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考试复习题完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7954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统解剖考试复习题完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系统解剖考试复习题完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系统解剖考试复习题完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系统解剖考试复习题完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系统解剖考试复习题完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系统解剖考试复习题完成.docx

《系统解剖考试复习题完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解剖考试复习题完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系统解剖考试复习题完成.docx

系统解剖考试复习题完成

1.

脑颅的构成(16~19页)

额骨、筛骨、蝶骨、枕骨、顶骨(1对)

面颅的构成(19~21页)

下颌骨、舌骨、犁骨、上颌骨(1对)、腭骨(1对)、鼻骨(1对)、泪骨(1对)、下鼻甲(1对)、颧骨(1对)

在颅底的内面可以看到的重要的孔和管及通过这些孔和管的结构

孔和管的名称

通过孔和管的结构

筛孔

嗅神经

视神经管

视神经

框上裂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第1支眼神经,展神经

圆孔

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

卵圆孔

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

棘孔

脑膜中动脉

内耳门

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破裂孔

颈静脉孔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舌下神经管内口

舌下神经

枕骨大孔

颅的侧面观(翼点)(23页)

颅侧面观:

由额骨、蝶骨、顶骨、颞骨及枕骨组成,还可见到面颅的颧骨和上、下颌骨。

侧面中部有外耳门,其后方的乳突和前方的颧弓可在体表扪到。

颧弓将颅侧面分为颞窝和颞下窝,颞窝上界为颞线。

翼点:

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所构成的“H”形的缝,较薄弱。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通过。

颅顶的缝(21页)

矢状缝,冠状缝,人字缝

2.

鼻旁窦及它们的位置、开口(25~26页)

名称

位置

开口

额窦(1对)

眉弓深面

中鼻道前部

筛窦(筛小房,筛骨迷路)

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

居蝶骨体内,被内板隔成左右两腔

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

上颌窦

上颌骨体内,窦顶为眶下裂,底为上颌骨牙槽突

中鼻道(窦口高于窦底)

颞下颌关节(下颌关节)的结构、可以做的运动(45页)

结构:

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构成。

关节表面覆盖纤维软骨。

关节囊上方附着于下颌窝和关节结节周围,下方附着于下颌颈,囊外有外侧韧带,囊内有纤维软骨构成关节盘。

关节盘周缘与关节囊相连,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分。

运动:

两侧必须同时运动。

下颌骨可作上提、下降、前进、后退和侧方运动。

上提、下降发生在下关节腔;前进、后退发生在上关节腔;侧方运动是一侧的下颌头对关节盘作旋转运动,对侧的下颌头和关节盘对关节窝作前进运动。

张口是下颌骨下降并伴有向前的运动。

大张口时下颌骨体降向下后方,下颌头随同关节破案滑至关节结节下方。

闭口是下颌骨上体并伴下颌头和关节盘一起滑回关节窝的运动。

3.

椎骨的一般形态(12~13页)

椎骨由椎体和椎弓形成。

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孔相通形成椎管。

椎弓是弓形骨板,紧连椎体的缩窄部分是椎弓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

两侧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变宽成椎弓板。

椎弓上有7个突起(1棘突,2横突,2上关节突,2下关节突)。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13~14页)

颈椎

第1颈椎:

寰椎。

环状,无椎体,无棘突,无关节突。

第2颈椎:

枢椎。

椎体向上伸出齿突。

第7颈椎:

隆椎。

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称锥体钩。

胸椎

横断面呈心形。

横突末端前面有横突肋凹和肋结节相关节。

关节突的关节面几乎呈冠状位。

棘突交长,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

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

椎孔呈卵圆形或三角形。

上下关节突粗大,关节面几乎呈矢状位。

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各棘突的间隙较宽。

脊柱的组成(12页)

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1块骶骨(5块骶椎合成),1块尾骨(3~4块尾椎合成)

椎体间的连接(39页)

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相连

椎弓间的连接(40页)

椎弓板,棘突,横突间的韧带连结和上、下关节突间的滑膜关节连结

脊柱的生理弯曲(42页)

颈(凸向前)、胸(凸向后)、腰(凸向前)、骶(图向后)4个生理弯曲

4.

