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简答75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7667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简答75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简答75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简答75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简答75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简答75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简答75题.docx

《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简答75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简答75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简答75题.docx

自考公共政策学0318简答75题

1、公共政策学的内涵:

2、古代没有发展成“公共政策学”的原因(

3、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取得的丰硕成果:

4、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

5、公共政策的内涵:

6、近代公共政策的转型或发展在四个方面的表现:

7、我国的司法机关是政策执行和政策监控的重要主体,而作为政策制定的主体,其作用不大显著的原因?

8、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9、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偏好性?

9、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0、如何进一步推动政策工具类型学的研究:

11、政策制定系统的基本功能:

12、政策执行子系统的基本功能;

13、民间主体系统的基本功能:

14、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5、作为客观存在的政策网络的主要特征有:

16、政策支持系统

17、如何理解公民是公共政策的基石

18、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19、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20、大众传播对政策执行和监控的重要作用

21、大众传播对政策评估和调整

22、政策过程模型的必备条件(

22、理性人的理性主义决策过程

23、理性主义模型的缺陷:

24、决策过程专业化的含义--政策过程专业化也是公共政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

25、公共问题的基本内涵:

26、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基本特征):

27、问题认定的方法:

28、问题认定的步骤:

29、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

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29、政策目标的特征:

30、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31、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

32、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的联系与区别:

33、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

34、公共政策抉择的原则:

35、危机决策的构成需要具备桑要素:

36、危机决策和常规决策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7、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

38、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

39、下级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及作用:

40、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

41、创新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方法

42、政策本身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43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

44、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

45、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

45、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

46、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47、政策无效执行的具体表现:

48、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

48、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机制:

49、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

50、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

51、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

52、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

52、公共政策评估事实标准的内容:

53、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

54、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的程序:

55、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

56、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

57、在政策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对以下问题加以监控,纠正调整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差:

58、政策稳定的意义:

59、影响公共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

60、政策维持的对策和措施:

61、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

62、公共政策变动的模式:

63、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

64、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

65、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

65、公共政策调整的作用:

66、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

67、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

68、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

69、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

70、政策分析的原则

71、政策分析的注意事项:

71、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72、政策分析师的角色定位:

73、政策分析师的素质要求

75、政策分析职业伦理的基本内容有:

四、简答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2、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3、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4、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5、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6、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7、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8.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各自的职责:

9、简述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1、公共政策学的内涵:

(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2).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由于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全部领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

(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2、古代没有发展成“公共政策学”的原因

(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过程进行直接地或比较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公共政策学。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

伦理、哲学的原则出发的。

3、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取得的丰硕成果:

(1).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

(2).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通常是研究报告,但也有进行学理性探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科书。

(3).通过考察和总结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决策实践,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决策和政策理论的指导下,对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进行重构和创新。

4、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

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这种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但是,这一根本的价值取向只有通过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一项好的政策的制定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政策结果,单凭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政策分析,并通过分析得以洞察有哪些因素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方向,是怎样影响的,影响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在政策系统内部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就可以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获得更好的结果;等等。

(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

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是对群众进行政策教育的一种基础性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3).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虽然推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各学科研究的根本宗旨和动力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通过公共政策学的学习和研究,人们才能更加自觉地认识到,公共政策是联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二者的至关重要的桥梁。

因此,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都有必要从公共政策学这个视角去思考自身的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5、公共政策的内涵:

(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6、近代公共政策的转型或发展在四个方面的表现:

(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的公民参与

(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

主权在民;(3).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越来越注重于执行社会管理的智能;(4).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

7、我国的司法机关是政策执行和政策监控的重要主体,而作为政策制定的主体,其作用不大显著的原因?

(1).现行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它在国家机关中由人大产生的机构,受人大的监督,并对人大负责。

司法部门同样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检查和审判工作。

(2).我国司法机关参与立法过程的情况是,司法机关在立法过程的基础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一般性的,当立法过程进入实质性阶段之后,司法机关就不再具有主体地位。

(3).我过司法机关在法律实施过程中作出的适用法律的决定,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不能作为以后适用法律的基础,是一种非规范性的法律文件。

(4).法律解释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具体揭示法律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活动。

司法工作中涉及对宪法和法律本身

的解释,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法律应用的解释出现原则性分歧,则须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

8、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管制功能;

(2).引导功能;(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

9、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偏好性?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①这种公共性产生于公共权力机关的公共性;②以民众问题为取向;③公共政策须以谋求公共利益为目的。

公共政策的偏好性:

政策过程对政策主体来说始终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每个选择都体现着政策主体的偏好。

