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5162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0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七下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七下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七下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七下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

《七下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生物复习知识点.docx

七下生物复习知识点

七下生物复习知识点

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1、人类起源的基本观点:

_森林古猿_是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

2、男女生殖系统最主要的生殖器官分别是睾丸和卵巢,它们的功能是产生_生殖细胞_,分泌__性激素_。

3、受精过程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结果是形成_受精卵__,新生命由此开始。

受精过程在__输卵管__内完成。

发育的场所在母体的__子宫__内。

胚胎发育过程中初期营养来自卵黄,用完后胎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主要通过_胎盘__从母体获得。

4、青春期发育特点:

在形态、功能与性发育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进入青春期的标志特征(显著特征)是迅速_长高__;青春期神经调节、心、肺等功能发育更完善;最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及成熟(童年期性器官发育几乎是静止状态)。

体重迅速增长不等于长胖。

例1胎儿在母体内生活,氧气的获得是()。

A.通过胎盘由脐静脉从母体血液中获得

B.直接从母体血液中获得C.通过胎盘由脐动脉从母体血液中获得D.通过胎儿呼吸系统获得

例2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

A.身高、体重迅速增加

B.性发育和性成熟C.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大大增强D.心肌收缩力显著增加

例3不是促使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的行为的有()。

A.生活到陆地上,直立行走,手足分工

B.使用并制造简单工具C.用语言来进行交流D.群体生活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主要含六类营养物质。

其中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__糖类_、__蛋白质_和__脂肪_,也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需要被消化成简单成分才能吸收。

_糖类_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供能物质,因此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点滴葡萄糖液。

奶、蛋、鱼、瘦肉中含有丰富的_蛋白质_,保证人的生长发育及受损细胞的修复更新。

脂肪通常作为__备用__能源物质。

_水_、_无机盐_和_维生素_三类结构简单,不需消化即能吸收,不能提供能量。

2、骨质疏松症、儿童佝偻病主要缺乏含_钙_的无机盐,维生素_D__能促进其吸收。

缺乏含铁的无机盐,容易导致营养性__贫血_。

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症因为饮食中缺_碘__,可多食__海带等含碘丰富的食物__等。

夜盲症与缺乏维生素__A__有关,可多食肝脏等。

粗粮糙米中含较多维生素B1,用于防治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等。

坏血病与缺乏维生素___C__有关,可多食蔬菜、瓜果。

多食__肝脏__,对补充维生素A和D均有良好效果。

3、

口腔:

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初步消化淀粉

咽、食道

胃:

①暂时贮存食物②通过蠕动搅磨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初步消化蛋白质

消化道小肠: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①通过蠕动使食物与多种消化液混合,将淀粉、蛋白质、脂肪彻底分解成可吸收的物质;②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肠:

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消化系统肛门

唾液腺:

分泌唾液,含__唾液淀粉__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胃腺:

分泌胃液,含盐酸和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_蛋白质__

消化腺肝脏:

分泌__胆汁_,不含酶,储于胆囊,经导管流入小肠,能__乳化_脂肪

胰腺:

分泌胰液,含多种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经导管流入小肠

肠腺:

分泌肠液,含有多种酶,能彻底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4、_小肠_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因为:

①长:

5~6米;②大:

内表面的皱襞和其表面的_小肠绒毛__,大大增加小肠内表面积;③多:

有_肠_液、_胰_液和_胆汁_多种消化液,肠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多种消化酶;④薄:

小肠绒毛中有丰富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其中①②③是与_消化__功能相适应的,①②④是与_吸收__功能相适应的。

5、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淀粉麦芽糖_葡萄糖_(淀粉葡萄糖)

蛋白质多肽__氨基酸__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6、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的实验:

模拟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试管是__AB__,模拟了唾液消化的

是___AC__,模拟了牙齿、舌、唾液的是__A___。

结果现象:

A试管馒头不变蓝,因为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

成麦芽糖,因而遇碘不变蓝;

B试管馒头_变蓝__,原因是没有唾液,不分解淀粉,因而淀粉遇碘变蓝;

C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馒头部分变蓝,

原因是唾液淀粉酶未与淀粉充分混合,未反应的淀粉遇碘变兰。

结论:

