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坪钒矿测量技术管理规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5230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家坪钒矿测量技术管理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千家坪钒矿测量技术管理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千家坪钒矿测量技术管理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千家坪钒矿测量技术管理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千家坪钒矿测量技术管理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千家坪钒矿测量技术管理规范.docx

《千家坪钒矿测量技术管理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家坪钒矿测量技术管理规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千家坪钒矿测量技术管理规范.docx

千家坪钒矿测量技术管理规范

 

陕西华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千家坪钒矿测量技术管理规范

 

2009-2-25发布2009-3-1实施

目录

一、矿山测量工作的主要任务-2-

二、矿区地面平面控制测量-3-

三、矿区地面高程控制测量-10-

四、矿井联系测量-13-

五、井下平面控制测量-15-

六、内业计算-18-

七、井下高程控制测量-19-

(一)水准测量-19-

(二)三角高程测量-20-

八、采区测量-20-

九、施工测量-21-

(一)井口标定-22-

(二)巷道中腰线的标定与检查-23-

(三)贯通测量-24-

十、地质勘探工程测量-25-

十一、测绘资料基本要求-25-

 

陕西华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千家坪钒矿测量技术管理规范

总则

矿山测量工作是矿山生产建设的重要要环节,也是矿山建设、生产、改造和编制长远发展规划等各项工作的基础。

为了实现本矿测量工作标准化,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使矿山测量更好地为本矿安全生产和合理开采矿产资源服务,不断提高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制定本规程。

一、矿山测量工作的主要任务

1、建立矿区地面和井下测量控制系统,为矿山各项测量工作提供起算数据:

2、依据设计文件,进行采掘(剥)、土建、管线和机电安装等工程测量工作,并在矿山基本建设和生产各个阶段,对采掘(剥)工程是否按设计施工进行检查和监督;

3、利用测绘资料,解决矿山生产、建设和改造中提出的各种测绘问题,并为矿山灾害的预防、救护提供有关的测绘资料;

4、测绘各种矿山测量图,满足矿山生产、建设和规划各阶段的需要;

5、进行矿区范围内的地籍测量;

6、参与本矿区(矿)月度、季度、年度生产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1条测量工作开始前,应根据任务要求,收集和分析有关测量资料,进行必要的现场勘踏,制定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编写技术设计书,在施工过程中,外业观测工作本身须有校核。

对起算数据、外业记录和计算成果均需经过严格的检查或对算。

对磁性介质存储的软件和数据,在使用前必须进行考机。

第2条重要测量工作必须独立地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和计算,工程结束后要编写技术总结(或说明)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第3条为了保证测绘成果的质量,对测绘仪器、工具应加强管理,精心使用。

定期检验、校正和维修。

在进行重要测量工作前,对使用的仪器、工具亦必须检验和校正。

第4条矿区应采用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

为了便于成果、成图的相互利用,应采用国家3。

带高斯平面坐标系统。

第5条本规程地面控制测量部分未规定的其它技术要求和地形测量部分,按国家测绘颁发的现行规范执行。

第6条本规程以中误差与允许误差作为评定测量精度的标准,允许误差一般采用中误差的两倍。

应经常对实测成果进行总结分析,以求得各种测量误差的参数。

第7条在符合本规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应采用经过鉴定、行之有效的技术革新成果。

二、矿区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第8条矿区地面平面控制网可采用三角网、边角网、测边网、GPS网和导线网等布网方法建立。

表1

矿区走向长度Km)

首级控制

加密控制

26~100

5~25<5

三等四等

一、二级(小三角、小测边或导线)

四等,一级(小三角,小测边或导线)

一级(小三角、小测边或导线)

在满足当前生产建设的前提下,加密网可以采用越级加密控制网的方法.

