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考前练习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5364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8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考前练习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考前练习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考前练习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考前练习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考前练习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考前练习2.docx

《高三语文考前练习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考前练习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考前练习2.docx

高三语文考前练习2

2021年高三语文考前练习2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档次(dǎng)抨击(pēng)休止符(fú)哗众取宠(huá)

B.惦记(diàn)追溯(shuò)捅娄子(1óu)曲高和寡(hè)

C.混淆(yáo)骸骨(hái)挑大梁(tiǎo)愤世嫉俗(jí)

D.呼吁(yù)调侃(kǎn)潜力股(qián)绵薄之力(mi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震摄试金石薪火相传鸿篇巨制

B.登陆制高点别出新裁激浊扬清

C.商榷跑龙套弊绝风清张灯结彩

D.底蕴敲竹杠因噎费食沧海桑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网络歌曲词作者刻意追求“陌生化”、“小清新”等效果,导致不少歌词出现直白、浅俗、口水化等问题,__________业界诟病。

②为破除城镇化“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怪圈,留住齐鲁特色乡愁,__________地方历史文化,我省从xx年起开始全面实施“乡村记忆工程”。

③在《咬文嚼字》发布的“xx流行语排行榜”中,“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民的风格广为民众认同,__________十大流行语排名榜第一位。

A.备受继承位居B.备受传承位居

C.倍受传承跃居D.倍受继承跃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马年是体育大赛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巴西世界杯足球赛和仁川亚运会等重头戏粉墨登场,体坛盛宴好戏连台。

B.空气污染与人类的健康休戚相关,关注空气质量,关爱健康,关爱生命是各级政府和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C.李娜在职业生涯第三次澳网决赛上,拿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第二个大满贯奖杯,成为史上年龄最大的澳网女单冠军。

D.家风家教的唤醒和建设,是道德建设从社会细微处抓起的具体而微的措施,是延续优良文化传统的好方式。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感动中国”自xx年创办以来,以评选年度震撼人心的人物为载体,弘扬社会正能量,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B.xx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相比于获奖呼声较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来说,爱丽丝·门罗对中国读者要陌生得多。

C.土地流转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避免土地“非粮化”、“非农化”等现象不再发生。

D.xx年索契冬奥会已经落幕,中国运动员虽然在比赛中为国人奉献了不少惊喜,但是中国“冰强雪弱”的发展格局并没有多少转变。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乡愁的文化表达

邹广文

乡愁是对家乡故土的思念,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故乡的山川树木、住宅院子等都是乡愁最质朴的载体。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

人们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

乡愁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乡愁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会看到,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

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等。

都生动地表达出了古人悠悠不尽的思乡感受。

但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

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

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

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

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

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生活过的乡村生活的顾盼。

诗人北岛的“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体现的便是现代人对我们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寻与眷恋。

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它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

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表达的就是台湾同胞期盼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乡情怀。

当下的中国。

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

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

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人们告别乡村生活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

但心理距离却变远了。

生存环境的改变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

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

记起“我从哪里来”,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

“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

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

人们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选自2014年2月13日:

《光明日报》,有改动)

6.关于“乡愁”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是以故乡的山川树木、住宅院子为载体,寄托着人们对家乡故土思念的情感状态。

B.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作为对现代化生活反拨的乡愁是一种人们在今天都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

C.在中国文化史上,乡愁是借助诗词寄托人们悠悠不尽的思乡感受或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的一种文化记忆。

D.对于步入现代化文明的人来说,乡愁是指人们对文化岁月的真切感受和对现代生活方式的留恋、缅怀。

7.关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不再指向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而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B.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产生于距离,是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生活过的乡村生活的顾盼,传达的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

C.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与人们的生存距离拉近、心理距离变远有着密切关系。

D.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和“集体无意识”。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人类步入现代化社会,需要保存当下的生活记忆,乡愁就成了现代人串联起生命之流、体味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

B.余光中的《乡愁》表达的是台湾同胞期盼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乡情怀,是典型的传统意义上的乡愁。

