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高仿真模拟题及答案详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4798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高仿真模拟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高仿真模拟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高仿真模拟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高仿真模拟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高仿真模拟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高仿真模拟题及答案详解.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高仿真模拟题及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高仿真模拟题及答案详解.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高仿真模拟题及答案详解.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高仿真模拟题及答案详解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高仿真模拟题及答案详解

类别:

中学

科目: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题

(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提出发现法是掌握学科结构的最好方法的教育家是()

A.赞可夫B.维果斯基

C.皮亚杰D.布鲁纳

2.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的教育家是()

A.马克思B.罗杰斯

C.杜威D.卢梭

3.“天命之所谓,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

A.《论语》B.《中庸》

C.《大学》D.《孟子》

4.近代西方首倡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教育学是()

A.夸美纽斯B.卢梭

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5.新课改的背景下,对于教学观的改变,正确的是()

①教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

②教学从“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

③教学从“重理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④教学从“关注科学”转向“关注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④D.①②③④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设计内容的是()

A.教学科目的设置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D.课程目标

7.正确反映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命题是()

A.教学是智育的基本途径B.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

C.智育是教学的唯一任务D.智育是教学的次要任务

8.人们常说“教学有法,然无定法”,这句话体现了教学的()

A.示范性B.连续性

C.长期性D.创造性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体现在()

A.认识的直接性B.学生的合作性

C.教学的教育性D.活动的开放性

10.上课开始时,教师会执行“起立”“请坐”这一连串动作,它能引起学生的(),强制性地让学生放弃一切与课本无关的事情,把注意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D.随意后注意

11.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注意字体颜色的搭配。

这是因为()

A.活动的物体更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B.新颖的刺激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C.色彩对比鲜明的刺激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D.刺激强大的物体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12.一个有经验的驾驶员能在汽车行驶中,根据声音的异常来判断汽车的哪个部位发生了故障;一个经验丰富的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来对病人的病因做出判断。

这体现了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

C.理解性D.恒常性

13.小明工作三年后再次回到母校,对大学校园的每一处花草都有熟悉之感。

这属于记忆过程中的()

A.回忆B.保持

C.再认D.识记

14.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能触类旁通,说明这个人的思维具有()

A.流畅性B.变通性

C.独创性D.新异性

15.研究表明,记忆效果最好的过度学习程度是()

A.100%B.150%

C.200%D.300%

16.如果一个人情绪消极,对生活感到全无乐趣,觉得自己的活动没有价值。

这种人患有的是()

A.焦虑症B.抑郁症

C.强迫症D.恐惧症

17.()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A.德育B.体育

C.美育D.智育

18.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这是德育的()

A.方法B.任务

C.内容D.模式

19.1882年,()率先以法令的形式把“道德课”列入学校的正式课程。

A.美国B.日本

C.法国D.英国

20.班级管理中,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

A.校长B.教师

C.班主任D.班干部

21.马卡连柯认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班级,然后通过班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这句话体现了班级()管理的内涵。

A.平行B.常规

C.民主D.目标

二、辨析题。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22.卢梭是一位“自然教育”思想家。

23.《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24.认知方式有优有劣。

25.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活动课程的内涵及其特点。

27.简述联结主义学习的主要观点。

28.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29.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语文教师将评过的试卷发下来后,学生们开始议论各自的成绩。

小兰考得很糟,她认为自己不是写作文的料,总是不能写出老师所要求的东西。

小健也没有考好,但他知道自己这段时间没有好好用功,已经预料到自己考不好。

他想多花点时间,争取下次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

小红一看到自己只得了B,很吃惊,她认为是老师没有好好读她的作文。

小孙只得了C,但是他并不觉得倒霉,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好好学习这门课,能及格他已经很高兴了。

问题:

(1)请根据归因理论分析案例中四名学生对考试成败进行归因的特点。

(2)如何利用归因理论改变案例中学生的消极归因倾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1.材料:

早读的时候,班主任林老师发现菁菁薄施脂粉,不禁皱眉:

“花季少女,何苦化妆呢?

学生就要有学生清纯的模样,我不能看着她在班里掀起化妆的热潮啊!

再说学校正在进行仪容仪表的检查,要求较严。

”然而,林老师理解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当她们认为那一头五颜六色的头发很新潮时,我们的建议无论如何合理都会被认为“落伍”;当她们认为涂脂抹粉很有必要时,我们的阻止不管怎样真诚也都无济于事。

早读结束,林老师把菁菁叫到教室外,感叹道:

“我们菁菁长大了!

知道打扮自己了。

”她不好意思地看着林老师笑,林老师也笑着真诚地说:

“我上大学时因为要经常上舞台,也学过一点化妆技巧的。

今天你的粉底打得不错,眼线画得却不好。

下眼线不必画,要画也从中间开始画,眼睛才显得水灵、深邃,你画得太长、太满了!

菁菁吃惊的目光里带着几分钦佩。

林老师微微一笑,继续说:

“以前我还经常感叹:

看菁菁的皮肤多娇嫩!

花季少女本身就很漂亮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该有多好!

何必化妆呢?