胸廓的组成(43页)

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连结。

体检时计数肋骨的方式(15页)

在体表扪及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

5.

关节的基本构造(36页)

关节面:

每个关节至少两个关节面;一般为一凸一凹,凸者称关节头,凹者称关节窝;关节面上终生有关节软骨

关节囊:

纤维结缔组织膜构成的囊,附着于关节周围,包围关节,封闭关节腔;外层为纤维膜,内层为滑膜

关节腔:

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城的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为负压

关节的辅助结构(37页)

韧带:

连于相邻两骨间的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束,有加强关节的稳定或限制其过度运动的作用;根据位于关节囊之内外,分为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

关节盘和关节唇:

是关节腔两种不同形态的软骨

滑膜襞和滑膜囊

6.

肩关节(47~48页)

组成:

由肱骨头和肩岬关节盂构成

结构特点:

肱骨头近似圆球,关节盂浅而小,虽然周围缘由纤维软骨构成盂唇来加深关节窝,仍仅能容纳关节头的1/4到1/3;肩关节囊薄而松弛;肱二头肌长头腱在结节间滑液鞘内穿过关节;关节囊上有缘肱韧带

运动方式:

屈和伸,收和伸,旋内,旋外,环转

髋关节(53页)

组成:

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

结构特点:

髋臼周缘附有髋臼唇,髋臼切迹被髋臼横韧带封闭,使髋臼的关节面扩大为环形紧抱髋骨头;髋关节囊致密,后面包罩股骨颈的2/3,而前面完全包罩;关节囊周围有髂骨韧带、股骨头韧带、耻骨韧带、坐骨韧带、轮匝带等多条韧带加强

运动方式:

屈和伸,收和伸,旋内,旋外,环转

膝关节(54页)

组成:

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

结构特点:

膝关节囊薄而松弛,膝关节囊的滑膜层附着于关节各骨的关节面周缘,覆盖关节内除了关节软骨和半月板以外的所有结构;髌骨下方的中线两侧,部分滑膜层突向关节腔内,形成一对翼状襞;也有不与关节腔相通的滑膜囊;在股骨内侧踝和胫骨内侧踝关节面之间有内侧半月板,较大,呈“C”字形;在股骨外侧踝和胫骨外侧踝关节面之间有外侧半月板,较小,呈“O”字形;关节囊周围有髌韧带、腓侧副韧带、胫侧副韧带、腘斜韧带、膝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等韧带加固

运动方式:

屈和伸,旋转

踝关节(距小腿关节)(56~57页)

组成:

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

结构特点:

踝关节囊附着于各关节面的周围,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有韧带增厚加强,内侧有内侧韧带,外侧从前到后分别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跟腓后韧带

运动方式:

背屈(伸)、足石背屈(屈)

肘关节(48页)

组成:

包括3个关节:

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构成);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关节凹构成);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和尺骨桡切迹构成)

运动方式:

(以肱尺关节为主)屈和伸

桡腕关节的组成(49页)

由手的舟骨、月骨、三角骨近侧关节面作为关节头,桡骨的腕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作为关节窝而形成

拇指腕掌关节的组成(50页)

由大多角骨和第1掌骨底构成

前臂的旋前、旋后动作在那些关节上进行

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的联合

7

面肌(66~67页)

颅顶肌。

作用:

额腹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

枕腹牵拉帽状腱膜向后

眼轮匝肌。

作用:

收缩时闭合睑裂,同时扩张泪囊,促进泪液排泄

口周围肌,辐射状肌。

作用:

提上唇,降下唇,拉口角向上、向下或向外

颊肌。

作用:

是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及吮吸,辅助鼓腮或吹口哨

口轮匝肌。

作用:

收缩时闭口。

鼻肌。

作用:

开大或缩小鼻孔(不发达)

咀嚼肌(67~68页)

咬肌。

作用:

收缩时上提下颌骨(闭口)

颞肌。

作用:

收缩时上提下颌骨,后部纤维使下颌骨后退(闭口,后退)

翼外肌。

作用:

一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对侧运动,两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前下(张口)

翼内肌。

作用:

题下颌骨并使其向前(闭口,前伸)

颈肌(69~72页)

