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三 有效的教学评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5939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三 有效的教学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单元三 有效的教学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单元三 有效的教学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单元三 有效的教学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单元三 有效的教学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三 有效的教学评价.docx

《单元三 有效的教学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三 有效的教学评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三 有效的教学评价.docx

单元三有效的教学评价

单元三有效的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

(一)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

教学评价改革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学研究中一个

令人关注的研究课题。

尤其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人们对教学评价

改革的研究又呈现出了新的态势。

探讨这些新的动向与发展特点,对于我们把握

现代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有效进行教学评价的改革,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为此,有价值的学习被认为是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为基础,强调认知活动中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迁移,强调教学方式中的过程和体验,强调教学互动中主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指标的重要影响等。

与此同时,采用人本与发展的模式来理解教育和人类发展的关系,是当前教育理念的核心,即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实现全面教育,为个体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相应地,新的评价理念应运而生。

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

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

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

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

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

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二)如何理解新课程的评价观

1.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在教学评价的初创阶段,人们主要强调的是评价的区分和选拔功能,评价主要被用来鉴定、区分儿童,其目的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这种教学评价比较关注的是教学结果,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则重视不够。

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处理的优劣、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均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现代教学评价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注意发搀评价的“激励”功能,其目的是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学情境,以便真正做到区别;进行个别化教学,以实现因材施教。

这时的教学评价已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发挥其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价是帮助教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现代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

2.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对教学效果的检查一直采用的是“学业成绩”检查。

而学业成绩则主要是指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质量,属于认知领域中的一个部分。

这种单纯就知识质量检查评定的做法,固然从某种程度或某一侧面上也能起到了解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教学并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然而,即便这种做法力求尽可能的真实、客观和公正,它仍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这主要是因为,教学要达成的目标是多方面的,并不仅限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目标。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由于“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已被普遍接受,社会生活的剧烈变革亦要求个人多方面发展。

基于这利观点,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不少教育工作者提出,教学评价绝不应当停留在过去单纯检查知识质量的阶段,主张对学生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学习活动的全部领域和各个方面,甚至包括学生身体的发育、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全面的综合评定。

这一点也逐渐在世界各国获得认可。

3.要重视自我评价的作用

现代教学评价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重视自我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

力求将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评价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作

为给教师、学生施加影响的外部力量发挥作用的,故不提倡自我评价。

这一错误做法,容易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形成紧张、对立的关系。

这样既影响了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使评价工作不够全面,反映的情况也不够深入。

这种做法也忽视了评价的最终目的,即提高评价对象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现代教学评价重视和发挥被评价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强调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有助于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4.评价主体互动化

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

与。

学生通过参与评价过程,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不足,能够更自觉地达到老师的要求。

同时,发展性评价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老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不同的评价主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而进行的评价,对学生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

老师的评价体现了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家长的评价反映了家庭、社会对下一代成长的期待,往往能提供教师看不到的东西;学生之间的互评,使他们通过评价他人来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互动的评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评价思想,能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促使每一个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

5.评价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以纸笔考试为主,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单元测验、期中考试等方式实现。

而这些考试又多以知识与技能为核心,重点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技能的熟练程度。

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使人盲目地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谨的代名词,于是追求客观化、量化成为传统的教学评价的显著特点。

但是,在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会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个性发展的评价,学生发展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被拒于一组组分数之外。

新课程强调质性评价,倡导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即除了纸笔测试等量化方法外,还要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学习Ft记和情景测验以及实验操作等质性评价方法。

通过报告表的形式全面、客观、深入、清晰、真实地再现学生这一评价对象各方面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呈现评价结果。

这样一方面,学生参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结果的评价和对同学学习活动的评价,既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回顾、总结,也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档案袋的方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也能作出比较合理的评价。

6.评价内容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不仅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不仅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

