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的应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6577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延迟满足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延迟满足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延迟满足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延迟满足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延迟满足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延迟满足的应用.docx

《延迟满足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迟满足的应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延迟满足的应用.docx

延迟满足的应用

延迟满足的应用

如何在生活中用延迟满足来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尝试。

孩子要吃,爸爸妈妈不要一概接受或拒绝孩子,可以采用“延迟满足”的方法。

比如,在保证孩子三餐吃饱的前提下,让孩子完成一个“任务”后,再吃零食。

“任务”可以是等待,也可以是学一个小本领,或者是听妈妈讲一个故事,只要是能够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延迟”方式都是可取的。

和孩子做游戏的时候,不要让孩子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也可以运用

“延迟满足”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又比如孩子想买一个新玩具,爸爸

妈妈可以建议等到节日或他生日时再买给他;在和孩子一起玩竞赛游戏的时候,不要每次都让孩子赢,让他先输再赢的方法也能让孩子获得延迟满足。

这样,孩子在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或正式比赛时,就不会经受不起挫折或因失败而失去信心了。

孩子在学习新本领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不会做或一下子学不会的时候。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延迟满足。

首先,孩子碰到不会做

的事时,爸爸妈妈不要立即帮助孩子,而是在一旁仔细观察,看看孩子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等了解孩子的情况后,再慢慢地给予指导,切忌

直接把解决方法告诉孩子。

其实在观察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的需要就已经被延迟了。

而且,孩子在这段时间内的探索,其实是在自我学习,对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益无害。

延迟满足三技巧

技巧一:

延迟从一分钟开始

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要遵循小步递进的原则。

也就是说,不要期望孩子一开始就能等待20分钟。

只要孩子能等上一小段时间,而

且在等待的时间里不哭也不闹,这样就是在自我控制了。

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等待,时间由短到长,逐步增加。

注意点:

最初的延迟时间不要过长,否则会让孩子灰心丧气,彻底放弃追求的目标和信心。

延迟持续的时间每次要逐步加长。

技巧二:

等待时不要过分关注

延迟满足是一种自律行为,可是孩子还小,往往需要通过他律才能做到延迟满足。

这时,爸爸妈妈可以利用其他工具,比如让孩子把注意

力转移到他喜欢的东西上。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爸爸妈妈不要总是亲历亲为,对孩子进行监督,也可以让孩子尝试自我监督,这是非常重要

的。

注意点:

孩子在等待时,爸爸妈妈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事,不要让孩子感觉爸爸妈妈正在看着他。

不要因为

孩子在等待时可能会哭闹,这时爸爸妈妈一定要坚持住,不忍心就满足了孩子。

技巧三:

采用代币法来延迟满足

妈妈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要买一样新的玩具或者是想吃一样好吃的东西时,要用平时积累起来的“五角星”来进行交换。

“五角星”是平时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获得的“奖励”。

这些奖励主要是精神上的鼓励和表

扬,不要采用物质奖励。

一般在孩子积累到5次或10次后就可以满足

自己的需要。

孩子每次获得“奖励”的过程就是一种等待。

注意点:

爸爸妈妈每次给予奖励的标准一定要统一,不能视具体情况而定,

失去了原则性。

约定他难以达到的目标。

和孩子约定的事,爸爸妈妈一定要做到。

“延迟满足”的目的在于训练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学会忍耐。

而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易成功,在未来的人生路上

也会更有耐性,较易适应社会。

因此,爸爸妈妈不要因为爱孩子而一味地满足他,延迟满足能让孩子将来获得更大的成功

活明白你自己,带好上帝的小孩

人和人之间的交互只是信念的碰撞

活在人世间,不管是大人和小孩之间、男人和女人之间、朋友和敌人之间,“友谊”或“冲突”的本质是信念之间的碰撞。

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只有信念和信念之间“咬合”管大人与小孩之间,还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看似是两个活生生的人在交流,实际上,只不过是两个头脑中的概念在交互。

因为人

持有概念,概念将人变成了“模子”一一两个人之间的交互,实

和另一个人内在的模子契合,那么这看起来的两个人是默契的;