 颈前肌和颈外侧肌:

  颈阔肌:

收缩时紧张颈部皮肤,下拉口角

  胸锁乳突肌:

一侧收缩是使头向同侧倾斜,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颈前肌:

  舌骨上肌群:

二腹肌,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作用:

下颌骨固定时,上提舌骨,协助吞咽;舌骨固定时,下降下颌(张口)

  舌骨下肌群:

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

  作用:

下降舌骨和喉,当舌骨固定时,助深吸气

 颈深肌:

  外侧群:

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

  作用:

一侧收缩时使颈侧屈,两侧收缩时上提第1,2肋助深吸气。

如肋骨固定,则使颈前屈。

  内侧群:

头长肌,颈长肌。

合称椎前肌

    作用:

屈头,屈颈

斜角肌间隙及临床意义(71页)

颈深肌外侧群的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

意义:

有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通过。

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血管和神经,产生相应症状,称为前斜角肌综合征。

8.

胸肌(75~76页)

  胸上肢肌:

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

  胸固有肌:

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胸横肌

腹前外侧壁(78页)

腹直肌(带形),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3块扁肌)

与呼吸运动有关的肌肉(78页)

颈深肌外侧群(前、中、后斜角肌),胸固有肌(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膈肌

维持和增加腹压的肌肉(78,81页)

膈肌,腹肌前外侧群(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9.

牙的形态(109~110页)

牙冠:

暴露于口腔,露出于牙龈以外的部分

牙根:

嵌入牙槽内的部分

牙颈:

牙冠与牙根之间的部分,被牙龈包绕

牙的表示方式(109页)

以被检查者的方位为准,以“+”号划分为四区

成人的牙式:

用阿拉伯数字1~8表示

小儿的牙式:

用罗马数字Ⅰ~Ⅴ表示

舌可以分成几部分(111页)

舌可以分成舌体和舌根两部分。

使舌伸出口外的肌肉(112页)

颏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

三对唾液腺的位置及开口位置(113页)

名称

位置

开口位置

腮腺

(浅部)上达颧弓,下至下颌角,前至咬肌后1/3的浅面(深部)伸入下颌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下颌后窝内

腮腺管乳头(平对上颌第2磨牙牙关颊粘膜)

下颌下腺

下颌体下缘及二腹肌前、后腹所围城的下颌下三角内

舌下阜

舌下腺

口腔底舌下裂的深面

小管开口于舌下裂表面

大管与下颌下腺共同或单独开口于舌下阜

10.

咽峡由哪些结构围成及意义(107页)

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围成

意义:

它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也是两者的分界

咽的分部及重要结构(114~115页)

鼻咽。

重要结构:

咽鼓管咽口(鼻咽部的两侧壁上,咽腔经此口通过咽鼓管语中耳的鼓室相通),咽鼓管圆枕(咽鼓管咽口的前、上、后方的弧形隆起,是寻找咽鼓管咽口的标志),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纵行深窝,鼻咽癌好发部位),咽鼓管扁桃体(咽鼓管咽口附近粘膜内),咽扁桃体(鼻咽部上壁后部的粘膜内,幼儿时发达)。

口咽。

重要结构:

舌会厌正中裂(口咽前壁呈矢状位的粘膜皱襞),会厌谷(舌会厌正中裂两侧的深窝),腭扁桃体(口咽部侧壁的扁桃体窝内,外侧及前、后均被结缔组织形成的扁桃体囊包绕),扁桃体小窝(扁桃体表面深陷的小凹),扁桃体上窝(扁桃体窝上未被腭扁桃体充满的空间),咽淋巴环(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共同构成)。

喉咽。

重要结构:

喉口(喉咽部的前壁上份,通入喉腔),梨状隐窝(喉口两侧深窝)

11.

食管的狭窄(116~117页)

第一狭窄;食管的起始处

第二狭窄:

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

第三狭窄:

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

12.