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正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新课程的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关注结果的评价,虽然简单易操作,但只是从答案本身去评价,不可能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不利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甚至还扼杀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基础知识的接受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信心、创新意识、审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

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也只有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7.评价标准多元化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

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

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

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同时,评价也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评价标准多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个体差异的客观性,因此,评价目标的确定要体现差异性。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同一个目标要求全班每一个学生都整齐划一地达标,结果使“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完全按一个统一标准要求学生的做法,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孩子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张扬,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生理特点。

这种做法勇敢地克服了“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个性化、弹性化的特点。

但教师应有效地控制使用这种方法,否则,容易使学困生出现惰性和懈怠,进而扩大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8.评价方法情境化

评价方法情境化指的是要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自然环境下进行评价。

它可以真实、全面、自然、客观地反映被评价者个人的情况。

这种评价方法模糊了课堂教学与评价的界限,把评价有限地融入日常教学中,这意味着教学和评价的“一体两面”。

其中专题作业作为情境化评价的重要形式,可在平时坚持运用。

例如,学习了初步统计之后,可以让学生考查一下某十字路口东西向车流和南北向车流的情况,通过计算单位时间内的车流量来确定红绿灯时间的长短,从而最大限度地调节汽车的通行率。

这种专题作业的形式一方面可以较真实地评价学生学习的状况,同时又可以评价在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态度、情感、意志等品质,架起学校活动和社会活动之间的桥梁。

9.评价过程动态化

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

传统的评价过程是静态的,终结性评价关心的是最终目标达成与否,主要目的是确定不同学生各自能达到的不同水准或等级,并给予权威性的判断证明,这种评价的判断容易在师生间引起焦虑和抵触情绪。

采取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过程进行监控式评价,其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表现,可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形成性评价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终结性评价每学期期末进行阶段性评价,毕业时进行总评。

应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

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评价的实施日常化、通俗化。

二、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标准

(一)新课程教学评价不是以教为主,而是以学为主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核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

因此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教师,评价的内容围绕教师的教展开,评价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是否合适、选择的教学媒体是否适合所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所以教学评价的对象必然从教师转向学习者,评价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

在此指导思想下,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评价的出发点从教师的教转化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是否为学生创设了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及是否能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等。

显而易见,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围绕着学生制订的。

对教师的评价应当集中体现在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两个方面。

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制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方案,要求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

但在实际上(特别是农村学校),虽然上面有评价方案,在具体到学校评价的时候,各校又有着自己的标准,因此同样的评价结果,它的实质却可能相差很远。

一年一度的教师考核,是对教师过去一年工作的评价,其结果直接决定教师的晋级及聘用,而其中学生成绩的比重仍是相当大,有的学校甚至为了便于操作,干脆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决定教师的考核结果。

在关系到切身利益的时候,多数教师只好选择“上面考什么,我就教什么”。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课程改革步履艰难,教材虽然改了,教法仍是老一套。

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和评价观,确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生本化教育观和评价观,是实施以生本化为取向的新课程评价的首要任务。

基础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多方面的,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讲,需要关注和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观念:

一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三是教师是研究者、创造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者;四是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具有发展潜能的、有自身独特性的完整的人。

与之相适应,在新课程评价中也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

一是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在评价中受益;二是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理解、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提升学生的价值;三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潜能;四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性评价。

(二)新课程好课的标准

在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中,评价方法一般是搜集、整理和分析学习者的有关信息,用来证明教学的效果;并且以知识为核心,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种评价方法的问题是,学习者学习的好坏,固然与教师的教密切相关,然而也不能排除如下因素:

课堂集体式的教学形式,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而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肯定会影响对所灌输的知识的接受能力。

课堂集体授课的形式,还不能适用于具有各种不同认知特性的学习者,这是因为有的学习者善于形象思维,而另一些学习者则长于抽象思维;有些学习者喜欢听教师讲解,而有的学习者更愿意独立思考,自己学习;有的学习者记忆能力很强,而另一些学习者强于推理;有的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强烈,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而另一些学习者却必须依靠教师指导。

