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docx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1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多么温馨的一句话啊!
这里面从充满着宽容、信任和爱。
而真正做到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就告诉我们怎样让孩子信任我们,怎样让孩子主动把自己成长的手放与我们心间。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撰写的,他在成为心理学家之前,是一名优秀的老师。
这本书共有三部,我手中的是最后一部。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正是处于教育工作岗位的我所急需汲取的知识。
此书告诉我们在遇到问题时,理论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
怎样获得这种有效的技巧呢?
带着此问题我快速的阅读着。
在引言中有这么一句话“有一件事将永远是老师的职责:
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的情感氛围”。
我对这句话有很深的感触。
让我想起儿时的自己,因为喜欢一个老师,所以爱上她的课堂。
即使老师无意讲错了一个地方,我也会满心欢喜的原谅她。
在她的课堂上我全神贯注的听讲,在她布置的习题中我次次全对,本科成绩更是遥遥领先。
数年后,我也成为了现在的老师,这一职责我也深深的记得,并认真的执行着,我努力让班里每个孩子爱上我,也能像小时候的我爱上我所教学的这一科。
我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不同的教学手法等等使这群孩子们爱上课堂,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课堂上总能看到孩子们面带微笑的听课,在课堂上孩子们总感觉时间过得那么的快。
由此可见,“这个学习的情感氛围”是多么的重要啊!
本书共十二章来讲述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所应用的技巧,其中我对《最佳状态的老师》和《家庭作业》这两章印象最深。
《最佳状态的老师》:
本章用实例说明了最佳状态的老师所具有的技巧。
“一张安慰的便条”――文中记录的是一个9岁孩子对发到最后一本书引起自己的不满,把自己最后得到书归结为自己姓氏是z,于是恨自己的姓、恨学校、恨所有的人。
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怎样来处理这样事情呢?
我也许会单独找他谈话,告诉他并不是因为他的姓的原因,每个人都可能会最后拿这本书,还有讲一些道理给他听。
而书中的孩子老师不是这样做的,她给孩子写了一张充满温暖的一张便条“亲爱的保罗:
我知道你一定感到非常伤心。
你热切地等待着自己的新书,但是,突然――真让人失望。
每个人都拿到了书,除了你。
我要亲自去看看,让你得到你的新书。
你的真诚的老师”这张便条的内容让我想到看过的另一本书《怎样与孩子沟通》,里面也讲述过类似的内容,就是当孩子遇到沮丧伤心的事情时,先要帮孩子承认接受他的一切,让他感到安慰,感到你的重视,感到你的爱,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接受你的教育,你的教育才是有效。
记得有一次六一儿童节学部里选节目,我们班几个爱跳舞的孩子们非常积极,打三月份就开始学节目、练节目,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就连他们最喜欢的体育课,也会向老师请假加班加点的练习。
因为一心想着一定要被选入这一梦想,使他们如此坚持,如此执着!
但是,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结果令孩子们抱头痛苦起来。
看到这场景,我也融入其中了,把他们揽入怀中,就像保护受伤的孩子一样。
当时我什么话都没有说,任他们在我怀中哭泣。
之后,我给他们写了一封信“亲爱的孩子们:
老师知道你们很伤心。
对自己的节目真心的付出了,并抱有很大的希望。
但是,突然失望了,别班的节目选中,我们的落选了。
而你们的节目在老师心中是最棒的!
在同学们的眼里是最棒的!
”在孩子们平静下来时,看到这些话语,心理上得到了安慰,感受到老师的友善和爱的情况下我也慢声细语的提出自己的不足,别人的优点。
孩子们有了这一经历和鼓励,没有一蹶不振,每年的六一节目,照样精心的去准备!
但心态不一样了:
重在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读到《家庭作业》这一章时让我想到那些总不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孩子的名字。
家庭作业一般是老师针对白天所讲的课布置的运用、巩固的习题,但班里总有几个孩子完不成,作为班主任经常有任课老师向我反映此问题。
文章中讲到“尊重孩子的自主”:
当父母过于热心的参与孩子的家庭作业,孩子可能就会反叛。
如果唠叨和检查作业干涉了孩子的自主权,不及格就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象征。
还真是,每每完不成作业的孩子都是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家长在家喋喋不休的喊孩子写作业的,原来原因在于此啊,回头一定要和这部分家长好好交流,告诉他们“家庭作业对于孩子来说,就像自己的工作一样,都是一种个人的责任”,还要和家长交流要向文章中的例子中的妈妈不要为作业而争吵,威胁。
要给孩子提供选择,比如“你可以放学后马上做作业,也可以在晚饭后、看电视前写作业。
你自己决定”我把自己读到的这些经验与做作业拖拉的孩子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结果我们班的翔同学从以前做家庭作业需要3、4个小时,到1个小时即可完成的很好!
