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598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专版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版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

《浙江专版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专版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

浙江专版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浙江专版)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6分)

①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论语·宪问》)

②樊迟请学稼。

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

“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③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①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注] ①路:

辛苦劳碌。

(1)孔子说樊迟是“小人”,这是因为:

(2分)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谈谈儒家对“稼穑”的态度。

(4分) 

答:

解析:

(1)首先,考生要明白这里的“小人”不是现代人所说的“小人”,孔子是说樊迟的志向太小只想学会种庄稼,如果像君子一样有礼有义有信那样百姓就会相信你,工作自然也会有信心,因为老百姓图的就是安居乐业。

孔子一方面承认了自己不会种庄稼,另外也有点儿恨铁不成钢,他认为学会种田只能养活几个人,如果能学会做君子再去做官然后善待百姓,能惠及很多人。

由此可见,孔子认为问种稻种菜的事是小志向,因为种稻种菜是“小人”(农民、农耕者)所从事的,樊迟应该有更大的志向。

(2)解答时要抓住各个文段中关于“稼穑”的语句。

然后再揣摩、归纳儒家对“稼穑”的态度。

材料①中孔子因南宫适的话而大赞南宫适,其中就有南宫适认为“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的原因,由此可知儒家重视“稼穑”,对生产劳动的态度是积极而又肯定的;材料②中孔子批评樊迟并不是否定“稼穑”,而是觉得樊迟应该有大的志向;材料③中孟子认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即社会有不同的分工,人们应各司其职。

“小人”从事“稼穑”,“君子”宜“为政”,当政者治理好了国家,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

(1)①樊迟问的是种稻种菜的事;②种稻种菜是“小人”(农民、农耕者)所从事的

(2)①儒家是敬重(重视)稼穑(农业)的,对生产劳动的态度都是积极而又肯定的;②儒家强调社会分工不同,应各司其职,“小人”从事“稼穑”,“君子”宜“为政”;③儒家主张解决问题要先抓主要矛盾,认为治理国家,当务之急不在于当政者参加生产劳动,而在于“好礼”“好义”“好信”,在于德行修养。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

[参考译文]

①南宫适向孔子问道:

“后羿善于射箭,奡力大翻舟,结果都不得善终。

禹、后稷亲身从事耕作,却得到了天下。

”孔子不回答。

南宫适出去以后,孔子说:

“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②樊迟请求学种庄稼。

孔子回答说:

“我不如老农。

”又请求学种菜蔬。

孔子回答说:

“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了出来。

孔子说:

“樊迟真是小人!

统治者讲究礼节,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统治者行为正当,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统治者讲求诚信,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说真话。

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百姓都会背负着小儿女来投奔,哪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

③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

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

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物品要靠各种工匠的劳作才能齐备,如果一定都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

所以说,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的人(从事)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

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6分)

①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

,小车无

①,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②子贡问曰: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

“敢问其次。

”曰: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

“敢问其次。

”曰: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

“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

“噫!

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③孟子曰: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上》

[注] ①

(ní):

牛车车辕与衡相连接的木销子。

(yuè):

车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

②斗筲(shāo)之人:

筲,竹器,容一斗二升。

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1)孔子认为士的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其后两个层次分别是       、       。

(2分)

(2)三则材料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

结合上面材料,简要说明你对儒家“信”的理解。

(4分)

答:

解析:

(1)结合材料②,子贡问怎样才可称之为“士”,根据孔子的回答,“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可得出答案。

(2)首先表明不矛盾的观点。

(根据所学“管仲不合礼却被孔子称为仁者”“‘去食去兵,民无信不立’与‘富民’并不矛盾”分析)再根据材料找出“信”的内涵。

由“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知“信”对人的重要性;“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可见这里孔子有微词;再结合孟子观点“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不难得出人要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否则就是不问是非固执己见的小人了。

答案:

(1)有孝悌之行 言必信,行必果

(2)不矛盾。

(1分)“信”即守信,讲信用,“信”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

(1分)但儒家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儒家认为人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否则就是不问是非固执己见的小人了。

(2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

这就像牛车没

,马车没有

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

②子贡问道:

“怎样才可以叫作士?

”孔子说:

“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作士。

”子贡说:

“请问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

“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

“请问再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

“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

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说:

“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

”孔子说:

“唉!

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呢?

③孟子说:

“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6分)

①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

“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

“果哉!

末之难矣。

(《论语·宪问》)

②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

(1)荷蒉者评价“鄙哉,硁硁乎”,体现了孔子        的精神。

(2分)

(2)对孔子、渔父等圣贤之人的处世哲学,你怎么看?

(4分)

答:

解析:

(1)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中找出关键词句进行概括,表明了孔子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或者说成“知其不可而为之”。

(2)在理解两段材料的基础上,要指出两类截然不同的处世哲学,并结合现实,对几千年来的仕与隐做出自己的评价。

答案:

(1)知其不可而为之

(2)孔子认为在乱世中,有才能的人应该出仕辅佐国君,改革社会;而渔父等人认为在乱世里应洁身自好,隐居修身。

(2分)我认可孔子的处世哲学,乱世虽不可改,但只要去做了,总会得到一点改善,每一位有才能的在位者,若都有这样的责任感,世界就会渐趋美好。

(2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一人挑着草筐子从孔子门前走过,便说道:

“这个磬敲得大有深意呀!

”过了一会儿又说道:

“偏狭啊,硁硁的磬声透着固执!

没有人了解自己,就洁身自好算了。

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孔子说:

“好坚决啊!

没有办法诘难他了。

②渔父微微一笑,敲击着船桨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

“汉水清澈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帽带;汉水污浊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6分)

材料一 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子曰: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下》)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看,判断一个人品行高低乃至是否该杀的基本依据并不是他人的评价,而是    。

(不超过4个字)(2分)

(2)为什么孔子和孟子都强调“察”?

怎样“察”?

请根据材料回答。

(4分)

答: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2、4两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必察焉”,以及材料二的“勿听”“然后察之”可以得出结论。

(2)注意审题,第一问从“察人”的原因入手,第二问从“察人”的做法入手,均要求结合材料回答。

只要读懂材料,筛选相关信息,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答案:

(1)客观事实

(2)原因:

①我们判断一个人容易被表象所蒙蔽,也容易跟风评价。

②我们评价他人往往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

做法:

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②以他人的言行是否合乎义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

“君子对于天下的人,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而是和义在一起。

孔子说:

“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

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

子贡问道:

“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

”孔子说:

“还不行。

子贡又问:

“一乡的人都厌恶他,怎么样?

”孔子说:

“还不行。

不如一乡中的好人喜欢他,一乡中的坏人厌恶他。

“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材料二 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然后考察他,发现他确实可杀,然后杀掉他。

所以说,这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

这样,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6分)

材料一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材料二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 ①终食:

一顿饭的工夫。

②造次:

仓促、急遽。

(1)材料二中“其道”的“道”即指材料一中的    字。

(2分)

(2)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并评析其当下意义。

(4分)

答:

解析:

(1)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概括其主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干不正当的事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天边的浮云”。

可见材料一的重点在于君子注重对“义”的追求。

联系材料二,即可知,君子之“义”就是其遵循的“道”。

(2)从材料一、二可知,儒家要求君子遵循“道”,要求君子不可背离仁义。

儒家的这种价值观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在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