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函授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6911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明清文学函授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元明清文学函授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元明清文学函授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元明清文学函授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元明清文学函授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明清文学函授作业.docx

《元明清文学函授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明清文学函授作业.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明清文学函授作业.docx

元明清文学函授作业

元明清文学函授作业

(任课教师王素美)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诸宫调、散曲、性灵说、神韵说、格调说。

二、简要回答下列各题(每题8分,共32分)

1、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2、刘因山水诗的特点

3、《三国演义》突出战争的艺术特点

4、《红楼梦》的诗化表现方式

三、论述题(每题24分,共48分)

1、论吴澄文道合一的文学思想

2、论许衡诗之清美境界

本作业参考书: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元明清部分;任课教师专著《吴澄的理学思想与文学》、《许衡的理学思想与文学》。

元明清文学学习提要

第一章元代文学概况

第一节元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1.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元朝版图空前辽阔,横跨欧洲、亚洲。

国家的统一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

京城大都(今北京)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杭州则是南方最繁华的大都市。

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杂剧、散曲、南戏、话本等通俗文学在元代都非常兴盛。

2.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元代由蒙古族掌握中原政权,元蒙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国民分成四等:

蒙古人、色目人(西北少数民族如畏兀儿人,回回人)、汉人(原金朝汉族人)、南人(原南宋汉族人)。

蒙古人政治地位最高,南人地位最低。

政治地位的不平等,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

元朝的阶级矛盾也很尖锐,官吏多贪赃枉法,造成冤狱,并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对江南的搜刮尤为严重。

尖锐的矛盾激起民变,爆发众多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元朝。

这种社会现实,使元代文学作品多有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反抗意识。

3.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

元灭金后,因蒙古贵族对文化的作用还未重视,八十多年未举行过科举考试,文士失去进身之道,落到社会的底层。

宋末元初人郑思肖记载当时十种等级的职业分类: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

”儒生地位排第九,在娼妓与乞丐之间。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元朝才重行开科取士,但将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考试,在出题和录取方面都优待蒙古人、色目人。

在取消科举的八十年间,文士有的作小吏,有的经商谋生,更多的是成为“书会才人”,成为戏剧作家,使杂剧和南戏的创作队伍从以民间艺人为主变为以下层文人为主,促进了戏剧创作的兴盛。

4.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蒙古贵族夺取中原政权后定居在汉族地区,随蒙古军征战的女真族、畏兀儿族,回回族等军士也与汉族人民杂居,他们的文化互相交流,形成元代文学以刚健、质朴、酣畅为主要风格特征,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少数民族作家。

第二节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元曲,元曲分杂剧和散曲两种,杂剧是戏剧,散曲是清唱曲。

元曲流行的区域主要在北方大都一带,故也称北曲。

元杂剧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纪君祥、康进之等,后期作家主要有郑光祖、乔吉等。

在元代南方还流行着另一种戏曲形式——南戏。

它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著名的南戏为高明的《琵琶记》。

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分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是单支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套数、散套。

散曲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

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但仍在继承唐宋诗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元诗以宗唐为主,但亦受宋诗的影响。

前期作家主要有刘因、卢挚、赵孟兆页等;后期作家主要有萨都剌、杨维桢、王冕等。

元词亦呈衰落的趋势。

元词人多宗宋词,大致可分为宗苏轼、辛弃疾和宗周邦彦、姜夔两派,前者以刘因、萨都剌为代表;后者以张翥为代表。

元代散文主要以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为学习对象,代表作家有姚燧、虞集等。

思考题:

1、元代社会有何特点?

对元代文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元代最兴盛的文学体裁是什么?

