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视在融合方面的探索和经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5261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电视在融合方面的探索和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美国电视在融合方面的探索和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美国电视在融合方面的探索和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美国电视在融合方面的探索和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美国电视在融合方面的探索和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电视在融合方面的探索和经验.docx

《美国电视在融合方面的探索和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电视在融合方面的探索和经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国电视在融合方面的探索和经验.docx

美国电视在融合方面的探索和经验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2009年新闻业务培训班材料

美国电视在融合方面的探索和经验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中国合作项目主任章于炎博士

大家好,首先一点,我们原先安排的日程是这个题目,但是后来又考虑到怕这个题目不是很具有实战性,所以就改了一下,试图改成主持人,后来一想这个内容整合一下还是可以讲,所以又改回去了,所以首先要对大家说抱歉。

今天这个节目,媒介融合,目前新媒介挑战在数字媒体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对传统有什么作用,我们该不该去搞这个,这些是不是跟我们电视台没关系,这个问题我们下午来探讨。

媒介融合比较抽象,实际上就是一种互动,我们的电视台和网站如何地互动,这里由于美国文化的习惯使然,过的生活方式使然,他们对未来担忧的会少一些。

那我开始从美国每年的新闻报告,从2005年的报告谈起。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美国05年新闻状况的报告,刚开始的时候就谈到两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就做了一个简短的电视片子,就开玩笑地预测,到了2008年的时候谷歌就更变得日益强大,而2008年的时候谷歌和亚马逊进行合作,形成一个新的媒体叫谷歌桑,这是一个无比强大的媒体,可以向受众提供所谓的新闻,而这个平台越来越趋于主要的地位,到了2010年的时候,《纽约时报》与谷歌桑打官司,居然《纽约时报》失败了,谷歌桑进一步发展,允许任何人在这个平台上发表作品,并且给予一定的报酬。

而在同一年,《纽约时报》与谷歌桑竞争无力,偃旗息鼓,成为了一张小众的报纸。

这里是一个讽刺剧,饱含着我们对传播媒体的担忧,这个担忧是有根据的,根据相关的数据,我们看看美国目前媒体的状况,这里2006年的新闻现状,新闻现状每年公布一次,新闻受众对消费的状况有一个分析,大家可以看到在早间新闻,大概在早上的5点钟左右,密苏里新闻学院所在是哥伦比亚市,是早上4点半就开始直播他们的新闻,美国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开车上路,开车的时候有新闻,本地电视新闻也开始了,到了七点钟的时候,像福克斯公司开始播新闻,《今天秀》等等也是七点开始播。

美国人上路以后,到了办公室,一般是看网上的新闻,这样的状况到了中午的时候,有更多的突发新闻产生了,再接下来是美国人开始下班,有些人依然在地铁里面看一些报纸新闻,回到家晚上又看晚上的新闻,接下来就开始上网,到目前情况下,2007年的时候有2700万的美国人依然看三大台或者四大台的新闻,虽然有2700万人看,但是看电视新闻的人在下降,读报的更在下降。

继续看每天的新闻环节,到了晚上,CNN和福克斯晚上的黄金时段也就是七点新闻的播出方式已经变化了,已经由本来的双主持人一男一女,开始变成由单个主持人来讲新闻的方式,在讲的过程当中,掺杂着个人的评论和观点,这里有两个代表,一个就是南希·格雷斯,你在美国进行民调,美国人最担忧的事情就是犯罪,这个时候是南希·格雷斯讲犯罪,她讲完以后,本来是格兰·贝克讲,但是他在今年年初的时候跳槽到福克斯去了,他们有了奥恩利和格兰·贝克,福克斯的新闻又上一级。

整个新闻环节流程表明,在现在这个时候,传统媒体的收视率在下降,表示了美国受众对新闻消费有了更多的途径,忠于某一个媒体平台的人越来越少。

所以各种不同的媒体平台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各种不同的时间段,根据受众不同的需要提供不同的内容。

在这样的现状背景下,我们看看传统媒体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到,到了2007年的情况,红色这块表示的是美国的星期天的报纸,居然厚达400多页,大家可以看到报纸上的发行量在下降,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报纸的发行量平均是下降了2.5%,这是美国ABC,是独家的权威评判单位。

这是报纸的情况,电视收视率的情况也在下降,根据2007年的统计标准,这是全国性的收视率,这里只有16%左右,这是三大台的收视率的情况,也是到了2006年,目前最低的是CBS,NBC稍微好一点也是在下降。