你是在遮掩你的优势啊!

你这样一化妆,别的同学该向你学习了。

你们又不懂化妆技巧,岂不是要越画越难看?

而且,咱们做学生的,也买不起高档的化妆品,万一把皮肤伤害了,就更得不偿失了。

下午,菁菁就恢复了以前的素面朝天。

请问:

林老师的做法符合德育原则中的哪一条原则?

请加以评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题

(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据《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诗、书、礼、易、乐、春秋”属于“四教”中的()

A.文B.行

C.忠D.信

2.《学记》提出课内与课外要相结合,且课外要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这反映了以下哪个原则的要求()

A.教学相长原则B.预时孙摩原则

C.长善救失原则D.藏息相辅原则

3.提出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主张,具有社会本质倾向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B.涂尔干

C.凯兴斯坦纳D.郝钦斯

4.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的观点的苏联教育家是()

A.克鲁普斯卡娅B.马卡连柯

C.加里宁D.凯洛夫

5.基础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学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培养,“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B.读、画、算

C.画、写、算D.读、写、算

6.泰勒在目标模式中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他认为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

A.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B.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C.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D.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真正得到实现

7.教学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

阐明“个”的阶段,阐明“类”的阶段,掌握规律与范畴的阶段,获得世界经验与生活经验的阶段,这种教学模式属于()

A.发现教学模式B.掌握学习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8.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旨在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的评价是()

A.初始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

9.比较准确地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的是()

A.开而弗达B.各因其材

C.及时而教D.学不躐等

10.木模工人根据图纸想象出机械零件的形象,这属于()

A.无意想象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D.幻想

11.下列现象的描述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公鸡报晓B.鹦鹉学舌

C.鸟类育雏D.蚂蚁筑巢

12.学生将铜和铁能导电归为金属都能导电的知识结构中,这属于()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

C.组合学习D.同位学习

13.小红对环境中的新奇事物特别敏感,总喜欢问妈妈“为什么”。

这是其()在起作用。

A.认知内驱力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D.外部动机

14.知识遗忘的过程()

A.先慢后快B.递减

C.先快后慢D.逐渐加快

15.在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记忆是()

A.有意记忆B.无意记忆

C.意义记忆D.机械记忆

16.魏明总是身不由已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

这种行为属于()

A.焦虑症B.抑郁症

C.强迫症D.恐惧症

17.()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做出的反应,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客观指标。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动

18.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包含着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是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

A.生存功能B.发展功能

C.享用功能D.社会性功能

19.“齐风俗、一民心”反映了德育的()

A.生存功能B.发展功能

C.享用功能D.社会性功能

20.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立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属于()

A.平行管理B.常规管理

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

21.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此时处于()

A.任务促成的纪律B.教师促成的纪律

C.自我促成的纪律D.集体促成的纪律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人的发展是由环境决定的。

2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24.场独立型学生比场依存型学生的问题解决水平高。

 

25.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27.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

 

28.阐述教学中如何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9.心理辅导的原则。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教学内容。

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以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问题:

请你结合有关心理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方面的内容来给小王提出一些有效的学习建议。

 

31.材料:

被誉为“中国当代教育家”的霍懋征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时,一次,她班上的一个男生拿了同桌的钢笔。

霍老师知道后没有责难,也没声色俱厉地批评,而是自己掏钱买了一支钢笔送给了这位学生。

“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支笔就送给你,我也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要,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送回去的。

”几十年后,这位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老师,一进门就在霍老师面前对孩子说:

“没有霍奶奶,就没有你爸的今天。

问题:

(1)用教育观念评述“霍懋征老师送钢笔”的故事。

(2)霍老师在解决学生拿同桌钢笔的问题时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明确提出“教育即是经验的改造”的教育家是()

A.孔子B.陶行知

C.杜威D.布鲁纳

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脱离生产劳动,其教育内容主要是()

A.六艺B.四书

C.五经D.七艺

3.“孟母三迁”反映了()因素为人发展的影响。

A.教育B.遗传

C.环境D.社会活动

4.某民族中学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髓,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各类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课程的教学工作。

这种课程属于()

A.综合课程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D.校本课程

5.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之一目标选择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包括()

A.学生、家长和教师B.学生、课程标准和教师

C.教师、社会和课程标准D.学生、社会和学科特征

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方法是()

A.参观法B.演示法

C.情景教学法D.欣赏教学法

7.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

A.讲授法B.讨论法

C.练习法D.自学辅导法

8.最为经济且最为便利的直观教学手段是()

A.多媒体教学B.语言直观

C.实物直观D.实验法

9.生活中对于电话号码单纯去背诵的话会觉得枯燥且容易忘记,若把电话号码68809015记成“老伯伯拎酒拎一壶”就生动而好记多了。

这是运用了()

A.复述策略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D.调节策略

10.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或“日”跟“曰”,这属于()

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

C.刺激消退D.刺激比较

11.某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动物的学习并不具有推理演绎的思维,并不具有任何观念的作用,动物的学习方式其实是通过反复尝试错误而获得经验的,这种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感应结”。

以上阐述的理论属于()

