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7437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x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x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陈良敏黎桃桃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日期:

2014-11-21   

 

 

摘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针对热点和难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少值得关注的成果。

现有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说明,基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的研究已经到达一个瓶颈阶段,融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对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影响因素及成效有较大的帮助。

本文在梳理国外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历史的角度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路径,认为随着问题的出现学者的研究侧重有所变化,并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效益分析;影响因素;模式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重大,事关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农民生活、科技进步等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诸多学者加紧了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探究和解决我国国情下农村土地流转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对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所取得的进展并指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对于推动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

我国国内大部分学者已经达成比较统一的认识。

虽然部分学者简单地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等同于国外的土地产权在不同经济实体中流动和转让,但更多地学者较为赞同土地流转是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在不同经济实体〔企业或农户〕之间的流动和转让。

因为,我国农村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制”,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别离,故在我国情境下多数讨论的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杨学成,曾启,1994;易可君,1995;刘甲朋,崔嵬,2003〕。

更进一步来说,农村土地流转是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保留其承包权的前提下,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张红宇,2002〕。

二、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益研究

〔一〕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益研究

针对是否应该进行土地流转,国内学者不仅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益进行探讨,还从多角度分析流转的动因。

认为农村土地流转存在正向效益的研究占大多数,但是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关系存在着争议。

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之间予以正向的肯定的研究成果有许多。

例如:

杨涛,朱博文〔2002〕认为土地流转可促进农村分工分业,提高机械化程度,加快规模农业和特色产业的形成;刘凤芹〔2006〕认为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则土地的集中度也就加快,从而土地规模经营将发展和扩大;QianForrestZhang〔2008〕认为农村土地流转可以到达地方优化资源配置、农村稳定等方面的预期目标,土地流转市场拯救了那些在没有市场情况下收入较低的家庭,提高了生产率和公平程度。

许月明(2006)指出,土地规模经营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规模小而难以流转,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强于生产功能。

刘凤芹〔2006〕以现代企业理论为研究基础,以东北农村为例,对农业土地规模经营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认为,土地规模经营受制于土地流转速度和集中程度、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和转移数量等因素。

因此,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家庭土地承包使用权的流转是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创新机制和政策是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关键。

但与此相反的是,也有学者持有反对的意见。

俞海、黄季焜、ScottRozellec、LorenBrandtd等〔2003〕通过建立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及政策影响因素模型,对180个样本地块在两阶段的土壤实验数据和同时期这些样本地块所在生产小组的社会经济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农户之间的非正式土地流转容易造成农地土壤长期肥力的衰退。

贺振华〔2003〕指出土地流转并不会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除非流转后增加了新的生产要素或者原有的生产要素发生了质的提高。

〔二〕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社会效益研究

国内大多数学者对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经济效益的关注度十分高,研究的成果丰富。

但相对之下,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也存在比较大争议。

持反面观点的学者认为农村土地流转存在负的社会效益。

例如,彭开莉〔2008〕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分析认为,农地流转虽然可以增加经济福利,但是会导致村集体和农民的福利水平下降,以及生态效益和社会保障功能的丧失。

目前,持有正面的观点的学者也不少。

刘莉君〔2010〕根据对湖南浏阳市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网络层次分析法对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的社会绩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说明:

土地流转以后农村基尼系数、农村恩格尔系数、有效就业时间等涉及农村社会和谐的指数都变高。

周晓唯、魏召君〔2011〕基于门槛理论采用博弈论模型求解均衡策略的实证分析方法,发现农地流转间接降低农民市民化的社会门槛,农民会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形成与市民更为接近的生活方式。

三、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研究

在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都进行广泛的讨论和验证。

就本人所能获得的文献情况来看,宏观层面的讨论主要集中于讨论农村人地关系、社会保障配套制度〔包括:

就业制度、户籍制度、补偿机制等〕、农地市场制度安排、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及农地产权状况等外部因素对农户进行土地流转产生影响〔钱忠好,2002;金松青等,2004;陈和午等,2006;叶剑平等,2010;许恒周、郭忠兴,2011〕。

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学者们集中讨论农户个人资源禀赋〔如受教育水平、非农就业、经营兼业化等方面〕、心理认知方面的角度去讨论农户做出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金松青等,2004;叶剑平,蒋妍等,2006;张文秀,2005;贺振华,2006;钱忠好,2008;罗必良、何应龙等,2012〕。

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比较细化的阶段。

很多学者分别从转入和转出两个不同的方向探索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

目前为止,独立研究对农户转入行为的影响因素相比独立研究农户转出行为的研究要少许多。

具有最新意义的一篇文章是由马瑞,柳海燕等〔2011〕通过建立一个农户农地转入行为决策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系统地讨论了外部市场条件对其农地转入决策的影响机制,实证检验结果说明:

农户通过转入农地扩大经营规模以获取规模效益是其农地转入行为的重要经济激励。

四、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模式研究

在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步履维艰的情况下,沿海的发达地区慢慢催生出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效率较高的先例。

黄祖辉等通过对浙江省的实证调研发现,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已经呈现出土地流转方式的多元化、土地流转过程的市场化、土地流转工作的标准化、土地流转价格的合理化等新特点。

对于这些新模式学者倾向于分析其成立或发展的原因、产生的绩效等方面。

由于新模式发生的区域不广,故学者们多采用的是案例研究的方法。

邵传林〔2010〕以宁夏平罗县建构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实践为例,考察此次制度创新的背景、历程及绩效,并运用制度变迁理论解释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兴起;并对平罗案例做了引申:

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平罗做法需要有良好的投资时机、较发达的经济水平、和谐的人地关系、乡村精英人物等条件。

邓大才〔2009〕通过对四川红旗村、河北梨园屯村、湖南湖村、安徽小岗村及周边村庄农地流转市场形成、发展的陈述与分析,根据需求论、制度论与收益论的机理,认为农地流转市场形成最根本的原因是土地产出收益,它是农地流转市场形成的必要条件;需求因素是农地流转市场形成的充分条件,特别是外来资本有增加农地需求和发现农地价格的功能;制度因素并非农地流转市场形成的直接原因,但它是农地流转市场标准升级的保证。

冀县卿、钱忠好〔2010〕采用产权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对江苏省江都市渌洋湖土地股份合作社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保持农地产权完整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农地产权的完全性对农村土地流转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模式研究大体可以理解为采用的是案例研究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是需要强大的理论基础,例如:

产权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市场形成的需求论和收益论等等,再通过对个案或者多个案例进行剖析,从理论的角度推论并能够引证理论所述,从而到达更好理解案例的目的。

五、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述和发展趋势

根据所掌握的文献来看,学者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方法越来越丰富、研究范围也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宽。

第一,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和影响因素的成果丰富。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并不迅速,政府和学者迫切希望找到农民进行农村土地流转的刺激点,大量的动因和影响因素研究也应运而生。

就国内的情况来看,学者多是从产权制度、农民家庭禀赋、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市场发育程度等多种角度进行探讨,理论分析多采用的是经济学的理性人的假设、交易费用理论等观点,并运用二元选择模型、多元回归模型、博弈模型等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分析。

该部分研究成果丰硕,并且已经进入到分阶段或分区域的研究阶段。

第二、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益研究方面尚存在部分争议。

农村土地流转对于农户的土地收益不绝对地存在正向的影响。

虽然国内绝大部分的学者持具有正效应的观点,但也有学者验证到具有反向的效果,并且认为土地流转出以后并不能改变土地本身的收益,转入户需要后期再投资才有收益增点。

此外,农村土地流转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变化也属于起步阶段,而且也还存在争议。

第三、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研究的手段越来越丰富。

首先从定性研究到理论研究,再从理论研究到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方面也发展到了案例研究阶段。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未来在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也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对新的流转方式和模式进行研究探寻可供复制的经验,找到刺激流转的增长点;二、运用纵向的研究方式对农村土地流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深入研究;三、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探寻农村土地流转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四、采用更加扎根的科学方法或严谨的计量经济方法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再研究。

参考文献:

[1]华彦玲,施国庆,刘爱文.国外农地流转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世界农业,2006,09:

10-12.

[2]杨学成,曾启.试论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4,(04):

16-22.

[3]楚玲.关于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研究[J].经济地理,1995,(01):

74-78.

[4]杨学成,曾启.试论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J].农业经济问题,1994,(06):

27-30.

[5]易可君.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J].岭南学刊,1995,(06):

38-42.

[6]刘甲朋,崔嵬.中国农地流转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3,06:

55-59.

[7]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

几点评论[J].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

[8]张照新.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及其方式[J].中国农村经济,2002,(02):

19-24.

[9]徐旭,蒋文华,应风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第9期.

[10]王文峰.

[11]李启宇,张文.当前农地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成都平原为例[J].农村经济,2005

[12]楼惠新,张建新.论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03:

215-218.

[13]田野.中国农村土地流转:

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师,2004,08:

72-73.

[14]刘凤芹.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

以东北农村为例[J].管理世界,2006.

[15]杨涛,朱博文.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益分析与对策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3月.

[16]田传浩,贾生华.农地制度、地权稳定性与农地使用权市场发育:

理论与来自苏浙鲁的经验[J].经济研究,2004

(1):

112-119.

[17]周其仁《:

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叶剑平,蒋妍,丰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农村观察,2006,04:

50-57.

[19]贺振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分析[J].改革,2003(4):

87-92.

[20]张文秀,李冬梅,邢殊媛,张颖聪.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14-17.

[21]钱忠好.非农就业是否必然导致农地流转———基于家庭内部分工的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农户兼业化的解释.中国农村经济,2008,10:

15-23.

[22]王俊沣,伍振军.农地流转的市场模式与参与方动机解析[J].改革,2011年2月.

[23]曹建华,王红英,黄小梅.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的评价研。

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10月.

[24]黄祖辉、王朋:

农村土地流转:

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5]薛凤蕊,乔光华,苏日娜.土地流转对农民收益的效果评价———基于DID模型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02期.

[26]刘克春,苏为华.农户资源禀赋、交易费用与农户农地使用权流转行为———基于江西省农户调查.统计研究,2006,05:

75-79.

[27]邓大才.农地流转市场何以形成———以红旗村、梨园屯村、湖村、小岗村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9〔,3〕.

[28]邵传林.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兴起的逻辑———来自宁夏平罗县的个案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6〕.

[29]罗必良,吴晨.交易效率: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视角———基于广东个案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8〔,2〕.

[30]王俊沣,张云华,伍振军.城市周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参与主体行为研究———基于成都市的案例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4〕.

文章来源:

《湘潮》〔下半月〕2013年8月,总第413期,54,55,5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