C.乡愁既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还承载着这个地方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乡愁常常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

D.只有通过乡愁,现代人才能找到自己的“身份”,减少对传统的眷顾,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体温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西城别墅记

王士祯

西城别墅者,先曾祖父司徒府君西园之一隅也。

初,万历中府君以户部左侍郎乞归养,经始此园于里第之西南,岁久废为人居,唯西南一隅小山尚存。

山上有亭,曰石帆。

其下有洞,曰小善卷。

前有池,曰春草池。

池南有大石横卧,曰石丈山。

北有小阁,曰半憩阁。

东北有楼五间,高明洞豁,坐见长白诸峰,曰高明楼,前有双松甚古。

楼与亭皆毁于壬午之乱,唯松在焉。

康熙甲子,予以少詹事兼翰林侍讲学士,奉命祭告南海之神,将谋乞归侍养祭酒府君①,儿涑念予归无偃息之所,因稍茸所谓石帆亭者,覆以茅茨,窗槛皆仍其旧,西靠而东首②。

南置三石,离立曰三峰。

亭后增轩三楹,曰樵唱。

直半憩阁之东偏,由山之西修廊缭绍,以达于轩阁。

由山之东,有石坡陀,出亭之前,左右奔峭,嘉树荫之,曰小华子冈。

冈北石蹬下属于轩阁,其东南皆竹也。

南有石蹬,与洞相直。

洞之右以竹为篱,至于池南。

篱东一径出竹中,以属于蹬,曰竹径。

其南限重关内外皆竹,榜“茂林修竹”四大字,岌岌飞动,临邑邢太仆书也。

楼既久毁,茸之则力有不能,将于松下结茅三楹,名之曰“双松书坞”。

西园故址尽于此。

出宸翰堂之西,有轩南向,左右佳木修竹。

轩后有太湖巨石,玲珑穿漏,曰大椿轩。

轩南室三楹,回廊引之,曰绿萝书屋。

其上方广,可以眺远,曰啸台。

薜荔下垂,作虬龙拏攫之状,百余年物也。

是为西城别墅。

予尝读李文叔《洛阳名园记》、周公谨所记《吴兴园圃》,水石亭馆之胜,甲于通都,未几,已为樵苏刍牧之所。

而先人不腆敝庐,饱历兵燹③,犹得仅存数椽于劫灰之后,岂非有天幸欤?

予以不才被主知,承乏台长,未能旦夕归憩于此。

聊书其颠委,以为之记,示吾子孙。

俾勿忘祖宗堂构之意云。

或笑之曰:

“是蕞尔者。

何以记为?

”予曰:

“非然也。

释氏书言维摩诘方丈之地,能容三万二千师子座;第三禅遍净天上,六十人共坐一针头听法。

能作如是观,安在吾庐之俭于洛阳、吴兴乎?

”因并书之。

(选自《蚕尾集》,有改动)

【注】①祭酒府君:

指王士祯的父亲,祭酒是官名,府君是对长辈的尊称。

②西靠而东首:

谓石帆亭坐西朝东。

③兵燹(xiǎn):

战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有小阁,日半憩阁憩:

休息

B.冈北石蹬下属于轩阁属:

连接

C.俾勿忘祖宗堂构之意云俾:

卑微

D.安在吾庐之俭于洛阳、吴兴乎俭:

不及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万历中府君以户部左侍郎乞归养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①因稍葺所谓石帆亭者②因拔刀斫前奏案

C.①西园故址尽于此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①或笑之曰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写西城别墅的一组是

①池南有大石横卧,曰石丈山②高明洞豁,坐见长白诸峰

③有轩南向,左右佳木修竹④轩南室三楹,回廊引之

⑤薜荔下垂,作虬龙孥攫之状⑥水石亭馆之胜,甲于通都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园是万历年间王士祯的曾祖父在任时修建的园子,曾祖父退职后不久,园子荒废,成为家人的居所。

B.康熙甲子年,王士祯打算请求退职侍养父亲,儿子王涑修补了石帆亭,作为王士祯休息的居所。

C.在西园的竹林里,有临邑邢太仆所写的“茂林修竹”牌匾,远远望去,四个大字高高飞动。

D.王士祯还在任做官,不能在西城别墅居住,他为西城别墅写记是要让子孙记住修建别墅的意图。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楼与亭皆毁于壬午之乱,唯松在焉。

(3分)

(2)楼既久毁,葺之则力有不能。

(3分)

(3)犹得仅存数椽于劫灰之后,岂非有天幸欤?