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在这一章还有一个小故事我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忘记做家庭作业了,孩子要妈妈给他编一个借口,妈妈拒绝了,而是建议孩子把真相写下来,并且签上妈妈的名字。
目的让老师明白,作为家长会理解人有时候会忘记事情的。
孩子有了此便条,满意的上学了,这位妈妈明白:
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做好给予帮助,而不是说教。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儿子,有一次周末作业他忘记了一项,我很生气,严厉的批评了他,并且一生气,撒手不管了。
孩子就带着一颗忐忑的心去上学了,跟老师沟通,才知道,他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自己撒谎了,说是因为自己感冒了没有做。
如果,我早读到此书,就不会发生如此的事情了。
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是自己错误的方法导致不知所措的儿子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而撒谎了。
事后,我找儿子谈了心,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然后保证以后不会这样去做,儿子看到我诚恳的态度,他也对自撒谎的表示悔恨,要彻底改掉。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去学习、反思的经典,一句“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如此轻松,也如此沉重!
领悟技巧,孩子才会主动地把手交给你,让你带他领略四季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个世界的轻松自如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2
粗略看了《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作为父亲,我觉得羞愧难当,有一种不安的情绪在蔓延。
记得自己非常喜欢鲁迅的一段话: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现在“我该怎样做父亲”一个急迫的命题,摆在我的面前。
恰逢《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向我们展现了教育孩子的不同视角,给我这样一个毫无章法的父亲,一次警醒、一剂清醒剂。
以前,我总认为,女儿快十岁了,现在对她的教育,只要提要求就可以了。
于是,考试没达到理想的成绩,就责怪她不够努力;在家里不做事情,就认为她没有分担意识;犯了错误,就责怪她不吸取教训我们之间的谈话,变成了一个命令,另一个服从;一个是真理,那另一个只能是荒谬可笑的。
作家杨红樱说过,她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
破解童心。
而《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给了我“破解童心”的角度――当孩子和我们谈话时,我们更应该读懂他们的暗示。
比如:
孩子会跟我说:
爸爸,这次考试我考砸了。
其实,孩子是在向我暗示:
爸爸这一次你就不要责怪我了,下一次,我一定能考好,请你相信我。
可是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对孩子大发雷霆,不问青红皂白地说落孩子一通。
我想这样的事情大概会时常发生,我们常常对孩子缺乏耐心,一次的考试失败,仿佛就是世界末日的来临。
我们忽略了孩子奋发自醒的能力,看清了孩子自身的努力。
在书中,我还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
我们都没有养成向对方敞开心扉的习惯,甚至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我们已经习惯了“虎爸”、“虎妈”的角色,对待孩子,我们总是严肃有余,从不肯轻易地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发展。
其实,我们更应该能够感受到孩子情绪的变化,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是对孩子就有着很大的影响。
当孩子失望、害怕时,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结实的拥抱;当孩子愤怒不满,我们应该能够感同身受;当孩子疑惑、不安的时,我们更应该成为他们的“知己”。
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了一些先入为主的主观感受,少了一些是是而非的标准,少了一些成年人的“自以为是”。
正如书中所说:
当我们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的失望时,孩子常常会获得现实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不就是我们期盼的吗?
《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地方,它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应该怎样”,把我们带入教育的“应该状态”。
但我也深知,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想“怎么做父亲”更应该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同成长,用我们的进步换取孩子长足的发展,给孩子更多的幸福时光。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3
最近正在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此书共分了12个章节,从看第一个章节《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就深深地被文章震撼了!
海姆洁诺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每一章节都是围绕主题,用实际生活中常发生的小事去指导家长,教师,使用日常语言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教导孩子。
书中的家长,老师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的方法给我很大帮助,作为一名老师,书中很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的话语更值得我去运用与学习。
老师需要一种同情的语言,一种能留下爱意的语言,他们需要能够传达感受的话语,能够改变情绪的回应,能够诱发善意的表达,能够带来洞察力的回应能够显出尊重的回应。
老师说话要亲切,要对孩子的心说话,
从自己的亲身体验,才真正理解了那些年轻的父母望着孩子依依不舍的眼神,对老师千叮咛万嘱咐的托付。
作为一名教师,肩上的责任真是任重道远啊!
父母亲手把孩子交给了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从这一刻起,我发誓我要用我全部的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因为我是一名教师,同时我也是一位母亲,我能理解千千万万做母亲的心情,“孩子把手给我,你们放心吧!
”
说句实话,教师干的是一个良心活,孩子们小,不懂事,自理能力、表达能力比较弱,从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来到学校这个集体大环境中,老师就应该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教育他,引领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
我们都应当成为家长心目中企盼遇到的好老师,当一名好老师一点都不难――有爱心、爱孩子,爱自己的事业,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做到!