胃的位置、形态和分部(117~118页)

位置:

在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胃前壁右侧部与肝左叶和方叶相邻,左侧与膈相邻,被左肋弓覆盖。

胃前壁的中间部分位于剑突下方,直接与腹前壁相贴。

胃后壁与胰、横结肠、左肾上部和左肾上腺相邻。

胃底与膈和脾相邻。

形态:

胃前壁(朝向前上方),胃后壁(朝向后下方),胃小弯(凹向右上方,最低点弯度明显的折转处是角切迹),胃大弯(凸向左下方),贲门(入口,与食管相连),幽门(出口,存在幽门括约肌,幽门表面有缩窄的环形沟)。

分布:

贲门部,胃底(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胃体(自胃底向下至角切迹处),幽门部。

十二指肠的位置(119~121页)

介于胃和空肠之间。

各部的位置:

上部起自胃幽门(第1腰椎右侧),水平行向右后方,至肝门下方、胆囊颈的后下方,急转。

降部起自十二指肠上曲,垂直下行于第1~3腰椎体和胰头的右侧,至第3腰椎体右侧,弯向左行。

弯折处为十二指肠下曲。

水平部起自十二指肠下曲,横过下腔静脉和第3腰椎体的前方,至腹主动脉前方、第3腰椎体左前方。

升部从第3腰椎左侧上升至第2腰椎左侧的十二指肠空肠曲。

空肠和回肠的位置(121页)

空肠位于左腰区和脐区,回肠位于脐区,右腹股沟区和盆腔内。

13.

阑尾的位置(123~124页)

从盲肠下端后内侧壁向外延伸。

通常阑尾与盲肠一起位于右髂区内。

阑尾根部较固定,多数在回盲口的后下方约2cm处开口于盲肠。

阑尾体和尖端游动性较大,因此阑尾语回盲部的位置关系有多种。

手术时寻找阑尾的标志(124页)

3条结肠带汇聚于阑尾根部,沿该结肠带向下追踪,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124页)

McBurney点:

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Lenz点:

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处

结肠和盲肠的三大特征(122页)

结肠袋,结肠带,肠脂垂

14.

肝的位置(129页)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前面大部分被肋所掩盖,仅在腹上区的左、右肋弓之间,有一小部分露出于剑突之下,直接与腹前壁接触。

肝上界与膈穹隆一致,肝下界与肝前缘一致,右侧与右肋弓一致,左侧被肋弓掩盖。

肝右叶下面,前部与结肠右曲邻接,中部近肝门处邻接十二指肠上曲,后部邻接右肾和右肾上腺。

肝左叶下面与胃前壁相邻,后上方邻接食管腹部。

肝脏面的解剖结构(127~128页)

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3条沟。

肝门(位于脏面正中横行的沟)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出入。

出入肝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肝蒂中主要结构:

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

左侧较窄而深的纵沟前部为肝圆韧带裂,内有肝圆韧带通过;后部为静脉韧带裂,容纳静脉韧带。

右侧纵沟比左侧的宽而浅,沟前部有容纳胆囊的浅窝,胆囊窝;后部位腔静脉沟(第2肝门)。

肝脏面借“H”形沟、裂和窝将肝分成4叶:

左叶、右叶、方叶和尾状叶。

胰的位置和分部(133~134页)

胰位于腹后壁,横置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平对第1~2腰椎体。

前面哥网膜囊与胃相邻,后方有下腔静脉、胆总管、肝门静脉和腹主动脉。

右端有十二指肠环抱,左端抵达脾门。

分部:

胰头、胰颈、胰体、胰尾

肝外胆道的组成(131~132页)

走出肝门之外得到胆道系统。

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和胆总管)

胆汁产生的部位和排出的途径(127、131页)

肝是胆汁产生的部位。

排出的途径:

左、右半肝内毛细胆管→肝左、右管→肝总管→胆总管

胆囊管↗

15.

上呼吸道的概念(135页)

鼻、咽、喉为上呼吸道,是呼吸系统的起始部分。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易引起中耳炎的原因(114页)

咽部感染时,细菌可经咽鼓管波及到中耳,引起中耳炎。

小儿的咽鼓管较短而宽,且略呈水平位,故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时易引起中耳炎。

16.

