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豪放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5760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豪放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轼豪放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轼豪放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轼豪放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轼豪放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轼豪放词.docx

《苏轼豪放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豪放词.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轼豪放词.docx

苏轼豪放词

论苏轼的豪放词

词自产生以来,一直延续着填词必以协律为重要条件、表意必以婉约为正宗的发展道路,至柳永,词的内容和体式才有所变化。

然而,真正对词进行全面改革,最终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则首推北宋大文豪苏轼。

苏轼的词,很多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的豪放词,在中国词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意义十分重大。

1苏轼有没有豪放词?

有多少豪放词

要谈苏轼有没有豪放词?

首先必须弄清“豪放”的定义和标准,才把衡量苏轼的词作。

才能更好的对苏轼的词作,有个更好的了解和研究!

“豪放”在一般意义上讲,大都认为魄气大而无拘束(见新《辞海》,)的意思但这对词作的含义似乎远没有具体阐明。

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谈对“豪放”的看法,他说:

“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干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

”他认为,“豪放”首先是一种创新,并不拘守古人成法。

同时,既极豪放,却又符合规律,不违反生活事物的“自然之数”和“妙理”。

这样,“豪放”实包指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

内容是指艺术的真实性及其雄峻磊落的内在气势;风格,是指艺术表现的形象性、生动性及其雄放不羁、气象恢弘的浪漫主义特色。

苏轼也常把“豪放”,称作“雄放”、“真放”,意思都是一样的。

苏轼在也《答陈季常》信中还直接论述了豪放词的特性,“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梭,非小词也。

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

”这段话与前述论吴道子面的含义基本相同。

其它,如论韩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论舒尧文诗词:

“报衣起观,顿尔醒,快若清风之卒,得当之也。

大抵词律庄重,叙事精致,要非器浮之作。

”等,也都是这一番意思。

所以,苏轼论豪放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即描绘生活事物的真实性是创作的基础。

豪放不能“太过”,也不能“器浮”,只有在“妙算毫厘得天契”、“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和“精微”、“精致”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作进一步的白白挥洒;即在符合生活规律的基础上获得创作的自由。

苏轼还认为“豪放”、“雄放”本是作家的一种内在气质的表现。

在《观吴道子壁诗》中,他指出“道子实雄放,洁如海波翻”之后,接着又说: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这就是说,吴道子在作画之前的艺术见解和气质----“豪放”的个性品格,早已酝酿成热了。

所以苏轼曾在《书子由超然台赋后》中,特别强调了作家内在的“体气高妙”;他又在《李太白碑阴记》中提出“士以气为主”的命题,这也就是在品评浪漫主义诗人的豪放注诣时,强调了“浩然之气”的基本作用。

苏轼晚年还在《与米元章书》中区明确地讲述道:

“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世之文,超妙入神之字。

”可见,“迈往凌云”的“豪放”,首先是一种作家的气质、一种精神状态的表现;它溢而为义,则形成为风格上的“清雄绝世之文,超妙入神”的艺术特点。

苏轼所指的在气质,是什么?

我觉得应是他一贯所强调的作家对社会时代“涤荡振刷”的革新精神和“有为而作”的求实精神以及反世俗、反潮流精神的休现。

本着上述观点来衡量苏轼的词作。

我认为他是有豪放词的。

如按元、延佑本《东坡乐府》所收282首词来统计,一般豪放词约79首,其中校典型的豪放词有30首。

单以典型豪放词而论,即占总词款282首的十分之一强。

2苏轼豪放词的总体特征

苏轼豪放词是指苏轼所独创的那部分新人耳目的词。

这类词的总体风貌特征,可以用“豪放”、“旷达”进行概括。

杨廷芝《诗品浅解》释“豪放”、“豪者我有可盖乎世,放者物无可羁乎我”。

豪放、旷达是苏轼的总体特征

孙联奎《诗品臆说》释“豪放”“豪乃豪杰、豪迈之豪”苏轼在密州写的《子密州出猎》,就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驹胸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现实中的“射虎”太守和理想中“挽雕弓”、“射天狼”的壮士形象,继范仲淹《渔家傲》词后进一步改变了以红粉佳人、绮筵公子为主要抒情主人公的词坛格局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和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给人以壮丽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写这首词时正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因而流露了沉重的苦闷和“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

