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5184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毕业论文.docx

《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毕业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毕业论文.docx

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

在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各个领域的创新。

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根源,所以创造性思维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国内外近几十年来,对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于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还有很多研究空间,且中学数学以它独特的抽象性、严谨性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有无法取代的作用。

本文将对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相关理论、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举措等进行论述。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1绪论

1.1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根源,创新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头。

在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各个领域的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

创造性的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

目前,我国教育界普遍提倡素质教育,并且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提倡培养创造性人才。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病而提出来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创新实践为重点,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劳动者的基本素质。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部把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把“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列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目标。

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的体现,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中学数学以其本身独特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以致用适应社会发展,是中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对于中学数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真可谓百花齐放,但从公开发表的文献中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实践性研究成果较少,多数集中在理论探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也大都采取问卷调查法,缺乏科学的实证成果;受我国升学考试的影响,学者们的研究更多的倾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数学成绩。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在我国一直是个热点话题,最近几年,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研究非常多,有的研究还与学科相结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魏晓玲[2]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指出: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对策与方法为:

一、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培养;二、引导、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三、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黄新丽[3]在《中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中指出应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二、树立创新教学观和加强启发式教学;三、教学过程中要激发与培养创造性动机;四、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五、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多样性。

张丽华[4]在《创造性思维研究概述》一文中,结合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可以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二、发展创造性的教育观;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王斯栓[5]在《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才创造性思维培养》提到,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策略有3个:

一、通过设置情景创新数学教学环境;二、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通过改革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李涵[6]认为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二、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三、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四、使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五、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评价。

邱彦君[7]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赵思林[8]认为培养数学的非认知策略包括美化创新环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提倡批判精神、培养创造个性、创新数学文化等具体策略。

俸卫[9]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有: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三、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四、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

综合以上学者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关于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数学能力包括数学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是优化学生个性以及改善周围环境。

个性是个人具有的以其独特行为为标志的个人的人性[10]。

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意志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存在。

环境包含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2.2国外研究现状

1943年,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在专著《创造性思维》中明确提出创造性思维的概念,自此有关创造性思维的理论及研究成果不断问世。

我国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一开始主要受启发于国外的重大理论研究,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其中,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的青少年创造力培养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已经相对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美国,青少年创造力的理论不仅有传统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如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理论,精神分析、建构主义和信息加工理论也都纷纷介入到了创造力的研究之中,在多元化的理论指导下,美国的青少年创造力培养实践活动更是异常活跃和丰富。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一种是创造力的课程,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都有相应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种是各种形式的创造力培养项目,既有官方组织的,也有一些创造力培养中心和民间团体组织的。

以下是两种影响力较大的:

(1)基于问题的学习[11]。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通过让学生解决结构不良问题来锻炼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方式。

(2)未来问题解决计划。

1974年,美国“创造力之父”保罗·拖伦斯在佐治亚州的克拉克高中进行英才学生的研究工作,为了改变当时青少年整体创造力水平下降和缺乏未来意识的状况,托伦斯创立了“未来问题解决计划”,托伦斯试图通过将创造性问题解决与具有未来意识的问题相结合来培养学生,使他们能够具有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同时也能激发其关于未来的意识。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都做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了一系列的模式与方法。

然而关于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时处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以及如何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理论

2.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创造性思维”一词虽然被广泛运用,但对创造性思维的界定一直没能取得一致。

莱博特在《创造想象的性质》中指出: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心理作用联合运用的结果。

格式塔派代表人物维特墨认为,创造性思维与对问题中某些格式塔的顿悟有关,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旧格式塔,并发现新格式塔。

吉尔福特在1950年发表的《创造性》中指出,有些人在对创造性下定义时,还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对所有人都是新颖的,即以前从来没有人生产过这种产品;有些人还要求,这些产品一定是要对社会有用。

刘以林在《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与技巧》中说到,创造性思维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心理活动。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本文认为创造性思维应如下界定: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点的心理活动。

创造性思维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开拓性等特点。

创新性包含独创性以及新颖性,其中独创性指的是在认识新事物或解决新问题时,没有前人或他人提供现成的思路或者方法,必须自己根据一般科学规律去探索新的科学规律,创造出全新的思路、方法以及理论方法等;新颖性则指思维的求异性,与求同性相反。

综合性指两方面,一,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运用;二,创造性思维独有的综合辩证能力。

开拓性包含打下好的基础和开辟新领域的含义。

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已有的认知来说,具有创新性,不能片面理解成数学家创造发明的创新性,其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擅于独立思考,擅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擅于追求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擅于改造和推广已有的成果等。

2.2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受各种因素制约的动态过程[12],本文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两类。