表2

等级

一般边长(Km)

测角中误差(″)

起算边长相对中误差

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三等网

四等网

一级小三角网二级小三角网

5~9

2~5

1

0.5

±1.8

±2.5

±5.0

±0

1/200000(首级)

1/150000(加密)

1/150000(首级)

1/400001/20000

1/80000

1/40000

1/20000

1/10000

表3

级别

固定误差a,mm

比例误差系数

平均距离

C

≤10

≤5

10-15

D

≤10

≤10

5-10

E

≤10

≤20

0.2-5

矿区首级平面控制网必须考虑矿区远景发展的需要。

一般在国家一、二等平面控制网基础上布设,其等级应依矿区走向长度,参照表1选定。

GPS网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精度及相邻点间平均距离按表3规定执行。

第9条矿区地面各级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三角网的布设应符合表2规定;

测边网的布设应符合表4规定;

光电测距导线的布设应符合表5规定;

钢尺量距导线的布设应符合表6规定;

表4

等级

一般边长(Km)

测距相对中误差

三等网

四等网

一级小测边网(相当于一级小三角网)

二级小测边网(相当于二级小三角网)

5~9

2~5

1

0.5

1/150000

1/100000

1/50000

1/25000

表5

等级

符(闭)合导线长度(Km)

一般长度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三等导线

四等导线

一级导线

二级导线

15

10

5

3

2~5

1~2

0.5

0.25

1/100000

1/100000

1/30000

1/20000

±1.8

±2.5

±5

±0

1/60000

1/40000

1/20000

1/10000

表6

等级

附(闭)合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m)

往返丈量互差的相对误差

测角中误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一级导线

二级导线

2.5

1.8

250

180

1/20000

1/15000

±5

±10

1/10000

1/7000

第10条在矿区布设基线和基线网作为控制网的起算边时,其实布设应符合表6规定。

第11条水平角观测所用的仪器,必须进行严格的检验。

对于无检验资料的仪器,应按照《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中第四章的规定进行全面检验。

在进行矿区地面各级平面控制测量、矿井联系测量和重要工程测量前应调整好仪器三轴关系,然后进行下列项目的检验和校正:

表7

等级

基线一般长度(Km)

基线丈量的相对中误差

基线网扩大边或起算边的相对中误差

三等基线

四等基线

一级小三角基线

二级小三角基线

1~3

1~2

0.5~1.0

0.3~0.8

1/350000

1/200000

——

——

1/200000

1/150000

1/40000

1/20000

1、照准部旋转是否正确的检验;

2、光学测微器行差的测定及校正;

3、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正确性的检验;

4、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而产生的系统误差的检验;

5、光学对点器的检验和校正;

6、矿区地面各级平面控制网的水平角观测:

7、三角测量水平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规定;

表8

等级

测角中误差(")

三角形最大闭合差(")

方向观测测回数

DJ1

DJ2

DJ6

三等网

四等网

一级小三角网

二级小三角网

±1.8

±2.5

±5

±10

±7

±9

±15

±30

9

6

-

-

12

9

3

-

-

6

3

导线测量水平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规定;

表9

等级

测角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最大闭合差(")

DJ

DJ

DJ

三等导线

四等导线

一级导线

二级导线

±1.8

±2.5

±5

±10

8

6

12

8

4

2

 

6

4

±3.6

注:

n为测站数

1、各测回间度盘整置位置б用下列公式计算:

1)DJ1、DJ2级仪器:

б=180°(j-1)/m+i'(j-1)+w(j-1/2)/m

2、DJ6级仪器:

б=180°(j-1)/m

式中m—测回数;

j—测回序号(j=1、2、……、m)

i'—水平度盘最小间隔分划值,DJ1级仪器为4',DJ2级仪器10';

w—测微盘分格数(或格值),DJ1级仪器w=60格,DJ2级仪器w=600;

3、水平角的观测限差应不超过表10的规定。

表10

仪器级别

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差(")

半测回内归零差(")

一测回内2C互差(")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

DJ1

DJ2

DJ6

1

3

-

6

8

18

9

13

-

6

9

24

光电测距根据光电测距仪出厂的标称精度,按1Km计算的测距中误差按表11规定划分为三级。

表11

测距中误差(mm/Km)

测距仪精度等级

≤5

6-10

11-20

表8新购置或经过维修的光电测距仪及其主要附件,应进行下列项目检测:

1、经纬仪视准轴和测距仪照准头光轴之间平行性的检验与校正;

2、照准误差的测定;

3、幅相误差的测定;

4、周期误差的测定;

5、加常数、乘常数的测定;

6、棱镜常数的测定;

7、测程的检测;

8、内部符合精度的检测;

