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与西方戏剧流派的比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6119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戏曲表演与西方戏剧流派的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戏曲表演与西方戏剧流派的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戏曲表演与西方戏剧流派的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戏曲表演与西方戏剧流派的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戏曲表演与西方戏剧流派的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戏曲表演与西方戏剧流派的比较.docx

《戏曲表演与西方戏剧流派的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曲表演与西方戏剧流派的比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戏曲表演与西方戏剧流派的比较.docx

戏曲表演与西方戏剧流派的比较

戏曲表演与西方戏剧流派的比较

胡芝风

关于再现性戏剧和表现性戏剧,据沈达人在《戏曲的艺术方法》

中论述道:

摹象性戏剧和喻象性戏剧属于再现性艺术,追求逼真模仿

生活,演员的表演立足于生活自然;戏曲属于意象性戏剧表演,来自

生活,又经过主体情志的加工,属于表现性艺术。

19世纪以来,世界上比较有名的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人物,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下简称期坦尼)的“体验派”、布莱希特的“间离

派”、哥格兰的“表现派”、梅耶荷德的“假定性现实主义”等。

研究这

些外国戏剧流派与我国戏曲艺术的区别,以便在学习、借鉴时减少盲

目性。

一、戏曲与斯坦尼体系

斯坦尼是苏联伟大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的体系是针对19世纪

初至中叶,欧洲话剧界的形式主义的表演而创立的。

当时,德国、法

国等一些国家舞台上,特别是在歌剧演员中流行形式主义表演方法,

讲究优雅与美丽,却毫无内心体验,旧俄的演员承袭了这一套作风,

并影响到后来的苏联话剧舞台。

斯氏坚决反对虚假的激情和朗诵腔

等刻板的表演,为了纠正这种情况,遂建立起他的“体验派”体系。

斯坦尼认为,角色的心理活动与形体活动统一的动作,才是最好

的动作。

如果只有外在没有内在的体验,仅仅是个躯壳。

反之,只有

内在而没有外在的动作,就无法把角色的心理活动表达出来,只有心

理活动与形体活动的统一,角色才具有生命。

他的体系具有一定的

进步意义。

斯坦尼体系1950年代流传到我国,著名导演焦菊隐比较

辩证地看待斯氏的戏剧理论,他认为“把舞台动作放在如此重要而突

出的地位,不能不说是斯氏一大贡献”(《焦菊隐戏剧散论》)。

斯氏的表演体系与戏曲表演原理的相通之处在于:

斯氏体系最

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高任务”和“贯穿动作”,指作品的主题思想,也

是角色在全剧中所奔向的最终目标,它决定角色的内心意向和行动

企图,即贯穿动作。

我国戏曲也讲究“最高任务”和“贯穿动作”,不过

说法不同。

明代冯梦龙在《墨憨斋详定酒家佣传奇》中的眉批写道:

“凡脚色,先认主意。

如:

越王、田世子,无刻可忘复国。

”“认主意”,即

演员扮演越王勾践和田世子的“贯穿动作”要奔向“最高任务”———

“无刻可忘复国”。

至于斯氏提出的演员对角色的情感“体验”,在我国古代戏曲理

论和舞台实践中,也有所体现和论述。

汤显祖告诫演员要创造出“如

其人”的舞台形象等,演员要情感“体验”。

看来,我国戏剧理论家提

出类同斯氏“最高任务”、“贯穿动作”以及“体验”等这些命题的时间,

要比斯坦尼早三百年。

可惜的是,由于明、清换代造成的经济衰退,

加之文字狱的影响,大量的表、导演实践经验,未及总结、记述,不能

系统地供后辈继承。

但是,斯氏体系与戏曲表演,在戏剧观和舞台逻辑上是存在差

异的。

1.与观众的交流问题。

黄佐临曾对斯氏、布氏和梅兰芳的演剧方法作过比较:

“斯坦尼

斯拉夫斯基相信第四堵墙,布莱希特要推翻第四堵墙,而对梅兰芳而

言,这堵墙根本不存在,用不着推翻……”(黄佐临《导演的话》)演员

与观众之间有没有“墙”的问题,实际上涉及演员在舞台上与观众的

交流问题。

斯坦尼要求演员把舞台看成有四堵墙的封闭空间,只当没有观

众,不与观众交流,目的是要演员彻底沉浸在角色的“生活”中,塑造

出很自然的形象。

斯氏要制造舞台表演的“生活幻觉”,使观众也产

生“生活幻觉”,感到正亲临眼前发生的事,让观众只有感情,消灭

理智。

而我国戏曲表演本来就是观众围观的广场性艺术,生来就与观

众有交流。

最初出现的戏曲舞台是“伸出式”的舞台,三面对观众,后

来才转变为一面对观众的镜框式舞台。

戏曲来自民间,它与观众是

水乳交融的关系。

戏曲演员心中时时有观众,无论身段、神情,处处

需要照顾观众的观赏要求。

冯梦龙要求演员的表演要达到“令人感

叹绝方妙”,使观众看了“浑身汗下”的艺术效果,即强调演员表演不

能忘记观众,要以观众的反馈为目的。

戏曲演员的舞台信念是:

戏是演给观众看的,演员与观众之间根

本不存在什么“墙”。

戏曲演员不仅把与观众的交流作为表演的信

条,而且创造了一套与观众交流的表演方法。

比如,把眼神“留”给观

众,是戏曲表演与观众交流的基本技巧。

有这个交流和没有这个交

流的艺术效果是不同的,涉及是积极主动地去拢住观众的“神”呢,还

是听之任之的问题。

有的戏曲演员曾照搬斯氏的体验理论,“沉浸”

于生活之中,放弃与观众的交流。

削弱了传统戏曲表演对观众的吸

引力,有损观众的欣赏兴味。

2.“自然流露”与程式化表演。

在“体验与表现”的关系上,斯坦尼认为舞台形象要有说服力,演

员就不应是在表演,他认为演员在台上应当是在舞台上“生活”。

的表现形式的准则,是“在体验基础上对形象的‘再体现’”。

戏曲是非幻觉的艺术,不掩饰舞台的假定性,并通过假定性的舞

台逻辑,立足于“意象化”的形象思维。

追求的是反映生活本质的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