我们将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如果我们不对太阳倾注殷切的期望和爱心,那么太阳也将不会放射绚丽夺目的光芒,让我们都来做一个美丽的教育者!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4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不论是父母和孩子围坐在餐桌上共进晚餐,还是老师和学生相聚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内促膝谈心,这将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卷。
然而,我们并不常这样表达,我们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许久没有感受过这样的温馨了。
掩卷深思,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学习的改变的还有很多很多。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分为十个章节,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阐述了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不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希望每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争辩、战争。
可是尽管如此,生活中还是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教师亦或是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
因为语言像刀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
在沟通中发生的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
与孩子沟通应该学会把孩子像客人一样对待。
第一章分多个方面解释了和孩子对话的这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
首先,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无知的,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
孩子们看似没有完结的十万个为什么并不是单纯的想获得大量的知识,他们想要得到的是这个问题会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所以同孩子沟通应该理解到孩子提出的简单问题背后的真正用意。
其次,与孩子沟通应做到换位思考,因为只有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
由此,我想到我的中学时代老师通常对有情绪怒气的学生的做法是:
冷处理或者是立刻严厉的批评他。
如果作为老师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
我想这样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是理解他的。
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
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
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
除此之外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
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
爱是需要技巧的。
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
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
就如同一位外科医生,仅有对患者的无限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能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的,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这个医生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
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
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
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
这本书虽然是介绍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但我觉得它同样适用与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
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
因为或许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伤害到学生。
所以,不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学生,当他们表现出行为不当时,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指导性的帮助。
总之,老师与家长的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
当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
与此相反,会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反抗,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他一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会在教育学生中充分的运用教育的智慧,语言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5
本学期初,学校邀请教研室主任邹盛蓉来校讲座,邹主任推荐两本书《好妈妈,懂比爱更重要》和《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给大家读。
于是我先选择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一读,虽然平时工作比较忙,但也阅读了一些。
在阅读此书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关系大于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如果父母或者老师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孩子对长辈就产生信任与喜欢,潜意识里就认同长辈的观点,就会加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习成绩、思想道德等就容易提高。
反之,倘若师生关系不好,又或者亲子关系不好,孩子就不太愿意听话,甚至逆反。
尤其是四、五年级学生,自尊心强,自我意识唤醒,如果老师或者家长没有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一味命令式地布置任务,就容易适得其反。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
“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
”是的,教育要在沟通中展开,爱也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之上,要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的交流,善于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6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海姆G吉诺特博士的最后一部经典著作,彻底改变了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是美国父母和教师协会推荐给全美教师和父母的读物。
这本书的主旨非常明确,就是讲老师如何真正实现正确有效地与学生沟通。
书中阐述老师们需要具体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行化地处理教学中随时都会出现的事情令人烦恼的小事、日常的冲突和突然地危机。
告诉我们,在出现问题时,理论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如何获得这些技巧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个篇章,每一片都围绕一个主题,都是用小短文的形式来描述的,用这些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老师,给老师使用日常用语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这些少许的改变,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好办一些,掩书而思,书中一致的交流和赞扬的危险让我收获颇多。
一致的交流指的是和谐真诚的交流,言语和感受要相符。
书中写道,如果要改善教室里的生活,就要从检查我们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开始,一个老师如何与孩子交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师必须要抓住孩子的心,一个孩子只有感觉良好,他才会正确思考,也只有处在良好的状态下,他才可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他们的良好状态,也源于我们,他们的老师们。
赞扬的危险这一章告诉我们,评价式的赞扬是毁灭性的。
感激式的赞扬才是有益的。
一个孩子表现好,我们通常总会夸赞说:
你是个好孩子,或者:
你很棒等评价性的赞扬。
但在这本书中说到:
在心理疗法中,从不会对孩子说:
你是个好学生,你真棒!
这些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
为什么呢?