如果两个人之间的内在信念之模不契合,那么这两个人将是冲突的。

子”一一之前,我们都是模子人,我们之间的交流没有“人”的

味道,只是“模子”和“模子”之间冷漠和机械的交流。

当我们相信自我的信念,我们之间没有感情。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当我们相信自我的信念时,朋友之间可以变成敌人,兄弟之间可以变成仇家,大人和小孩之间可以变成奴隶与奴隶主……这并非骇人听闻,检查一下当我们相信自己信念时的实际,情况似乎是这样。

在家庭教育中,当你和你的小孩之间发生“冲突”

“冲突”和你与你的敌人之间、你与你的仇家之间、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关系没有什么差别。

当你相信你的信念,在你相信你信念的那个时刻,你和你的小孩之间没有亲情、没有血缘关系,有的仅是你为捍卫你的信念所进行的战争的味道。

持有你的信念是冲突与困惑的因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皆是因为你持有你

的“信念”。

换句话说,皆是你太相信你的所想。

如果你不相信

度就没那么大。

一个人对自己的信念相信得越狠,他的战争力度就越大;对他的信念抓得越紧,他的战争的频率和强度就越大。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是集体信念的反映。

在家庭教育中,这种情况同样适应。

大人和小孩之间的“冲

突”是家长头脑中的信念和小孩头脑中的信念,在某件事上、在

那个时刻的对峙或外显。

每当你和你的小孩之间发生不愉快,你知道,那是两个人之间信念的冲突。

当两者冲突时,根本不存在

“人”,也不存在“父母”和“小孩”,有的只是两派宗教和信徒之间你死我活的争斗和捍卫。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和你的小孩之间发生冲突时,注意到这点。

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话,这是真的吗

家长和小孩之间常见的冲突之一是:

“你应该听我的”。

换句话说,“小孩应该听大人”的。

这是一个我们相信了很久的谎言和神话。

“小孩应该听大人的”这是真的吗?

我们常常观察到的情况是,小孩往往不听大人的,他们听他们自己的。

每个家长都曾经是小孩,当你是小孩的时候,你能在你不听你父母的

时刻听他们的吗?

我们只能在听的时候听。

在你的小孩不听你话的时候要求他听你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你如何对待他和你?

为了小孩听你的,你是否对他发脾气?

给他脸色看?

或运用你的各种权力惩罚他?

甚至打他?

这样做,你对你的小孩存有爱吗?

当然,你的头脑可以狡猾地说“为了他好”。

从长远的时间看,你真的知道什么样的生活对你的小孩更好?

你确定吗?

因为相信自己的信念,我们都变得很傻。

信念蒙蔽了我们的心性,当我们内心被信念占满,那空间没有爱。

当你打着为你的小孩好,而对他施加各种形式的“暴力”时,体会一下你内心的真相。

让真相带领你走出困局。

改变孩子,先从改变你自己开始

通常情况下,家长改变小孩,就是直直地去改造小孩一一甚至不惜使用“暴力”。

在与小孩之间的问题发生中,我们很少认

识到我们自己才是问题的“起源”,而不是他们。

我们常常无法想到,改变一种关系的局面,从自我开始。

或许有人想到过,但那也只是想想而已,并未行动。

有的家长可能也尝试去改变自己,但结果并不理想。

想一想,我们改变自己都不那么容易,期待你的小孩在你期待的时间内有所改变,那实际吗?

如果你真的想改变你的小孩,先去改变自己。

当你有了如何更有效的改变自己的经验时,再传授给你的小孩。

或许,当你变了,你会惊奇的发现,你的小孩也“变了”。

甚至不需要你的小孩改变,你的满意度就会达到百分之百。

在家庭教育中,当你和小孩之间发生矛盾,当你力图去改变你的小孩,你的行为是“颠倒”的。

你搞反了。

不管的确是不是你小孩的问题,当你看着你的小孩“不顺眼”、“不是那个样儿”时,先搞清自己的心,你调整了自己的心后再回来观看你的小孩,然后再给他建议或教育他吧。

家庭教育:

把“焦点”重点放在你自己身上

家庭教育的焦点,应该重点放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小孩的身上。

你知道,貌似你是位家长、你是个成人,但当你生活在自

己的“信念”之下,你和你的小孩完全“平等”。

小孩听信他自己信念的,你也是。

不管你年龄、身份、地位如何,你和你的小孩有何不同?

