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忠梅说大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5209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吕忠梅说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吕忠梅说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吕忠梅说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吕忠梅说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吕忠梅说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吕忠梅说大学.docx

《吕忠梅说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吕忠梅说大学.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吕忠梅说大学.docx

吕忠梅说大学

吕忠梅院长在2008年湖北经济学院

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

(二〇〇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总结学校5年多来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探讨下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思路。

上个星期六、星期天,我参加了为期两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清华大学等一批教育专家就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关问题作了很好的主题发言,湖北省各高校的校长和专家教授也就湖北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前不久,我刚刚完成了对各院系的调研,对学校的整体情况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前年,清华大学出版社有感于当前“研究生导师不会做导师”的现象,和我约了一本关于如何做研究生导师的书稿,促使我去研究和思考高等教育、高等学校的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

结合参加中国高等教育论坛、学校教学院系的调研和自己的研究,就学校面临的形势以及发展改革等问题,作一个个人主题发言,供大家参考和会议讨论。

一、对大学的认识和思考

(一)大学是什么

今年5月3日,我回北大参加110年校庆。

期间,举办了一个校长论坛,在论坛上,北大校长详细介绍了这些年北大取得的成果,包括获得了多少国家级项目、培养了多少学生、发表了多少论文等等,但是,有其它大学的校长提出了这样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什么是一个大学最重要的成果,北大为什么几十年没有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于是,把校长论坛的讨论引向了一个重大的问题:

大学的发展靠什么?

回顾起来,历史上能够存续1000年以上的组织体只有两个,一个是教会,一个是大学。

没有哪个公司能过千年,也没有那一个政体是过千年的,为什么大学和教会能过千年,靠什么?

靠精神!

它不追随人有我有、人云亦云的世俗潮流。

大学存在的根本在于精神,那大学精神是什么呢?

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两条,一是理性,一是学术。

大学是要立足于现实社会,但绝对不能追随现实社会。

因为培养的人才能够为社会服务,必须超越现实社会,大学要为社会提供一些未来方向的指导。

所以,大学的第一个精神是理性,它要对社会上很多东西做出理性的判断。

第二个是学术。

学术是对真理的追求!

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多项目、很多的成果、开了很多课程、有很多的教师,但是我们缺少学术的精神。

学术可以有很多的定义,但为了奖金做科研,为了发表成果做科研,为了评奖或某种功利性的目的做科研,绝对不是学术。

学术是内心知识的自然外露,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做文章”,这就是对学术的描述。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也。

”大学里面就要有这样一群人,他天天都在思考,天天都在说话,他们的思考有很多是不合时宜的,他说的很多话可能是为当今社会所不容的,但这恰恰是大学存在的价值,许多现在不合时宜、当今社会所不容的,恰恰是未来社会与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因此,大学必须具有包容性。

如果我们承认一所大学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大学精神,那么我们未来的大学发展应该以什么为榜样?

应该以什么作为我们的评价体系?

应该如何要求我们的老师?

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

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个做教学的人、每个做教学管理的人、每个做教师的人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不把这个问题考虑清楚,我们可能做了很多形式上的事情,目的并不一定能达到,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一定能真正立足于社会。

(二)关于教师

大学是要靠人办的,大学的主体是谁?

大学最重要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是干什么的?

大学教师的任务是什么?

如何去做一个大学教师?

用中国古代最通俗的说法来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什么道?

传为人之道。

授什么业?

授立足社会,服务社会之业。

解什么惑?

训练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要求大学老师,就需要教师自己对社会、对专业知识、对做人有最深刻的领悟。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给学生重要的是什么?

回答是批判性思维,因为批判性思维是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方法。

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自己要掌握批判性思维,熟练运用批判性思维,并且还要能够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也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大学对一个老师基本要求是既要有科研能力,还要有教学的能力。

科研也可以做不同的解释,但其核心是创新。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对于创新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剑桥认为创新是“无中生有”,就是把原来没有的东西变成一个新的东西。

牛津则认为把原来大家看起来很平凡的东西整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新的东西就是创新,我称之为“有中生无”。

不管是“无中生有”,还是“有中生无”,都是科研的方法。

哪种方法都要求是有创造性。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教授写的,书名叫《大学教师的技巧——论课堂中教学的方法、信任和回应》,有中文译本,我相信每个大学教师读了这本书对于如何当好大学老师都会有很多收获。

前段时间媒体报导过一件事,上海交通大学的晏才宏老师做了一辈子的讲师,到去世也没评上副教授,学生们对他很拥戴,纷纷要求给予他教授资格。

我跟国外同行们讨论时,同行问了我三个问题。

第一,“上海交通大学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

”;第二,“这个教师是不会写文章,还是写了文章不能发表?

”;第三,“他的课堂教学有没有原创性?

”。

同行告诉我,如果上海交通大学是研究型大学,这个老师没有科研成果,课堂上讲的东西没有原创性,那他连做讲师的资格都没有!