第二章元杂剧的渊源、形成和体制

第一节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和形式

上古:

巫与优的表演,已具备戏曲的雏型。

秦汉:

角抵戏,如《东海黄公》。

南北朝:

歌舞戏,如《踏摇娘》。

唐代:

参军戏,有参军、苍鹘两个脚色。

宋代:

官本杂剧,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脚色,戏剧结构分为艳段、正杂剧、通名、杂扮四部分。

金代:

院本(与宋杂剧近似的戏剧),诸宫调(说唱文学)。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成就而形成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第二节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剧本结构:

一般分为一剧四折一楔子,剧末附“题目正名”。

四折戏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来安排。

楔子放在剧首为序幕,放在中间为过场戏。

“题目正名”为二句诗或四句诗,扼要概括剧情,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

结构例外的剧作有《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西游记》(六本二十四出)等。

(二)演唱体制:

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

每剧一般只用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

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

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西厢记》、《望江亭》等。

(三)脚色:

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旦行扮演女性人物;末行扮演男性人物;净行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男女均可;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

细分有:

旦行:

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贴旦、大旦、色旦、搽旦、魂旦。

末行:

正末、外末、小末、冲末、副末、外。

净行:

净、外净、副净。

杂行:

孛老、邦老、卜儿、倈儿、驾、孤、细酸、曳剌。

(四)宾白:

剧中称为“云”,指剧中人的说白。

有韵白和散白两类,韵白为诗句,散白为散文。

细分有旁白、带白、内白等,剧本中称为“背云”、“带云”、“内云”等。

(五)科范:

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武打、歌舞等表演,有时为音响效果。

如“做悲科”、“混战科”、“做弹科”、“内做风科”。

思考题: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是什么?

第三章关汉卿

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为元代剧坛的领袖。

号已斋叟,大都人,太医院户。

一说任职太医院尹。

其籍贯,一说为祁州(今河北安国县)人,一说解州(今属山西省)人。

关汉卿早期生活在大都,后曾南下杭州、扬州等地。

他是大都玉京书会的掌门人物,与剧作家杨显之、演员朱帘秀等关系密切。

他博学多才,性格倔强而滑稽,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表示对现实黑暗的反抗。

关汉卿现存剧目68种,剧本18种。

代表作为悲剧《窦娥冤》、喜剧《救风尘》、历史剧《单刀会》。

第二节 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1、中国戏曲发展经历:

原始歌舞——“优孟衣冠”——汉代“百戏”中之角抵——六朝的“钵头”、“大面”、“踏摇娘”——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元杂剧——南戏——明清戏曲

2、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第二、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第三、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视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说“马、关、白、郑”(《曲论》)。

但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议者只是王与郑。

第三节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1、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

末分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3、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4、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宫调】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

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为“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宫调”。

周德清《中原音韵》记载,元代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北曲】元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

北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吸收北方的民歌俚曲以及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

盛誉两宋的词,本来就是歌曲。

曲,则突破了词的某些限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格律。

作为一种戏曲声腔,为与流行于南方的南曲相区别,故称北曲。

5、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是剧本的主要成分,剧作家要精通音乐和声腔;

白,唱词中穿插的说白。

有自白、带白、背白等;

科,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一、复习前一课知识

二、讲授本科内容

三、复习巩固本课内容

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关于关汉卿的评论资料:

1、元•熊自得《析津志》: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2、明•臧晋叔《元曲选序》:

关汉卿辈争挟长技自见,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者。

3、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

4、天一阁本《录鬼簿》于传末附贾仲明《凌波仙》吊词:

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

风月情忒惯熟,姓名香,四大神州。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第二节、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

(一)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二)以《望江亭》、《救风尘》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三)以《单刀会》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窦娥冤》思想的核心

■一是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力量。

■二是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窦娥一重又一重的不幸,最后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这一结果彻底动摇了普通老百姓所信奉的善恶各有所报的法则,是受压迫者对黑暗世界究竟有无“王法”与“公道”的根本怀疑与否定。

■《窦娥冤》第三折:

全剧的高潮

■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写出窦娥作为封建社会陶冶出来的被压迫妇女,随着对黑暗现实的逐渐认识,性格由逆来顺受发展到反抗斗争。

成功地创造了使人生悲的审美情境。

能够自觉地通过美的被毁灭,达到强烈的悲剧效果,给人以特殊的审美感受。

一、复习前一课知识

二、讲授本科内容

三、复习巩固本课内容

第一节、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关于王实甫的评论资料:

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

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3、金圣叹《第六才子书》批语:

有人来说《西厢记》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

何也?