教育的方向永远是向内的。

不管你如何指向外,只有它指向内在时,教育的作用才能显出。

当家长是一位遇事指责他人、焦点放在外、矛头指向外部时,你的小孩只能跟你学。

你是一位什么样的父母,你的小孩迟早会成为你。

为了使你的小孩变成一个好孩子,你必须变成一位好家长。

当你是一位“老子”,你的小孩至少也是“庄子”。

当你成为“佛陀”,你的小孩在你的眼里不得不是佛。

一位佛催生一群佛。

提醒并行动,让小孩看到活榜样

意识生命最成熟的顶点。

为了你使自己的小孩变得“最好”,那么你自己必须率先“成佛”。

当你的小孩走偏了“共业”的道路,提醒他并你自己率先行动,让你的小孩看到一个如何快乐生活的活榜样。

如果你是佛,站在共业的立场,你是位提醒者提醒那似乎“走偏”的人。

你是面清晰的路标,你是块警示牌,当你的小孩或你周围的人迷惑了,即使你不说,当他们看到你活生生清晰愉快的样子,他们已经有了方向。

作为一个提醒的声音存在,作为一个箭头存在,活出你的清醒,让你的小孩以你为活榜样。

当你成为一位活佛,家庭里有了一盏航灯。

管教不了的小孩,“上帝”会帮你

如果你管教不了你的小孩,那该怎么办?

不用愁。

“上帝”会帮你,整个存在都会帮你。

如果你的小孩不服“管教”,整个存在都来参与并安排情节,来使他走上“上帝之道”。

对同一物种来说,上帝之道即是共业之道。

共业之道即是心道,心道即是无心之道。

当头脑坠落于无心的平面上,它会和上帝站在一起。

一个

生活就将变得安顺而无矛盾,他就将成为一位无困苦的人。

人偏离了和谐之道,存在会仁慈将他带回。

你不必担心,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他所在之处,正确而无误。

向孩子“发怒”一一那不是你的错

当你向小孩或他人发怒,那不是你的“错”一一你的行为举

动是你信念的反映,当你不能超然在自己的信念之上时,你是自我信念的奴隶;当你持有某一特定的信念,当你遇到某种因缘时,你不得不那样反应一一你控制不了你自己。

因此,从这方面说,当你向你的小孩或他人生气、发怒时,那不是你的“错”一一是你信念系统的错。

如果你想改变这一现状,调查你的信念系统,破解那些固有的概念。

如此,你就能不再受那些魔咒的控制。

人类的信念就是人类的魔咒。

如果你相信的信念越多,控制你的魔咒就越多。

当你被魔咒控制时,你就是魔。

魔咒会将一个人变成魔。

这就是为什么世上有父母杀死子女、女子杀死父母等相互残

杀的原因。

当我们相信自己的信念并被驱动时,我们不再是

“人”,俨然成了魔。

做你自己,调伏你的心

要想让你的生活一切变得和顺一一不仅仅在家庭教育上,那么,就要做你自己,然后调伏你的心。

在与小孩的交互中,当你生气、发怒……当你意识到时,瞬间平息它,然后回到正道上来。

就像一个学习骑自行车的人知道自己的车下了沟,那么知道、上来,继续前行。

当家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必自责,不必后悔一一当你对自己做过的事不自责、不后悔(认清真相)时,你也这样教导了你的小孩。

对过往的过失不过分自责、后悔,这样你就有更多的精力投注在当下的事上,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上。

当你这么做,你就在以实际行动教育你的小孩“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谏”了;当你这样做,你就在教育你的小孩什么是“活

在当下”了。

“活在当下”是走出困惑的方式,这样你就在教育你的小孩如何走出幻象了。

和合一一那就是孩子应该“得到”的

你目前持有你所相信的一一你不可能在你相信某信念时不相

信,你目前是这样的你……而你的小孩目前也是这样的他,他头

“和

脑所装下的概念在他相信时也不得不相信。

在当下,在某一时刻,你的小孩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教育?

你们两个人信念的和合。

合”就是每一个人当下的礼物。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它。

向你的小孩示范如何热爱“和合”的生活,这是你能给他的基本教育之

你真的想对你的小孩好吗?

