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乡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5313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6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数字乡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数字乡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数字乡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数字乡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数字乡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数字乡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docx

《中国数字乡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数字乡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数字乡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docx

中国数字乡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数字乡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全面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作为先导性科学技术,正在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农村信息化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

数字乡村是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信息化与农业农村农民深度融合的新型发展范式,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于尽快缩小城乡差距,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乡村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国数字乡村的概念是在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中正式提出的,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升级版。

而农业农村信息化开始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为止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期大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2000年以后,进入发展期。

第三个阶段是从2010年前后到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逐年提升,为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2018年底,电信普遍服务三批试点已经基本完工,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1.17亿户,全年净增236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5.2%。

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超过98%。

[1]城乡固定宽带用户普及率差距相比2017年同期缩小1.9个百分点,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图1农村宽带用户数情况

我国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已经达到95%,较上年末提升4.3个百分点。

2018年启动了第四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侧重支持了行政村、重点边疆民族地区、海岛的4G网络覆盖。

截至2018年底,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8.4%,农村网民规模达到2.22亿人。

信息终端和应用供给更加丰富,用于社保、就业、金融等服务的终端在农村地区正在加速普及。

(二)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初显成效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高了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RFID电子标签、远程监控系统、无线传感器监测、二维码等技术被逐步应用到数字化农业中,支撑农业生产管理,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的依据,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效率,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农业物联网试点成效显现,9个省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发布了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产品技术和应用模式。

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试点有序开展,积极探索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环节、各领域的应用。

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初步建立,电商企业的运营节点覆盖至县级,许多地方延伸到乡镇和村。

2018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37万亿元,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305亿元,同比增长33.8%。

[2]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覆盖全国1016个县,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1000余个,[3]乡村电商服务站8万余个,覆盖了全国约2/3的行政村,农村网店1000余万家,带动就业人数近3000万人,示范地区初步建成“两中心一站点”的电商运营体系。

全国新增直接通邮建制村1.6万个,直接通邮率超过98.9%,全国24个省份实现全部建制村直接通邮,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2.4%。

[4]

图2全国农村网络零售规模

以“互联网+休闲农业”“互联网+乡村精品旅游”“互联网+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等为代表的农村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例如四川凉山州海南乡核桃村,利用沿邛海渔民异地搬迁契机,引入有实力的旅游度假企业,采用企业租赁闲置房屋和雇佣渔民的模式,利用互联网渠道开展旅游推广,实现企业、渔民双赢。

(三)智慧绿色乡村建设深入推进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感设备应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生态保护。

涵盖基础地理、土地、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数据的全国自然资源“一张图”平台建立起来,打造出“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自然资源监管新模式,实现了对全国每一块土地开发的全流程、全覆盖监管。

涵盖基础地理、遥感影像、水利基础和水利专题等数据的水利“一张图”平台建立,数据总量达到700TB,有效促进了水利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完善了国家基础水利信息体系。

农村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明显提升,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逐步养成。

北京市大力推动农村供水和污水处理信息化,极大改善了农村地区饮水条件,显著提高了农村地区污水的监管和处理效率。

陕西省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中积极引入信息技术,陕南南水北调水源区、关中渭河和陕北延河等流域,以及道路沿线、人口密集地区等示范区域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明显提升。

辽宁省建立了环境监管移动执法平台,汇聚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屠宰加工企业的重点污染源信息,通过便携式手持移动执法终端,随时调取企业信息开展现场执法。

(四)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快速发展

互联网逐步成为文化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阵地。

各地积极应用互联网平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文明村镇、新乡贤、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

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农村优秀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发掘、整理和保护,有重点地建设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点,具有较强代表性和较高历史、人文、科学价值的数字文化资源。

同时,适应农民对信息内容和获取渠道等需求的变化,对传统农家书屋、阅览室等进行信息化改造,充实数字化资源,建设数字农家书屋。

甘肃省着力打造了“读者数字农家书屋”,通过书屋将政策信息、农业技术、便民技术等内容传递给农民。

县级融媒体中心快速发展。

2018年起全国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县级融媒体在机构、内容、渠道、平台、人员、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促进了基层宣传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群众生产生活的有机结合。