气管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和功能意义(145页)

气管位于喉与气管杈之间,在气管杈的内面有气管隆嵴,略偏向左侧,是支气管镜检查时判断气管分叉的重要标志。

气管由气管软骨(“C”型,14~17个)、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成。

气管切开术常在第3~5气管软骨环处施行。

异物坠入气管易进入右主支气管的原因(146页)

右支气管短而粗,嵴下角晓,走形相对较直,软骨环较左支气管少(仅3~4个)

17.

肺的位置(146页)

肺位于胸腔内,在膈肌的上方、纵隔的两侧。

表面被覆脏胸膜。

左、右肺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146~147页)

两肺外形不同,右肺宽而短,左肺狭而长。

两肺根的结构自上而下排列不同,左肺根的结构自上而下是:

肺动脉、左主支气管、下肺静脉;右肺根的结构自上而下为:

上叶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左肺的叶间裂为斜裂,由后上斜向下,将左肺分为上、下两叶。

右肺的叶间裂包括斜裂和水平裂,他们将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

肺与胸膜的关系(150页)

脏胸膜贴附于肺表面,并伸入至叶间裂内,与肺实质紧密连接。

(脏胸膜又称肺胸膜)

肋膈隐窝及其临床意义(151页)

由肋胸膜和膈胸膜返折形成,是诸胸膜隐窝中位置最低、容量最大的部位。

胸膜腔积液常先积存于肋膈隐窝。

临床上进行胸腔穿刺的部位。

18.

肾的位置(156页)

肾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属腹膜外位器官。

高度:

左肾在第11胸椎下缘至第2~3腰椎间盘之间,右肾在第12胸椎体上缘至第3腰椎锥体上缘之间。

两侧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和右肾后面上部。

左、右肾的位置不同的原因(156页)

因受肝的影响,右肾较左肾约低1~2cm。

肾门、肾窦及它们的结构(156页)

内侧缘中部呈四边形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为肾血管、肾小盏、肾大盏和脂肪等所占据。

肾门是肾窦的开口,肾窦是肾门的延续)

19.

输尿管狭窄的位置和输尿管的分部(161~162页)

狭窄位置:

上狭窄:

位于肾盂输尿管移行处

中狭窄:

位于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

下狭窄:

在输尿管的壁内部

分部:

输尿管腹部,输尿管盆部,输尿管壁内部

20.

辨认膀胱三角的方法(163页)

在膀胱底内面,有一个呈三角形的区域,位于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此处膀胱粘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膀胱三角。

膀胱三角的临床意义(163页)

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21.

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和弯曲(173~174页)

分部:

前列腺部,膜部,海绵体部

狭窄(3个):

分别位于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

弯曲(2个):

凸向下后方的耻骨下弯和凸向上前方的耻骨前弯。

22.

子宫外形的特点(177页)

成人未孕子宫呈前后稍偏,倒置的梨形。

子宫内腔的特点(178页)

子宫内的腔隙较为狭窄,可分为两部:

上部在子宫体内,称子宫腔,呈底在上,前后略偏的三角形。

底的两端为输卵管子宫口。

尖端向下通子宫颈管。

下部在子宫颈内,呈梭形,称子宫颈管,其上端通子宫腔,下口通阴道,称子宫口。

子宫的正常位置及维持正常位置的结构和它们的功能(178~179页)

子宫位于骨盆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下端接阴道。

子宫借韧带、阴道,尿生殖膈和盆底肌等保持正常位置。

子宫韧带和作用:

子宫阔韧带:

防止子宫前后摇晃。

子宫圆韧带:

对维持子宫的前倾位有一定作用。

子宫主韧带:

是维持子宫颈正常位置,不至于向下脱垂的重要结构。

子宫骶韧带:

向后上牵引子宫颈,与子宫圆韧带协同,维持子宫的前屈位。

23.

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188~189页)

腹膜为覆盖于腹、盆腔壁内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

壁腹膜和脏腹膜相互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成为腹膜腔。

网膜、系膜和韧带的概念()

网膜是与胃小弯和胃大弯相连的双层腹膜皱襞,其间有血管、神经、淋巴管和结缔组织等。

由于壁、脏腹膜相互延续移行,形成许多将器官系连固定于腹、盆壁的双层腹膜结构成为系膜,其内含有出入该器官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和淋巴结等。

腹膜形成的韧带指连接腹、盆壁与脏器之间或连接相连脏器之间的腹膜结构,多数为双层,少数为单层腹膜构成,对脏器有固定作用。

有的韧带内含有血管和神经等。

包括:

肝的韧带(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镰状韧带、冠状韧带),脾的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胃的韧带(肝胃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胃膈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3个重要结构

3个重要结构:

胆总管位于右前方,肝固有动脉位于左前方,两者之后为肝门静脉。

24.