先对你自己好,热爱你的和合生活,做一位热爱现实存在的父母,然后等待你的小孩“变成”你。

活明白你自己,带好上帝的小孩

活明白你自己一一是你的任务,带好你的小孩一一这是自然的开花。

对于家庭教育,活明白你自己,这是前提。

如果我们自

己都活得糊里糊涂的,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一颗清晰的头脑,那么我们的小孩会受我们的影响。

如果我们的情况与此相反,我们的小孩会从中受益。

“活明白自己,带好上帝的小孩”,这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原则和目标。

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是一种自我觉悟和成佛的过程,在家庭教育中,愿我们和我们的小孩一同走向觉悟和成佛。

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是你自己问题的投射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

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

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开花”。

孩子是你的投

射银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

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

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

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

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

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

是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

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认为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定先反过来,在你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

就像你看到银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就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

你的

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

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

掌控者是头脑,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很难被掌控。

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

就越多。

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

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

问一问你自己。

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

如何才能使

一个小孩长大以后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

那就是让他按照天性成长。

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

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地去培养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如何才能让一个小孩天然成长?

当你成为一个完全无惧的家长的时候

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

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他会担心,这样地放任着小马,它以后怎样,它长大会如何,等等。

你怎么敢对你的小孩撒手?

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

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

不是像老天一样大胆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你知道什么对他的人生道路最好吗?

在孩子面前,我们似乎都是上帝。

在一个幼小的孩子面前,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扮演上帝:

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最好,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道路对他最好…从其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你真的知道什么对你的

小孩最好吗?

以你的“知道”来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

认为是好的或对的东西强加给你的小孩,那简直是一种挟持。

你在挟持他的生命自由,你在挟持他的心。

在那无明中,以爱或对他好的名义,你对你的小孩做过多少蠢事你知道吗?

当一个人在无明中时,你怎样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对待他人。

你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惩罚你的小孩,你用责备自己的方式责备他。

当你还是一个有许多问题的家长时,你怎能教育出一个和你不一样的小孩?

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

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不希望他成为

的那部分一一越成为你内心中所讨厌的自己的那个形象。

只有你管他越少,他才会越来越不像你,他才会越来越发展出你的生命中所没有的新的部分。

你确定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你的孩子该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

你真

那就像上帝

正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

你是上帝吗?

如果你真的是上帝,一样去做,彻底撒手让你的“孩子”自己成长。

看,那天底下的众生老虎、狮子、蚂蚁、蜜蜂,哪一个不是它们自己在成长,上帝可没有操控它们的人生道路。

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

人们往往把知识多当成有智慧,这是个错觉。

在这个错觉的影响下,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知识多一些,都拼命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装知识,这也

导致他们的教育模式是这样。

家长们在自己身上的“希望”过期了以后,他们把曾经对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

往他脑子装更多的知识呗。

如果一个小孩在四岁时就能识别两千个字,背诵《三字经》、

《千字文》,我们就以为他很聪明。

而这有什么用处?

你只不过是在往

台电脑的硬盘上多储存一些数据而已。

智慧是一种空盈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满实的状态。

过多的知识只能使一个头脑变得狡猾,而狡猾并不是智慧。

电脑能够随时调度出千万知识信息,但电脑并不是一个智慧的人脑。

对于人来讲,智慧不取决于他里面的有,而取决于他里面的空。

当他里面空的部分越多,他运用知识

的空间和能力就越大,犹如电脑的硬盘和内存里空白越多,它的运行速度就越快一样。

教育你的小孩,给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得太满。

如果你把他的头脑填得太满太实,犹如一个瓶子被塞得太紧太实一样,它那里面的空就成为死空,这样一个小孩的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

因此,教育小孩,要注意他里面的空。

知识教育是一种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种空的教育。

记住保留给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

请重视智慧教育胜过知识教育。

要求、期望、负责是不是爱

我们衡量自己对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往往会看对他有没有

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或那程度有多深。

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

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

这是真的吗?

这是一个错误。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都是恐惧的替代物。

它们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

要求、期望和负责意味着爱,你确定那是真的吗?

