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6674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州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德州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德州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德州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德州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州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

《德州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州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州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docx

德州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

德州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发展规划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全市质监系统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关系到全市质监事业未来五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也关系到全面发挥质监职能作用,确保质量安全,全面提升全市质量总体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

“十一五”时期,全市质监系统齐心协力,质监事业发展进入蓬勃发展的上升期,形成了潜能迸发的好局面。

能否保持发展的好势头,并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提升与超越,今后五年至关重要。

《德州市“十二五”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全面分析了我市质监事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科学制定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紧紧围绕全市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的奋斗目标,按照全市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的发展要求,指导全市质监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更加有力的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十一五”期间事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全市质监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圆满完成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各项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深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

(一)贯彻落实《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带动战略的意见》,深入推行质量兴市战略,开展评选市长质量奖、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等工作,推动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评选市长质量奖企业12家,个人6个。

拥有山东省质量管理奖企业2家、省长质量奖提名奖企业1家和个人1个,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2个,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龙头骨干企业1家。

(二)围绕《德州市2005-2010年名牌发展规划》,推动全市名牌战略实施,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争创、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关注的良好局面。

“十一五”期间,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0个,山东名牌产品90个,山东服务名牌企业7家。

中国名牌产品数量位居全省第五位。

(三)市政府出台《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总体目标。

以《德州市“十一五”标准化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发挥标准化技术基础作用,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

“十一五”期间,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家,临邑鱼鸭混养、德城万亩桃园2家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验收;制修订省地方标准(农业规范)33项;43家企业取得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证书;全市工业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累计达到381种;13家单位被批准为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1家通过验收。

二、全力保障“两个”安全,质量监督水平显著提升。

(一)全力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针对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的严峻形势,大力开展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专项整治活动,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督促企业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严格生产许可证审查发证,全面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二)全力保障特种设备安全。

贯彻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以特种设备注册登记、定期检验、人员持证上岗、事故结案率为基础,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

加强队伍建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持证人数达42人,持证率由33%增长到95%,保证监察工作正常开展。

制定《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了必要的救援装备和车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三)质量监督执法工作。

“十一五”期间,加大监督抽查力度,累计对3000余家企业实施了定期监督检查,完成了7000余批次工业产品定期检验,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4.92%。

深入开展打假活动,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36600人次,查处违法案件1580起,查处案件涉案货值2590万元,建立打假治劣长效机制。

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了关于自由裁量权的有关规定,推广了网上执法办案系统和说理式执法文书,依法行政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大力实施科技兴检战略,技术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建成中国棉花公证检验(德州)实验室;建成山东省食品通用实验室(德州)、山东省玻璃钢及制品监督检验中心、山东省木质家具质检中心等省级质检中心,获准筹建国家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技术支撑能力得到加强。

(一)标准化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把握“三个稳定、两个培育、一个提高”的发展方向,在稳定标准、代码、条码传统业务的同时,完善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化研究两大新的业务增长点。

(二)计量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开展节能降耗计量服务活动,对重点用能企业实施分类管理,与28家重点耗能企业签订能源计量责任书,督促重点企业实施网上能耗数据直报。

累积完成59家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及管理情况监督检查,帮助61家企业建立计量检测体系。

推行诚信计量建设活动,创建诚信计量示范单位12家,诚信计量自我承诺示范单位74家。

加强对计量器具生产、销售、使用、修理等环节的法制管理,加强强检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年强制检定近10万台件。

强化量值传递体系建设,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到185项,其中市级76项,县级109项,技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三)质检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建成2个省级质检中心(实验室),两个市级中心。

申报科研项目10项,完成国家局科研立项1项,进行成果鉴定6项,3项国内领先,3项国内先进;1项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科研论文86篇,科研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四)纤维检验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实验室面积达到1000多平方米,检验设备总值达到1100余万元,检验能力显著增强。

完成国家局科研立项2项,成功研制国家棉花手扯长度实物标准、棉花马克隆值校准样品、HVI校准样品等3项国家棉花标准,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四、全面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依法行政水平显著提升。

(一)金质工程建设。

建成统一的计算机硬件网络平台,内部业务信息交换平台和外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综合培训平台;以办公自动化、综合业务管理、内部事务管理、辅助决策为主干的政务处理系统。

(二)人才队伍建设。

“十一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市系统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各类人才达到447人,比2005年增加302人,占总人数的47.5%。