馒头变甜与_唾液_的分泌以及_牙齿_的咀嚼和_舌_的搅拌都有关系。

关注几个关键点:

①控制单一变量:

为了更好地说明实验结果仅仅由实验变量决定。

如取的馒头块大小要相同,同时放于37℃的水浴10分钟等等。

②设置对照实验:

因口腔内馒头的变化涉及到唾液、牙、舌多个变量,所以对照组的设置至少需要两组以上,在两两比较中,保证变量唯一。

另外,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功能相近,均不能改变馒头的本质特点,只是使馒头与唾液混合得更加充分,因而在实验中作为一个变量来看待。

③温度控制:

酶的催化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其反应。

对于唾液淀粉酶,其消化淀粉反应的最佳温度就是37℃,因而要放于37℃的温水中水浴。

④时间控制:

水浴10分钟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和馒头反应需要一段时间。

7、合理营养是人们通过均衡的膳食,满足人体每天对能量和营养物质的需求,

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平衡膳食宝塔”:

粮食类应吃最多,果蔬类要多吃,

鱼肉禽蛋类与奶类、豆制品类要吃适量,少量的油脂、盐、糖等作为调味品少吃。

如果每天只吃含蛋白质高的食物,不吃或少吃含糖类的食物,会造成糖类提供的能量不够,从而通过分解蛋白质来提供能量,造成蛋白质的不合理利用。

例1花生,民间又称“长生果”,其营养价值很高。

花生红衣能促进血小板新生,对多种出血性疾病都有良好的止血功效。

但是患了下列哪种病的人不适于多吃花生?

()

A.冠心病B.胆囊炎C.糖尿病D.白血病

例2在小烧杯中倒入10毫升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并置于37℃的温水中。

1小时后,植物油不见了。

请分析所配制的消化液中,最合理的一组是(    )。

A.唾液、胆汁、胃液     B.胆汁、肠液、胰液    C.胃液、肠液、唾液    D.胰液、肠液、唾液

例3图表示食物通过人体消化道时,淀粉、脂肪和蛋白质消化的程度,字母代表组成消化道的各器官及排列顺序。

请根据该图回答问题:

(1)曲线乙代表的是_淀粉__的消化过程,其最终被消化为_葡萄糖_。

(2)曲线丙代表的是_蛋白质__的消化过程。

(3)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__小肠_,胰腺分泌的胰液从_小肠_

处进入消化道。

(4)若从某部为抽取内容物化验,发现送检物中含有淀粉、蛋白质、

脂肪、麦芽糖和开始消化的蛋白质,则送检物可能抽取于__胃__。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__肺_组成。

呼吸道作用:

①C形软骨保证气体通畅;②使进入的气体温暖(鼻腔毛细血管)、湿润(粘液)、清洁(鼻毛、纤毛、粘液)③但呼吸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吸气和呼气完成的。

是呼吸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胸廓的前后径、

左右径增大

肋骨上提,

向上向外运动

肺内气压

减小

胸廓容积扩大、

肺随着扩张

吸气

肋骨间的

肌肉收缩

→→

收缩—→→

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上下径增大

肺内气压

增大

胸廓容积缩小、

肺随着回缩

呼气

胸廓的前后径、

左右径缩小

肋骨下降,

向下向内运动

肋骨间的

肌肉舒张

→→

舒张—→→

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上下径缩小

辨析:

吸气和呼气时膈肌的状态

膈肌位于胸腔底部,自然状态是向上凸的拱形。

膈肌收缩时,肌肉会缩短变粗,因而膈肌顶部是稍下降(而不是更上凸),使胸廓容积增大;膈肌舒张时,顶部回升,恢复原状,胸廓容积缩小。

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

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人体通过呼吸运动使外界气体进出肺。

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3、肺内的气体交换

(1)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_肺_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由支气管不断分支形成的大量__肺泡__组成。

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①多:

肺泡数目很多,外包绕着丰富的__毛细血管__,大大增加了与气体接触的表面积。

②薄: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_1_层扁平的上皮细胞,便于气体通过。

(2)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_扩散_作用:

与一滴蓝墨水滴入清水中扩散开来的现象有些相似,一种气体总是由含量多的地方向含量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气体在肺泡与血液间的交换,即这种扩散作用实现的,发生在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原理亦是如此。

(3)实验验证:

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现象显示,澄清的石灰水变__混浊__,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_二氧化碳_。

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_氧_的含量减少,__二氧化碳_的含量增加。

原因是细胞每时每刻都在利用氧,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因此组织处的氧含量是最_低_的。

但总体上呼出气的氧的含量还是远远多于二氧化碳。

(4)气体交换的过程:

__肺泡___血液__

(5)气体交换的意义:

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__血液循环__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处,透过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进入细胞;同时,细胞里的二氧化碳也透过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氧气在细胞的_线粒体_中分解有机物,释放生命活动所需要的__能量_,这就是呼吸的意义。

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即_呼吸_作用的公式,有机物由消化系统消化食物获得,氧由呼吸系统呼吸空气获得,经循环系统运输到人体各组织细胞处发生反应,产生能量和废物,二氧化碳通过呼吸排出,多余的水通过尿液或汗液排出。

4、煤气中毒的原因: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氧气大,同时还不易分离。

因此进入到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的氧得不到运输,组织细胞不能得到足够的氧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而引起全身缺氧,发生呼吸障碍。

因此关键问题是氧得不到运输,呼吸肌的收缩舒张能使气体进入肺,浓度的差异也能使气体进入肺泡周围毛细血管。

气体交换

交换对象

交换原理

血液变化

气体的去向

O2

CO2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细胞

浓度低

浓度高

动脉血变静脉血

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迅速分离,O2扩散到细胞被利用,细胞中CO2扩散到血液被运到肺部

(组织液)扩散扩散

动脉血液

浓度高

浓度低

5、组织内的气体交换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B.肺适于气体交换的原因是因为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均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C.人体内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是:

静脉血→组织细胞→肺泡 

D.只有深呼吸时,才能把肺泡内的气体全部排出

例2右图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⑴曲线AB段表示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⑵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减小。

⑶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系中的B处,

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相等。

⑷在曲线AB、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

AB收缩;BC舒张。

例9右图是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⑴气体由外界进出[7]的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⑵气体进入[7]时,[7]处于扩张状态,此时人体处于吸气状态。

⑶[6]与[7]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它是通过

__气体的扩散作用_实现的。

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图中的58之间。

⑷二氧化碳从图中的8场所产生,请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氧气

在人体内出现并经过的途径:

7→6→4→B→D→3→5→8。

(5)图中[8]内的气体同[5]内血液的气体交换后,结果使血液由动脉血

变成了静脉血。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血液是由_血浆_和血细胞组成的。

(1)血浆:

由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组成。

主要作用:

运载_血细胞_,运输养料和_废物。

(2)血细胞:

_红细胞_:

无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数量最多。

运输_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

_有_细胞核,因而能被染色;比红细胞大,数量_少_。

吞噬病菌,防御保护。

_血小板_:

无细胞核,最小,显微镜下不易看到。

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2、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英文缩写

项目

正常参考值

诊断说明

建议

RBC

红细胞

男:

(4~5.5)×1012个/L

女:

(3.5~5)×1012个/L

减少:

贫血、失血

增多:

运动、饱食或缺氧等情况下暂时增多

缺铁性贫血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Hb

血红蛋白

男:

(120~160)克/L

女:

(110~150)克/L

WBC

白细胞

(4~10)×109个/L

增多:

炎症等

减少:

抵抗力低

有炎症时需用药

PLT

血小板

(100~300)×109个/L

过少:

小伤口便会流血不止

过多:

血栓

用药

3、血管:

种类

结 构

功 能

出血

管壁特点

管腔大小

血液流速

出血颜色

出血速度

处理

动脉

弹性大

较小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 

鲜红

猛急

喷射状

指压_近心_端

静脉

较薄

弹性小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 

暗红

血流缓和

指压_远心_端

⑶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系中的B处,

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相等。

⑷在曲线AB、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

AB收缩;BC舒张。

例9右图是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⑴气体由外界进出[7]的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⑵气体进入[7]时,[7]处于扩张状态,此时人体处于吸气状态。

