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634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doc.docx

《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doc.docx

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doc

第三章中学生物学的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

学习目标:

1.了解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

2.构建中学生物学课程内容体系。

3.拓宽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视野。

4.掌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具体方法

计划学时:

4学时

第一节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

一、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的意义

本次课程改革中,将教育工作者们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

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

实际上,“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12年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

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一直沿用了40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颁布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

1952年后,改用教学大纲。

这是我国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我国生物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纲》虽经多次修订,但侧重点一直是“以知识为中心”,强调严密的科学体系、扎实的“双基”,在此基础上要求掌握书本上的基本技能,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和科学对教育的要求的提高,《大纲》已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本次生物学课程改革制定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较以往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具有时代特点,反映了国际生物学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二、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与原教学大纲的对照

(一)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所关注的重心明显不同。

1.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最低标准”;是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表述;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

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是教师应该实现的“预期目标”;是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工作的提示;是直接的、统一的、硬性的“控制”。

(二)价值取向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以下变化:

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由侧重认知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由指导教师教学工作走向课程实施与开发;由统一的硬性的规定走向开放的灵活的管理。

(二)具体比较

《课程标准》给出了相当详细而又针对性强的实施建议。

其中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不像过去的教学大纲,要么不加指导,要么面面俱到。

《课程标准》根据课程理念,重点突出地从“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在强调“初中生物学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上,特别通过具体案例,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如何进行评价提出操作性比较强的建议,并提倡采用“档案夹”等形式记录学生的发展,强调教师应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重视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课程目标的比较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它分为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部分,前者是后者的高度概括。

(一)知识方面

1.原《教学大纲》要求

(1)初步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等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获得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课程标准》要求

(1)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2)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3.《课程标准》的突破点

(1)不仅要求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知识”,还要求“生物技术”等基础知识;

(2)不仅要求知道知识的应用,而且要求知道“可能产生的影响”;

(3)不仅提出“促进生理健康发展”;还提出“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4)不仅提出“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提出“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这些变化表明,《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更加关注知识的更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二)能力方面

1.原《教学大纲》要求

(1)能够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

(2)能够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常用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

(4)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课程标准》要求

(1)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3.《课程标准》的突破点

(1)不仅首次提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而且明确而完整地提出“科学探究”的内涵,并进一步提出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不仅要求“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而且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这些变化表明,《课程标准》比原《教学大纲》更加强调科学探究在生物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力图切实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以此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

同时,《课程标准》不像原《教学大纲》那样,仅仅关注学生解决“身边生物学问题”,仍然未能摆脱学科中心的束缚;《课程标准》则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强调了学科间的综合、强调了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际问题。

(三)思想情感方面

1.原《教学大纲》要求

(1)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2.《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我国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4)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5)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3.和原《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的突破点

(1)明确提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2)明确提出“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明确提出“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这些变化表明,《课程标准》比原《教学大纲》更加强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的重要性;突出“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是培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义务教育性质决定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学会健康生活的必要前提,是义务教育的目标之一。

四、《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体系的比较

(一)内容框架比较

1.原《教学大纲》内容框架分为五大部分

(1)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2)细菌、真菌和病毒;

(3)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4)人体生理卫生;

(5)遗传、进化和生态。

2.《课程标准》内容框架分为10个一级主题

(1)科学探究;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3)生物与环境;

(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5)生物圈中的人;

(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8)生物的多样性;

(9)生物技术;

(10)健康地生活。

(二)《课程标准》在内容体系上的突出特点

1.《课程标准》将知识要求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都列入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真正将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统一于一体。

2.《课程标准》通过摒弃学科体系和构建“人与生物圈”教学新体系的方式,果断删除了许多过去认为不能不学但对学生未必非常有用的、比较繁琐和难以理解的学科知识。

3.《课程标准》在减少传统的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对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和对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4.《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个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第二节教学内容的构成与解析

有些教师通过近年的教学经常在抱怨,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上比较零散,在教学中学生常对一些概念产生比较模糊的印象。

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很少遇到过的。

难道是我们的新课程教学内容有问题,还是我们的教师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偏差呢?

一、教学内容框架的构成与解析

(一)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初中新课程内容体系是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并围绕这条主线,精选和串连了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中的十大核心主题,根据这十大核心主题,再分设若干个二级主题及其具体内容和具体的活动,组成了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见表3―1。

表3―1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1.科学探究

理解科学探究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

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3.生物与环境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重大作用

5.生物圈中的人

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

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

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

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动物的运动

动物的行为

7.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

人的生殖和发育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植物的生殖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8.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9.生物技术

日常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

10.健康地生活

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传染病和免疫

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

酗酒、吸烟和吸毒的危害

从表3―1中一级主题来看,除了“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外,完全是以生物科学的宏观研究为主的,构建生物圈的研究体系,突出人和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两大主体作用。

在这个体系中变化最大的是动物学这部分内容,与以往的动物学内容相比,删减了大部分与人相类似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有关的内容,保留下的内容中与其他主题有关的都归属到各主题中。

如有关动物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内容,放在“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部分;有关动物细胞和组织等内容,放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部分;有关动物和环境关系的内容,放在“生物与环境”部分;有关动物多样性的内容,放在“生物的多样性”部分。

基于动物的运动与行为,在目前生物学领域中研究较为活跃,且其在学生认识动物本质特征中有重大的关系,在其他主题中又难于包容,因而单列一个一级主题。

植物学这部分内容,由于把“植物”放在生物圈中来研究,其重点不再是植物的形态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