他们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
夸奖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
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与人格。
赞美的话语应该让孩子看到他成绩的真实情况,称赞的时候要做到明确、详尽的描述,孩子能从这些信息和赞赏中受益,远比哪些对品格的评价要有效得多。
这一点上我觉得我自己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交流时做得还不错。
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语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疗伤,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
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言,在语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与孩子做有效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地学习,我们也会快乐地工作,我们都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7
偶然看见这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便被朴实的书名吸引,随意翻着看了看。
发现书中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在生活中家长、教师和孩子该怎么相处。
想着不但有助于教学,也有助于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一举两得。
读完发现,与孩子相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对孩子足够尊重和重视。
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常常是受保护的对象,有着高大身躯的成人们总是为孩子罩上一层保护网,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恐惧与不尊重。
虽然孩子是弱势群体,是受保护的对象,但孩子也是有着独立思维的个体,与我们有着平等的地位,我们在保护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单纯的靠呵斥,应该尊重孩子们的意见,在他们能理解的范围了给与合理的解释,这样孩子容易接受,也容易认同老师的制止。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起孩子,他们的一个不乐意的表情,可能包含很多内容,杜绝“孩子没什么想法”或是“孩子的主意只在一瞬间”的错误想法,要善于捕捉孩子的一举一动中背后的东西。
因为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第二、要顺着孩子的思维去想事情。
孩子的思想是纯洁的,最大的特点是好奇。
与孩子交流的时候,顺着孩子的思维,给与他最大的理解,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进而才能解决问题。
其实,老师授课就是与孩子的交流,只有与孩子深层次的沟通,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让课程的每个步骤都尽量切合孩子的思维,或者引导孩子的思维朝教学目标靠近。
在管理孩子的时候,需要杜绝“专政”,要善于理解孩子的思维,了解孩子的想法。
才能让孩子们高兴的服从管理。
第三、鼓励孩子有方法
一个孩子表现好,我们通常总会夸赞说:
你是个好孩子,或者:
你很棒等评价性的赞扬。
但在这本书中说到:
在心理疗法中,从不会对孩子说:
你是个好学生,你真棒!
这些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
为什么呢?
他们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
夸奖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
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与人格。
读到这里。
让我想起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夸奖。
教学中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是很多时候这种不准确的激励,非但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探索的动力,反而会把他们引向思维的歧途甚至步入思维的误区。
所以,我觉得评价语言要准确客观,因人因境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就是要通过巧妙地铺垫、点拨、引导、开拓、深化,使学生发现求知、增智、冶情的道路上“别有洞天”。
它有时需要归纳,画龙点睛,一语中的;有时需要引申,纵横发散,左右逢源;有时需要指正,由表及里,指点迷津;有时需要突破,走出定势,另觅新途;有时需要针对个体,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有时需要面向全体,以石击浪,各抒已见。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不是一个人孤立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与人进行交流。
所以当培养孩子的方法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时,孩子才会茁壮成长。
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要彼此尊重。
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
如果每一个孩子享有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那我们的学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做为教师更是要注意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科学、健康的教育和培养。
我们要承认努力、表达感激,但是我们不能评价孩子,不能给他们定性。
所以,让我们改变自己,掌握一定的技巧,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8
最近读到《养育男孩》《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很好的两本书。
男孩子为什么会那么淘气好动,原来男孩和女孩在生理上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不同,我倒不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淘气,当然是很好动的,但是我觉得很正常,很安静的孩子很少,当然也有,豪豪班上有一个小男孩就是很安静的,每次我去接豪豪都看到豪豪在到处乱跑,而那个男孩就很安静的坐在那里,老师肯定会喜欢那样安静的孩子吧,好管束啊,昨天我问老师,老师还说豪豪很淘气呢,很担心老师会不喜欢孩子,甚至训斥孩子,他们毕竟都是没成家的小女孩,会有耐心理解孩子的行为吗?
和孩子沟通也许是每位父母最头疼的事了,有时我在想,该怎样和孩子聊幼儿园的事呢,豪豪不怎么喜欢回家说幼儿园的事,不知道为什么,问他他也不喜欢说,是他就是这样的性格吗,还是我聊天的方式他不喜欢呢,很喜欢听豪豪说话,小大人一样的,最近还经常“训斥”我,指着我的鼻子说我“这样不对,应该那样,你知道吗?
给你一个大拇哥,不给你小红花,”等等的,我想,也许是我平常就是这样和孩子交流的吧,还是在幼儿园老师是这样的呢,该反省了。
爱孩子就该尊重他,倾听他,允许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允许他去按照自己想的去做,当然是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其实,不只是对孩子,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也是需要倾听倾诉,需要尊重的不是吗?
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想,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群都是适用的。
尊敬的家长们,请你们放低姿态去爱孩子,把声调调低,让孩子能感受到你的爱你的尊重吧!
蹲下身子,和声细语的说话,不只是女人,妈妈们可以做到,爸爸们也可以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9
今年寒假学校推荐了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掩书而思,书中的:
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在我们中国的老师与父母看起来是多么的温馨啊!
而我们并不常用这样的话语。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触很深。
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让我知道,从看完此书的这一刻起,我要改变对孩子――也就是我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第一篇章谈到:
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
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
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
“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
以后会有玩的时候。
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
”今天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
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
于是他对儿子说:
“你看上去很失望。
”“我当然很失望。
”“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
”“是呀!
”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从这我就想到我们老师有时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通常的做法是:
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
我们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
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