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7080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docx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docx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之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年)一、人口与城镇化

城镇化发展方针: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建设都市区,加快培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推进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发展道路:

走土地集约、综合承载能力强的集约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有序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规划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3000万人,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8%;至2020年,总人口310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二、区域协调发展

市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

与周边省的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成渝经济区,强化与南贵昆经济区、汉中经济区、武汉城镇群等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和增长极优势,发挥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对外交流和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

三、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结构:

市域城镇分为市域中心城市(都市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次区域性中心城市(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政府所

在地城镇)、中心镇(规划95个)和一般镇(规划至2020年,400个左右)五个等级。

规划至2020年,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左右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村庄建设:

规划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

村庄的发展模式分为集中扩建、保留整治、撤并三类。

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中心村设置“一校三室一园一场”,即村小学、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运动场地;基层村设置“三室一场”,即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地。

新农村基础设施:

结合区县(自治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镇(乡)总体规划,统筹安

排和适度集中布置各项基础设施,实现共建共享,保护与预留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和走廊。

五、资源保护与利用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六、综合交通

规划目标:

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规划至2020年,高速公路区县(自治县)覆盖率达到100%,都市区至市域内各区县(自治县)“四小时通达”;铁路线网区县(自治县)覆盖率达到90%。

高速公路:

规划建成覆盖所有区县(自治县)的“两环十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基本骨架。

铁路:

规划建成辐射各个方向的“一枢纽十干线三专线四支线”铁路基本网络。

港口与航道:

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高等级航道为骨架,形成以主城、万州、涪陵3个枢纽港区为中心,永川、江津、合川、奉节、武隆5个重点港区为依托,其它港区为基础,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明确、与其它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内河水运体系,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机场:

民航机场按“一大(江北国际机场)三小(万州五桥机场、黔江舟白机场和渝东北支线机场)”布局。

七、区域其它市政基础设施

合理布局,按照较高的可靠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兼备的原则,逐步建设完善的区域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着眼城乡统筹,按照城乡协调的原则,促进区域内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市政‎‎设施城乡共享;突破行政界线,按照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加强区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协调;推动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按照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引导区域市政基础设施相对集约建设。

八、社会服务设施

都市区规划建设大型科技活动场馆,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次区域性中心城市布置科技活动中心、科普场馆,建制镇配置技术推广站、科技活动站。

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基地。

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加快农村教育发展。

以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为目标,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定位准确、层次分明、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文化设施体系。

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体育设施体系,新建、改造一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相结合的体育设施。

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市、区县、街道(镇、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完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

加强居住区各类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社区功能。

各级城镇应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和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设施,以及儿童福利、社会救助站等设施的建设,完善再就业培训设施,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九、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发展目标:

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旅游中心。

全面建设山水都市观光休闲旅游目的地、长江三峡峡江生态文化观光旅游目的地、乌江画廊生态和民族风情体验旅游目的地。

十、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目标:

规划到2010年,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初见成效,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二级标准;加快推进生态建设重大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36%,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47%。

二氧化硫、COD(化

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控制在73.7万吨、23.9万吨以内。

三峡库区水污染得到初步治理,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水质保持总体?

类,主要次级河流水质达到水域功能标准。

大力推动生态建筑,减少自然资源损耗,提高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率;加强水土保持执法,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制度。

规划到2020年,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森林覆盖率达到4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健全,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全面提高,在上游来水水质保证?

类的前提下,长江总体达到?

类,嘉陵江、乌江入长江干流水质达到?

类,次级河流全面达到水域功能标准。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

重点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快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启动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力推进库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防护林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以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域为重点的生态移民。

生态脆弱治理区生态环境保护:

对喀斯特地区和渝西方山丘陵水土流失区等生态脆弱重点治理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对人口规模和生产活动进行合理引导,限制开发强度和密度。

一、规划策略

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

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

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

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

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乡协调发展

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

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

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

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

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

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

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四、城市功能布局

(一)片区

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

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

主要为现状建成区。

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

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以寸滩集装‎‎箱港口、龙头寺铁路客运中心、航空枢纽等为标志,主要承接旧城区疏解的人口、部分公共服务和交通功能,聚集以高新技术、汽车等为主‎‎导的产业,建设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塑造新重庆的城市风貌。