在众多的电视台下降的同时,另外一方面上升的却是因特网,第一个指标就是可信度,这方面互联网还是比较低的,然而大家可以看到新闻的更新,人们给它的更新评判是达到了29%,另外一个对新闻可用的程度也是互联网最高,达到了41%,还有能提供度身定制的新闻的评判也达到了49%。

再看看亚洲这一带互联网的使用情况,黄色是代表韩国,浅蓝是代表日本,深蓝是代表中国,跟我们电脑的拥有量相关,中国总的百分比较低,但是专门的访客量中国是最高,又看美国年轻人的情况,有一个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年轻人对互联网的信赖度相比多了10%,其他的指标依然很高,在这我们看到,刚才博士也提到了,在美国的电视新闻当中,我们看到CNN的新闻当中,中间插入了一段受众传来的内容,有几个人试图用锤子砸开无线手机,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东西。

这说明像CNN这样的大台都使用了受众传来的内容,这里我们有一个统计,从2006年到2011年,这个时候媒体单位使用受众信息的量达到两亿五千万,到了2011年时候,由受众产生的量有两亿三千七百万,对于我们视觉方面,如果我们专业媒体要采用手中的内容,或者受众要向我们发布内容,一定要有一个能够照相的手机,现在很多的手机可以照相也可以拍视频。

在伦敦大爆炸当中,很多人就用手机拍了视频传给了媒体,因为那时候我们的专业记者不在现场,到了2011年时候,世界上有三分之一人口拥有可照相的手机,在这个前提下,说明受众可能产生新闻内容和资讯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还有一个统计,在世界范围,对社交网站的使用,在美国的年轻人有一半都有自己的Facebook,就是小的网页,比以前的个人网页的内容多了很多,在这个网页里可以跟其他人交流,有很多的消息,有的消息也许并不是很专业的,我的网页可以跟你的网页进行交流,在座的毕业可能有一段时间了,据说在中国的高校当中使用FACEBOOK的人不少,深蓝这一块是30天之前,而浅蓝是最近30天当中中国使用社交媒体的比例,总量达到了42%,这个量确实是不少。

这说明像FB、留言板、博客这样的社交网络的量在中国的使用量越来越多,也对传统的媒体形成一定的挑战。

媒介融合产生了这样的动力,尤其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能够发展、能够前进,能够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来发展和前进。

这里有一个统计,世界上每一个地区里,新媒体或者是融合的媒体的发展速度,占到总的媒体的72%,并且在未来的五年当中,在亚太地区可能是最快的地方,它可以达到13.5%的经济增长量,而且随着互联网进一步在亚太地区的渗透,这个量肯定会更加地增长,所以媒介融合在亚太地区有了一个很好的可能性,这是社交媒体对我们传统媒体的挑战。

还是一些貌似媒体的报道,这种情况可能不太多见,这样的东西也对真正的专业媒体提供挑战,这个叫美国喜剧中心,它是搞喜剧的,不是做新闻的,而它的主持人在美国红得发紫,美国的年轻人没有不知道的,这个主持人叫约翰·斯图尔特,他用调侃的方式讲出来,年轻人就喜欢听喜欢看。

所以有个统计,从他的每日秀里面,年轻人获得的信息比其他的地方获得的多得多。

这人叫科尔·波特,他也是搞类似的喜剧中心的,他做了这样一个调查,有两个对照之组,一组是看传统新闻的,而另一组是看他的新闻的,这些人有54%答对了他的题目,而另外一组只有35%的人答对了他的题目,那他们是不是真正做新闻的呢?

由个人的面貌抒发的新闻是不是新闻呢?

这里有很大的争议。

这是密苏里新闻学院的麦金教授,他也有一个Facebook,这里他跟他学生交流的情况,这里显示了他的电邮,这里他可以把他认为是新闻的东西填进去,这是一个Facebook的例子。

有人甚至开玩笑地说道,就是因为奥巴马年轻,赢得了年轻人的选票,因为他会用Facebook,而麦凯恩不会用Facebook。

奥巴马很早的时候就会用Facebook跟年轻选民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那奥巴马的Facebook的新闻质量怎么样姑且不谈,人们喜欢用它来进行交流,那这些社交媒体能产生真的新闻吗?

