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档案文献编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5179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汉魏晋南北朝档案文献编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秦汉魏晋南北朝档案文献编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秦汉魏晋南北朝档案文献编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秦汉魏晋南北朝档案文献编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秦汉魏晋南北朝档案文献编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档案文献编纂.docx

《秦汉魏晋南北朝档案文献编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汉魏晋南北朝档案文献编纂.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汉魏晋南北朝档案文献编纂.docx

秦汉魏晋南北朝档案文献编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学术状况及其对档案文献编纂的影响

第一节秦朝概况及档案文献编纂

一秦朝概况

经长平之战,秦王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为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政治措施:

三公九卿

2.经济措施: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3.文化措施:

书同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全国使用。

焚书坑儒

4.交通措施:

大修驰道,车同轨

5.军事措施:

修建、增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抵抗匈奴。

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连通了长江与珠江。

使边疆安宁,巩固国家统治。

注:

越族—“越”通“粤”(黄现璠《壮族通史》)百粤之地指广东、广西

二秦朝政治文化对秦朝档案工作的积极影响

1、严格文书制度

秦朝统治者有专用的文书名称诏和制,其文曰制、诏、告也。

在文书使用完后,归档时,确定归档期限为永久。

秦朝官员有专用的文书名称奏、议,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奏章无数,且为竹简,厚重,为了方便分类批阅,就严格规定了文书的名称,臣僚向皇帝进言陈事的文书,秦时统称为奏。

群臣讨论未决政事的文书为议。

抬头:

遇“始皇帝”“制曰可”“盛功盛德”等都要抬写

避讳:

在文书书写中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

玺:

皇帝专用,六玺

印章:

官员

注:

六玺:

皇帝行玺—凡封命用之;皇帝之玺—凡赐诸侯王书用之;皇帝信玺—凡发兵用之;天子行玺—征召大臣用之;天子之玺—策拜外国事务用之;天子信玺—事天地鬼神

2、文书档案的收集工作

档案是秦朝统治者借以完成其工作的基本行政工具,因为这些文书档案包含历史的重要的事实记录和大量的工作经验,秦朝统治者可以借助这些依据和经验制定政策,处理事物等方面的问题。

秦攻破六国之后,把六国宫廷和民间的几乎所有历史文书典籍搜集起来,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皇家档案库。

秦统一后,在秦朝的封建专制统治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公务文书、舆图、律法、典籍、赋役等档案资料,大部分归由丞相御史府保管。

三秦朝政治文化对秦朝档案工作的负面影响

1、焚书使文书档案资料损失惨重

李斯进言“诸子百家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六国史书和私藏于民间的诗书,史称焚书。

除了史官所藏秦国史记以外,别国史记一概烧毁;除了博士官所藏图书,私人所藏儒家经典和诸子书一概送官府烧毁。

注:

博士官—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2、禁止私学发展阻碍文书档案利用

李斯进言“今天下已定于一尊,但各私家学派仍以自己的学说相传授,以标新立异为高,特别是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首”《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李斯主张颁挟书令禁游宦禁私学。

禁绝私学,就必然要取缔在民间收藏流传的各种文献典籍,所以秦朝的文书档案教育及其文书档案的宣传等工作在法治的压迫下受到严重的阻碍,文书档案无法利用,使得秦朝文书档案的社会价值无法发挥。

参考文献:

黄夏基《政治文化影响下的秦朝档案工作—秦朝档案工作的政治文化深源》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与研究》2010

思考:

以下作品属于档案文献编纂吗?

秦朝文学作品辑录

《秦零陵令信》一篇

《奏事》二十篇。

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

《羊子》四篇。

百章,故秦博士;

《泰一杂甘泉寿宫歌诗》十四篇;

《左冯翊秦歌诗》三篇;

《京兆尹秦歌诗》五篇;

《黄公》四篇。

名疵,为秦博士,作歌诗,在秦时歌诗中;

秦时杂赋九篇

秦充赋二篇

参考文献:

《秦朝帝王与秦朝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古代文学专业梁俊

导师龙文玲2012.6

 

第二节两汉概况及档案文献编纂

一两汉概况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陈胜、吴广牺牲后,继起领导秦末农民战争的是项羽和刘邦。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

刘邦先占领秦都。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

秦朝被革命的农民推翻。

秦朝灭亡后,自公元前206年开始,项羽和刘邦为争做皇帝,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