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扎实推进,截至2018年9月底,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达1.98亿户。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建成了2.86万个乡镇基层服务点,60万个村基层服务点。

(五)农村治理模式不断创新

“互联网+党建”加快发展。

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

共产党员网推出30余个系列党员教育示范培训课程,通过全国党建网站联盟将党员教育资源直接推送到全国2万余家党建网站。

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从中央直达基层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经过不断更新升级站点设备,实现了站点建设由“基本型”向“拓展型”的转变。

同时,实施完成党员教育“精品工程”,有效提升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电子政务向乡村延伸覆盖。

电子政务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提升了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效率,节约了乡村居民的办事成本。

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基本实现全省政务、事务、商务服务“进一张网,办全省事”,实现了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数据共享交换、联动审批和全程追溯。

浙江推动“最多跑一次”向乡村覆盖,截至2018年10月,已经有2万余个村(社区)在浙江政务服务网上实现了农业农村行政审批网上办理。

(六)乡村信息服务深入推进

“互联网+医疗”推动了医疗服务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延伸。

全国近7000家医疗机构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

宁夏、云南、内蒙古、贵州、西藏等省份远程医疗政策试点稳步推进,贵州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接入了远程医疗网络,有力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远程医疗服务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和1800多个县,包括所有国家级贫困县。

国家级平台新农合跨省就医结算与监管信息系统基本建成,与卫生计生部门管理新农合省份(除西藏外)的信息平台及部分大型医疗机构互联互通。

2015~2016年,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启动,构建国家、省两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为基层中医馆提供辨证论治、治未病、知识库等信息化服务。

“互联网+教育”切实提高了农村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推进了数字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

截至2018年底,全国96.7%的中小学实现网络接入,92.3%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数量达到333万间,其中71.2%的中小学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

[5]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直接服务农村中小学师生的数量超过1亿人。

人大附中的“双师教学”已经覆盖了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超过200所乡村中学。

“国培计划”累计培训乡村教师和校园长540万余人次。

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以来,28万名农村特岗教师活跃在中西部22个省(区、市)1000多个县3万余所农村学校(村小、教学点)。

农业部2014年开始试点益农信息社,在农村设立信息服务站点,为农民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2017年在18个省市开展整省推进。

截至2018年5月底,全国共建设运营益农信息社20.4万个,累计培训村级信息员63.3万人次,为农民提供公益服务8250万人次、开展便民服务2.9亿人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77亿元。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逐步实施,累计培训农村青年近60万人次,加快培养造就了一支爱农业、懂网络、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截至2017年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30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400万人。

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农业信息化教育、互联网技能教育、新技术应用教育等。

相关部门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大范围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面向农民的培训便利性和可及性大幅提升。

(七)网络扶贫成效显著

贫困农村网络覆盖加快。

实施了四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7%。

截至2018年底,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固定宽带用户数达到4522万户,较上年同期增长28.6%;移动宽带用户数1.69亿户,较上年同期增长19.5%。

安徽、河南、重庆等省份所有贫困县已经实现100%行政村通光纤和通宽带。

安徽、河南、重庆、云南、江西等省份已经实现贫困县行政村的4G网络全面覆盖。

图3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宽带用户数情况

农村电商带动脱贫增收。

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累计支持了737个国家级贫困县,占贫困县总数的88%。

截至2018年前3季度,纳入综合示范的贫困县网络零售额1101亿元,增速高出全国平均增速31.5个百分点。

二数字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城乡数字鸿沟依然较大

农村网民增速仍低于城镇网民增速,2018年农村网民数比2017年增长6.2%,而同期城镇网民数增速为7.8%。

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距有所扩大。

根据CNNIC数据,2018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与城镇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较2014年扩大了2.2个百分点。

在应用方面,农村网民在网络购物、网上支付、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应用服务的使用率明显低于城镇网民。