我们的回答是也是,也不是。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谷歌是把U2收购了,因为U2的恶搞是最多的,我们举个例子,这是受众生成的,这个片段说的是福克斯新闻的主持人采访克林顿,就质问克林顿,你当政的时候为什么不抓紧时间及时地铲除基地组织,你是干什么吃的?

当时克林顿听了这个以后就火冒三丈,当时克林顿很不客气,说了很多话,你以为我们都没干事吗,你到阿富汗去看看,我们有多少的军事组织在那里。

有一个受众就把这个片段重新录下来,就把克林顿说话发火的时候头上冒烟,而这里又冒出了希拉里的头,还有莱温斯基的头像,这样一处理,吸引的受众就比福克斯新闻的受众多了很多。

那碰到这样的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这也是用手机媒体的情况,无线上网有报纸新闻也有电视新闻,我们所谓的传统的新闻记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跟新闻的相关性,我们新闻能够做得最快、最好,如果我们仍然用传统的方法做,我们就是做死了,新闻频道是200多人,也不可能是500多人啊,我们做死了也没有办法,我们一定要有一些办法才行,首先要有一些新的数据工具才能产生一些更好的讲述类的新闻。

另外,有受众生成的内容,在美国已经生成了一个现象,叫做受众文化,对这种现象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们最好拥抱它、接受它。

那年轻人你喜欢看这种东西,我把这些东西跟我的专业性的内容放在一起,让你不知道真假,你不就喜欢我们的网站了吗?

所以有三个这样的办法。

我们下面再回顾一下,既然有三个办法,我们也知道这三个办法是由于种种的挑战所产生的,导致了我们在电视台和网站上需要进行媒介融合,我们需要提供视频、音频、博客,什么都有,我们需要这么做,这就是媒介融合的现象,那媒介融合的现象是怎么产生的,我们追本穷源来看一下。

做电视都是用电视的方式做新闻,做报纸就是用报纸的方式做新闻,以前各自都有各自的领域,但是首先由于法律的解禁,在美国通过了通讯法,允许媒体之间可以跨领域运营,电视可以做报纸,报纸可以做网站,网站可以做视频,这是第一。

第二数据技术使你在网上让多媒体融合成为可能。

再一个在美国有媒介运营经济方面的要求,我们都知道,500强排在第一这么多年总是沃尔玛,而第二名是美孚集团,新闻传播公司做了这么多年的拼搏,最靠前的也只达到了35名左右,就是迪斯尼集团。

所以媒介要做大做强要进行多媒体的融合,大的媒介集团的产生,才能使名次提前。

所以法律、技术、发展的需求,使媒介融合的现象得以产生。

我们看麻省理工学院一个媒介融合的专家,他有五大总结,第一是技术上的融合,主要是数据技术的产生。

第二是经济上的融合,主要是媒介集团的横向发展、纵向发展和斜线发展。

第三是社会和功能上的需求,使受众喜欢接受多媒体所发布的信息和内容,受众现在不喜欢单一媒体的东西,这是社会现象。

第四是文化上的要求所产生的,要求用更多的相关的文化内容和新闻内容来进行交叉。

最后一个也就是国际之间的文化融合要求媒介去进行融合。

我们把这五个定义总结一下,尤其是把第二条和第四条总结一下,就变成媒介融合实际上是一种战略,是一种发展战略,主要是互联网上,由不同的媒体平台融合起来,这个互联网可能是某一家传统频道办的,可能是新闻频道办的,也可以是《广州日报》办的,在这个网站上把不同的媒体平台放在一起,给受众提供不同的需求,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表示。

所以这就是媒介融合的概念。

我们下面看看媒介融合的范例,第一个例子就是在坎帕这个地方,在2000年的时候坎帕兴建了一个大楼,叫做新闻中心,在这里分楼层把一家电视台、一个电台、一家报纸、一个网站放在一个大楼里面,一时间这个地方每天都有很多人参观,当时一度被誉为是小联合国,在媒介产业是一个很轰动的事情。

这是坎帕新闻中心的背景,这个圆形的是一个指挥台,各个媒体在这里工作,从这个方向看上去可以看到各个媒体的运作情况,首先在物理上他们是融合在一起的。

这里是我们电视台的网站的情况,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媒体的项目,坎帕这么做,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的多伦多也是这么做的,在我们国家的佛山这个地方,由佛山传媒集团在2007年的时候,建了一个比坎帕新闻中心的更大的楼群,把电视、电视台、报纸、网络放在一起,在物理操作上放在一起,在去年十月份的时候,他们派了一个媒介融合小分队,到美国对奥巴马大选进行媒介融合式的采访,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搜索一下,他们是相当成功的。