然而,依然掩盖不住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

全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境界宏大,开一代之风。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无名氏《诗品•旷达》“惟旷则能容,若天地之宽达则能悟,识古今之变。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牲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针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苏轼滴居黄州三年,处境险恶,生活穷困,但他坦然乐观,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他的旷达胸怀、开朗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叙事,风雨骤起,穿林打叶,但作者内心十分镇静,仍旧且吟且啸,徐徐而行,竹杖芒鞋,轻快胜马,安详自若,“一蓑烟雨任平生”。

下片写雨后的景物和心理感受任天而动,随遇而安,将含着微笑对待向他袭来的任何灾难。

又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问。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

作者抛弃了“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气合态闻一多语,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因此尽管本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的韵味,“使人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宋胡寅《酒边集序》)

3苏轼词的美学品味

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中词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北宋中后期的所有词人几乎没有不受到他的影响的。

他将传统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由他开始真正举起了我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大旗,下面便从三个方面试论苏轼豪放词的美学品位。

3.1苏轼豪放词的人格精神

苏轼精神品格最具魅力的是他“奋力有当世之志”的英雄气概。

代表作首推《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这首词的上片写出猎,围绕“少年狂”,尽情抒写词人意气风发近似狂飙的个性,其狂、其真、其无拘无束,让人充分感受到袒露人性的快感。

下片进一步张扬由打猎而激发的豪情壮志。

苏轼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加上“酒酣胸袒尚开张”,就更加豪情壮志,因而“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当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

但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熙宁四年占抚宁诸城。

作为一介书生又年过四十的苏轼却希望带兵抵御外侮,征讨西夏。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正是他希望朝廷委以边任,使自己为国家一效忠心。

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人物形象更给人一种静穆高远,伟岸旷奇的崇高之美。

《满江红》(江汉西来)是贬居黄州时期写给当时的鄂州知州好友朱昌寿的,面对友人词人禁不住将一腔的悲愤开怀直书,词的下片最能看出这种被压抑的郁勃不平: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作者以急促节拍传达对古代忠直之士的深情悼惜,正是宣泄自己英雄失落的忠愤之情。

这种来自心灵的呐喊,饱含着词人不屈的人格力量。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宇宙人生的终极性思考和追问。

同时,词人又大胆地向世俗挑战:

“蜗角虚名,蝇头小利,算来著甚干忙。

”以真实的人性,生命的自由状态,挣脱名缰利锁的羁绊,是很多文人心中所想而不敢做的事,这种人格风范和张扬主体的精神力量共同构成了苏轼豪放词人格美的特质。

3.2苏轼豪放词的开阔意象

苏轼词往往以阔大的意象,博大的自然境界冲出绮罗香泽的传统小词,呈现一种崇高的美学力量。

大江大河的壮浪,寄托着苏轼开阔的胸襟: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

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

”(《归朝欢》)“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满江红》)

感受着词人所表达的这些难以驾驭的无限,足以唤起我们向往崇高的激情。

长空、明月、云海的意象,大气磅礴又超凡脱俗。

如《念奴娇》: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水龙吟》:

“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

人间自有,赤城居士,龙蟠凤举。

”《江城子》: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等等都以宏阔的意境,表现了词人那纵浪大化的襟怀。

夕阳的意象则含有无限的深意。

《千秋岁》“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一片去国之思,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满庭芳》“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

”字字泣血,壮士欲有所为而难得的悲愤全都深藏在这天远夕阳多的意象中了。

而苏词意象的宏大、厚重、力度则集中的体现在他那首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了,发端四字大气磅礴,将“大江”的滚滚气势浓墨泼出,立即便将这气势空前的自然意象叠化入千古的历史意象。

自然江河的浩大激荡与千古历史的深远浩渺相互重叠,使人不得不为这双重意象的气势所震撼。

苏轼笔下的赤壁之境有着无穷的神力,这种典型的以我观照世界的“有我之境”,是源于词人心灵深处对崇高境界的一种向往。

词中苏轼极尽夸张赤壁惊心动魄的美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达词人内心向往功业的伟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

3.3苏轼豪放词的情感抒写

词以抒情为本,在苏轼之前的词人承袭晚唐五代花间派的词风,依循词为艳科的道路,但到了苏轼,他一改故辙,大胆开拓词境,而且以自己磊落的情怀直接入词,彻底改变前人“代言”的方式,完成了与自己人格精神相辉映的大气磅礴的词体书写形式。