如果上海交通大学是教学型大学,类似国外的社区学院,纯粹培养应用性人才,这个教师课讲得好,就可以当教授!

我认为他说的至少有一定的道理。

对于大学教师评判的标准,取决于学校的定位,定位不同,教学要求不同,对老师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与教师相关的还有一个问题。

一个人不是天生就会教书的,不是一个硕士、博士站在讲台上就是一个好教师。

教师是要培养的,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因此,教师教与学的问题也是不能被忽略的问题。

如何进行教师的教育,让一个初出茅庐的研究生、博士生能够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授?

这里有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

国外对教师有分阶段的研究,一般把教师生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是生存期,主要是适应教学环境,适应教师岗位的基本要求。

第二阶段是巩固期,主要是能够独立的站稳讲台,对教师岗位有了初步的理解。

第三个阶段叫成熟期,主要是能够熟练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不管怎么分阶段,教师发展成为一个职业型的教授是需要时间的,一致认为这个时间是5到-8年。

要成为专家型的教授,时间需要更长。

我们现在有很多年轻的硕士、博士毕业生进入了教师队伍,我们如何教育他们?

一个优秀教师绝对不是一天就成长起来的!

我绝不相信靠他的悟性,三天能够变成教授,这是不可能的!

(三)关于课程

课程是一个载体,是把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的东西变为知识的载体。

但如何讲课本身是一门艺术。

讲课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个学科、这个专业最基本的东西,所以老师必须备课,备课的过程是自我消化、对知识重新梳理的过程,更是一个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的课程。

所有的课堂讲授的内容都千篇一律,没有针对性,不是好课程。

你给本科生讲得很好的东西,但给专科生还这样讲就不一定好,这里既有讲授方法的问题,还有讲授内容的问题。

在我看来,课程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或者一份教案,而是包括主体、客体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交互活动的空间在内的一个系统。

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知识,交互形成的是课本教案、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以及教师和学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也有人把它称为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广泛的,有基础课、理论课、实践课,还有第二课堂,如果把这些课程资源都利用起来,我们的老师就绝对不应该仅仅只是站在讲台上对着课本讲课了。

我们要用课程资源这个系统的概念,来思考课程改革的问题,而不是就课程谈课程。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课程设计从选择素材到最后的评估体系的完整改革思路和方案。

(四)学生

学生是我们的产品,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这样一个基本认识,我们最终的成果都体现在学生身上。

对于学生,我们怎么理解?

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需要完成质的转变,既有知识的质变,也有人生的质变。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本科阶段最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他要完成人生最大的一个转变,从过去纯粹的家长护佑到自己的独立生活,再走向社会;从过去对专业一无所知到对专业有基本的了解;从与社会接触无路到通过大学教育形成与社会结合的通道。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叫“金本科、银硕士、铜博士”,虽然说的是“出身”问题,其实从中也可以看出大学教育的不同阶段对一个人成长的意义。

我们学校的目标是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最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那么,我们对于教学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什么?

目前,存在着两类不同的评价体系,一类是我们现在用的,老师讲课、老师通过考试给学生打分、学生则通过各种方式给老师打分,最后高分的就是好学生、好老师。

另一类是社会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对每个学校的毕业生在单位的工作情况、在社会上的综合能力的评价。

所以,我们要思考,社会需求到底是什么?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在法院工作八年,年年考学生。

考核法律专业知识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考察毕业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对职业的认识能力等。

这些就涉及到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到底应该以什么评价体系为标准、我们的课程设置到底以什么为导向?

是“就业导向型”还是“知识导向型”?

这个问题是我们教学改革必须要思考并且回答的问题。

我要谈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教学管理。

前面谈关于大学、教师、课程、学生,所有的东西都要通过老师传递下去,通过教学管理变成现实的成果。

我们的教学管理到底以什么为标准?

比方说对学生的考试,考什么,怎么考?

是考好学生还是考差的学生。

我们看到,国外的考试和我们很不一样,它不是要把学生“考糊”,而是要让每个学生考出自信。

我曾经和香港的一所大学校长讨论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

他告诉我,香港的大学也给犯了错误的学生严厉处分,但在教育理念上是不一样的。

比如大学生洗衣房都有丢衣服的事情发生,因此,都写有提示牌。

大陆学校一般写着“严防小偷!

”而香港的学校却写着“同学们,别开玩笑了,大家找衣服很辛苦的!

”他认为这两种写法是基于对学生不同的评价标准,学生的心理反应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前一种是对学生恶性评价,因为小偷是犯罪行为,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衣服后,自己也会产生犯罪的心理暗示,不管什么原因他都不会把衣服还回去;另一种是对孩子过错宽恕,因为的确会有小孩比较糊涂拿错别人衣服的情况,即使是一时犯错故意拿走了别人的衣服,经过教育主动还回来了也还是好孩子。

你们可以想想,那种管理理念更加符合教育的规律呢?