全市系统考录引进公务员、稽查人员81人,其中公务员60人,稽查人员21人,全部为大学及以上学历,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市、县两级公务员、稽查队伍得到了充实。

除特检分院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高级职称达到24人,中级职称达到138人,初级职称252人,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总数比2005年增加80人。

涌现出一批专业学科骨干,其中1人被评选为省质监系统首席检测师,2人被评选为“全省质监系统十佳技术标兵”,人才在质监事业科学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

(三)基层基础建设。

1、稳步推进县级局技术机构实验室建设,提高检验检测能力。

山东省木质家具检测中心建成并顺利通过验收;武城局、陵县局、夏津县局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禹城局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齐河县局综合检验检测中心项目经省发改委立项,已投入施工。

2、严格政事分开,全市系统24家事业单位全部进行了法人注册登记;市、县两级稽查机构进行了法人登记,为政事分开,履职到位,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选派17人参加了省局组织的北大、清华、国家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加强了教育培训工作,全市系统举办法律法规、政策、管理知识等培训120余期,培训3000余人次。

3、加强县级局的财务管理,及时监控资金流向,确保工资及时发放、社保资金及时缴纳,并集中财力加大实验室建设和培训投入。

(四)认证认可监管。

全市通过各类质量认证的有效证书1182张,其中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571张,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37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87张。

64家检测机构依法通过了计量认证考核。

(五)行风廉政建设。

规范了政务公开的内容、方式,公开行政许可项目、办理程序、办理依据、收费标准。

加强党风、政风、行风、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行,强化惩防体系建设,干部队伍素质稳步提升,执行力和公信力不断增强,质监形象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质监工作实践为“十二五”质监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全市经济发展和质监工作实际,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协调发展;二是牢牢把握改革创新这条主线,创新管理方式,促进事业可持续发展;三是以自身建设为基础,完善工作制度、流程,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事业发展根基;四是牢固树立精心、精细、精准,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履行职责的综合实力;五是牢固树立“与政府同步调,与企业共发展”的工作理念,把贴近政府中心工作做为工作的出发点,把服务企业发展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发挥职能优势,与企业共谋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市质监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质监系统事业实现赶超的关键时期。

我市质监事业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更有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落实科学发展对质监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质量工作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性、保障性工作,是重要经济工作切入点,可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带动产业升级。

没有质量的发展不是科学发展,要求质监工作充分认识肩负维护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总体水平方面的重大责任,自觉放入经济发展大局去谋划、推进。

二、经济发展形势对质监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犹存,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成本增加,在质量管理和提升上的投入减少。

德州中小企业居多,受经济波动影响更为突出。

要求质监工作加强宏观质量理论和应用研究,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推动全市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提升。

三、区域经济建设对质监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德州转变经济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五大新兴产业,建设区域经济文化高地的战略部署,对质监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要求质监工作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提高技术保障能力,服务全市经济发展。

四、事业发展环境对质监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十二五”规划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将更加突出服务职能;群众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质量责任意识不强,诚信体系尚未有效建立都对质监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质监工作着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强化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五、自身发展现状对质监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市质监系统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技术服务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参与竞争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急需提升。

要求质监工作完善内部管理,积极探索发展路径,突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推动全市质监事业快速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推进质量强市战略为主线,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总要求,秉承四精精神,推动全市质监系统事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紧贴中心的原则:

围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的目标,发挥质监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性和保障性作用。

坚持履职把关的原则:

坚持履行质量安全与民生质监相结合,坚持技术支撑与监督管理相结合,坚持提高能力与加强服务相结合,坚持诚信建设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切实履行质监职责。

坚持开拓创新的原则:

以有利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质监事业发展为标准,不断推进质监工作观念、制度、体制、机制、技术和文化创新。

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

突出重点,认真组织规划落实和重点项目建设,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时进行评估修正,确保规划的稳步实施。

三、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

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名牌、标准化战略,推动质量总体水平提升;切实保障“两个安全”,提升执法监督工作水平;依托鲁北质检中心建设,打造三大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四项能力提升,服务全市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建设,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发展。

(一)质量水平目标。

集中力量培育、保护、扶持和发展一批省(市)长质量奖企业、名牌企业、优质产品生产基地。

培育2个省长质量奖,争创中国名牌产品5个,山东名牌产品20—25个,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5个,省级服务名牌企业7家,市长质量奖20个。