由于资源总是有限的,因而必须确定一个价值的优先次序。

公共权力机关在政策过程中所做的选择,也会发生政府的偏好受政府自利性影响的问题。

9、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

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公共政策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它的运行和有效性有依赖于它的权威性。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和它的政治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由它的强制性决定的。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国家权力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正式代表,而这种资格的获得则是社会事务分裂为公共领域(公域)和私人领域(私域)、社会公共职能独立化、共同体内部分裂成治理者和被治理者的结果。

因此,公共政策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它所表达和实现的利益,从应然层面来看具有公共性,从实然层面来看则具有偏好性。

(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是公共政策在社会属性的层面体现出来的应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而这里所说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指的是在认识论上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从现在出发,公共政策在这个维度上具有实然性;对未来做安排,公共政策在这个维度上具有应然性。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公共政策须对特定的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回应性,同时它必须具有适用于同一类别的所有社会现实问题的普遍性。

公共政策的普遍性使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公共政策的回应性则使它具有变动性。

10、如何进一步推动政策工具类型学的研究:

(1).重视政策工具箱的建设;

(2).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路线;(3).使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化、明朗化,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和配置奠定基础。

11、政策制定系统的基本功能:

(1).确认政策问题;

(2).确认政策目标;(3).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4).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5).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

12、政策执行子系统的基本功能;

(1).为政策方案的实施做好准备

(2).有效实施政策方案;(3).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

13、民间主体系统的基本功能:

(1).利益表达与利益结合综合;

(2).提出公共问题;(3).影响公共政策制定;(4).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5).填补政策主体所无法到达的空间。

14、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

(2).交换资源的需要;(3).结盟的需要;(4).追逐权力的需要;(5).协调的需要;

15、作为客观存在的政策网络的主要特征有:

(1).政策网络是现代民主社会里,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异质的参与组成的;

(2).政策网络的多元主体之间在资源等方面相互依赖,在特定的政策领域进行合作,以协调利益,实现共赢。

(3).政策网络的规模和边界并不是由正式的制度决定的,而是政策行为者对功能和结构认识的结果。

16、政策支持系统1)信息传播系统信息传播系统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

它是一个有组织、有规程、相互协调的有机协作系统,包括情报部门、统计部门、档案部门、系统数据部门、图书资料部门以及政策信息的咨询、监督、反馈部门。

信息传播系统的任务是根据政策主体系统的需要,向其提供准确、全面、快速、可靠的政策信息。

其基本功能是:

①信息的收集与整理;②信息的加工与储存;③信息的传递。

2)政策咨询系统政策咨询系统也称“思想库”、“智囊”或“外脑”,通过有政策研究机构、政府与这些机构的关系、咨询活动构成。

它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对独立地进行政策研究、政策规划和政策咨询,并向政策主体系统提供新思想、诊断新问题、提供备选政策方案、评估政策实施结果。

3)政策监控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以个特殊子系统,有直接决策者和执行者以外从事政策监督和控制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构成。

政策监控系统的任务是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欲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变形。

其基本功能是:

①建立政策监控标准;②监测政策绩效;③发现和纠正政策执行偏差。

4)政策评估系统政策评估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一个基础子系统,由政策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五大要素构成。

该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为政策的优劣、存废以及政策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事实和价值依据。

17、如何理解公民是公共政策的基石

(1).整个政策运行过程都以公民为基础;

(2).公民参与政治的过程,可以加深其对政策意义的理解,提高政策的效力,制定出最符合社会需要、最能

为公众所接受的政策;(3).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法制化要求公民参与;(4).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公共政策学知识的普及,政策信息的获取将变得十分便捷。

18、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2011-07

(1).政策信息沟通;

(2).影响并制约公共政策;(3).稳定公共政策秩序;(4).角色替代

19、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作用I.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①监测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和提出公共问题;②促进信息交流,释放社会多元诉求;③制造“焦点效应”,催生热点公共问题。

II.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①推动公众议程尽快转化为政策议程;②价值取向和利益导向的引领者;③构建“第二现实”。

“第二现实”指大众传播利用自己“敏锐的嗅觉”,通过频频报道和讨论某个问题,影-响受众对该问题的内容及其性质的认知和态度,进而影响政策议程的建立。

III.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

20、大众传播对政策执行和监控的重要作用

(1).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

(2).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

21、大众传播对政策评估和调整

(1).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

(2).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3).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

22、政策过程模型的必备条件

(1).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

(2).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即具备包括各项微观、具体政策的宏观特性;(3).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4).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5).必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时观察的功能。

22、理性人的理性主义决策过程: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

(2).引导决策者做出决策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按照其重要性不同而依次排列;(3).决策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都为决策者一一权衡;(4).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代价与收益)都进行了调查研究。

(5).每一个选择方案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与其他选择方案具有可比性;(6).决策者最后采用的那个方案,是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既定的目标。

23、理性主义模型的缺陷:

(1).理性人缺乏经验支持;

