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6601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docx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docx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

 

题目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

学生姓名

李坤蓬

学 号

2008221015

教学院系

商学院

专业年级

会计学082

指导教师

林英

职 称

单  位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完成日期

2010

12

28

 

摘要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各种形式控制的总称。

从内部控制的基本含义、历史演绎入手,论文分析了我国当前会计制度中的内部会计控制不足,以及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现状、措施与对策、内部控制体系架构、建议

1、绪论

1.1选题意义

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如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样,是公司高效运作的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的概念模糊,再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先天不足以及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致使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

政府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2000年1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财政部近期也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文件,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作出专门规定。

这表明在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后,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已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上了议事日程,对改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内部控制已成为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所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很多企业还停留在职务分离和账户核对的层次上,尚未认识到内控机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刻内在联系,自然也就未能意识到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企业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必须在不断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本文基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对其相关概念及基本设计思想作了阐述,并介绍了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结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提出当前形势下的解决办法,以方便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顺应新的经济形势与竞争。

1.2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及要素

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下列要素:

  

(一)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2、内部控制与现代企业制度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在企业大力推行内部控制。

1996年,财政部发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2001年6月,财政部颁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2003年6月,内部审计准则委员会发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

但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来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已不仅仅是传统的查弊和纠错,而是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成为公司治理的具体体现。

在现代公司制下,内部控制制度的职能不仅仅是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可靠,还包括促进企业贯彻经营方针、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在实践中,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仍停留在保障会计资料安全、完整及资金的安全性上,无法有效实现会计的监督与参与企业内部管理的职能。

2.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情况看,国有企业基本都会按照政府监管要求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甚至严格逐级逐层地制定控制环节和控制点,从文字到形式基本到位。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尤其作为国有企业的领头羊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在收集到的29家国有上市公司中,均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披露。

但由于各公司特点不同,导致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依据标准不统一,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和方式也不一致,最为关键的是披露的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年报使用者的需求。

另外在现实中,仍存在大量有章不循、有制度不依、处罚不严、内部控制弱化等现象,使得内部控制制度难以落到实处。

陈汉文(2010)对中国1671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研究认为,我国目前外资控股公司内部控制水平高于国有控股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内部控制水平高于民营控股公司。

2.2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

1管理者对干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低企业制度的建立体现了管理者的经营理念,而其经营理念则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哲学和品行。

2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合理调查发现,一些公司的董事长同时兼任总经理,董事会成员与管理层领导班子高度重叠。

3企业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

4内部控制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3、我国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

3.1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

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框架,可考虑从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这个基本要素入手(注: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221~259页。

)。

这些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而构成的系统就是内部控制的外在表现形式。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反映了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关于内部控制对公司重要性的态度。

它是一种氛围,塑造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影响企业内部各成员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础。

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会计系统

企业会计系统既是制定决策的一个信息来源,也是内部控制机制的第二个组成要素。

针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应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1)确认并记录所有真实的交易;

(2)及时、充分、详细地描述交易,以便在会计报表上对交易作适当的分类;(3)计量交易的价值,以便在会计报表上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4)确定交易发生的期间,以便为交易记录界定适当的会计期间;(5)在会计报表中适当地表达交易和披露相关事项。

交易是因某经营实体与外界交换资产或劳务,以及公司内部转移或使用资产与劳务而形成的;会计系统的核心是处理交易。

公司的会计系统应为每笔交易提供一个完整的“审计轨迹”或“交易轨迹”。

所谓交易轨迹是指通过编码、交叉索引和连结账户余额与原始交易数据的书面资料所提供的一连串的迹象。

保留交易轨迹对于公司管理层和利益关联方都很重要。

比如说,公司管理层可使用交易轨迹来答复顾客或供应商有关账户余额的询问;内部审计部门或注册会计师也可使用交易轨迹来核证和追查交易。

(三)控制程序

内部控制的第三个要素是控制程序。

控制程序是由为合理保证公司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组成的。

控制程序可应用于某种交易,也可以融合应用于控制环境或会计系统的特定组成部分。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特定控制程序:

1.交易授权

不能简单地将授权(delegationofauthority)理解为“这件事交给你”。

企业中的授权是指上级委派给下属一定的权力,使下属在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授权者对于被授权者有指挥和监督的权力,被授权者对授权者负有报告及完成任务的责任。

交易授权程序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交易是管理人员在其授权范围内才产生的。

授权有一般授权与特别授权之分。

前者指授权处理一般性的交易,而后者则指授权处理非常规交易事件(比如重大资产处置等),也可用于超过一般授权限制的常规交易(比如同意在特定情形下,对某个不符合一般信用条件的客户赊购商品)。