这是一个方式,电视台和网站有很强的互动性,邀请读者把自己的新闻提供给电视台或者是提供给自己的网站,媒介融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样能够使新闻的内容更多、更好,并且在报纸上可以为电视台做宣传,在报纸上可以为电视台做提示,在网站可以为电视即将发表的新闻来做提示,给读者提前知道。

并且他们在营销方面,在广告方面,可以打包销售,一个客户来,可以问你是想上电视还是想上报纸,还是都上,你如果四个都上的话,你的价钱是什么价钱,你只上一个是什么样的价钱。

据我的调查,大部分上四个媒体的广告,只比上一个媒体的广告的费用多一点,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吸引消费者。

这是海明威曾经工作过的报纸,这个网站除了有网上新闻之外,也有新闻的视频,通过在网上重组以后,按月举行的访客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另外博客的访量也增加,达到八十七万四千,这个相当重要。

我们在中国,电视广告人员跟人家谈价格,跟人这么谈,每30秒的价格多少,报纸就谈我的发行量是多少。

而在美国新的做法是不跟你谈发行量和收视率,是谈眼球量,拿报纸为例,它的发行量平常是26万多份,然后堪萨斯城的网站是它的网站,堪萨斯城新报的网站是浅黄色的部分,把这三块加在一起,就告诉你眼球量是这么多。

我们简单地加一下,这里有一百多万,这就是堪萨城推出的百万眼球量的方案。

应该说他们是比较早进入这个领域,做得是比较成功的,这是星期日的报纸数据,星期日报纸的眼球量更大一些。

刚才说到媒介融合,主要是在网站和手机上进行,在美国有多少的单位已经开始搞媒介融合了呢?

根据美国新闻的研究所,是很有权威的统计,在美国33个州已经有107个媒介单位实施媒介融合,而且这个数量还进一步增加,中国的央视在02年的春晚就开始在网上直播,在上海有一个第一财经,实际上是有六个媒体,还有就是佛山媒介集团,还有成都报业集团,也是极力推荐媒介融合的。

推荐媒介融合很大的目的,就是使我们传统新闻单位的内容和资讯能够迎合,能够吸引各种不同年龄层的需要,尤其对美国人来说,他们觉得传统的媒体正在大量地丢失18岁到34岁的受众,他们根本不看电视、不看报纸,要看电视也是通过电脑看,要看报纸也是通过电脑来看。

所以媒介融合首先要迎合年轻一代的需求,这里是一位女孩子的Facebook,里面有她的简历和爱好等等。

我们已经讲了三条对策,我们又进一步提到,我们使用数据工具,我们使用公民新闻,与公民新闻学拥抱,把受众的内容镶嵌到我们的网站中去。

我们还有哪些做法呢,这里提到有视频、音频、图表、照片秀、博客等等,我们专业的媒体是怎么做的?

这里可以看到有一些说法,我们拥抱公民新闻学,作为专业媒体我们主动地向受众邀请,他们向我们提供照片,提供文章、提供视频,在网站我们开辟一些社交网络,使他们有空间参与,我们鼓励我们的受众,把类似于刚才福克斯记者采访克林顿的做法,让他们去做。

我们看看相关的例子,这是BBC英国广播公司网站的做法,这里它说,你尽管提供你的新闻你的照片你的说法,诚邀大家参加,如果还有人知道这个内容也可以给我们提供。

我们再看一下这个网站,叫ohmynews,这是一个韩国人的网站,目前是一个最好的、吸引受众生成内容的网站之一,这个网站的总裁在2007年的时候获得密苏里新闻学院奖,密苏里新闻学员奖就是密苏里新闻学院从30年代开始设立的一个奖,学新闻史的人都知道,48年的时候香港《大公报》获得这个奖,在70年代《中国工人报》的冯希良获得了单人奖,2007年这个网站的总裁获得密苏里新闻学院奖,就因为他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独创性。

这里大家可能会说,你欢迎受众发来的内容,但有的内容质量很差,你怎么办?