(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1)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

(4分)

(2)诗贵含蓄,此诗三四句情感表达曲折委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群贤毕至,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2)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__,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

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五、(12分)

1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将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4分)

学习中,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了好的立意与好的材料作为基础,我则努力坚持“在场”与“写实”

②那些可读性和趣味性比较强的散文,大多得力于它有精彩、独特的细节描写

③基于此,我逐渐养成了善于观察和捕捉生活细节的习惯

④强调自己在书写过程中内心和身体都在现场,拒绝道听途说,无病呻吟

⑤力争写出生活的真实感和原生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17.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个字。

(4分)

黑海之滨、高加索山下,索契冬奥会17天的精彩赛事画上句号。

索契冬奥会主体育场内,精彩纷呈的俄罗斯文化之旅在这里延续;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在这里传承。

闭幕式上,700名演员如同纷乱而有序的鱼群一样,从四面八方奔向舞台中央,他们不断变换各种图案,就在他们即将汇成五环图案的时候,右上角那一环却再次“失灵”。

不过在焰火中,五环霎时绽放,全场欢呼雀跃。

俄罗斯人用一番自嘲,弥补了开幕式的失误。

18.请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与画线的句子形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4分)

翻译是什么?

有人说,翻译就是打开窗户,让人感受到温暖的阳光;翻译就是撬开贝壳,让人品尝到鲜美的肉核;翻译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兄弟

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

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

他们斗不过风雪,显出了畏缩的样子。

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向四处落下,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上。

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

这音乐刺痛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他们:

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已经到了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

街上的一切逐渐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

路上尽是水和泥。

空气寒冷。

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

“三弟,走快点。

”说话的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一手拿伞,一手提着棉袍的下幅,还掉过头看后面,圆圆的脸冻得通红,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在后面走的弟弟是一个有同样身材、穿同样服装的青年。

他的年纪稍微轻一点。

脸也瘦些,但是一双眼睛非常明亮。

“不要紧,就快到了。

……二哥,今天练习的成绩算你最好,英文说得自然,流利。

你扮李医生,很不错。

”他用热烈的语调说。

马上加快了脚步,水泥又溅到他的裤脚上面。

“这没有什么,不过我的胆子大一点。

”哥哥高觉民带笑地说,便停了脚步,让弟弟高觉慧走到他旁边。

“你的胆子太小了,你扮‘黑狗’简直不像。

你昨天不是把那几句话背得很熟吗?

怎么上台去就背不出来了。

要不是朱先生提醒你,恐怕你还背不完嘞!

”哥哥温和地说着,没有一点责备的口气。

觉慧脸红了。

他着急地说:

“不晓得什么缘故,我一上讲台心就慌了。

好像有好多人的眼光在看我,我恨不得把所有的话一字不遗漏地说出来……“一阵风把他手里的伞吹得旋转起来,他连忙闭上嘴,用力捏紧伞柄..这一阵风马上就过去了。

“我恨不得把全篇的话一字不遗漏地背了出来。

”觉慧用刚才中断了的话接着说下去,“可是一开口,什么话都忘掉了。

连平日记得最熟的几句,这时候也记不起来。

一定要等朱先生提一两个字,我才可以说下去。

不晓得将来正式上演的时候是不是还是这样。

要是那时候也是跟现在一样地说不出,那才丢脸嘞!