还有一个例子,香港的大学新生入学,组织许多高年级的学生作为志愿者迎接新生。

发生了这样一个插曲,一位大陆的家长送小孩到香港上学,志愿者在帮助新生搬运行李时,大陆学生和家长空手跟在后面,嫌学生走得慢,家长不停的催自愿者快点。

这一情景被校长看见后,校长当即叫住了学生、家长和志愿者,说:

“同学们,停下来,让他们自己拿行李!

我们的学生是志愿者,不是奴隶!

”弄得学生家长非常尴尬!

所以,学生问题有很多是学校以外的因素造成的,学校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都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二、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形势

十七大报告对高等教育讲了很多内容,我把它理解为三句话。

一是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建立人力资源强国,三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是对我们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

应该说,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个是穷国办大教育。

高校扩招,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到2007年,中国的大学毛入学率超过23%,相当于发达国家70年代末的水平。

同时,国家对大学的基本布局已经完成。

与这个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教育的功能转变,由过去的激励型转变为保健型。

在精英教育阶段,只有百分之几的人能上大学。

上大学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激励年轻人成材的标志。

而到了大众教育阶段,上大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的基本条件,一个人如果不上大学,基本上没有生存技能和条件,根本无法成为这个社会的合格公民。

第三个变化就是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出现拐点。

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与过去10年相比下降了40%。

2015年左右,大学招生将直接受到影响,靠扩大招生规模、粗放型的大学到那个时候将无法生存下去。

前不久,有个企业家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国有企业的今天就是中国大学的明天!

”我觉得这句话令人深思。

高等教育也将面临改革的阵痛。

这个趋势告诉我们,像湖北经济学院这样一个新生的学校抓住了穷国办大教育的机遇,抓住了规模扩张的机遇,我们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这条路是不可能永远走下去的。

我们一定要深刻地意识到,如果不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即将到来的就是生存问题。

2008年世界教育部长会议上,发表了一个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报告。

报告对21世纪的高等教育提出的目标是

(一)21世纪的人才标准:

包括批评性思维、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等七个方面。

(二)21世纪改革的优先发展领域,也就是改革的方向有四个:

数学和科学教育、语言、职业和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体制改革。

我在想,我们已经确定了人才培养的“三实”目标。

我将其理解为创新、创优、创业的人才。

基于这样一个培养目标,老师应该做什么?

大学应该做什么?

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讨论。

三、关于湖北经济学院的发展

经过前段时间的调研,我对学校的总体情况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在调研中,大家都说了一些问题:

如我们的科研水平还不够高,教师队伍年轻,学科建设还存在问题,资金投入不足,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限,课堂到课率不是很高,对学生还在靠点名管理,教学管理制度设定不尽合理等。

这些问题令人深思。

我看来,这些问题都还只是表象,表象的背后是什么?

湖北经济学院在过去5年有了很好的发展,下一步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就教学改革而言,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龙头是什么?

换句话说,大学校长应该干什么?

大学老师应该做什么?

大学管理部门应该做什么?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要把我们的思路经过党委决策以后变成我们的实际行动。

有几个问题是我们必须取得共识的,现在我也没有想得十分清楚,觉得有必要提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大学的定位。

湖北经济学院提出了要“入主流”,入什么主流?

入学科主流还是高等教育某个层次的主流?

入主流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实的情况,如专业、课程、学科、师资队伍的优势和劣势何在?

我们的后发优势在哪里?

比较优势在哪里?

国家教育质量工程项目最大的鼓励方向是交叉学科的发展,我们学校的现状怎样?

哪些学科具有学科交叉的条件和能力?

第三个问题,我们强调服务地方经济,湖北的经济发展对学校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才要求?

对科研成果提了什么要求?

前几天罗清泉书记到学校来视察时指出:

“你们一定要把旅游学院办好!

”因为湖北要发展“鄂西生态文化圈”,它将与“武汉城市圈”一道成为湖北未来的增长极。

规划已经完成,政府的各项措施也即将到位,我们学校能够做什么?

应该做什么?

最后,我再讲个故事。

大家知道美国出了两个国家危机报告,都是关于高等教育的,1983年的《国家处于危机之中》和2008年的《国家处于更大的危机之中》。

尤其是2008年的报告,基本上是直接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报告比较了中国和美国教育的不同,认为中国教育重视基础教育,美国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他们认为,美国应该学习中国的高等教育,注重对学生基础的培养。

他们还算了一个帐,亚洲国家如果撤走他们的软件工程师,美国的软件业就完了!

因为亚裔占美国软件工程师的70%。

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美国人有一种特殊的危机意识,甚至可以说是美国的民族精神,用危机感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是他们发展的动力。

湖北经济学院在过去的5年里飞速发展,在面临目前良好的发展机遇时,要有危机意识,要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与风险同在。

《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有一句话:

“我们的教育不仅危及我们后代每一个人的就业机会,而且危及我们共同的未来。

”我希望大家都记住这句话,我们要有危机意识、责任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