而这个网站在网上开了新闻学院,它通过培训,通过种种方式来提高受众提供资讯的能力,所以这也是它的特点之一。

这也是跟我们新闻有关系,这就是ABCnews,大家可以看到,这里写着:

你有什么内容可以给我们上传,这是美国的主流大台之一,这就跟我们刚才所说的,我们怎么拥抱公民新闻,我们用一些办法来拥抱。

另外一个做法就是把个人生成的内容、产生的新闻,把它镶嵌到我们的专业媒体中去,我们这里有一个iTunes,就是专门让读者去录一些节目,变成一些录音节目,这都是电台做的,允许受众下载,可以放在MP3里面,有时间可以听。

类似这样的有很多,还有用手机的方式向专业媒体提供新闻和资讯的线索。

这里又举了例子,这是CNN的iTunes的例子,邀请大家进行网上的内容的提供。

下面我们看看在目前的情况,我们刚才讲了媒介融合,我们跟受众、跟公民新闻学拥抱,我们把受众内容镶嵌到我们专业网站当中,作为媒体,报纸也好、电视台也好,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我们怎么做实战性的分析呢?

作为报纸一天只能出一期,曾经在90年代末的时候,《华盛顿邮报》曾经尝试过早上版和晚上版,但是这么做其实还是赶不上新闻的变化,这么做成本也大,人也累,还要有专门的不停的印刷机,那样的印刷机都是德国机,价格非常贵,人力资本也太大。

可能对于报纸来说,在媒介融合之前没有办法做到24小时提供新闻,有了互联网之后,有了媒介融合的概念之后,报纸有了这样的希望,像《芝加哥论坛报》,它就有一个不间断新闻报道部,这就体现在网站上,对于新闻不停地进行更新,只要有新闻,每几分钟就更新一次。

这是它的页面,他们运作两年了,主要是在都市新闻这一块。

他们做滚动新闻做得非常多,他们总共只有九个人,这九个人提供24小时的新闻。

它的运作方式跟普通的报纸的运作方式不一样,他们是把网上的新闻和纸媒的新闻,还有其他的基本报道结合起来,通过这种做法是在纸媒和网站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这个报道部专门是为突发新闻做准备的。

在报纸当中有一个最大的忌讳,我有一条独家新闻,我这条独家新闻的线索要紧紧地抓着,千万不能告诉别人,现在这个概念已经完全变了,尤其是在芝加哥这个城市,《芝加哥论坛报》最大的对手叫《芝加哥太阳时报》,以前他们是有新闻都是放在自己的手里,但是现在有了新闻以后马上就在网站上进行首发,首发了之后马上进行报道,都坚信自己的报道比对方好。

在这个滚动新闻报道部五点钟就有人上班,接下来他们就到医院去调查,去看看有没有车祸发生。

八点半就开编前会,八点四十五分网站的人自己开会,三点钟参与整个集团的定版会,六点钟他们依然做这样的新闻,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能做到二十四小时不停的新闻。

在《广州日报》也有一个八个人的团队,做滚动新闻报道,这里有主编、副主编,有视频制作,这些人在网站专门为《广州日报》做视频新闻,来看一下滚动报道简单的例子,今天下午三点钟是什么样的新闻,到了3点35分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新闻,他是从35、33、32这样的时间往下滚动,给人的感觉新闻更新是非常快的。

那报纸这么做了,这样的方法对电台、对电视台有意义吗?

不知道我们福州新闻每天播几次?

成洋:

一般是六点钟一次,十一点钟再有一次,是精华版,上午有早报,中午有午报,其他的时间是字幕滚动。

章于炎:

在美国的很多电视台觉得用字幕解决还不够,所以他们交给他们的网站,在网站上每分钟进行新闻的更新,可是哪有这么多的线索呢?

这里有一个词叫Twitter,大意就是比较大范围,比较多的Facebook,甚至有点像传销一样。

我有一个Twitter,推荐给成总看,成总可能推荐给张兴,张兴可能推荐给更多人,那就有很多人看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新闻线索。

我利用Twitter的功能,就可以随时来更新,我就不一定非要整点,这就是美国目前很多电视台的做法。

如果每五分钟就把新闻重新更新一次,时间上也不可能,而且强度太大,像这样的更新就不需要很多人,在我们美国广播公司的分台只有三个人做这个事就可以了。

Twitter是一个服务,是给朋友之间、家庭之间、同事之间,他们能够互相交流的工具,在这个工具中他们能够迅速地交换对某一个问题的做法,举个例子来说,你正在干什么?

