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文档版教学案专项11中国社会生活变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757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7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文档版教学案专项11中国社会生活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文档版教学案专项11中国社会生活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文档版教学案专项11中国社会生活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文档版教学案专项11中国社会生活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文档版教学案专项11中国社会生活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文档版教学案专项11中国社会生活变迁.docx

《高考历史二轮文档版教学案专项11中国社会生活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文档版教学案专项11中国社会生活变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文档版教学案专项11中国社会生活变迁.docx

高考历史二轮文档版教学案专项11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2019高考历史二轮文档版教学案:

专项11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必备考点指要】

【基础考点整理】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A、新人教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平民百姓那么粗食布衣,住普通民居。

当时,无论服饰是否华丽,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无论食物是否精美,都为各地自产之物。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洋布”“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

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

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与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农民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遇到灾荒,流离失所,冻饿而死于路途中是常有之事。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假设磐石地沿袭下来。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生产力,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

农民纷纷兴建新房。

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楼房比比皆是。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

〔一〕中国近现代服饰变化〔衣〕

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开始,从西方传入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人的个性解放,首先表达在服饰上摆脱旧的束缚〔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变化〔晚清至民国时期〕:

〔1〕中西服饰并存:

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2〕中山装:

①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孙中山设计出了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③此后几十年,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3〕旗袍:

①晚清普通妇女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

②接触西式服装之后,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是这方面的典范。

③20世纪20年代之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1、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1〕原因:

①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

②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

③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等的影响。

〔2〕特色:

到了清朝末年,四大菜系的特色愈加鲜明。

鲁菜嗜葱蒜、川菜嗜辛辣、粤菜嗜清淡、淮扬菜嗜糖。

2、西餐的传入和影响:

〔1〕时间:

19世纪40年代起。

〔2〕原因:

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随之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3〕中西餐的区别:

中餐重色香味美;西餐重营养搭配。

〔4〕影响:

①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餐桌。

②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受到国人的欢迎。

③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

④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传统居室建筑在近现代的变化〔住〕

1、中国传统住宅样式:

〔1〕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因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样式。

〔2〕传统的民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3〕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普通居民的住房以四合独院为主。

2、中国居室建筑逐渐西化:

〔1〕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2〕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3〕在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出现了以中西合璧为典型特征的毗连式房屋。

〔4〕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也受到人们的欢迎。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革〔习〕

1、变革的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巨大变革〔或时代巨变〕都会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重大影响〔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婚姻风俗变化〔婚姻自主、婚礼简化、恋爱自由〕:

〔1〕在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青年男妇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礼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丧葬风俗变化〔丧礼简化、新旧并存、由土变火〕: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出现了有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

〔2〕农村中更多的仍是实行传统丧礼。

〔3〕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4、其他风俗变化:

〔1〕生活: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剪男性长辫〕易服〔不穿满清官服〕、迫令放足〔禁止女性缠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2〕历法:

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3〕社交:

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4〕观念:

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

〔5〕女权:

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C、岳麓版——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一〕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一〕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

〔一〕“断发易服”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但是完成时间较晚。

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其后与康广仁等在广州正式成立了“不缠足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那么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二〕移风易俗

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一套表达贵贱尊卑的日常礼仪。

清代礼仪根据身份与场合,分三跪九叩、长拜作揖等,陈腐而刻板。

民国之初,为了表达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文明的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在广大内地农村几乎看不到新生活气息,闭塞和贫穷依然是下层民众普遍的生存状态。

〔三〕时尚中国

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成为很多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凭票供应肉、蛋、油到各种美味食品应有尽有,以至于“减肥”成为时尚;从骑自行车出门到开私家车远行,“自驾游”成为时尚。

人们也日益讲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

生活时尚的变化,还表现在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由此引发的“装修热”上。

很多城市出

社会生活时尚在不断更新。

考点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A、新人教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铁路与公路

在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地区而异。

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此外,平民百姓假设想外出,多为步行。

因此,近代以前,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官员上任,百姓迁徙,多以月甚至年来计算行程。

成就,而且在机车的制造方面也有很大进展。

在不断改进机车和对铁路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上,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

随之,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人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由于当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

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二〕水运与航空

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后来,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从此,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后来,无线电台也在各地陆续开设。

不过,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那么供官商通报;

电子邮件。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B、人民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更新

1、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速度快、旧变新〕:

〔1〕进入的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

〔2〕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马车、帆船等〕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取代。

3、中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1〕水运:

①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②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2〕陆运〔按时间顺序〕: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收回铁路利权运动蓬勃开展,中国铁路建设较快发展。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公路交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③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④2003年投入商业运营的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⑤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3〕空运:

①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4、现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特点:

不平衡、多层次、范围广、发展快。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19世纪中期中国邮政的落后状况:

19世纪中叶,中国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4、电话的发展:

〔1〕开始传入:

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德律风,TELEPHONE〕。

〔2〕初步发展:

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继续增加。

〔3〕邮电合一: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4〕迅猛发展:

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截至2003年底,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五亿户,居世界第一位。

5、交通和通信事业发展的影响:

〔1〕促进流通和传递;〔2〕加速城市化进程;〔3〕改变生活和观念;〔4〕推动经济与社会。

C、岳麓版——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