发端警挺、先声夺人是苏轼抒情的方法。

苏轼一生怀抱济世之志,却屡遭磨难,一腔磊落不平之气,常不自觉地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苏轼常于开篇就将刚劲雄健的情感喷射而出,造成振聋发聩的威势。

如《满庭芳》(蜗角虚名),发端即否定了几千年来文人视为圭臬的功名利禄,给以当头棒喝,令人顿悟。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深沉而又富有悲剧意义的人生感悟以锐不可当的气势直刺骨髓。

词人用一系列的作品,让我们充分体验到他那强大的情感气流和英气逼人的艺术震撼力。

一气贯注、盘旋而下的抒情方式,也呈现了苏轼豪放词的崇高之美。

苏轼的创作是“要将百篇诗,一吐千丈气”式的创作,词人无暇也不屑去苦思力索,唯求将胸中之气一吐为快。

为此,苏轼不惜以议论入词,他的很多作品体现出词人转瞬即逝和压倒一切的情感体验,而内在情感的力度恰恰是崇高之美的精髓。

当我们阅读词中“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等豪言壮语时,我们感受到是与社会正负价值切磋磨合的声音,是超越世俗的人性主体精神,是天马行空大象无拦的艺术境界。

当词人经历了人生磨难后的作品更是别具一番气魄。

如贬谪黄州时期的《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于苏轼词则当之无愧。

4苏轼豪放词形成原因

词自产生以来,一直延续填词必以协律为重要条件、表意必以婉约为正宗的发展道路,至柳永,词的内容和体式才有所变化。

然而,真正对词进行全面改革,最终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则首推北宋大文豪苏轼。

苏轼的豪放词,在中国词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意义十分重大。

4.1苏轼超然物外的个性性情

苏轼独特的个性是他开创豪放旷达词风的根本原因。

“性格决定命运”,“文如其人”,苏轼的性格决定了他命运多外,也决定了他必然会在词的领域里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来苏轼一生都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他不委曲求全,不迎合时俗,不跟风,不苟从,无论新党执政,还是旧党当朝,他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一生才遭遇那么多的磨难,但他矢志不渝。

他的这种执着与不轻易认同的个性表现在词的创作上,就是他不盲目苟从“词为艳科”,只能写相思离别,伤春悲秋,而是认定自己的道路,大胆地、理性地去创新。

4.1.1以儒学体系为根本浸染释、道思想的人生哲学

儒道两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历来是: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苏轼致力于词的写作是在他仕途受挫即“穷”之后,那么主宰他词风的则肯定是道家的超脱与旷达。

苏轼一生历遭贬滴,出世的理想不能实现,思想上自然有苦闷和优愁,这种情绪要通过词表达出来,但他在表现苦闷优愁的同时,又总是力求摆脱,力求给人一种超越感。

如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了周瑜英俊洒脱、年轻有为的形象,抒写了他“早生华发”功业无成的苦闷与感慨,但同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高远开阔的意象排解了人们的优愁,而且像周瑜一样的“风流人物”不也一样被“浪淘尽”吗?

他能够把自己放在历史之中,通古今而观之,能够自我解脱,而不像李后主那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沉入到“愁”里不回头了。

苏轼以他过人的资质和感悟能力,把儒、道、释三家的思想融汇贯通,在他身上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他对国家,对人民信守着一份执着,无论是“穷”是“达”,总能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替百姓着想,每到一地都做一些实事,至今百姓还在纪念他对自己的苦难,则总能超然自适,求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理的平衡。

这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他完美的人格。

他的词中这种思想个性的真实再现和自然流露,才是他词的精髓。

如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表现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境界,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八声甘州》中“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一语包容了字宙古今,几多悲慨又几多超脱。

所以清代陈廷悼《白雨斋词话》中说“和婉中见忠厚易,超旷中见忠厚难,此东坡所以独绝千古也”,他正是看到了苏轼的这种思想个性。

又说“东坡词豪宕感激,忠厚缠绵,后人学之,徒形粗鲁,故东坡词不能学,亦不必学。

”因为他的词是他独特的思想个性和精神气质所铸,别人是学不来的。

4.1.2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不平,遭受许多不幸和打击,但他从未被痛苦和悲伤所压倒,不能自持而是善于排解,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做到不为世俗的祸福苦乐所拘牵,不为得失生死所烦扰,处处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轼获罪贬黄,过去的一些亲友因为怕受牵连而很少与他往来,他曾在《送沈遥赴广南》一诗中写道“我滴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