9、光学对点器的检验与校正。

10、在进行矿区三、四等控制网测距前、后,应对第5项进行检测,取其平均值作为边长改正值。

14、在作业过程中,当仪器稳定性较差或边长实测精度达不到要求时,应进行1、4、5、校正工作。

第12条选择光电测距边的要求:

1、测线应高出地面和离开障碍物1.5m以上,对精度要求较低的测距边可适当放宽;

2、测线上不应有反光物体;

3、测线应避免通过吸热、散热不同的地区,如湖泊、河流、沼泽地和水稻田等.若无法避免时,应减弱大气折射的影响;

4、测站应避开受电磁场干扰的地方,一般要求离开高压线5m以上,若测线与高压输电线平行时,测线应离开高压输电线2m以上;

5、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不宜过大,当采用经纬仪三角高程测量的高差进行倾斜改正时,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不应超过表12的规定。

用水准高程测量的两端点高差不受表12限制。

第13条光电测距的作业要求:

表12

等级

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m)

三等

四等

一等

二等

≤0.08S

≤0.08S

≤0.27S

≤0.40S

注:

S为测距边长度(m)。

1、作业人员必须受过专业训练,并按测距仪说明书的规定操作仪器;

2、测距应在成像清晰和气象条件稳定时进行,雨、雪天和大气透明度很差及大风天气不宜作业;

3、三、四等边长测量应选在最佳观测时间内.最佳观测时间一般指日出后0.-1.5h(小时)和日落前3~0.5h(小时).在山沟谷地区应选择日落前的时间段内观测;

4、晴天作业时,应给测距仪遮阳,严禁将照准头对向太阳.架设仪器后,测站和镜站均不得离人;

5、当反射镜背景方向有反射物体时,应反射镜后放遮上黑布.测距时应暂停无线电通话,以免干扰;

6、气象数据的测定要求应符合表13规定:

第14条光电测距的技术要求符合表14规定。

第15条测定的高差进行倾斜改正时,其往返观测的高差互差应不大于S/10000(S为测距边斜距)。

表13

等级

最小读数

侧记的时间间隔

气象数据的取用

温度(℃)

气压

气压(Pa)

气压计温度(℃)

三、四等

一、二级

0.2

0.5

5

100

0.5

1.0

单程观测始末

每边侧记一次

单程两端的平均值

测站端的数据

 

表14

等级

采用仪器等级

往返次数

时间段

总测回数

一测回最大互差(mm)

单程测回间最大互差(mm)

往返测或不同时间段互差(mm)

三级

1

2

6

8

5

10

7

15

±√2(A+B.D)

四级

1

2

4

6

5

10

7

15

一级

1

2

4

10

20

15

30

二级

1

2

2

10

20

15

30

注:

1.±(A+B·D)为测距仪的标称精度.其中:

A为固定误差,单位mm;B为比例误差,单位mm/Km,D为测距边长度;单位Km。

第15条采用倾斜角直接计算平距时,倾斜角测回数应符合表15的规定;

观测方法

仪器等级、

对向观测中丝法

对向观测三丝法

2

1

第16条测距边计算应包括:

记录的整理和检查;气象改正;加、乘常数的改正;表15

倾斜改正;投影到水准面和高斯一克吕各平面的改正等。

钢尺量距采用因瓦基线尺丈量基线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6规定。

表16

等级

作业尺数

往返测的次数

定线最大偏差(mm)

尺段高差较差(mm)

读数次数

估数(mm)

温度读至(℃)

同尺各次或各尺的较差(mm)

成果取位(mm)

经各项改正,各次或各尺全长较差(mm)

三等基线

四等基线

3

2

1

1

20

25

3

3

3

3

0.1

0.1

0.5

0.5

0.3

0.3

0.1

0.1

5√s

8√s

注:

s为基线长度,以km为单位。

采用普通钢尺量距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7规定:

表17

等级

丈量方法

定线最大偏差(mm)

尺段高差高差(mm)

往返测量次数

读数次数

读数互差(mm)

温度读至(℃)

往返丈量互差的相对误差

一级

二级

悬空

悬空

50

70

5

10

3

3

2

3

0.5

0.5

1/20000

1/15000

第17条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手薄中所有计算是否正确,观测成果是否满足各差项限要求,确认观测成果全部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计算。

