爱娟的家庭情况:
李爱娟还有一个在艺校读书的妹妹,她们的父母经营着五亩薄田,却还供养着三位八旬老人,全家仅因两个女儿的学费就负债六万元,全家的日子举日为艰。
这种赤贫状态无疑深刻影响了一个19岁的女孩的心理与行为。
笔者特别注意到,网上总有一些对贫困与犯罪之关系的“反对意见”,典型的评论如下:
“穷……穷能怎么样?
穷就可以杀人了吗?
穷就可以犯错误了吗?
穷不是借口。
如果你觉得你比别人穷,那是因为你太虚荣……我小时候家里很穷,看到富人家的孩子吃好东西,自己都会流口水,但是我不羡慕他们。
我不怪我的父母没有钱。
小时候父母就教育我:
人穷、志不穷。
人不能有虚荣心。
为了一点电话费就杀人,可见此人是什么样的心胸?
一个大学生就这样的素质吗?
”这个评论貌似有道理,实则偏颇。
因为它首先建立在一个极大的心理学误解上——在本案以及马加爵案这类特殊的因小事而杀人的特殊案件中,贫穷并不直接导致杀人的动机或企图。
关键问题在于,贫穷的现实在人的内心深处造成一种关乎体面(即“面子”)乃至人格尊严与道德上的敏感。
贫富悬殊给一个穷人(特别是穷人的孩子)所带来的决不仅仅是吃穿更差些、手头更拮据些、私人物品更少些,更是不稳定感、不安全感以及深深的自卑与对自己行为
的道德评价的高度敏感。
对于穷人的孩子来说,基于贫困这个深刻现实的自卑感与敏感,恰恰是自我监督和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体面的潜在意识,是穷人的一种心理自卫,然而它往往是自然自发、却不自觉的。
笔者前面列举的第四种说法特别能说明问题:
李爱娟曾被室友诬称偷了东西,她很气愤、很委屈。
假设,李爱娟是一个富家女儿,即使被人怀疑,且她的确清白,那她至少不会有那种特别的敏感,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想,她能颇带自负意味地反问对方一句:
“我什么都不缺,犯得着偷你的东西吗?
”但事实上,李爱娟是一个穷人的孩子,她家境贫困,这就使得李爱娟对自己行为的道德评价(尤其是,哪怕仅仅在谈话之间涉及金钱、财物的事)极为敏感。
这种敏感实质上是她——一个贫困孩子的自我道德评价与人格体面的底线。
当室友诬称她行窃时,她内心所遇到的,首先是这种敏感的破裂,由此触及极度自卑与失落的体验,我们可想而知她那难以消弭的气愤与委屈。
当李爱娟真的盗用小灵通打电话时,她所感到亏欠她朋友的决不仅仅是那些电话费(当然,在她看来,那些电话费很高),她所感到的更是那种敏感的自我责问,是强烈不安的负罪感。
影响她举刀杀人的主要因素正是这种消除负罪感的内心需要。
贫困只是导致敏感,在过失的情况下引发负罪感,进而产生消除负罪感的需要,而人的需要正是犯罪的主要原因;但,在本案(以及类似的马案中),贫困当然不直接导致杀人。
李爱娟在杀人的时候当然不可能这样想:
因为我穷,还不起电话费,所以我要杀了曾海燕。
如果李爱娟竟是这样想的,那只能说明她本来就是思维逻辑异常的人,但没有证明这一点的材料,相反,相关材料证明她是一个思维正常的人。
那个“反对意见”还说李某太虚荣,不懂得“人穷、志不穷”的道理,这恰恰违背事实:
李爱娟从小勤俭朴素,学习刻苦用功,这恰恰可以说明李爱娟“人穷、志不穷”,顺便说一句,马加爵在他的
学生生涯中刻苦努力,还勤工俭学,是贫困大学生中“人穷、志不穷”的典范。
至于说虚荣非分之心,李爱娟盗用小灵通打长途电话给男友,从事情本身的心理学角度来说,是正常人对爱与归属感的正当需要(即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人的五种需要之一),这一合理需要仅仅是相对于贫困的现实而言才是“不合理”,这不能简单归结于虚荣非分之心。
(这里有必要指出,所谓“虚荣心、非分心”的实质是具体事实而不是抽象道德——对温饱、情感与正常人一般愉悦的渴求,与对升官发财、做人上人的渴求,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李爱娟砍杀曾海燕这一案件。
根据犯罪动机论以及解释事物发展原因的矛盾论,犯罪动机是犯罪者的某些内在需要与外部刺激(目标或诱因)相结合而产生。
这个外部刺激无疑首先是李爱娟害怕盗用事实“败露”,在这一因素中,李爱娟对此后果的预料是过分严重了(原因待后分析)。
而犯罪者的需要首先是对内心那种特殊敏感的自我保护。
上述算是基本弄清了本案的犯罪根源与犯罪动机及其相互联系,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李爱娟在犯罪行为选择上的心理学特点和种种原因。
根据媒体报道,李爱娟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和酝酿、准备而行凶的,这显然说明其动机是自我意识到的预谋性动机,而非情景性犯罪动机。