(二)质量安全目标。

发挥工作职能,加强质量监管,督促企业全面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确保质量安全。

食品安全,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管工作机制、生产许可证管理机制。

完善应急反应、处置体系建设,切实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特种设备安全,完成省局和市政府部署的特种设备安全指标和节能水平要求。

(三)技术基础目标。

标准:

到2015年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15项、地方标准(农业规范)30项;全市各县(市、区)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7%以上;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10项;制定联盟标准3个;开展标准化研究项目2项。

计量:

到2015年,建立和完善一批十大计量领域的计量标准市级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50项,县级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80项。

(四)能力建设目标。

实验室建设:

以鲁北质检中心建设为依托,完成国家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筹建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德州)分中心,国家太阳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分中心;筹建山东省功能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发中心、山东省土工合成材料监督检验中心、非金属压力容器检验技术中心、山东省制冷设备及通风空调检测中心;筹建山东省民生计量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定量包装计量重点实验室。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争取国家局立项3项,省局科研立项4项,市级科技成果鉴定20项,在国家级立项方面寻求突破;培养首席检测师2名,技术标兵2名。

人才培养:

到“十二五”末,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各类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达到80%,其中公务员、稽查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分别达到85%、80%和65%以上。

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具备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分别比2010年增长10和15的百分点,结构更加合理。

“十二五”时期质监事业发展主要任务

一、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名牌、标准化战略推动质量总体水平提升

(一)质量强市战略。

1、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机制。

加强质量宏观分析,掌控经济质量状况,提升对经济宏观发展状态的预见性,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

以“市长质量奖”为抓手,推动企业追求卓越绩效,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引导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高耗能、高污染向节能、环保型转变,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3、开展质量改进和质量提升活动。

以“培育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为引导,推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发展。

加大对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的政策引导,拓展、拉宽产业链,促成产业标准联盟,推动集群式发展和总体式质量控制,打造区域品牌生产基地。

4、加强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产品质量信用信息的汇集、交换、分析和发布的工作机制,保持质量信用信息的公开性、透明性和权威性。

建设以质量信用记录为主要内容的企业金融诚信体制,建立质量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企业落实质量责任。

(二)名牌战略。

深入实施名牌战略,发挥名牌在促进工业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加大对五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在名牌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

探索出一条“名牌产品—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的发展道路,促进各产业变分散发展为整体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有品牌优势与掌握核心技术的大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

积极拓展品牌发展领域,逐步探索由工业品牌到服务品牌、政务品牌,聚集形成品牌城市的发展道路,围绕我市的服务业发展重点,鼓励服务业品牌注册自有商标,大力培育生产型服务业争创服务名牌,发挥服务名牌企业在促进我市服务业发展中的领军作用。

(三)标准化战略。

落实《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争取激励政策措施,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

1、突出抓好粮食、棉花、蔬菜、养殖等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为我市“品质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2、围绕四大传统产业和五大新兴产业推进标准化工作,引导企业参与国内、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围绕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推进联盟标准化工作,提高企业联盟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

3、以国家、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为重点,完善服务标准体系,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

二、切实保障“两个安全”,提升执法监督工作水平。

(一)食品质量安全。

1、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企业主体责任。

规范食品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促进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

2、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和专项整治工作。

定期开展大宗食品专项整治,防止区域性、行业性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3、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

完善食品生产许可审批程序,严把市场准入关,规范企业生产行为。

严格执行产业政策,促进食品产业优化升级。

4、开展以食品企业法人为重点的教育培训工作,督促食品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二)特种设备安全。

1、加强特种设备动态监督管理。

贯彻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全面落实企业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以特种设备金质管理系统为平台,完善数据库特种设备信息,加强特种设备动态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打造高素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队伍。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队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培训力度,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队伍整体素质。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持证率满足工作需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队伍保持相对稳定。

3、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强化特种设备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依托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中心,加强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整体联动,建立完善的特种设备安全应急管理体系。

(三)监督执法工作。

1、健全和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的质量监督,指导企业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2、健全市场质量准入制度,强化生产许可证证后管理。

发挥许可证制度市场准入和安全把关作用,切实发挥好生产许可促进产业政策落实、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节能减排和保证质量安全等职能作用。