(二)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缺乏统筹

一是涉农信息系统相互割裂。

不同部门搭建的涉农信息系统在数据收集、相关系统填报、信息报送等方面协调力度不够,致使数据对接不足,难以形成合力。

这一问题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是农村信息服务站点重复建设。

农业、商务、邮政、供销社等相关部门在农村基层开展的试点示范和信息站点比较多,但是每个部门建一个站点、挂一块牌子的现象比较普遍,且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共享。

三是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根据测算,2018年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仅为7.3%,远远低于服务业的35.9%和工业的18.3%。

(三)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一是网络覆盖程度存在差距。

在一些位置偏远、环境恶劣的乡村,受自然条件限制,网络覆盖成本高、难度大,网络覆盖工作进程相对缓慢。

例如,截至2017年底,浙江全省行政村宽带村通率达98.4%,4G网络已实现城乡全覆盖。

而同期四川凉山、阿坝、甘孜3个地区的贫困村光纤和4G网络通达率分别仅为71%和61%。

二是信息应用水平差距明显。

东部地区一些乡村已经开始迈入数字乡村阶段,西部地区很多农村刚刚接入互联网,一些农民还不会上网,农村信息化应用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四)数字乡村建设人才基础薄弱

一是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

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人才少,信息利用能力欠缺、信息效用不高,互联网带动农民创业创新的氛围还没有形成,严重阻碍了农业信息技术普及推广和“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进度。

二是农村居民信息素养不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口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3.5%,大专及以上文化人员比重仅占0.6%,农民对现代通信信息技术了解很少,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对于庞大的农民群体来说,现有的培训资源严重不足。

(五)数字乡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资金总体投入量不足。

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各类农业项目多偏重于高产创建、新技术应用、新品种研发推广等,直接涉及农业信息化的项目较少。

地方财政在农村卫生健康、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尚显不足。

二是没有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数字乡村建设“政府一头热”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农村项目的效益大部分低于城市,企业积极性相对较低。

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逐步形成既使农民受益又让市场主体有积极性的建设发展机制,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数字乡村建设。

(六)网络安全保障不足

一是系统安全保障不足。

农业系统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和网络安全防护软、硬件设施均不足,网络信息安全环境保护能力不足。

二是农民对不良信息防范意识较为薄弱。

农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辨识能力差,容易成为网络电信诈骗的重点对象。

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监护人的监督和教导,也容易沉迷于网络。

三数字乡村发展形势分析

(一)国家政策对数字乡村发展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对建设数字中国做出重大战略部署。

农村不应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短板,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同时是对数字乡村的总要求。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确立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四个阶段的数字乡村发展目标,部署了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信息惠民服务、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网络扶贫向纵深发展、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等十项重点任务。

战略纲要的发布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数字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指引。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数字乡村提供新支撑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新技术、新应用、新设备不断涌现,且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数字乡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互联网+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利用互联网促进分散的小农户集中连片,提升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规模化生产主体的产销对接水平,推动生产流通销售方式变革和发展方式转变。

“互联网+医疗”向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延伸,利用互联网实现精准治疗、一站结算、医疗众筹,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互联网+教育”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水平,通过“三通两平台”建设、远程教学、网络助学等方式,改善农村办学基础条件,为农村地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农村电子政务改善农村治理方式,推动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覆盖,“一网审批”解决农村办事“最后一公里”。

(三)国内外的形势变化给数字乡村发展带来新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数字农业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构筑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新优势。

我国的数字乡村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美国将信息技术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农场的精准农业技术应用比例在2013年就已经超过85%。

以色列将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设施农业,在农业滴灌、温室自动控制、农产品追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德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着手建立面向农业的资源数据中心,现在已经将“工业4.0”与农业紧密结合,着力发展智能化农业生产。

我国数字乡村建设需要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走中国特色数字乡村发展之路。

当前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乡村。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也对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带来了新的挑战。

数字乡村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亿万农民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我国正处于向农业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建设农业强国,抢占全球农业产业制高点,要求数字乡村建设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潮流,积极推进以信息化驱动农业现代化,以数字技术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赢得先机、获取主动。