提升蔡家、两路组团中心对北部片区的服务功能,分担观音桥,新牌坊城市副中心部分外溢的城市职能。

南部片区为铜锣山以西‎‎,长江以南和以东的区域。

是以会展、商贸、都市旅游、科研

教育为主导的发展区域。

承接旧城区转移的部分工业,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水平,保护好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体现山、水、绿城市特色,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西部片区为缙云山与中梁山之间的区域。

是城市未来的重点拓展区域之一,是联系重

庆市域西部城镇的重要地区。

片区北部和中部以科研教育、服务业、休闲旅游等为主导,建设西永城市副中心,吸引和集聚人口与产业;片区南部为都市区工业拓展的重点区域之一,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承接旧城区转移的部分工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东部片区为铜锣山与明月山之间的区域。

是城市未来的重点拓展区域之一,是联系重

庆市域东部城镇的重要地区,都市区工业拓展的重点区域之一。

建设茶园城市副中心,吸引和集聚人口与产业‎‎,重点提升城市功能。

(二)城市中心和副中心

城市中心是具有区域辐射力和一定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商务办公区、商业区和公共活动中心。

集聚商业、办公、金融贸易、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市级公共服务设施。

强化解放碑地区商贸功能,突出江北城地区商务功能,完善弹子石滨江地区的配套服务功‎‎能。

六个城市副中心分别为沙坪坝、南坪、杨家坪、观音桥,新牌坊、西永、茶园城市副中心,承担部分市级公共服务‎‎功能。

现状四个城市副中心加强区域性的商务办公功能,完善商贸服务和文化娱乐功能;积极培育西永、茶园两个新‎‎的城市副中心。

(三)组团

每个组团功能相对完善,组团内工作、生活用地基本平衡,紧凑发展。

包括十六个组

团。

渝中组团:

为两江交汇的半岛地区。

市级行政办公所在地,市级商业中心;解放碑地区是城市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中央商务区的商贸功能和部分商务功能;朝天门是水上客运交通枢纽。

大杨石组团:

由杨家坪、大坪、石桥铺等地区组成。

杨家坪是城市副中心;袁家岗是

市级体育中心;石桥铺地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在地;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沙坪坝组团:

由沙坪坝、上桥、双碑、井口等地区组成。

沙坪坝是城市副中心;市级科教文化中心。

大渡口组团:

由新山村、九宫庙、建胜、中梁山、跳蹬等地区组成。

重钢搬迁后原址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部分职能,重点发展文化娱乐、工业旅游、商务、商贸功能;中梁

山、跳蹬是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田坝、建胜地区为物流基地;金鳌寺、白居寺、钓鱼嘴

及滨江地带为城市南部的生态旅游休闲区。

观音桥,人和组团:

由江北城、观音桥、大石坝、冉家坝、龙头寺、人和、溉澜溪、寸滩等地区组成。

江北城地区是城市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中央商务区的商务功能;观音桥至新牌坊地区是城市副中心,市级行政办公集中地;人和地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拓展区的组成部分;龙头寺地区为铁路客运枢纽;寸滩地区为水路货运枢纽、物流基地;丘堡地区为出口加工区。

两路组团:

由两路、翠云、芦山、王家、木耳等地区组成。

空港所在地;空港物流基地,重点发展临空型经济,汽车制造业;王家地区预留体育用地;翠云地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拓展区的组成部分。

蔡家组团:

由蔡家、施家梁、童家溪等地区组成。

以居住为主的拓展区,适度发展无污染产业,预留举办国家级和世界级体育赛事的用地。

大竹林,礼嘉组团:

由大竹林、礼嘉、黄茅坪、悦来等地区组成。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拓展区所在地,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唐家沱组团:

由唐家沱、五里坪、石坪等地区组成。

以机械制造加工为主的工业拓展区。

南坪组团:

由南坪、弹子石等地区组成。

南坪是城市副中心;近期市级会展中心,市级科研教育基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弹子石滨江地区是中央商务区的组成部分,以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主的配套服务区。

李家沱,渔洞组团:

由李家沱、道角、渔洞、珞璜等地区组成。

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珞璜地区为能源基地。

西永组团:

由西永、虎溪、曾家、金凤、白市驿、含谷、青木关、回龙坝等地区组成。

西永是城市副中心;市级教育科研拓展区,铁路货运交通枢纽和集装箱物流基地,重点发展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

北碚组团:

由北碚城区、东阳、歇马等地区组成。

市级教育科研基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服务区和旅游文化区,重点发展仪器仪表产业。