3、建立对群众举报、质量申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市场价格变化等综合信息分析系统,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区域性问题,基本建成功能完善、机制健全、反应快捷的打假指挥监控系统。

4、创新质监稽查执法工作模式和建立健全稽查执法、12365质监热线、缺陷产品召回工作等三大工作体系。

(四)认证认可工作。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引导节能减排认证,助推节能减排任务落实。

强化认证认可监管,提高监管效能。

逐步建立检测机构、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的网上管理系统,提高全市检测保障能力的监管与服务能力。

三、依托鲁北质检中心建设,打造三大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三项能力提升。

按照技术机构差异化发展的思路,针对市、县两级机构不同特点,确定发展方向,完善各类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市级技术机构定位于高、精、尖检验检测能力提升,注重科技研发和能力创新;县级技术机构应定位于基础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经济发展。

(一)鲁北质检中心建设。

围绕服务于德州装备制造、化工、纺织、食品制造等优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体育用品、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的培植壮大,积极筹建鲁北质检中心。

“十二五”期间,依托鲁北质检中心,建成2个、筹建2个国家级中心;筹建2个省级质检中心;筹建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打造计量、质检、纤检三大技术服务平台。

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政策支持,发挥鲁北质检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技术机构技术保障能力提升。

(二)计量技术服务平台。

1、提高计量工作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对计量器具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行强检计量器具的动态管理;推进以诚信计量建设为重点的民生计量工作,大力推进计量诚信建设,提升商贸、服务业计量管理水平;深化以数据应用为重点的能源计量工作,加强能源计量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全市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管理档案;加强计量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

2、筹建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德州分中心,建立完善能源计量技术保障体系,重点做好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分析、能源审计、能源平衡测试、能源效率限额对标等,为政府节能管理提供能源计量数据支撑,服务低碳经济发展。

3、抓好计量标准项目的建设。

市级计量技术机构在调研的基础上申报与太阳能行业、能源计量、民生计量等相关的新标准,完成省局批准的计量标准的建标工作。

4、围绕涉及民生、能源、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等计量检定能力和计量产品监管工作需要,建立山东省定量包装计量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民生计量重点实验室。

鼓励支持县级计量技术机构紧贴地方经济建设,以当地产业资源为依托,增上适合当地产业集群发展特色的项目,更好地为当地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

(三)质检技术服务平台。

1、服务全市新兴产业经济发展。

筹建国家太阳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分中心、山东省功能糖监督检验研发中心、山东省土工合成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服务全市太阳能、功能糖、土工合成材料等新兴产业。

2、服务全市传统产业经济发展。

加强国家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积极筹建山东省制冷设备及通风空调检测中心,服务玻璃钢、装备制造、化工等优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3、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

依托山东省食品通用实验室(德州)实验室,继续增强质量安全检验技术能力。

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技术与方法、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安全标准及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开发、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产品质量监督快速反应体系的研究。

(四)纤检技术服务平台。

1、加速建设国家棉花标准制作基地,确保按计划完成项目建设,逐步实现标准研发、制作、发行工作的正常运转,实现棉花实物标准国产化。

2、深化监督管理职能,提高棉花执法打假的有效性。

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围绕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起同行业之间互相监督和约束机制。

坚持棉花执法打假与综合治理结合、扶优扶强相结合工作方法,提高棉花执法打假工作的有效性,引导棉花市场规范化发展。

3、拓展业务范围,加强棉花委托检验工作;深入开展棉花公证检验工作,实现全市棉花加工企业产品质量提升。

(五)特检技术服务能力提升。

建成德州市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中心,完善应急救援装备,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特种设备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积极筹建非金属压力容器检验技术中心,完成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并确保投入使用,加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资金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

规范内部管理,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和检验检测技术能力。

(六)标准化技术服务能力提升。

加强组织机构代码、商品条码管理工作。

加强全市代码分支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完善代码服务机制,加强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化应用程度,完善数据质量,加大我市数据库建设力度。

加强全市商品条码办理机构的管理,规范全市商品条码服务体系,继续研发、推广其应用,提高商品条码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拓展信息服务平台应用范围,覆盖质监系统全部业务,提供全面的信息技术服务。

(七)信息化技术保障能力提升。

1、完善计算机网络体系建设。

利用开发“金质工程”实现资源互通共享,提高网络平台利用率。

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