”孩子似的天真的脸上现出了严肃的表情。

脚步踏在雪地上,软软的,发出轻松的叫声。

“三弟,你不要怕。

”觉民安慰道,“再练习两三次,你就会记得很熟的。

你只管放胆地去做。

……老实说,朱先生把《宝岛》改编成剧本,就编得不好,演出来恐怕不会有什么好成绩。

觉慧不作声了。

他感激哥哥的友爱。

他在想要怎样才能够把那一幕戏演得好,博得来宾和同学们的称赞,讨得哥哥的欢喜。

他这样想着。

过了好些时候,他觉得自己渐渐地进入了一个奇异的境界。

忽然他眼前的一切全改变了。

他,有着江湖气质的“黑狗”,在失去了两根手指、经历了许多变故以后,心里交织着复仇的欢喜和莫名的恐怖。

这样想着,平时记熟了的剧本中的英语便自然地涌到脑子里来了。

他醒悟似地欢叫起来:

“二哥,我懂得了!

”觉民惊讶地看他一眼,问道:

“什么事情?

你这样高兴!

“二哥,我现在才晓得演戏的奥妙了。

”觉慧带着幼稚的得意的笑容说,“我想着,仿佛我自己就是‘黑狗’一样,于是话自然地流露了出来,并不要我费力思索。

“对的,演戏正是要这样。

”觉民微笑地说,“你既然明白了这一层,你一定会成功的。

……现在雪很小了,把伞收起来罢。

刮着这样的风,打伞很吃力。

”他便抖落了伞上的雪,收了伞。

觉慧也把伞收起了。

两个人并排走着,伞架在肩上,身子靠得很近。

雪已经住了。

风也渐渐地减轻了它的成势。

“三弟,你觉得冷吗?

”觉民忽然关心地问。

“不,我很暖和,在路上谈着话,一点也不觉得冷。

“那么,你为什么发抖?

“因为我很激动。

我激动的时候都是这样,我总是发抖,我的心跳得厉害。

我想到演戏的事情,我就紧张。

老实说,我很希望成功。

二哥,你不笑我幼稚吗?

”觉慧说着,掉过头去望了觉民一眼。

“三弟,”觉民同情地对觉慧说,“不,一点也不。

我也是这样。

我也很希望成功。

我们都是一样。

所以在课堂上先生的称赞,即使是一句简单的话,不论哪一个听到也会高兴。

“对,你说得不错。

”弟弟的身子更挨近了哥哥的,两个人一块儿向前走着,忘却了寒冷。

忘却了风雪,忘却了夜。

“二哥,你真好。

”觉慧望着觉民的脸,露出天真的微笑。

觉民也掉过头看觉慧的发光的眼睛,微笑一下,然后慢慢地说:

“你也好。

”过后,他又向四周一望,知道就要到家了,便说:

“三弟,快走,转弯就到家了。

觉慧点了点头,于是两个人加速了脚步,一转眼就走入了一条更清静的街道。

(节选自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有删改,题目是选文者所加)

19.简要分析第一段有关风雪描写部分的作用。

(4分)

20.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4分)

(1)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

(2)弟弟的身子更挨近了哥哥的,两个人一块儿向前走着,忘却了寒冷,忘却了风雪,忘却了夜。

21.仔细阅读文中觉慧、觉民关于演戏的对话,简要分析兄弟二人性格上有哪些不同。

(4分)

22.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题目“兄弟”有哪些内涵。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公司雇了一位英国人做守卫。

这位守卫做事认真,一丝不苟,很多人觉得,让他当守卫实在太可惜。

一天,经理对他说:

“我想提升你,让你当办事员,薪金也可以多一点,意下如何?

”守卫默不作声,过了一会儿,他出乎意料地说:

“难道我有什么过错吗?

我已经干了二十多年的守卫,没有任何失职,为什么要把我的宝贵经验一笔勾销,调我去做生疏的工作呢?

这个平凡的故事,发人深省,给了我们很多启迪。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注意:

试题9和诗歌鉴赏有所改动,答案在后边。

原答案作废。

 

9.C

14.(8分)

(1)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

评分标准:

修辞2分,感情2分。

(2)诗人用山欲留人来表达不得回乡的痛楚之情,不说走不了,而说山留人,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没有直接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表面写景物,语气平静舒缓,实则蕴含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