心尖、底的组成(200页)

心尖由左心室构成,心底主要由左心房和小部分的右心房构成。

心腔内的主要结构(201~207页)

心被心间隔分为左、右半心,各半心再分成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4个腔。

同侧心房和心室借房室口相通。

右心房:

前部为固有心房,后部为腔静脉窦。

固有心房内有许多梳装肌,下腔静脉瓣前下方的带状突出为后心耳(Eustachian下窦)。

右心耳呈三角形,基底宽。

腔静脉窦内壁光滑,无肌性隆起。

内有上、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

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卵圆窝(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Todaro腱是下腔静脉口前方心内膜下的腱性结构,它与右心房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之间的三角区称Koch三角,koch三角前部心内膜深面为房室结,其尖对着膜性室间隔的房室部。

右心室:

被室上嵴分成流入道(窦部)和流出道(漏斗部)两部分。

流入道(固有心腔)的入口为右房室口,由三尖瓣环围绕。

三尖瓣(右房室瓣)基底附着于三尖瓣环上,瓣膜游离缘垂入心室腔。

三尖瓣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称三尖瓣复合体。

流出道(动脉圆锥、漏斗部)上端借肺动脉口通肺动脉干。

肺动脉口周缘有肺动脉环,环上附有肺动脉瓣,肺动脉瓣和肺动脉壁之间的带状间隙是肺动脉窦。

左心房:

左心耳狭长、壁厚,边缘有切迹。

左心房窦(固有心房)后壁两侧左、右各一对肺静脉开口,无静脉瓣。

左心室:

以二尖瓣前尖为界分为左后方的流入道和右前方的流出道两部分。

流入道(窦部)的主要结构是二尖瓣复合体,包括二尖瓣环、瓣叶、腱索和乳头肌。

流出道(主动脉前庭、主动脉圆锥、主动脉下窦)下界为二尖瓣前尖下缘平面,上界为主动脉口,口周围的纤维环上由主动脉瓣。

心脏传导系(212~214页)

心传导系由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包括:

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网。

窦房结是心的正常起搏点。

心的动脉来源(214~217页)

心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分别起于主动脉的左、右冠状动脉窦。

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左心室前支、右心室前支、室间隔前支

↘旋支(也称左旋支)

右冠状动脉有6个分支:

窦房结支、右缘支、后室间支、右旋支、右房支、房室结支

25.

颈总动脉的分支分布(222页)

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干。

左侧发自主动脉弓,右侧起于头臂干。

两侧颈总动脉均经胸锁关节后方,沿食管气管和喉的外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在颈动脉杈处有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颈外动脉的分支分布(222~223页)

位于颈内动脉上行入腮腺,末端平下颌颈处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终支。

其主要分支有:

甲状腺上动脉分布于甲状腺上部和喉

舌动脉分支布于舌、舌下腺和腭扁桃体

面动脉分支布于面部软组织、下颌下腺和腭扁桃体等,此动脉的终末端改名为内眦动脉。

颞浅动脉

上颌动脉在下颌颈深面入颞下窝,向前经翼腭窝达眶下裂,改名为眶下动脉。

分支主要有:

①脑膜中动脉:

分前、后支分布硬脑膜和颅骨;②下牙槽动脉:

分布于下颌牙齿,其末端出颏孔,分布于颏部;③其它分支:

布于上颌牙齿和牙龈、咀嚼肌、上颌窦等

颈内动脉的分支分布(223页)

由颈总动脉发出,经颅底的颈动脉管入颅,分布于脑和视器。

颈动脉窦的概念(222页)

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其中有丰富的神经纤维末梢,为压力感受器。

当血压升高时,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血压下降。

颈动脉小球的概念(222页)

是一个扁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动脉杈的后方,为化学感受器。

当血液中氧分压降低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