⑶[6]与[7]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它是通过

__气体的扩散作用_实现的。

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图中的58之间。

⑷二氧化碳从图中的8场所产生,请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氧气

在人体内出现并经过的途径:

7→6→4→B→D→3→5→8。

(5)图中[8]内的气体同[5]内血液的气体交换后,结果使血液由动脉血

变成了静脉血。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血液是由_血浆_和血细胞组成的。

(1)血浆:

由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组成。

主要作用:

运载_血细胞_,运输养料和_废物。

(2)血细胞:

_红细胞_:

无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数量最多。

运输_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

_有_细胞核,因而能被染色;比红细胞大,数量_少_。

吞噬病菌,防御保护。

_血小板_:

无细胞核,最小,显微镜下不易看到。

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2、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英文缩写

项目

正常参考值

诊断说明

建议

RBC

红细胞

男:

(4~5.5)×1012个/L

女:

(3.5~5)×1012个/L

减少:

贫血、失血

增多:

运动、饱食或缺氧等情况下暂时增多

缺铁性贫血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Hb

血红蛋白

男:

(120~160)克/L

女:

(110~150)克/L

WBC

白细胞

(4~10)×109个/L

增多:

炎症等

减少:

抵抗力低

有炎症时需用药

PLT

血小板

(100~300)×109个/L

过少:

小伤口便会流血不止

过多:

血栓

用药

3、血管:

种类

结 构

功 能

出血

管壁特点

管腔大小

血液流速

出血颜色

出血速度

处理

动脉

弹性大

较小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 

鲜红

猛急

喷射状

指压_近心_端

静脉

较薄

弹性小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 

暗红

血流缓和

指压_远心_端

毛细血管

非常薄:

_1_层上皮细胞构成

十分细小:

只允许红细胞_单行_通过

最慢

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充分地进行_物质交换_

红色

慢慢渗出

4、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功能:

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心脏

心壁:

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的肌肉壁比心房壁厚,壁最厚的是__左心室__

左心房(肺循环终点)——连通_肺静脉_

结构四个腔左心室(_体循环起点)——连通_主动脉_

右心房(体循环终点)——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_肺_循环起点)——连通__肺动脉__

保证了血液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心房→心室→动脉,而不能倒流

瓣膜_房室_瓣(只能向心室开)

动脉瓣(只能向动脉开)

5、血液循环的途径

 

6、识记要点:

①记心脏肌肉壁的厚度,区分循环的起止点:

起点都是心室,终点都是心房;

②记心壁最厚的腔——左心室,区分两条循环:

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

③记血管的功能,整合两条循环途径的规律:

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以肺循环为记忆突破口: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④记血液成份的变化,理解两条循环的意义:

体循环过程中在组织处发生了物质交换(包括气体交换)使细胞得到氧气和养料,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血液由_动脉血_变成_静脉血__;肺循环过程中在肺部毛细血管网发生气体交换,将全身运回的含氧较少的血液转换成含氧多的血液,血液由___静脉血___变成__动脉血_____。

(动脉血和静脉血比较:

只看血液中含__氧量的多少。

7、输血的原则——同型血。

如果受血者和输血者的血型不合,会使红细胞凝集成团,发生凝集反应。

一次献血200~300ml不会影响健康。

例1某人手指不慎划破出血,血液中与止血和避免发炎有关的是( )。

A.血小板、血浆  B.血小板、白细胞 C.红细胞、血浆  D.白细胞、血浆

2.在显微镜下观察金鱼尾鳍的毛细血管时,最好的方法是寻找()。

A.血液流向头部的血管

B.血液流向尾部的血管C.有波动的微小血管D.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缓慢的血管

3.下列有关血红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红蛋白是一种染成红色的蛋白质B.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是鉴别贫血的唯一标准