最后,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历史上称为西汉。

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

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

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

《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

更是成为了以后历代王朝撰写本朝历史的范本。

而两汉时期其他的史书还有《东观汉书》《汉纪》和《吴越春秋》等。

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写成于汉代末年。

隶书的出现则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标点符号的雏形。

二两汉档案文献编纂工作

1档案文献整理

刘向等人依据官府收藏的丰富典籍,展开了大规模的整理图书、编纂目录的工作,并将各篇书录别为一编,撰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目录著作《别录》。

刘向去世后,其子刘歆继承父业,在《别录》基础上删繁就简,撰成《七略》一书,成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

2档案文献的编纂

2.1文献形制在汉代的演进和成型

毛笔书写的笔顺,大多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排列。

为了便于识别收卷后的简牍内容,在首枚的背面上书写书名。

这开启了后世纸质文献封面题写书名的做法。

简牍还往往在正文前编上一两枚素简,旨在保护后面的正文内容,这就是后世护页(扉页)的起源。

2.2汉代的书名

先秦文献的名称,多为后人所追题。

题名时,往往摘取首句数字。

汉代的文献,仍多沿先秦之例。

汉代,尤其是汉初的文献,命名情况颇为繁杂。

例如,有以官书命名的,汉初有《汉著记》《汉大年纪》之类。

2.3汉代的著者

先秦文献,多不题撰人。

即使有所题者,也多是后人妄增。

汉代文献,尤其是经传,多是经师所传,学生所记,多人前后共同完成的。

2.4汉代的著作方式

汉代创造了众多的著作方式。

汉代著作方式,主要有撰(著)、纂、注、疏、集解、章句、传、说、记、训、故、诂、解、解诂、笺、谱、学、述、问、论、辨、议、义(长义、达义、太义)、音义、音隐、音训、志等。

刘向所领导的文献整理班子所整理的内容和对象主要是先秦文献。

这些文献,相当一部分不是一部书,而是一堆堆杂乱无章的断简残编。

参考文献:

王国强《汉代文献的形制及其编纂特点》

郑州大学文献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图书馆论坛》2006.12

曹沛《汉代档案文献编纂活动考》

中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兰台世界》2011.9

3居延汉简档案文献出土

居延汉简是20世纪中国档案四大发现(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河南安阳甲骨档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档案、居延汉简)之一,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汉代居延地区,大多是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等。

关于尺寸规格,用来书写政府颁发的律令的简,长度一般为汉尺三尺,《史记》《汉书》也有“三尺律令三尺法”的记载。

关于处理程序居延汉简行政档案一般按如下格式书写:

签牌是特殊档案的标签标题即封面,它既可以位于文书的起始,也可以处于文书的末尾右类是正文的小结或总结呈报位于一册文书的最前或最后另外,在出入簿里,有时加列上余和现余,它们分别是对上次结算余额和本次结算余额的记录。

关于归类居延汉简也存在类似立卷归档工作,其组卷方法有一事一文一卷和按问题立卷两种。

一事一文一卷即一件事情书写公文时用简数量较多,文件办理完毕后直接捆在一起作为一个保管单位保存起来。

居延汉简中有些不但数目种类犹可辨识,甚至连近百枚木简编连在一起的绳子也还基本完好,这可以说是立卷归档工作中装订这一环节的有力佐证。

按问题组卷即按公文所反映问题的性质时间内容范围地域等特征,将同类问题的公文按其时间空间的不同范围组卷的方法。

可见汉代档案归档实行系统化排列,并进行分门别类的科学化管理。

关于诏令,汉代政府经常把诏令按朝代或一定时期编纂成书,成为汉代档案文献编纂选题的一个主要方面。

这一时期编纂成书的诏令为数较多,而具体编纂过程少有记载。

居延汉简中西汉的诏书辑录残册,王莽时期的诏书辑录残册等诏书汇集,是古代诏书汇编极其珍贵的遗物。

注:

居延亦称居延泽、居延海,(唐)王维任监察御史途径居延泽时写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就是居延泽,据考证在元明时期干涸。

参考文献

《居延汉简所见汉代边塞档案管理制度探讨》

作者姓名:

常舒扬

专业:

中国古代史

研究方向:

秦汉史

指导教师:

沈刚教授

2011年4月吉林大学

4汉石经档案文献公布

汉石经又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鸿都石经,是汉代一次大规模的档案文献公开活动,也是我国第一次公开的官刻档案文献活动。