加入你是一个新闻人,你是一个警察,你就Twitter说我在处理一个交通事故,那这就是一个新闻线索了,所以这在解决新闻爆料方面用得相当普遍。

Twitter的特点,一般在Twitter上发新闻的字数比较少,主要是讲一些事实,把一些链接互相传送,并且是作为电视台跟受众交流的非常好的方式。

Twitter是跟手机相连的,受众发现的照片、视频、文字新闻通过Twitter的方式来产生新闻的来源。

具体有哪些做法?

一个是个人之间的用法,第二点是使我们电视新闻用Twitter的方式跟新的受众相联系,不一定要对我们电视台感兴趣,但是要对电视台的网站感兴趣,这个网站的受众也是我们的受众,我们在卖广告的时候也是被我们的眼球量卖出去的,还可以建立跟受众之间的个人关系,可以互相分享信息。

我们看这个,我传播新闻,并且我鼓励其他人传播,比如说甲型H1N1流感的情况,这人是密苏里大学的研究生包学洋,他从哥伦比亚到东京,从东京到北京,从北京到成都,他的发病时间是从哥伦比亚到东京的时间发病的,当时包学洋如果用Twitter的话这个消息传得就更快了。

更多的人都可以看到,如果你用Twitter的方法,更多的人都可以知道这个消息,将会知道电视台有这方面的消息,会有专业的记者来采访播出,会有专业提示的作用。

让人人都有时间看电视台的专业新闻,这岂不是一件好事情。

这是当地的一些用法,主要用手机来解决,使得Twitter方便地流行,那无线上网可以这么做,美国有一种黑霉手机打字比较快,也可以用上网的形式。

说一下Twitter在新闻编辑部的使用,它起到一种对本地新闻进行扫描的作用,本地新闻的更新,并且可以对一些新闻线索进行确定,确定完了之后我们再决定派不派记者去采访,并且可以分享最新的信息。

我们首先看一下在美国电视台里面,它起到一个扫描仪的作用,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

好像是一个电台是吧?

这是美国每个电视台新闻部都有的东西,这个是监听美国警察对话的扫描仪,美国警察出去执行任务,他跟总部之间的交谈,跟同事之间的对话,美国对犯罪是最忌讳的,所以犯罪是美国很重要的新闻,对于媒体来说,犯罪新闻非常重要,所以每个电视台都有这样的设备。

这个是合法的,法律允许这么做,因为警察的对话是公开的。

如果成总去我们那访问,我们肯定会带你去看这个东西。

这个机器始终保持一个状态,旁边专门有个人处理这个状态,一听到有什么状态马上就处理。

我们看到Twitter在美国使用之广,在警察之间也使用Twitter,大家看这个人,杰尼·福瑞斯,他就说我们用Twitter能不能取代传统的手法。

我们有一个总结,新闻来源、新闻线索、新闻更新。

KOMU是美国的分台,可见在美国的主流编辑部中也广泛地使用Twitter。

今天的内容我们总结一下,我们可以会回忆一下,新闻跟传播学相拥抱的时候,新闻上了一个重要的台阶,有了科研、有了学问在里面。

我们是新闻单位,我们以前的新闻跟传播是单向式的,我们是专业的新闻单位,是授权的新闻单位,我们发布什么东西给你们,受众就看到什么,你们没得挑选。

但是后来我们有了读者给总编辑写信,给台长写信,我们有了这些受众的反馈,我们依然认为这种传播学是单向的传播学。

但是随着新媒体出现了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在娱乐上有了留言板,我们请读者给我们留言,这就跟给台长写信不一样了,这是非常快的,我们有一个单独的留言板让他们去做。

这时候我们看到,我们跟受众的融合更加地多,而受众跟受众之间也可以进行融合,两个受众可以同时跟我们媒体进行融合,进一步发展,到了网络新闻学,受众之间有很多的融合,用Twitter的方式,用Facebook的方式,我们向专业媒体发布受众生成的内容,这成了当下的新闻。

这是一种多媒体之间的融合,以及媒体跟受众的融合,以及受众跟受众自己之间的融合。

这里还有一个表,看得出来是根据一定的统计方式,看到哪一种传播方式更有效,最原始的是读报开始,我们有对收视率的排序,有对新闻的评论,有受众向媒体提供照片和视频,有博客,有更多的受众和媒体通过Twitter的方式相融合。

有关于媒介融合的主要内容就这些,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我们再一起探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成洋:

我觉得媒介融合经过章于炎博士的梳理,离我们很近,而且操作性很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