C.红蛋白与氧容易结合,而不易分离D.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力强且不易分离

4.关于白细胞主要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人体起防御、保护作用

B.运输养料和氧气C.运输氧气和一部分二氧化碳D.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

5.红细胞呈红色是因为()。

B.红细胞中的氧合血红蛋白是红色的

A.染色所致C.红细胞无细胞核D.红细胞运输二氧化碳

6.医院妇产科产房内有一产妇急需输血,她本人的血型的AB型,从血库中取血时首选的血液是()。

A.A型B.B型C.O型D.AB型

7.下列器官里始终流动着动脉血的是()。

A.右心房B.肺动脉C.左心房D.毛细血管

8.心脏内的瓣膜以及心脏和动脉之间的瓣膜使血液的流动方向只能是()。

A.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B.左心室→左心房→主动脉

C.肺动脉→右心房→右心室D.主动脉→左心房→左心室

9.护士在给病人进行静脉注射时,常用橡胶管扎紧上臂,此时,扎结处的静脉就会积血膨大、突起。

这种积血膨胀现象主要表明()。

A.静脉内的血液从近心端流向远心端

B.静脉位置较浅C.静脉管腔大,管壁弹性大D.静脉内有瓣膜

10.肌肉注射某种药物,若跟踪检查,在心脏中首先发现这种药的部位是()。

A.左心房B.右心房C.左心室D.右心室

11.右图为人体内毛细血管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如果此图为肌肉内的毛细血管,则A是动脉血管,其内流的是动脉血;C处血液流回__右__心房。

(2)如果此图为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则A是入球小动脉,其内流的是__动脉血______;B处发生_过滤__作用。

C是_出球小动脉_,其内流的是__动脉血__

(3)如果此图为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则A是__肺动脉__,其内流的是__静脉血__;C是_肺静脉_,其内流的是__动脉血__,C处血液流会__左__心房。

12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有些患者只是缺少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并不需要输全血(含全部血液成分)。

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成分输血,即有针对性地为患者补充血液中缺少的成分,请分析下列患者应该输入什么血液成分?

(1)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浆;

(2)贫血患者红细胞;(3)血流不止者血小板。

13.左心室的壁最厚,其正确解释是()。

A左心室接受全身的血液,承受的压力最大C左心室收缩时要将血液送到肺部,收缩力最强

B左心室接受全肺的血液,承受的压力最大D左心室收缩时要将血液送到全身,收缩力最强

14.图中曲线表示的是人体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其中H为上肢动脉。

能表示该图含义的正确组合为()。

①a曲线代表氧气在血液中的变化

②b曲线代表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变化

③b曲线代表氧在血液中的变化

④I表示上肢静脉⑤J表示上肢毛细血管

⑥I表示上肢毛细血管

A.③④⑤B.①②④C.①②⑥D.①②④⑤

15.李老师从青岛赴西藏工作,半年后体检时发现,血液中有一种成分显著增加。

增加的成分最可能是()。

A.白细胞B.红细胞C.血小板D.血浆

16.人因创伤引起出血时,有时缓慢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有时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血液颜色不同与()。

A.血浆是否与氧气结合有关B.红细胞是否与氧结合有关

C.血小板是否与氧气结合有关D.白细胞是否与氧气结合有关

17.如果一个人的右臂动脉断裂,你怎样紧急抢救?

()A.包扎近手端的已断静脉

B.包扎近心端的已断静脉C.包扎近手端的已断动脉 D.包扎近心端的已断动脉

18.贫血主要导致血液()。

A.运输氧气的能力降低B.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降低

C.运输无机盐的能力降低D.运输含氮废物的能力降低

19.小明患了急性肠炎,医生在他的上臂静脉注射消炎药物进行治疗,请问药物到达患病部位需要经过心脏的次数是()。

A.1次B.2次C.3次D.4次

20、下图为人血涂片在显微镜下的一个视野图,看图回答:

(1)视野中数目最多的血细胞是图[A];

(2)当人体患急性炎症时,图中[B]的数量将显著增加。

(3)具有运输养料和废物作用的是图中的[D]。

(4)有细胞核的血细胞是图中[B]__白细胞___。

(5)某人A的数目明显比正常人少,则他可能患有__贫血__病。

(6)当图中[C]数目明显下降时,会引起人体皮下出血。

21、解读数据:

正常成年男子的红细胞含量为(4~5)X1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