汉石经刊刻于汉熹平四年,于光和六年完成。

经石立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太学讲堂前,碑高一丈有余、宽四尺左右,刻有论语周易仪礼尚书公羊传鲁诗春秋等七部经书,该石经被作为经书的权威标准版本,汉代多数文人墨客学习经书均以此作主要依据,以便校雠其他传抄本的伪误。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概况及档案文献编纂

一魏晋南北朝概况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大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传入。

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档案文献编纂

1广搜博采,详加考证

广泛地占有史料,是编纂史书的第一步,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尽可能如实、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

早在司马迁撰写《史记》之时,即对此躬行有得。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家撰史,继承了前代史学的这一优良传统。

西晋史家陈寿撰《三国志》,除参考依据王沈《魏书》、鱼豢《魏略》、韦昭《吴书》等有关魏、吴两国的历史资料,还尽可能多方采访。

他对蜀汉地区乡邦文献详加搜集、整理。

2注重凡例,导启后学

这里所说的史书凡例,是指史家本人自立,而后从事笔削的一种著述例则,在古代又名义例、叙例或条例。

它是作者行文之初的总方针,亦是统驭该书记言记事的法则。

既反映作者的编纂方法,又体现作者的史学观点。

因之,历代史家非常注重史书的凡例,刘知几曾经指出:

“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

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在修史之前,大多先立凡例,干宝《晋纪》、范哗《后汉书》、沈约《宋书》等皆自定其例。

令人遗憾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撰史书凡例,均不传世,有的连同原书一并亡佚。

如千宝《晋纪》、邓集《晋纪》等史书的凡例,有的书在而凡例不存,如范哗《后汉书》、沈约《宋书》、萧一子显《南齐书》、魏收《魏书》、崔鸿《十六国春秋》等。

3.1纪传体的继承与创新

司马迁撰写《史记》,在总结继承先秦史学成就的基础上,把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有机地结合与统一起来,从而在我国史学史上创立了一种规模宏大、组织完备的纪传体。

3.2编年体的继承与创新

编年体本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史书体裁,春秋时期之晋《乘》、鲁《春秋》、魏《纪年》都是编年体史书。

后孔子对鲁《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经过一番删繁就简,修成《春秋》。

汉荀悦作《汉纪》,采用在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记事的前提下,把同类的人或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记载,打破编年体以年月记事的限制。

扩充了编年史的记叙范围。

3.3方志体的继承与创新

我国方志的萌芽,可以上溯至春秋时代。

但正式意义上的方志,则是在东汉时期才出现的。

《隋书·经籍志》云:

“后汉光武始诏南阳撰作风俗……郡国之书,由是而作”不过,在常璩[qú]《华阳国志》以前,所编写的各类地方志,体例不完备,内容不广博。

而常璩的《华阳国志》,对前人所撰地方志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在吸收其成功写法的同时进行创新。

他把编年史、地理志和人物传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既完密而又简括的地方志体裁,在时间上贯穿古今,内容上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有分有合,浑然一体,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西南一千多年间的历史面貌。

因此,常璩在我国地方史志编纂史上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李颖科《魏晋南北朝历史编纂学简论》

《西北大学学报》1993.3

3.4起居注的编纂方式

负责修起居注的官员,在皇帝公开的各种活动中均随侍在旁,因此起居注记录的内容甚为广泛,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其编撰方式,可以分别说明如下:

首先是关于礼仪方面的记事或是行踪,例如祭天、向皇太后问安等等。

再写皇帝的圣旨。

次写中央各部重要的奏折、题本。

后写地方大官的奏折。

同类的事情中,则以事务轻重为顺序加以记载。

3.5实录

实录就是按照真实情况,把实际情况记录或录制下来。

也是编年体的一种,中国封建时代记载皇帝在位期间重要史实的资料性编年体史册名称。

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在史书编纂体例方面,不仅吸取前代史家撰史的经验教训,接受其成功的治史方法,而且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大胆创新,取得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撰史方法,为促进我国古代编纂体例的发展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第四节刘向、刘歆的档案文献编纂实践与理论

刘向(公元前年77--公元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

西汉著名的经学家文献学家史学家及目录学家。

其子刘歆(约前50年-后23年),字子骏,后改名秀,刘向把整理好的文献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刘歆则完成《七略》的编撰。

一创立完整的文献分类体系

图书档案文献分类,是以学术分类为基础的,刘氏父子在整理国家文献事业中,总结吸取并发展了前人有关学术分类和图书分类的思想经验,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文献分类体系。