当使用电子计薄时,打印输出的项目应与手记相同,存储在记薄器内的各项限差应打印在记录中。

第18条采用电子计算机平差时,计算程序必须经过手算验证,否则应对使用计算程序的数学模型.计算精度.输出项目等进行严格审查,确认无误后方可采用。

在进行平差计算时,对数据的输入应进行仔细核对,对计算结果亦应进行检校。

打印输出的平差结果中,应列有起始数据和观测数据以及必要的中间结果。

第19条内业计算数字取位应符合表18的规定。

表18

等级

观测方向值及各项改正数(″)

边长观测值及各项改正数(m)

边长与坐标(m)

方位角(″)

三.四等

四等以下

0.1

1.0

0.001

0.001

0.001

0.001

0.1

1.0

三、矿区地面高程控制测量

第20条矿区地面高程控制网可采用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建立。

三角高程测量又分为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和经纬仪三角高程测量两种。

第21条三角高程测量主要用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高程控制和平面控制网点的高程测定。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若按测距仪的精度计算能满足矿区地面高程控制的基本精度要求时,可以用来代替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

第22条矿区地面高程首级控制网应布设成环形网,加密时宜布设成符合路线或结点网,只有在山区或丘陵地带,才允许布设水准支线。

各等水准网中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2CM。

第23条水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9的规定:

表19

等级

每公里高差中数中误差(MM)

环线或附合路线长度(KM)

仪器级别

水准标尺

观测次数

往还互差.环线或符合路线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或环线

平地(mm)

山地(mm)

三等

±6

50

DS1

因瓦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12×√L

±4×√n

DS3

木质双面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四等

±10

15

DS3

木质双面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20×√L

±6×√n

等外

±20

5

DS10

木质双面或单面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40×√L

±12×√n

注:

1.计算两水准点往返测互差时,L为水准点间路线长度Km;计算环线或符合路线闭合差时,L为环线或符合路线总长度(Km);

2.n为测站数;

3.水准支线长度不应大于相应等级符合路线长度的1/4;

第34条水准测量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0的规定;

表20

等级

仪器级别

视线长度(m)

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距累差(m)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黑红面读数差(mm)

基本分划、轴助分划黑红面高差之差(mm)

三等

DS1

DS3

100

75

3

6

0.3

1.0

2.0

1.5

3.0

四等

DS3

100

5

10

0.2

3.0

5.0

等外

DS10

100

10

50

0.1

4.0

6.0

注:

用单面水准标尺进行等外水准测量时,应变动仪器高观测,所观测高差之差与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值相同。

第23条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取位应符合表21规定。

表21

等级

往(返)测距离总和(Km)

往返测距离中数(Km)

各测站高差(mm)

往(返)测高差总和(mm)

往返测高差中数(mm)

高程

(mm)

三、四等

四等以下

0.01

0.1

1.0

1.0

1.0

1.0

1.0

10.0

1.0

10.0

第25条矿区地面各级平面控制点的高程;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并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连测。

控制点高程和起算点高程都必须布设成三角高程网或高程导线。

表22

经由路线

仪器级别

测回数

倾斜角互差(")

指标差互差(")

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

符合或环线闭合差(mm)

中丝法

三丝法

二、三、四等点

DJ1

DJ2

4

2

10

15

±100S

±50×√(S2)

一、二级小三角,一、二级测边和一、二级导线点

DJ2

2

1

15

15

DJ6

4

2

25

25

第26条三角高程一般应进行对向观测。

倾斜角的观测,宜选择在中午前后有利的条件下进行。

第26条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2规定。

注:

1.计算对向观测高差互差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影响;

2.S为边长,以Km为单位。

第28条仪器高和觇标高应用钢尺丈量两次,当互差不大于5mm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第29条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代替等级水准测量时,应按表19规定的往返较差和闭合差的要求进行设计,确定对光电测距和倾斜角观测的精度和施测方法。

四、矿井联系测量

第30条为了井上、下采用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应进行联系测量.联系测量应至少独立进行两次,在互差不超过限差时,采用加权平均值或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成果。