四数字乡村发展展望

数字乡村是新时期农村发展的一种新范式。

其内涵是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工具、农民生活幸福的新驱动、乡村生态保护的新手段,信息化赋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农民生活智慧化水平,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数字乡村不同于过去传统的农业农村信息化。

数字乡村建设的对象更全面,包括农业、农村、农民三方面主体;涵盖范围更广泛,包括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更先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得到深度引用。

图4数字乡村发展范式

数字乡村既是一种发展范式,也是新时期乡村发展的目标形态。

展望未来,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描绘数字乡村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

(一)农村网络普及完善

以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方式,在乡村地区构建起高速、泛在、安全的通信网络,提供与城市地区无差别的网络质量和速率,全面支撑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保护的数字化转型。

适合农民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丰富多样,乡村居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各类服务信息。

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利、电网、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品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壮大

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实现农业数字化、智能化。

遥感监测、智能感知、智能控制等在大田管理、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智慧农田、智慧牧场、智慧渔场等全面普及,显著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完备,物流四通八达。

农村电商成为农产品出村进城的重要渠道,推动农产品实现标准化、品牌化生产。

(三)乡村生态智慧保护

农村物联网在农业生产领域普及应用,现代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绿色农业实现规模化发展。

对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实现全程信息化监管,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使用。

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高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等应用于对农村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的重点监测。

信息技术和传感设备广泛应用于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的监测保护,农村污染物、污染源全时全程处于被监测状态。

(四)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

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农村文化网络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农民的数字文化资源产品丰富。

通过数字博物馆、数字影像馆等对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留存和传承,为农民留住乡愁。

互联网成为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弘扬孝老爱亲、勤读力耕、诚实守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农村网络文化积极向上,农村网络空间风清气正。

(五)乡村治理体系创新

面向农村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模式推广至农村,乡村办事流程简化提速。

“省—市—县(区)—乡镇—村”五级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实现网上办、马上办、全程帮办、少跑快办。

借助互联网不断创新村民自治形式,实现网络村务公开,农民自治能力显著提高。

(六)信息服务体系城乡一体

“互联网+教育”在乡村得到普及,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对接,乡村学生享受与城市学生同样的教育资源。

“互联网+医疗健康”广泛应用,高速宽带网络全面覆盖乡村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利用健康大数据为农民提供在线健康管理服务,城市医院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

民生保障信息服务丰富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系统全面覆盖乡村。

网络公益成为向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障人士以及困境儿童提供关爱的重要途径。

五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完善数字乡村发展重大政策制度。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统筹协调各部门资源,推进各部门涉农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层服务站点共建共享共用,提高数字乡村建设质量和效益。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统筹协调社会各方力量,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发展长效机制,以财政投入撬动社会投入,带动更多社会力量投入数字乡村建设。

(二)引导数字乡村分类建设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数字乡村建设需要根据各地区的特点进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

具体到村庄类型,针对四类乡村需要分类施策。

对集聚提升类村庄,重点强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积极培育乡村新业态;对城郊融合类村庄,加快乡村与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促进城市优势资源向乡村流动;对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对搬迁撤并类村庄,重点考虑迁入地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类信息服务的接续问题。

(三)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

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紧密联系、各有侧重。

数字乡村需要与智慧城市协同推进、融合发展,既要吸收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优秀经验,又要充分考虑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员特点等实际,通过推动城乡之间数据资源流动和均衡配置,带动城乡之间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城市地区优质的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向农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乡村。

(四)强化数字乡村建设的人才支撑

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信息化素养,发挥返乡创业人员的带头作用,建立一支爱农业、懂网络、善创新的人才队伍。

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性,组织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农民夜校、益农信息社等软硬件设施,广泛开展农村居民的信息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信息应用水平。

(五)加强农村网络安全保障

强化对农业、电子政务、民生等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实施分级分类保护,推动提高农村网络和设施对各种入侵破坏的防范能力。

注意加强对农民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同时加强网络巡查,净化农村网络空间。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