2.2.1认知因素

所谓认知,指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

认知结构是学生大脑中的全部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内部组织方法,即人脑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的稳定性、清晰性、可辨别性以及可利用性等因素,他们参与新旧知识互相作用的过程,影响了有效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例如,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在大脑中构建的数学知识。

由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在感觉、知觉、理解、思维等方面的差异,每一个学生大脑中都会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

因此,认知结构与学生个体认知息息相关。

知识是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

一个没有丰富的数学知识积累的学生,那么他在思考问题时思路就会局限于某个方法或角度;而如果学生的知识积累越多,他在思考问题时可以从多个方面或角度去思考,可以灵活变通,并不局限某个方式方法,创造性观点就可能随之产生,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发生过程主要是由渐变思维(逻辑思维)以及突变思维(非逻辑思维)两大思维形式构成的,而其中的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灵感思维、横纵思维、辩证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实际上就是合理的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发散思维等各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

逻辑思维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形式。

数学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定理、判断和证明。

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形象反映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数学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是表象、直感和想象。

数学表象是从事物的具体形象中通过形式结构特征的概括得到的观念性形象。

数学直感是在数学表象的基础上对有关数学形象的特征判别。

数学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的数学表象进行结合和创造,产生新表象的思维过程。

灵感思维是指在创作、科研等创造性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思虑成熟而突然豁然开朗,迅速解决问题,完成创造发明的最佳心理状态。

数学灵感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的结构关系的一种突然性顿悟。

发散思维是始于同一个思维出发点但沿着不同方向进行思考以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数学发散思维表现在能捕捉有效的信息,广泛地进行对比、联想。

一方面,能对各种题目想出各种不同的解法(一题多解);一方面,不仅研究问题本身,而且也研究其他相关问题(一题多变)。

横纵思维包括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

横向思维,即一种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过程,它一改普遍的思路,试图从其他的方向入手解决问题。

纵向思维是指按照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为线索的思维过程,遵循从低到高,由浅到深等有一定方向的线索进行。

横纵思维在数学中主要应用于个体发散思维结束后,对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为进行下一步打下基础。

辩证思维是指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遵循辩证逻辑的法则,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思考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抽象思维方法。

2.2.2非认知因素

非认知因素即除去认知因素外的其他因素,笔者认为其包含个性因素以及环境因素。

创造个性是人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意志等。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生个体的活动,是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的内部动力。

任何学习行为与学习活动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各种学习行为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

学习兴趣指以学习为对象,学生个体在积极的、自我选择的爱好倾向上产生的紧张的情绪或者态度。

学习热情是一种学生对学习强有力的、稳定且深刻的情感。

心理学家称,热情具有极大的推动力。

学习意志是直觉地认识并明确自己学习目的,由学习目的来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进而达到自己学习目的的主观能动过程。

由于个体心理结构的差异,同一个知识结构作用于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构,所以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培养中学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界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互相作用的结果。

同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在数学这一学科中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与现状

3.1以“讲、练”为主的教学方式

中学数学教学仍旧以“讲、练”为主,教师先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精讲,然后课下给学生布置一堆同类型的习题进行训练。

一直以来,学生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旧以题海战术来达到提高自己数学能力的目的。

虽然素质教育早已推行已久,但仍旧有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的教学。

传统教学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往往更偏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学重点主要放在数学知识的传授、记忆以及基本解题方法上,教学侧重点直指中考、高考考点,在对学生的训练中,大部分题目也往往是高考模拟题,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2学生过分依赖老师,被动学习

中学生在学习中仍旧处于被动的状态,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中学生习惯了上课老师讲解自己听,机械的将老师所说的重点或者要点记下,课堂上或者课堂后做同类型练习的学习方式,且在做相似题型时喜欢套用老师解决例题的方法,缺乏自我学习的思维习惯,上课前极少提前预习,课后也不能及时地进行复习巩固,课上不求甚解,只顾着将老师所讲的内容记到笔记上,课后再看的时候又发现自己无法理解笔记上的内容,这对数学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帮助。

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思维僵化,思路越来越窄,最终导致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越学越吃力,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3学生的畏难情绪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中学生在升上中学时,由于教学方式、教学者、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内容的改变,导致自己的成绩下降,这其中有一部分学生能克服困难,重新出发。

然而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越来越难,接受了所谓的“女生理科比不过男生”,“数学真很难学,需要天分”等等说法,给自己的失败找安慰,同时将学习数学的时间分到其他取得好成绩的科目上去,周围家长或者同学也在说数学难,周而复始,学生觉得自己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差,数学越来越难,对数学产生一种厌学数学的想法,不再主动学习数学,即放弃数学,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举措

关于如何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文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举措归为以下几方面:

4.1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含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从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来看,可以将教学方法归为三种基本类型:

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

每种类型的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提示型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如示范,讲解)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教学方式。

提示型教学方法能使人们在短时间内理解并接受大量文化知识,适应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要求,也能调动学生理智与情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有助于人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发展。

然而,提示型教学方法不利于人的操作能力的发展,抑制了人的发现探究能力的发展,它不顾学生认知结构的特性,过于强化提示型教学方法,很可能导致“注入主义”,导致学生的机械被动学习。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即通过师生间的民主对话和讨论去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进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充分调动了师生主体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探究能力。

但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在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对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自主型教学方法,即使学生独立地解决有他人或教师提供的问题,教师在学生需要时提供一定的帮助,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自主型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导地位,但这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及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都有其长处与短板,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长期只采用一种方法,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将他们交互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例如在学习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之前,教师提供一些配合教材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在课堂上从阅读材料中的具体生活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运用提示型教学方法给出集合含义,明确有关规定。

随后,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合作交流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学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记号、常用数集及记号和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等内容,课后布置一些配套的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对集合含义与表示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

4.2注重教学中的多元互动

多元互动的教学,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问题情境、学生内部等进行多元互动的教学方式,以实现多元智能的个性构建,进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提高。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创设思辨性、生活性、启示性、愉悦性、感染性、鼓动性、体验性、展示性、实践性、互动性及生成性等各种教学情境,令其既有生动的形式,又有丰富的内容,促进学生在思想、感情、知识、能力和个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例如,在异面直线的概念探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一只笔立在课桌中心,教师抛出问题:

这支笔所在直线与课桌左侧边缘所在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在学生产生疑惑不知如何描述其位置关系时,引导学生描述两直线位置特点,从而引出异面直线定义。

教师挖掘教材中有一定价值的知识内容,对教材进行创造性改组,例如通过改变角度、变换对象、故事新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续尾等创造性的教材处理、改组方法,将其设计成有一定情境的数学问题[13]。

通过用教材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与个性的充分发展,最终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提高。

4.3创造型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自身的从教素质决定了教师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决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否得到培养[14]。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数学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以及娴熟的教育技能;健康的职业心理,主要包括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优良的个性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尊重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生动、民主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下问题:

根据题中条件,比较两实数大小,

教师的思路是:

因为

,所以

,又因为

,所以

,故

这种思路虽然条理清晰,但要求熟悉不等式的性质。

在课堂讨论中,黄仁同学在问题提出的下一秒,立刻给出“小于”的答案,他指出,最大正数与最小负数的积小于最小正数与最大负数的积,并举出

的例子,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

在讨论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启发和理解学生的新想法,并帮助学生整理和表述出自己的想法,肯定其中的合理之处,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不断进取,不断的学习,争取成为一名创造型教师,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通常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习创造性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创新意识的过程,同时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问题解决”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

学生解题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发现,通过做数学来学习数学。

教师在数学情境设计、启迪思维、指导调控、情感激励上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且选择的题目一定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题目,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是经过一番努力可以解决的。

在问题解决的学习中,要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安排,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例如,

最后得数多少,用对数计算。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太感兴趣。

教师换了提法:

4.4优化创造性思维教学环境

为了使学生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特别需要家庭的配合。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最初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

教师访问家长,与家长加强沟通观念,争取家长的协助,加强学校教师与家庭的联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及学生在家庭中表现,有利于更好地在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辅导家长阅读有关教育及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资料书籍,让家长了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环境;举办家长会,家长们互相介绍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经验介绍会,表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取得成果的家庭。

小结

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以及不断学习,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打造一个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环境。

虽然对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取得了一点成果,但还有待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研究出更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进而为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致谢

参考文献:

[1]吴丽霞.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7(04):

49-50.

[2]魏晓玲,张培青,魏晓军.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4(41):

268-269.

[3]黄新丽,黄焕春.中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J].民主教学,2012(12):

239-240.

[4]张丽华,白学军.创造性思维研究概述[J].教育科学,2006,22(5):

86-89.

[5]王斯栓.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才创造性思维培养[J].教育教学改革,2013(3):

254-255.

[6]李涵.中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10):

134-136.

[7]邱彦君.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

(2):

87.

[8]赵思林.试论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非认知策略[J].教育探索,2010(4):

37-38.

[9]俸卫.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J].内江科技,2016(11):

110-111.

[10]苏富忠,董操.心理学的沉思--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系统研究[M].济南:

济南出版社,2001.

[11]臧玲玲,唐俭欣.美国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

(2):

27-32.

[12]林崇德,胡卫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

36-42.

[13]徐欣然.中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与思维品质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4(4):

52-54.

[14]张广平.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5):

1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