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6150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赤壁赋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赤壁赋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赤壁赋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赤壁赋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壁赋学案.docx

《赤壁赋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壁赋学案.docx

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如、属、固、适、虽、而等)、通假字(属、冯、缪)、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准确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3、了解“赋”的知识,“主客问答”的赋体手法,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4、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感情变化。

【教学重难点】

体会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理解作者在文中变现出的感情变化。

【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法。

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结合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法。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情、理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第二课时:

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听王菲《明月几时有》引出本文作者苏东坡。

(可让生自由发言来讲述自己了解的苏轼。

1、知人论世。

旷世奇才——苏轼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

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

“不觉汗出 。

快哉,快哉!

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

可喜!

可喜!

”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果真没有令人失望,在文学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篇天地,成为一代风标领袖。

三苏:

苏轼、苏洵(其父)、苏辙(其弟)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苏辛: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

苏黄米蔡: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法)

此外,苏轼通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艺、精金石,且多有建树。

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

旷古奇才,舍苏子其谁?

可是,这样一位文坛领袖,他的政治路却走得极为坎坷多磨,可以说是“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流离”。

苏轼一生历经四帝。

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新法里较激进的做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湖北)团练副使。

宋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但后又遭贬到惠州(广东),后又到琼州(海南)。

宋徽宗继位,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苏轼生前,曾做过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里颇有自嘲之意。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湖北)团练副使。

在黄州,作者一待就是七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十几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为排遣内心郁闷,元丰五年,年过半百的他泛舟赤壁,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先后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有人曾评说:

“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

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2、听诵读,正字音。

1、听课文诵读,订正字音,圈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或有疑问的地方。

壬戌()酾酒()

桂棹()横槊()

余音袅袅()渔樵()

幽壑()扁舟()

嫠妇()匏尊()

愀然()蜉蝣()

山川相缪()无尽藏()

舳舻千里()狼籍()

旌旗()枕藉()

师生共同完成字音订正,然后齐读字音;或解答学生所提出的疑问。

3、放声朗读,整体感知。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请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并在文中标记出关键词。

乐甚——愀然——喜而笑

4、师生品读、分析课文

(1)第一段:

夜游赤壁

1、基础知识

重要字词:

(1)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好像)——如泣如诉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比得上)——自愧不如

如期完成(按照)——如约而至

(2)属:

属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通“嘱”,劝酒)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隶属)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通假字:

(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特殊句式: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

2、分析课文

(1)本段描绘了怎样的景?

作者此时心情如何?

景:

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恍如梦境。

情:

“乐”。

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2)乐在何处?

良辰:

七月既望

美景: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

他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既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也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3、诵读指导

要求读出停顿、延长,掌握其中的节奏。

注意:

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注意意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要读出作者的感情来。

例如: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两句话是意境的基础,与下文一致的语气应该是平静的。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注意延长的作用,感受欣赏美景后的兴奋。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诵读时,应体会延长多表现出的壮阔激荡的情感。

(2)第二段:

主乐客悲(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1、基础知识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2、分析课文

(1)本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①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含有淡淡的哀愁。

②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2)词中的“美人”指什么?

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作者在遭贬谪后,仍然坚持关切朝廷政事,身在千里,心忧天下的情怀。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借助夸张、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4)思考:

本段中,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

此处有一个问题:

从行文看,“主乐客悲”

是明显的,而我们在课文一开始知人论世的时候却说过作者为了“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该怎么解决?

请大家思考下,用简洁的话语来表述自己的看法。

(此处,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

可在此处插入对“赋”这一文体及其写作特色的讲解,引导学生意识到客的苦闷,其实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自我问答、思考、排遣的过程。

【赋:

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

《文心雕龙》:

“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是一种用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兼有诗歌、散文的特点,可以咏物写志抒情。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在汉代,赋往往用很长的篇幅,用很多华丽的辞藻。

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如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

3、集体诵读

(3)第三、四段:

主客问答

第三段:

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叙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1、基础知识

重要字词:

固: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险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稳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通“缭”,绕)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做状语)

(2)顺流而东也(名词做状语)

(3)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

特殊句式:

(1)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2)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2、课文分析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

主要写了什么?

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阐发情怀:

①对比:

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②比喻:

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蜉蝣(天地)粟(沧海)吾生(长江)

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

不可乎骤得

(2)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加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3、全体诵读

第四段:

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1、基础知识

重点字词:

适: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适合)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刚刚,才)

适大病,不能行(适逢)

逝: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去,离去)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通“誓”,发誓)

时不利兮骓不逝(跑)

曾:

天地曾不能一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曾不知老之将至(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苟:

苟非吾之所有(假如)

欲苟顺私情()

虽:

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

2、课文分析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的?

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又是永恒的。

②物个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③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变:

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

(3)讨论:

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启示: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穷则独善其身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达则兼济天下

3、集体诵读

(4)第五段:

客喜而笑(客人由悲转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

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

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

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3、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

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5)写作特色

1.多次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2.写景、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

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

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

 

【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