(2).理性人的公正,客观和理智是有限的;(3).过高地估计了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作为政策分析工具所起的作用,而对社会性,政治性,文化公共政策

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4).理性人在决策中拥有的知识,信息都是有限的;戴伊:

认为公共权力机关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特征:

合法性、普遍性、强制性;

24、决策过程专业化的含义--政策过程专业化也是公共政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

(1).一是政策议程的确立需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意见;

(2).二是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参谋,(3).三是专业人员的价值观、素质和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实施效果;(4).四是政策效果需专业人员来评估。

他们的判断和诊断能够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

25、公共问题的基本内涵:

(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

(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或组织活动;(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26、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基本特征):

P251

(1).关联性与公共性;

(2).客观性和主观性;(3).历史性与动态性

27、问题认定的方法:

(1).边界分析法的定义:

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三个步骤:

饱和抽样、诱导性提问、边界估计。

(2).多角度分析的定义:

即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多角度分析的三个角度:

个人、组织、技术三角度(3).类别分析法的定义:

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同样也是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之一.通常要经过逻辑

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4).层次分析法的定义:

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行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

其实属一种分类分析方法;(5).头脑风暴法的定义:

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包含如下阶段:

组建团体;意见产出;意见评估;意见排序。

(6).假设分析法的定义:

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它比所有分析方法都更具有综合性,更适合于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

28、问题认定的步骤:

(1).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

(2).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3).搜寻事实依据(4).列举目的和目标(5).明确政策封套(6).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7).在此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

29、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

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1).一是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政策问题仍处于潜在的状态和轻微的程度上;

(2).二是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没有察觉其严重性;(3).三是社会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以上四点是于进入政策议程条件相对应的相反条件均可造成障碍);(4).四是不符合社会既得利益者价值规范的要求,不合乎社会制度和程序要求的问题;(5).五是表达方式不当;

29、政策目标的特征:

(1).问题的针对性;

(2).未来的预测性;(3).目的的多元性。

30、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31、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

(1).实事求是;

(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

32、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的联系与区别:

(1).政策规划指的是公共政策形成的一个重要过程,带有明显的“阶段论”的特点。

(2).政策规划重点考虑解决方案的形成和研判,偏重理性和技术层面的分析,政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打破阶段论的新概念。

(3).政策设计从范围来看更为广阔,它“不仅着重解决方案的研拟,也非常重视政策方案的执行问题;不仅是重视技术分析,也重视政治分析。

(4).从政策设计的结构逻辑来看,它将政策问题、政策方案、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都联系起来,贯穿于整个

制定过程,而不强调政策阶段划分。

它将个阶段融合起来,用更加系统的方法来探讨政策方案的形成及其执行问题。

33、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

(1).紧扣政策目标;

(2).规划多重方案;(3).方案彼此独立;(4).方案要有创新;(5).方案切实可行。

34、公共政策抉择的原则:

(1).一是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

(2).二是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3).三是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4).四是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

35、危机决策的构成需要具备桑要素:

(1).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

(2).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3).事态的发展及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决策的后果很难预料。

36、危机决策和常规决策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危机决策这种非例行活动的根源在于日常程序化的常规决策的具体运作的效果。

(2).危机决策可以完善常规决策,常规决策中的制度构建也必须从危机时间已经危机决策过程中吸取有益的经验与教训。

37、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

(1).目标的导向性;

(2).内容的务实性;(3).行为的能动性;(4).手段的权威性

38、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

(1).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2).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3).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续政策的基本依据

39、下级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及作用:

(1).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行为;

(2).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3).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

40、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P335:

(1).执行者因素;

(2).资源因素;(3).工具因素;(4).环境因素

41、创新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方法P335-P336

(1).优化公共决策机制;

(2).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3).构建政策执行的功能共享机制;(4).完善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

42、政策本身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P337

(1).政策的合理性;

(2).政策的具体性;(3).政策的稳定性

43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

(1).象征性政策执行(不务实或阳奉阴违,前紧后送,敷衍塞责);

(2).附加式政策执行(土政策)。

(3).残缺式政策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4).替代性政策执行(挂羊头,卖狗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5).观望式政策执行(软拖)。

(6).照搬式政策执行(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执行,呆板执行)(7).规避式政策执行(扯皮推诿)

44、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

执行性;服务性;权威性;法制性

45、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

(1).政策执行者自身利益和需求。

(2).执行者的素质缺陷。

(3).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

(4).政策执行的宣传缺陷。

45、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

2012-07論

(1).政策本身的复杂性。

(2).政策环境的变化。

(3).目标群体的压力(利益集团的压力;目标群体的文化障碍)。

(4).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46、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

(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3).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4).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5).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47、政策无效执行的具体表现:

2011-07

(1).执行机制与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