故人不复通间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内心的孤寂苦闷是可以想见的,但这只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他又能寄情山水,从大自然中获得无穷的乐趣,表现出一种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如他在《初到黄州》诗中虽也流露出被贬后的牢骚和不平,带着一种自嘲自慰的意味,但同时却又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之句,写出黄州的风物之美,表现出他身处逆境而能心境安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得到安慰、满足寄托一种超旷的精神。

如前所述,苏轼能于艰险的人生道路上,以超旷的态度处之泰然,同他从佛道二家的思想中吸取精神养料是分不开的。

佛老思想成为处逆为顺、安以自适的一种精神武器,齐生死、一毁誉、轻富贵、善处穷,甚至追求“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

总之,超然物外,乐观旷达,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正是苏轼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他的词的豪放、旷达。

4.2诗词一体的词学理念与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4.2.1理论上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诗人墨客只是以写诗的余力和游戏态度来填词,写成之后“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胡寅《酒边集序》。

词在宋初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同上,不能与“载道”、“言志”的诗歌等量齐观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只有苏轼才能完成。

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说柳永《八声甘州》中的名句“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4.2.2在创作上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主张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他在《与鲜于子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颇为壮观也。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承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4.3受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

北宋一些著名文人在政治上都有远大的抱负,他们不满晚唐五代以来卑靡的文风,掀起了诗文革新运动,余波所及,不能不在词坛上起影响在范仲淹、欧阳修的词里已有一些风格豪放的作品,王安石更明白反对依声填词的作法。

苏轼继承他们的作风,加以恢宏变化,从而开创了词坛上一个重要流派。

其次,决定苏轼一生丰富的经历,他在当时文坛上的领袖地位和他在诗文方面的杰出成就,使他不能满足于前代词人的成就,必然对词要进行创新。

苏轼对词的革新与北宋著名的文士对他的影响分不开。

在北宋初柳开、王偊偁等作家已有意继承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的诗文传统,企图纠正晚唐、五代以来文学上的颓风。

到仁宗庆历时期,一方面由于北宋王朝将近百年的统治,为封建文化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内外危机的加深促使文人对现实的更加关注。

所以就在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领导下,掀起了一场诗文革新运动。

这次诗文革新运动使风靡了数十年的西崑派归于失败,革新派成为北宋文学的主流。

在诗文革新运动及北宋著名文士的影响下,苏轼以丰富的、多方面的创作实践,继承欧阳修、梅尧臣等的事业,最后完成了诗文革新运动,并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范围扩展到词的领域,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正如王灼所言:

“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

”(《碧鸡漫志》)

5苏轼豪放词的文学意义

5.1苏轼词的题材扩大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

“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苏轼之前的词,大多是应歌而作的代言体,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所以绝大多数词作并无题序。

苏轼则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作所抒的是何种情志或因何事生发,必须有所交代和说明。

然而词体长于抒情,不宜叙事。

为解决这一矛盾,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与张先的词题仅起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的作用相比,苏轼赋予了词的题序以新的功能。

有些苏词的题序交代词的创作动机和缘起,以确定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如《水调歌头》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不仅交代了创作的时间、缘由,也规定了词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所怀念的对象是其弟苏辙。

另有一些题序与词本在内容上有互补作用,如《满江红》优喜相寻、《定风波》莫听穿林叶声二词,词序用来纪事,词本文则着重抒发由其事所引发的情感。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江城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实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作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

词的下闽用冯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身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5.2苏轼对词声律的创新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

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

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这说明苏词体式的一个特征,即“只尚才气,放意为之”,常有根据内容需要而突破格律的地方。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

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5.3苏轼词语言的革新

决定于词的内容,苏轼在语言上也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收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韶秀的感觉。

宋胡寅在《酒边集序》中称道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

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

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

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

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5.4苏轼词的抒情言志,自我形象超逸

苏轼在词中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理想、情操,具有独特的个性,而他在创作个性和其本人性格又是统一的,读其词便可知其为人。

词人的自我形象超逸,个性分明。

元好问说“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

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确是中的之论。

所谓“情性”,即词人的超逸的自我形象,独特的个性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通过路上遇雨这一平常小事,随意点染,刻画出一个我行我素、超脱达观的形象,这是一个真实的苏轼的自我形象,个性分明。

苏轼滴居黄州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