西彭组团:

由西彭、陶家、巴福、石板、铜罐驿、双福等地区组成。

主要的工业拓展区,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铝加工基地。

茶园,鹿角组团:

由茶园、迎龙、广阳、鹿角、界石等地区组成。

茶园是城市副中心;预留市级会展中心拓展‎‎用地,主要的工业拓展区;界石是物流基地。

鱼嘴组团:

由鱼嘴、复盛等地区组成。

主要的工业拓展区。

(四)功能区

功能区是组团外以现有小城镇为主体的独立城市建设区域,规划以都市旅游服务或教育科研功能为主,包括歌乐山,中梁功能区、黄桷垭,南山功能区、南泉功能区、走马功

能区、五宝功能区、一品功能区、南彭功能区、惠民功能区。

严格界定功能区边界,控制功能区发展规模,不得侵蚀周边隔离绿带,避免功能区与组团或功能区之间建设用地的粘‎‎连。

(五)郊区小城镇

规划中心镇7个,一般镇32个。

郊区小城镇分为综合职能型城镇、农业服务型城镇、旅游服务型城镇三种类型。

五、住宅建设

面向社会不同收入阶层,建立完备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重点保障廉租住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含经济适用住房)的供给,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到201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的小康水平,住房成套率达到100%。

进一步完善住房市场,加强住房市场干预,变直接管理为财税、金融、法律、发展规

划、土地供应及产业政策等间接管理。

特别要规范住房市场、健全住房市场法规、培育住房金融市场。

加强住房市场调控,缩小住房价格与收入的差距,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制定并执行居住土地供给年度计划,达到供需平衡,集约利用土地,保障市场效率与秩序,优先供给经济适用住房用地,保障群体利益。

六、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设施

(一)指导思想

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设施在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引导城市建设方面的作用,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严格控制现有设施用途变更和用地流转,改造现状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新建设施适度超前、留有余地。

(二)布局原则

结合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建立“市(片区)级,组团级,社区级”多层次、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三)文化设施

1、在城市中心和城市副中心新建一批市级文化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展示城市风貌。

保留、改扩建现有文化设施。

2、在组团中心建设一批功能性较强的‎‎文化娱乐设施。

组团级文化设施必须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博物馆(或文物陈列厅)、展览馆、剧场、电影城等综合性的、能代表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设施。

3、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完善的基层文化设施体系,以综合性、多功能街道文化站为主,设施要求具有图书阅览、科普宣传、社区教育、体育健身、展览、老年学校、青少年活动、咨询及信息传输等功能。

(四)教育科研设施

1、中小学:

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高水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建设优质普通高中,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现代基础教育体系。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安排‎‎中小学用地,加强现有学校用地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学校用地或挪作非教学用途。

2、大专院校、科研院所: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进高校布局调整,加快高等教育基地建设,引进、新建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进入初步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实现教学、科研资

源共享,促进科研院所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职业教育、继续教育:

优化教育结构,加强职业学校建设;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满足继续教育基本需求。

扩建和新建一批高等职业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

以行政区为单位,整合、优化辖区内‎‎各类教育资源,新建一批社区继续教育学院(校)。

4、其它教育设施:

以区为单位完善教师进修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五)医疗卫生设施

保留和依托现有9所三级综合性医院,扩建2,3所特大型综合医院和一所三级特等综合医院。

在北部片区、东部片区、西部片区分别配置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和专‎‎科医院,在北部新区新建一所涉外大型综合医院;每个行政区设立一个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中心;每个组团应有区级以上(含区级)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所)。

建设市传染病医疗中心。

每3,5万人口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六)体育设施

在现有体育设施基础上,续建重庆奥‎‎林匹克体育竞赛中心,在大田湾、建胜、虎溪、

冉家坝、海棠溪、茶园等地区布置市级体育副中心,预留王家的体育用地和蔡家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用地。

完善组团级体育中心,保证每个组团具备一场二馆(体育场、体育馆、

游泳馆),建设特色场馆,形成完备的体育比赛场馆体系。

七、产业发展与布局

(一)产业总体布局

都市区内环线以内地区重点布局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内环线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重点布局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休闲旅游业;绕城高速公路以外的地区重点布局都市农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

(二)农业

在组团之间及郊区,布局以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示范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特色突