第31条在进行联系测量工作前,必须在井口附近建立近井点、高程基本点和连测导线点,同时在井底车场稳固的岩石上埋设不少于三个永久导线点和三个高程基点(也可用永久导线点作为高程基点)。

第32条通过斜井或平硐的联系测量,可从地面近井点开始,用经纬仪导线(包括用光电测距和钢尺丈量距)、三角高程和水准测量的方法,按第二篇第一章的有关要求进行。

第33条采用几何定向测量方法时,从近井点推算的两次独立定向结果的互差,对两井和一井定向测量分别不得超过1′和2′。

当一井定向测量的外界条件较差时,在满足采矿工程的前提下,互差可放宽至3′。

井田一翼长度小于300m的小矿井,两次独立定向结果的互差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10′。

第34条通过立井井筒导入高程时,井下高程基点两次导入高程的互差,不得超过井筒深度的1/8000。

第35条在井田范围内,对各种通往地面的井巷,原则上都应进行联系测量,并在井下用导线连接起来进行检验或平差处理。

第36条在进行联系测量工作前,应编制施测方案和技术措施,在进行联系测量工作时,应由一名测量负责人前面指挥。

第37条在井口附近建立的近井点和高程基点应满足下列要求:

1.尽可能埋设在便于观测、保存和不受开采影响的地点;

2.近井点至井口的连测导线边数应不超过三个;

3.高程基点不少于两个(近井点都可以作为高程基点)。

第38条近井点可在矿区GPS点上测设.近井点的精度,对于测设它的起算来说,其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7cm,后视边方位角中误差不得超过±10"。

凡埋设位置符合第49条规定的二至四等三角点或同级导线点,均可作为近井点。

第39条为了满足一些重要井巷工程测量的精度要求,各矿井在选择近井网(点)的布置方案时,应统一规划、合理布置,尽可能使用各近井点位于同一个平面控制网中,并使相邻井口的近井点构成控制网的一条边或力求间隔的边数最少。

第40条由近井点向井口定向连接点连测时,应设测角中误差不超过±5"或±10"(用于以二级小三角网作为首级控制的小矿区)的闭合导线或复测支导线。

连测导线点应埋设标石,并尽可能与矿区控制网连测。

第41条一井定向一般采用三角形连接法。

如条件受限制,也可采用其他连接法。

井上、下连接三角形的图况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两垂线间距离应尽可能的大;

2.三角形的的锐角r应小于2°

3.a/c值应尽量小一些。

第42条CD边长应尽量大.CD边小于20m时,在C点进行水平角观测,其仪器必须对中三次,每次对中应将照准部(或基座)位置变换120°。

第43条一井定向所使用的仪器、测回数和限差应符合表23规定。

表23

仪器级别

水平角观测法

测回数

测角中误差

限差

半测回归零差

各测回互差

重新对中测回间互差

DJ2

全圆方向观测法

3

6′

12″

12″

60″

DJ6

全圆方向观测法

6

6′

30″

30″

72″

1、丈量连接三角形的各边长度时,应对钢尺施以比长时的拉力,并记录测量时的温度.在垂线稳定情况下,应采用钢尺以不同起点丈量六次,取其平均值作为丈量结果,同一边长各次观测值互差不得小于2mm。

2、在垂线摆动情况下,应将钢尺沿所量三角形的各边方向固定,然后用摆动观测的方法(至少连续读取六个读数)确定钢丝在钢尺上的稳定位置,以求得边长.每边均须用上述方法丈量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丈量结果,两次丈量差不得大于3mm。

3、为了检查连接三角形各边长丈量的结果,应将解算得的C边长度与实际丈量结果进行比较,其互差在井上连接三角形中不得超过2mm;在井下连接三角形中不得超过4mm。

4、在进行两井定向测量前,应根据一次定向中误差别不得超过±20″的要求,用预计方法确定井上、下连接导线的施测方案。

5、两井定向计算所得的井上、下两垂线距离之差,经投影改正后,应不超过井上、下连接测量中误差的两倍。

第44条导入高程测量。

通过立井导入高程测量,可采用钢丈法、钢丝法或其他方法。

1、井上、下高程基点与钢尺(丝)上相应标志间的高差,应用水准仪以两次仪器高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