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结果“要求”“期

望”或“负责”成为了我们与另一个个体的联结。

当我们对他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这能使我们感到与对方联结得更深、更紧,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为了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

安全感越大。

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的幻觉基础上。

教育是恐惧的面目,一个人越恐惧就越需要它,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

觉者没有教育的概念,因为他们不需要教育。

老子从未提倡过

教育,因为他处在了道的源头。

万物需要的不是他人给予的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而实质上,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

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

严格地说,那不是爱,那是完全的恐惧。

我们对教育应持什么态度?

将它的意义下降到最低。

没有人需要教育,他们需要自我教育。

别把孩子当“人质”

因为家长心存恐惧,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他们在无意识中不

可避免地把孩子当成了他们自我安全感的“人质”。

你必须变成优秀和

美好的,否则我就不安全;你必须变得有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够安心?

瞧,家长们在把孩子变成他们内在安全的要挟物了。

当一个小孩是一个家庭中的“人质”时,你猜,这个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

小孩变成了整个社会或家庭的内在恐惧之河上的波涛,他当然无法获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

当你恐惧,他能感受到恐惧,即使他很小;当你放松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

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心上来。

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

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没有把孩子当成你的“人质”?

来检点一下你自己。

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

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

来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教育。

真正的爱是什么

我们常常会说,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吗?

当一个人内心还存有恐惧时,他对另一个人的爱就不可能是百分

之百的。

真正的爱是什么?

并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给他,也不是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或给予。

真正的爱和此无关。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

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

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

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本性的

能量。

你不期待他,不要求他和本来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试图改造或修正他。

真正的爱是完全无条件的。

无论如何你都爱他,怎么样你都爱他,你的爱甚至和他无关。

这才是真正的爱。

这爱像老天对万有的态度一样,给予你但对你没有要求、没有期待,他对你无为。

如果把这个标准称为真爱的标准,那么来检点一下你对孩子的爱是不是真爱。

你期待他学习好,你期待他做个好小孩,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经暗地里带给他多少压力吗?

你越期望他好,你越形成自己的压力。

这对小孩的成长有好处吗?

我们对我们的小孩没有期待,他怎样我们都爱他;我们尽己所能,但不要求他。

这才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呢。

对孩子没有期待的教育,并不比对孩子有更多所谓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

思考一下,你觉得是这样吗?

在对待小孩的问题上,来重新思考一下你的爱,那是不是真正的爱?

存在一个亲子关系吗

在当代的幼儿教育中,我们非常强调亲子关系,但存在一个所谓的亲子关系吗?

其实,整个生命存在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你与他人的关系。

所有关系的本质都是你与自己关系的投射。

你与你念头的关系是你与整个世界关系的母体。

你所有外在的关系,都是这一关系的投射。

因此,严格地说,像不存在其他人际关系一样,也不存在一个亲子关系;因为对一个具体的你来讲,不存在一个外在的小孩,只存在一个内在的小孩。

你对你内在小孩的态度,就是你与你外在小孩的关系。

如果你与你的小孩关系混乱了,如何处理好你与他的关系?

处理好

庭中出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是每个人与他自身问题的外在投

射。

假如你与你的小孩出现了关系障碍问题,要解决的话,请深入你的

内部,发现你与你念头的关系。

理解你的想法,就会调解你与他们的关

系。

请注意这一点,这才是解决人际关系的根本要点呢。

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

在教育之中,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

这是在根子上

小孩只是家庭和社会之树上的一枝花朵,它开出了家庭或社会的优点,

同时它把整个家庭或社会隐藏的毛病也给开出。

如果一棵树长的花朵有

了毛病,我们通常就要深入树根去治疗,而不仅仅停留在花朵本身。

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小孩出了问题,我们该深入何处对他加以帮助呢?

显然,家庭和社会是根源。

原来的宇宙是没有问题的,那是一个无问题的宇宙。

如果你在宇宙

中发现了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心”的一一而且只能是你自己的心。

心不向宇宙投射问题,宇宙怎会生出自己的问题?

如果你处在一个问题

重重的世界,那么,反诸向内,去探究你的心。

问题一定出现在那里,

是投影仪出问题了。

式一样:

先看看你自己的投影仪,然后再检查别人的投影仪吧。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之道呢。

教育孩子,就是自省

我们对人生问题深入探索就会发现:

当你没问题了,整个世界的问题就结束了。

如果我还发现世界是有问题的,那一定是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