出的都市农业。

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重点发展花卉苗木、水果和休闲观光农业。

(三)工业

1、内环线以内不再新增工业用地。

2、内环线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是工业拓展的主要备选空间。

新增工业企业原则上要按产业相关性进入相应的工业园区。

将现有布局分散的工业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尽可能调整进入工业园区。

(四)商贸和会展业

解放碑地区为市级商业中心,完善观音桥、沙坪坝、杨家坪、南坪中心地区的商务职能,培育西永和茶园中心地区的商务职能,形成六个市级商业副中心。

完善南坪组团会展中心功能,在人和、石桥铺等地建设专业会展设施,在茶园,鹿角

组团预留综合型会展设施用地。

(五)物流

结合空港、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枢纽,建设两路、寸滩、团结村三个物流基地,作为服务重庆市域、长江上游及西部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

在内环线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布局集制造、加工、专业批发交易市场群和物流配送中心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重点发展大渡口、西彭、鱼嘴、两路、上桥、南岸四公里、界石等综合物流中心。

八、城市交通规划

(一)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整合交通资源,以轨道、城市道路(高

速公路)、地面快速公交为主体,交通换乘枢纽为依托,推行绿色交通、智能化交通,建成具有山城江城特色、与城市布局相协调、内外通达、安全便捷、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二)铁路

重庆铁路枢纽范围为北起襄渝线的磨心坡站,南到川黔线的小岚垭站,西达成渝线的铜罐驿站和遂渝线北碚北站,东至渝怀线的鱼嘴站。

形成“三个主客运站、一主一辅解编系统”的枢纽系统。

规划沪汉渝蓉铁路客运专线(渝利线)及重庆北站货车外绕线、成渝城际铁路、渝万城际铁路、渝泸铁路,对襄渝铁路、川黔铁路、渝怀铁路、遂渝铁路进行扩能。

规划预留重庆枢纽相关‎‎联络线,提高枢纽能力,实现客货分流。

(三)公路

都市区高速公路网基本骨架为“两环十射”。

加快乡镇及农村道路建设。

加强高速公路与都市区城市交通转运设施的建设。

(四)港口

主城港区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的主要口岸、长江上游物流中心的主要支撑,是以旅游客运和集装箱、汽车滚装、大宗散货等为主的枢纽港区。

规划朝天门作业区为水路旅游客运中心,新建广阳坝等旅游客运码头;规划佛耳岩等货运骨干作业区以及其它中小型货运作业区及码头;完善伏牛溪、朝阳河等危险品码头设‎‎施。

(五)机场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用地远景按四条跑道进行控制。

规划期内建设东航站区及相应的跑‎‎道系统。

加强江北国际机场的用地控制和空域管理,积极推进与空港配套的集疏运交通设施建设,打造集民航、铁路、轨道、公交、长途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空港综合交‎‎通换乘枢纽。

(六)城市道路

以快速路网为骨架,主次干路为基础,建立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相对完善的片区城市道路网络,合理布局越江桥梁和穿山隧道,在片区道路网络基础上构建都市区“片区网格自由式”的道路网系统。

都市区快速道路总长约647千米,规划主次干路总长约2948千米。

(七)越江通道及大型穿山隧道

现状及在建道路越江通道22座,规划新增道路越江通道共7座。

嘉陵江上规划在双碑、红岩村、千厮门等地新建3座跨江大桥,长江上规划‎‎在白居寺、郭家沱、西彭、东水门等地新建4座跨江大桥。

现状及在建穿越中梁山‎‎、铜锣山的大型道路穿山隧道共9座,规划新增中梁山、铜锣山的大型道路穿山隧道3座。

穿越中梁山的规划在双碑、陶家等地新建2座。

穿越铜锣山的规划在慈母山或南山新建1座。

(八)步行交通

优化步行环境,保护和完善‎‎城市步行系统,结合电梯、扶梯、缆车等辅助交通方式,形成完善的步行系统。

在商业中心区、车站码头、大型集散场所普及无障碍通行设计。

沿城市道路每隔250,300米设置人行横道或过街通道。

采用人行横道过街方式必须设置人行横道线、人行横道标志及信号灯,道路宽度在六车道及以上的应在道路中央设置人行安全岛。

(九)公共交通

建立以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快速公交和普通公交为主体,其它公交方式为辅助,多种方式并存且有效衔接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

逐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改善居民出行结构,公交出行分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