在这种动机里,犯罪者的比较稳定的思想——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就对行为选择起到了主要作用。
在价值观上,李爱娟在自我意识上存在缺陷。
犯罪心理学里关于犯罪动因的自我意识论根据自我认识中的自我观念,将自我意识分为现实自我(自己眼中的我)、投射自我(别人眼中的我)、理想自我(我希望成为的人)。
其中,
理想自我直接取决于自我价值评判,而且它显然是一种自主、自觉的自我意识。
笔者认为,理想自我应被理解为自我活着的理由与希望,在马斯洛的需要论里,理想自我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对应,是最高层次的自我需要。
这种理想自我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人的情绪和思想(无疑,这种理想调节力量以自我的基本物质利益为限),一个尊奉理想自我(信仰)的人只有涉及其信仰问题时才会以生死斗争来解决、而在此上限之下对其它一切言行加以自控,从而更易达到自我内心的和谐。
(笔者曾经与一个杀人犯相处过一段时间,其实他是一个非常善良可爱的年轻人,还有一个很好的女友,他本人是基督教徒,他之所以杀人只是由于听从教唆、杀了一个异教派的教徒)。
法国哲人加缪的话意味深长:
“被人称之为生活的理由同时也就是死的充分理由”(《西西弗的神话?
荒谬与自杀》)。
从所有材料来看,李爱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理想自我,她一无信仰(宗教或某种主义),二无对自我存在于世的理由与希望。
要说她一直努力学习、渴望摆脱困境么?
不不,这还远不是一种自主的、自觉的信仰、理想或活着的理由。
这在根本上是贫困的强迫,是物的匮乏对人产生的驱赶与役使,它粗暴地表现为憨厚简单的李父的多次狠话:
“你如果考不起大学,我们就当没有你这个女儿!
”它还可怜地表现为李爱娟为了维护家庭而省吃俭用,而李母给她买的最贵的衣服是一件六十元的单衣……贫困的土壤不能提供更多的养分使理想自我成长起来,李爱娟的自我意识在根本上是缺失的,现实自我只好常常无力地屈服于投射自我,在两种自我评价的矛盾对立中,李爱娟不自觉地沉沦于痛苦的内心体验中。
在这种情况下,另一个具体因素——失恋,对李爱娟的心理压力很大。
失恋所造成的首先是深深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尤其是初恋而又失恋的人往往会不自觉地把那种恋情作为自己的全部精神寄托,而根本上忽略了其他情感慰藉和
篇三: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论文
摘要:
我国语文教学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
本文将用分析法,从课堂的导入、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达成和对教学的思考四个方面,对郑桂华老师《陋室铭》课例进行研讨,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郑桂华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
分析法:
郑桂华;语文教学;教学案例;分析
郑桂华老师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的博士,本人有幸现场聆听到郑老师执教的《陋室铭》,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给了我实实在在的收获、语文的收获。
感触之余,写了下面这篇小文。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讨论:
关于本节课的导入;关于课堂教学过程;关于教学内容的达成;关于对教学的思考。
我坚信,研习郑老师这节课,将改变我们上课的方式,理解新课程带给我们的实惠。
一、关于本节课的导入
王荣生教授曾这样评价郑桂华老师:
郑桂华的课有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真实、真切,让人感受课堂的美好。
①我深有同感,郑老师在唠家常的同时是在“收买人心”,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我们可以先来欣赏一下她独特的导入:
(课间,教师走进教室,还未上课,学生三三两两的在交谈)师:
(问坐在前排的同学)你们班有多少同学呀?
生:
62.师:
你们班的语文科代表是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