《西厢记》不同小可,乃天地妙文。

第二节、“西厢”故事的演变

演变

(1)

唐·元稹《莺莺传》:

莺莺被弃后对张生说:

“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

张生说: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成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

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谬笑。

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演变

(2)

■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的“说话”已有《莺莺传》名目;周密《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段数”中又有“莺莺六幺”。

演变(3)

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

约五万言,用了一百九十多个套数,实际上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说。

它虽然取材于《莺莺传》,但在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作。

【诸宫调】诸宫调是以一人且说且唱,以唱为主的表演形式。

因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名。

演变(4)

■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又将其改编成杂剧《西厢记》。

■《西厢记》对传统杂剧的突破:

突破四折的通例,扩展为五本二十一折;几个角色都可以唱;使用多种宫调,用韵广泛多变。

第三节、《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一是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

■二是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剧情的发展。

《西厢记》戏剧冲突的四个高潮

■佛店巧遇→老妇人不许→孙飞虎事件→张生计退贼兵→老夫人赖婚

■矛盾转移为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拷红四两拨千斤

■郑恒的“赖婚”,实则是老妇人的又一次“赖婚”

第四节、《西厢记》的思想意义和人物形象

■反封建战斗性:

(一)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二)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王实甫则鲜明地提出:

“永志无别人物形象:

■老夫人——典型的封建家长制代表,封建礼教的维护者。

赖婚,拷红,逼试。

■莺莺——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贵族少女。

聪明美丽,温柔多情,外表矜持,内心炽热。

■张生——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封建礼教叛逆者。

执着诚挚,“傻角”、“疯魔汉”、“志诚种”;软弱,“银样蜡枪头”。

■红娘——封建礼教的拆除者,崔、张爱情的撮合者。

她是剧中最动人的形象。

聪明机智,勇敢泼辣,富有正义感。

传书递简,拷红。

第五节、《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五本二十一折多角色司唱

(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

双线复合结构

(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烘托渲染

(四)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文采与本色相生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活泼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一)细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意味。

1、善于通过景物描绘,以景寓情;

2、善于通过人物情态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感情;

(二)优美的戏剧语言。

善于熔铸古典诗词的丽词雅句,又善于吸收和提炼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形成一种含蓄凝炼、典雅优美而又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

一、复习前一课知识

二、讲授本科内容

三、复习巩固本课内容

一、南戏的源流和特点

南戏:

即南曲戏文的简称。

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

南戏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

南戏的体制特点:

(一)在剧本结构上,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则几出,多则几十出。

(二)在表演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轮唱、合唱;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杂剧那样严格。

(三)在音乐上,以南曲演唱。

王世贞《曲律引》:

“北曲主劲切雄丽,南曲主清峭柔远。

”徐渭《南词叙录》:

“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渺,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

二、《琵琶记》

南戏之祖元杂剧殿军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1、关于高明的评论资料:

明•徐渭《南词叙录》:

相传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指成《琵琶记》)。

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

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

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为创“瑞光楼”旌之。

2、《琵琶记》故事的演变

历史上的蔡邕:

文人,博学多才;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书生忘恩负义;

《琵琶记》:

不忘糟糠之妻,忠孝两全。

3、《琵琶记》的戏剧冲突:

三辞三不从:

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

4、《琵琶记》艺术成就:

(一)人物塑造取得较大成功。

蔡伯喈优柔寡断、委曲求全,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赵五娘善良朴素,刻苦耐劳,糟糠自咽,剪发买葬,体现中国古代妇女的优秀品德。

(二)双线结构颇具特色。

一条写蔡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场景对比衔接,使贫富悬殊的情景形成强烈反常。

一、复习前一课知识

二、讲授本科内容

三、复习巩固本课内容

第一节、散曲的特点:

(一)散曲的类别:

小令:

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此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套数: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带过曲: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

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二)散曲与词的异同:

同点:

都是长短句样式,都是音乐文学。

异点:

1、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2、可以增加衬字(在曲调规定之外自由加添的字),既保持曲调的腔格,又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为酣畅淋漓;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4、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三)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

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第二节、元散曲的主要作家和作品

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北方,后期则向南方转移。

前期散曲多表现对功名利禄的鄙薄,对封建礼教的藐视,对山林隐逸生活的赞颂,对男女爱情的歌唱,对自然风光的神往,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流露出逃避现实的情绪。

艺术上富有通俗化、口语化特点,饱含北方民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调。

代表作家是关汉卿、王和卿、马致远和白朴等。

后期散曲缺少前期作家那种横溢于作品中的牢骚和不平,在艺术上刻意求工,用词典雅华美,且追求格律严整,创作风格从前期以豪放为主转变为以清丽为主。

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比较重要的作家还有张养浩、睢景臣和刘时中。

元代诗文见任课教师专著《吴承的理学思想与文学》、《许衡的理学思想与文学》

明代文学部分

第二讲明代前期、中期的诗文创作

明初诗文的代表作家是宋濂、刘基、高启等人,他们都是由元入明的作家,经历过元末明初的大动荡,写出了一些反映社会、表达心声的作品。

明前期诗文,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风行的是“台阁体”的创作。

内容大多为应制、颂圣或应酬、题赠之作。

形式上工丽华贵,缺乏实际内容。

成化至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茶陵派,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

明代中叶以后的文坛,流派甚多,著名的有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等。

前七子的活动时期,主要是弘治年间至嘉靖初年。

前七子的作家,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沓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

嘉靖年间的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是对前七子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后七子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在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和遵循古典诗歌法度的问题上,他们更加严格地强调法度要求,因此遵法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也表现得更加突出。

嘉靖年间,文坛上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

唐宋派从学秦汉转为学唐宋,是要借与当时距离不远的唐宋名家比较通顺的文风,写出自己的个性,因此,他们的创作中也较多表现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的篇章。

第三讲晚明的诗文创作

晚明是指从万历到明亡(1573-1644)的70余年。

这一时期的文坛,出现了反复古主义、提倡文学真实地表现人的个性化情感与欲望的文学潮流。

李贽是晚明文学的重要人物。

在文学思想上,他提出了“童心说”,“童心”就是真心,就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和文学观念相一致,李贽的文学作品也均能直抒胸臆,流畅自然,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公安派是晚明文学的重要派别,其首要人物袁宏道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

他们的作品也能打破传统诗文的陈规陋习,注重有感而发,清新流畅。

继公安派之后,是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他们针对公安派末流粗疏浅率之病,追求一种幽深奇僻的审美情趣。

但他们将求幽求深当作文学的全部内容,这就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晚明小品文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

代表人物除公安派、竟陵派而外,还有张岱、王思任等人。

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明末文坛上影响比较大的文学团体,是太仓人张溥等发起的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复社和松江人陈子龙等创建的几社,他们试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

在创作上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的则是陈子龙和夏完淳。

第三节《三国演义》内容和思想

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三国演义》主题纷争):

1、“正统”说;2、“忠义”说;3、“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4、“反映三国兴亡”说;5、“歌颂理想英雄”说;6、“赞美智慧”说;7、“天下归一”说;8、“讴歌封建贤才”说;9、“悲剧”说;10、“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11、“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12、“宣扬用兵之道”说;13、“人才学教科书”说;14、“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15、“总结历史经验”说;16、“无固定主题”说等。

《三国演义》主题概括: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一)明君贤臣理想

1、政治上行“仁政

”刘备——“仁君”典范:

“仁”为赢得民心手段:

理政新野:

“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阳撤退:

携民渡江:

“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兵进西川:

“秋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