A.认知主义理论B.行为主义理论

C.先行组织者D.建构主义理论

12.小龙同学平时学习过于懒散,每次考试他都存在侥幸心理,总是寄希望于猜、蒙答案。

对于每次考试,他总说是因为运气不好,所以没考好。

如果你是他的班主任,你会劝他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于()

A.不够努力B.考试太难

C.能力不足D.运气太差

13.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A.思维B.想象

C.注意D.复述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映的情绪状况是()

A.心境B.激情

C.应激D.焦虑

15.张甜甜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张甜甜属于()

A.焦虑症B.抑郁症

C.强迫症D.恐惧症

16.艾利斯的ABC理论中“C”指的是()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D.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17.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A.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在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

18.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A.提高品德认识B.陶治品德情感

C.激发品德动机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19.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学生、教师、德育内容和()

A.德育影响B.德育方法

C.德育途径D.德育任务

20.“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映的是()

A.刻板效应B.近因效应

C.棘轮效应D.投射效应

21.教师应对学生现有的各方面情况、特点、原因等进行了解、分析、判断,这指的是教师的()角色。

A.诊断者B.指导者

C.评价者D.研究者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研究表明,4-5岁儿童的视觉、听觉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应加强绘画、音乐方面的教育。

23.教学即智育。

 

24.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25.德育过程一定要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27.简述布鲁纳的教学观。

 

28.简述心理辅导的途径。

 

29.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甲同学因为父母离异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上课走神。

乙同学因为被老师当众责骂而逃课。

问题:

(1)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甲乙两同学分别缺少哪些需要?

根据甲乙两人的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31.材料:

小辉是班上有名的“调皮大王”,他上课在前排同学后背贴字条,课间把口香糖粘在同学的椅子上,还给同学起绰号,用小石头砸坏了邻居的窗户玻璃……他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他的父亲对他非打即骂。

九岁那年,小辉转学遇到新班主任,父亲对新班主任说:

“我这个孩子非常调皮,我拿他没办法,请你帮我严格管教。

”班主任好奇地走近小辉,从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帮助他,并尝试与他进行朋友式交流。

在全面了解后,老师对他的父亲说:

“你的孩子虽然调皮,但是非常聪明,我们要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

”在老师正确的指导下,小辉成了品学兼优的学生,后来还成为了著名企业家。

问题:

(1)从学生的特点,分析教师应如何看待并教育小辉这样的孩子。

(2)联系材料分析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贯彻哪些原则。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决定教育事业领导权的是()

A.经济发展水平B.政治制度

C.文化D.科技

2.“因材施教”是人的发展的()对教育的要求。

A.顺序性B.不平衡性

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

3.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该做到()

A.互相衔接B.循序渐进

C.长善救失D.教学相长

4.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因素B.学校教育

C.主观能动性D.自然环境

5.陶老师在期末总结中写到:

“全班的平均成绩为83分,没有达到本学期初定下的目标85分。

下学期一定要努力帮助学生们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

”这种课程评价模式为()

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CIPP评价模式D.CSE评价模式

6.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思考者,必须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提倡“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这体现了新课改提倡的()的学习方式。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

C.探究学习D.主动学习

7.()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A.实习作业法B.实验法

C.谈话法D.讲授法

8.体现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特点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B.循序渐进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D.因材施教

9.《学记》上说:

“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

C.启发性D.巩固性

10.男友小吕为了鼓励惰懒肥胖的女友小柳经常运动,告诉她只要每月坚持20天晚上跑步,就奖励一个礼物,结果其女友一个月瘦了8斤。

从行为主义观点看,这属于()

A.正强化B.惩罚

C.负强化D.消退

11.闻到苹果的香味,看到苹果的红色外观,触摸到苹果光滑的果皮等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B.知觉

C.感受性D.感觉阀限

12.“天生的聋人绝不能想象出优美的音乐,天生的盲人绝不能想象出春天的美景。

”这句话反映了()

A.残疾人没有想象B.残疾人想象力匮乏

C.想象是有现实基础的D.想象是有个体差异的

13.小学生玩游戏机的痴迷程度不亚于成年人,他们可以连续玩几个小时不休息,这是因为他们()已有较好的发展。

A.注意广度B.注意稳定性

C.注意转移D.注意分配

14.“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心境B.激情

C.应激D.焦虑

15.小月看到马路上有人随地吐痰,立刻产生厌恶的情感,这种情感属于()

A.道德感B.美感

C.归属感D.理智感

16.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

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

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了

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

17.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18.依据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提出来的,区分社会主义学校德育与剥削阶级学校德育根本标志的德育原则是()

A.方向性原则B.知行统一原则

C.教育一致性原则D.教育连贯性原则

19.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20.一个教师想到班级中的一个好学生,总是想起他(她)的优点,而很难想到他(她)的缺点,这是人际关系中的()

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

C.刻板印象D.投射效应

21.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教师的文件是()

A.《加强教师在多变世界中的作用的教育》

B.《今日之教师》

C.《明天的教师》

D.《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23.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24.在同化性迁移中,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是在最初的学习中建立起来的。

 

25.学校的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班主任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