另外,学习者的个性、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传统的有很大的不同:

1.教学目标

(1)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制订出每节课的教

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目标。

(2)目标要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表述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3)目标可以通过出示课题、引入新课或课堂小结等途径加以说明,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紧扣目标要求进行教学。

2.教学内容

(1)科学性与教育性。

讲述和解答问题正确清楚,无科学性和逻辑性错误。

注重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性,教书育人。

结合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价值观与科学方法教育。

(2)培养性与创新性。

重视教学内容的培养性、发展性,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重点、难点明确。

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做到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体现重点,讲评不忘重点,练习安排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

对难点注意分散,创设突破难点的情境与措施,如事例、演示实验、制作教具与挂图、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化难为易,引导学生思维。

(4)难度、密度恰当合理。

难度以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为依据,符合学生实际。

密度力求合理,内容安排恰当,分量适中。

3.教学方法

(1)教学要注重过程体验。

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

论证推理合乎逻辑,富有启发性。

(2)引导学生探究。

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条件,创设适当的情境,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将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适时反馈调节。

教师要在课堂提问、板演、练习、讨论及操作中,及时搜集信息,适时地给学生以点拨指导,并据此调节教学速度或改变教学方法。

(4)当堂训练。

每堂课根据课型要求,有适当的训练时间,并及时进行反馈矫正,提倡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要求当堂达标,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4.教学基本功

(1)教态自然和蔼。

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亲切,热爱学生,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2)语言生动严谨。

表述准确,逻辑性强,有节奏感,有激情,富有启发性。

使用普通话。

(3)板书板画规范。

纲目清楚,设计合理。

字体工整,画图准确。

(4)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恰到好处。

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5)实验能力强。

能独立熟练地操作演示实验,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改造实验,并能指导学生实验,及时排除实验故障。

(6)应变能力强。

能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节奏、内容、方法。

能妥善处理好课堂中的偶发事件。

5.教学效果

(1)思维空间大。

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探索问题,思维活跃,效果好。

(2)学生参与度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讨论、交流、活动的时间,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目标达成度高。

通过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要求得到落实,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建立过程得到体验,科学方法得到有效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当堂检测效果好,课堂教学效率高。

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标准,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到教学效果都面面俱到,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学有所乐,自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1.有意义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会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以前和下课以后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何必再上这个课呢?

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看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于,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

3.有生成性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

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犯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把准备好的东西拿出来表演。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但这样的价值被忽略了。

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

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听课,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

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表演课。

5.有缺憾

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

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

要把公开课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作了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却出不了“彩”。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心胸也变得博大走来,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评价内容

评价要求

量化评分

知识与技能25分

1.知识点清晰,知识量适中,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联系生活、实践

10

8

6

3

2.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从学情出发,并明显地体现于教学全过程

10

8

6

3

3.教学内容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发展性,学生经历、体验、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10

8

6

3

过程与方法30分

4.运用教材恰当,课堂程序分明,教学语言流畅,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10

8

6

3

5.立足于学生的学,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度、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体现学生自主发展、差异发展等教学策略

10

8

6

3

6.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直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10

8

6

3

7.教学活动内容充实、灵活多样;学生自主学习有时间、有空间、有实效;教师不局限于教材,本着便学利学的原则,及时捕捉、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

10

8

6

3

8.老师所提问题富有挑战性,把学生的困难、问题和经验课堂教学的生长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学习能力的提高

10

8

6

3

情感与态度20分

9.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关注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师以对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学生学习愉快、轻松、有序、和谐。

10

8

6

3

效果与价值25分

10.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较好地掌握新学的知识技能,学有所获

10

8

6

3

11.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动脑、动口、动手、乐于争论、讨论、辩论,思维积极,发言踊跃,学习兴趣浓、信心足,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10

8

6

3

共计

100分

总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