在刘向领校之初,只分大类,没有详究细目,到刘歆时,他按照学术的源流、书籍的性质,把文献分为六略三十八种,按其学术性质,把当时全部文献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道家之术)、方技六大类;诸子略分为十种,就是十家,刘向刘歆父子创立的这一分类体系纲举目张条理秩然,并且在分别部类之际,不是盲目乱排,而是各归其类。

二开创了目录学的先河

1为我国目录工作的发展开拓了局面。

西汉之前,我国目录工作还处于萌芽状态,像这样有目的有组织大规模地整理编目还是第一次,编出内容如此丰富、体例如此完善的书目著作也属首创。

别录七略是我国目录工作发展史的第一个巨大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目录工作的成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迅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后各个朝代大凡政治经济稳定,均以西汉刘向校书编目为例式,搜求图书,校雠整理,编纂目录,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当广阔的文化工作领域。

2为我国目录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刘向在校书过程中,阐述了校书编目的宗旨方法步骤,为目录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他将学术史和目录学结合起来,将学术源流的考辨,学术著作的评价,学科范围的划分等应用于目录工作和书目的编纂,起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

3创立了书目揭示文献的方法

书目之用在于辨章学术,揭示文献,便于检索,这就必须有一系列揭示和检索文献的方法。

刘向刘歆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创立了许多书目方法,有著录篇目叙录小序等。

刘向刘歆能将各种书目方法巧妙地组织在一起,构造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书目著作的体例更加成熟和完善。

三确立了校勘学的程序和方法

刘向刘歆父子首先把文献典籍分类和编目,使杂乱的学科流派各归其类,然后进行校勘。

1广收异本,互相对勘

即收集一种书之不同抄本,以便相互比较补充。

2补其缺略,去其重复

对一部文献的篇目,既有以相补的,又有除重复的。

如战国策叙录说:

臣向言:

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

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

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重复,得三十三篇。

3校正文字,勘定脱误

刘向校书,采取本校法和对校法,仔细校雠全文。

正如《太平御览》六百一十八引《风俗通》所说“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其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

4整理篇章,定著目次

当时流传的书籍,不仅文字繁杂错误多,篇章次第也很散乱,刘向多加删改,去其重复,统一篇章次第,令其有条不紊。

例如列子叙录:

内外书凡二十篇,以校除重复十二篇,定著八篇中书多,外书少,杂乱布在诸篇,对这样杂乱无章的书,刘向都以类相从,一一条别篇目。

5废弃异号,确定书名

古人著书,多无书名,名称不一。

刘向在校理群书中,每校完一书,便确定合适的书名。

6编写叙录分类编目

刘向编目的首要工作就是撰写每一部的叙录。

叙录的主要内容是篇目编次、校勘说明、书籍流传、作者介绍、评论思想、内容探究、学术源流、考辨真伪、权衡价值等。

参考文献:

《西汉文化转型与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学成就》

申请人:

郎松雪

学科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

研究方向:

文学文献学

指导教师:

刘冬颖教授

完成日期:

2010年4月1日

曹玉兰《刘向刘歆父子档案文献编纂之功》

郑州师范学院档案馆

《云南档案》

 

第五节《别录》与《七略》

一、《别录》开启中国综合性提要目录篇章

《别录》是西汉刘向撰写的中国第一部有书名、有解题的综合性的分类目录书。

汉成帝时,刘向受命领校国家书籍,校雠chóu完每书后便写一篇简明的内容提要,后汇编成《别录》。

书中著录图书有603家,计13219卷,分为6大部类、38种,每类之前有类序,每部之后有部序。

刘向编撰的《别录》基本内容有三方面:

第一,条其篇目。

刘向广罗异本,详细校正,从中选定篇目。

第二,记述校经过。

如版本之同异,篇数之多少,文字之讹谬。

第三,撮其旨意。

就是概括全书大意,包括著者生平、事迹,时代背景,辨别书的真伪,叙述学术源流,评述个别篇章和全书的大意等等。

根据现存资料可推知,刘向的《别录》吸取了孔子学派校书的大序、小序,秦汉诸子著书的自序优势,结合着当时校书编目的具体情况而创造出来的。

产生了目录学上的叙录体。

注:

 解题:

目录学中常用术语。

不同于一般的目录摘要,不仅记录书名、卷数、作者、成书时间,更重要的是叙述了学术渊源,介绍了书的内容,有的还作出简要的评价。

此外,还著录了版本类别、款式、版刻特点、得书经过等内容。

最早以解题命名的提要式书目是《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南宋陈振孙撰写。

二、《七略》我国最早的分类提要目录

《七略》是西汉刘向的儿子刘歆所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系统反映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图书分类法。

如果我们把整理图书分为五步:

广罗异本;条别篇章,确定书名与篇名;校勘脱文与脱简,写成定本;提要钩玄,编写叙录;种别分类,编写目录,刘向完成了前四步,写成我国最早的综合性提要目录。

刘歆则在此基础上,把我国古代的分类思想用于图书整理上,总结出图书分类的方法,在世界分类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刘歆的《七略》,是在其父《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而成。

《别录》是刘向校书时所撰叙录全文的汇编,篇幅比较多。

刘歆继承父业,用大约一年多的时间,便完成了《七略》的编撰工作。

注:

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夺文”。

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脱简,原指简片散失。

后泛指书本有缺页或文字有脱漏。

提要钩玄,提要:

指出纲要;钩玄:

探索精微。

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

第六节萧统《文选》

萧统(生于公元501—卒于公元531年),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中都里人。

汉相国萧何之后。

萧统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而且还涉猎佛学,对佛学亦有深刻见解。

这可能是受梁武帝崇佛,笃信释教的影响。

《梁书·昭明太子传》记载:

“高祖大弘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亦崇信三宝,遍览众经,乃于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

招引名僧,谈论不绝。

萧统在政治上并无多大建树,但是却偏爱文学。

而且他所在的东宫收藏了许多文学典籍,这对他选录文章编纂《文选》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萧统为什么要编纂《文选》一书呢?

一是,当时文学发展使得文章日趋繁富,同时文体混乱现象给文人学士学习文章带来很大不便。

同时另一方面,文体使用的界限不甚明晰,写作体例也十分混乱。

所谓“翘足志学,白首不遍”。

二是,萧统为弥补对《古今诗苑英华》“犹有遗恨”的缺憾。

萧统在编纂《文选》之前,曾编纂有《古今诗苑英华》和《文章英华》两个集子。

但是萧统对这两个集子的编纂并不是十分满意。

三是,萧统在自己阅读前人诸多文章之后,产生编纂文集的想法。

萧统希望在卷帙浩繁的文海中,能够“略其芜秽,集其清英”,总集历代文章之菁英。

一、《文选》选文标准:

综缉辞采,错比文华

《文选》选录先秦至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作品,是《诗经》、《楚辞》以后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选本,《文选》选文的侧重点落实在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等艺术形式上,因为萧统看来,艺术的发展必然是“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文选序》),显示出文学逐步走向独立的时代要求。

二、《文选》的编录原则:

以类相从

类书的目的在于便利作者读者,通过分类查找,易于用事用典,真正是用功少而所收多。

《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子夏,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

全书收录作品编排的标准是“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

从分类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致划分为赋、诗、文三大类,又分列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8小类。

三、《文选》的编纂原则

1尽量遵从皇家选文“由内及外”的编辑理想

《文选》的编纂遵从“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风化的目的,在这种编辑传统的视野之下,和天子、诸侯相关的题材被放在前面,表现一己之情的题材放在后面,如《文选》将赋分为十五类,前四类的“京都”、“郊祀”、“耕籍”、“畋tián猎”都与天子事物有关;五、六两类的“纪行”、“游览”是行历作品;八、九、十类的“江海”、“物色”、“鸟兽”与自然事物有关;余下五类的“志”、“哀伤”、“论文”、“音乐”、“情”与人的情志有关。

2从众原则和选家眼光的有机结合

《文选》编纂也遵从基本文学常识习惯,以有韵和无韵评判类别,如韵文部分是赋、诗、骚、七居前,而文居后。

萧统《文选》明确不收经、史、子,表明他对文学独立的态度。

3为方便读者,编辑家尽量实现简明扼要易学易诵的编辑要求

《文选》选赋52篇,而当时赋类作品汗牛充栋,如谢灵运《赋集》92卷,。

《文选》淘汰后所得作品仅是少数,做到简明扼要,方便读者的目的。

《文选》收35类应用文体,这些文体大都是汉魏以来的常用文体,《文选》不像《文心雕龙》那样对这些文体的来源、语言、风格特征有一个抽象的语言界定,而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作品让读者自然领会,也达到方便读者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