企业管理层对某项交易的“授权”和员工对交易的批准是不同的。

例如,信用部门的员工可以在管理人员授权的信用政策范围内,批准个别客户赊购。

2.风险评估

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的关键。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及企业内外部的各种风险因素;控制与风险的概念是紧密相联的,正如房间的前后门,企业选择哪道“门”进入“房间”,取决于它的经营环境以及该企业怎样看待它的业务、怎样界定其战略重点等。

制定风险管理目标是控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企业要在整个组织内部制定协调一致的目标,找出企业关键性风险要素,设置关键控制点(注:

卢传敏:

“企业内控机制: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中信国际研究所《研究与动态》2000年第17期。

)。

  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一般要经过风险辨别、分析、管理和控制等过程。

特别要注意的是,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风险最容易发生,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环境改变时的事务管理。

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iesandthreats)分析是一种常用的风险分析方法。

企业按照这种方法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分析外界的机会和威胁,考虑自己的生存机遇。

企业在日常的内部控制过程中应该时时进行SWOT分析,以将其内部控制目标不能达成的风险降至最低。

3.职责划分

职责划分控制程序是指对某交易涉及的各项职责进行合理划分,使某一个人的工作能自动地相互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

职责划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及时发现在执行所分配的职责时所产生的错误或舞弊行为。

从控制的观点看,如某员工在履行其职责的正常过程中可能发生错误或舞弊,并且内部控制又难以发现他的舞弊,那么可以认为这些职责是不相容的。

对不相容的职责必须实行职责划分,这是内部控制一个基本原则。

职责划分会影响3种认定的控制风险:

第一,将资产保管与资产会计记录的掌管相分离,可以降低盗窃的风险,因为盗窃者无法通过减少资产的记录来掩盖盗窃真相。

第二,将处理现金支出交易与银行调节账户相分离,可以降低不记录支票付款的风险,因为在调节过程中可发现这种风险。

第三,付款凭单的批准与支票签发相分离,可以降低支票书写出错的风险。

4.信息流动与沟通

企业应按某种形式及其在某个时间内,辨别、取得适当的信息,并加以沟通,以使员工顺利履行其职责。

信息系统不仅处理企业内部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同时也处理企业与外部的事项、活动,以及与环境等有关的信息。

企业的信息系统不仅是企业控制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企业内部一个重要的特定控制程序,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个有效的企业信息系统,应能保证企业内部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责。

每名员工不仅必须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方面,这些方面如何生效以及自己在内部控制制度中所担负的责任,一旦有非正常事项发生,除了要关注该事项外,还必须能够分析发生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信息沟通系统不仅要有向下的沟通渠道,还应有向上的、横向的以及对外界的沟通渠道。

具体来说:

首先,企业管理层要向全体员工发布有关认真履行各自控制职责的明确信息,使其了解自己在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企业要有一条自下而上报告重大信息的有效途径,即建立开放、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以便发现内部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最后,建立反映行为责任履行情况的报告系统,对于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尤其重要。

5.内部审计与独立稽核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来实现的。

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并且保证良好的执行效果,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

监督可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督活动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进行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来完成,或者将二者结合。

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独立稽核和控制自我评估这些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内部审计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除了包括审核企业会计账目外,还包括稽核、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部各组织结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建议和报告。

在企业各个层级的人员中,内部审计人员具有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

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

内部审计的作用不仅在于监督企业经营业务是否符合内控程序、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而且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和纠正错弊的建议,帮助企业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成为内部控制过程设计的顾问。

目前我国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多样,大多数企业只设立审计部,有些上市公司同时设立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

审计部的定位方面,有的是由监事会领导,有的是由总经理领导,也有的是由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分管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领导。

在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的情况下,如将审计部只置于总经理的领导之下,董事会对经理层就缺乏相应的监督措施,也就无法保证我国《会计法》规定的“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条款落到实处。

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分别对股东会、董事会和财务总监负责,同时三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种业务指导关系。

对于规模不大、业务活动比较简单的公司,也可只设审计部,但审计部应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受监事会指导。

之所以选择这种制度安排,原因在于在公司治理结构的约束机制中,董事会是决策机构,这一机构肩负着保证公司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和可信性职责。

从我国公司治理实践来看,审计部对董事会而不是向总经理负责的这一制度安排,能有效改变董事会职权弱化、“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的局面。

另外,审计部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也能够对董事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制衡作用。

(2)独立稽核

一般地讲,独立稽核是指验证由另一个人或部门执行的工作和验证所记录金额估价的正确性。

内部审计就是一种典型的内部稽核。

但应该指出的是,独立稽核是存在于企业管理流程的每一个环节的,并不仅仅限于内部审计。

独立稽核与许多认定有关。

如:

人工计算稽核发票、工资计算表及存货汇总表的正确性;比较现有资产和有关记录,包括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零用现金盘点表及实物存货记录等;管理层复核汇总账户余额详细情况的报告,如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表。

(3)控制自我评估

在国外,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新趋势是实行“控制自我评估(CSA,controlselfappraisal)”。

控制自我评估是指由企业自身不定期或定期地对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目标。

这一做法的基本特征是:

关注业务的过程和控制的成效;由管理部门和员工共同进行;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评估活动。

CSA是为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意识所作的努力,这种活动经常以务虚会或研讨会的形式进行。

CSA的目的是使人们了解哪里存在缺陷以及可能发生的后果,然后让他们自己采取行动改变这种状况,而不是坐等内部审计人员站出来。

研究表明,实施CSA的方法对于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改进流程和控制风险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3.2构建新的内部控制体系后的几点建议

各公司应首先对照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三个指引,认真梳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要与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相协调。

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实施内部控制,首先需要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从所有者的立场出发,不但要把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入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而且要将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监控对象,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决策系统、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从公司治理的演进过程看,公司治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代理人的激励和约束。

《企业国有资产法》为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也具有可行的操作空间。

应规定董事长与总经理不得一人兼任。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有利于提高其创新自由度,但对总经理等高层管理团队监督的有效性可能被降低。

同样,两职分离虽可以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但会损害高层管理团队的创新动力。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投资主体缺位、监督不力是主要弊端之一,如果国有上市公司仍采取单一领导结构“一肩挑”的模式,势必会加剧这一弊端。

但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往往会造成决策过程中的扯皮现象或争权现象,使总经理和董事长之间信息传递成本增加。

这就要求在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资格审查和选聘程序上建立严格的制度,以保证其素质和水平。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机制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需要有完备的监督与反馈机制。

《基本规范》也明确地提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制度,并要求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这样的制度安排正是出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部监督与反馈机制的考虑。

企业首先应当鼓励全员参与建立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监督的积极性。

其次,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一是应加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二是要转变内审职能,拓宽内审领域,规范审计行为;三是要努力改进内审方式,由原来的事后审计为主转向以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为主;四是要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与评价,并形成标准化的内部控制报告,提出改进意见。

再次,应该加强监事会对企业监督的作用,尤其是监事会职权的权威性。

向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此举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加强内部基础管理,努力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逐步形成一套内外相辅、上下结合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但是,外派监事会主要是针对出资人单一的国有独资企业设计的,而在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多元化以后,特别是针对国有非独资上市公司,由国家单方派驻监事会进行监督检查,是否合规与合理,还需要深入研究。

而且四五个人的监事会,同时监督三四家企业,在时间及人力投入上是否承担得起这样的重任,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以基本规范为统领,以三个指引等配套办法为补充的内控标准体系。

但这依然是比较原则性的规范,国有上市公司应当率先采取各种科学方式探寻适合自身特点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这涉及到明确评价主体,以及具体的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缺陷的认定标准等。

有关部门应将成功企业完善的评价体系向全行业推广,以加快其他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步伐并降低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成本。

 

4、结论

国有企业既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参与经济的重要手段。

这一性质决定了国有企业具有经济目标和非经济目标的属性,而且这双重目标相互交织在一起。

学习和探索如何更好地构建与完善使国有企业的非经济目标与经济目标顺利实现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在为国有企业引入必要的追求经济目标的市场激励的同时,有效扼制国有企业的不当逐利冲动对国有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为防止潜在风险最终造成实际损失,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就成为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年10-31

[2]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

《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显示模式》。

2010.10

[3]刘惠萍。

《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2010.01

[4]刘志远,刘洁。

《信息技术与企业内部控制》。

2001.08.30

[5]汪靖中。

《企业内部控制有章可循》。

2008..07.04

[6]华梅。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讨论》。

2003.12

[7]杨宗昌,杨淑娥。

《现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评析与外部化改进》。

2003.06

[8]陈志强。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

2008.10

[9]张云亭。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2002.02

[10]杨有红,孙海凤。

《企业内部控制构建应关注的问题》。

2010.01

[11]李海超。

《企业内部控制的其中措施》。

2008.10

[12]张益霞。

《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性质与概念体系》。

2007.11

[13]孔德兰。

《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构建》。

2009.06

[14]杨忠智。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变革对策》。

2010.10

[15]李馨弘。

《新监管时代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2007.11

[16]王敏。

《从海尔的发展历程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2002.06

[17]王军。

《快速推进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

2007.09

[18]肖尧春。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问题研究》。

2007.11

[19]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