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王朝兴衰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 精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4554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0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王朝兴衰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王朝兴衰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王朝兴衰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王朝兴衰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王朝兴衰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王朝兴衰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 精品.docx

《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王朝兴衰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王朝兴衰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 精品.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王朝兴衰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 精品.docx

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王朝兴衰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精品

  学校代码:

10200        研究生学号:

1051203004

分类号:

K03    密   级:

硕士学位论文

 

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王朝兴衰的关系

TheRelationsbetweentheRiseandFallofWestHanDynastyandtheIrrigationWorksEstablishedbyHanwuEmperor

 

作者:

刘举

指导教师:

王彦辉教授

学科专业:

专门史

研究方向:

秦汉史

学位类型:

学历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2006年5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中文摘要

汉武帝时期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兴修水利的高潮,在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兴修水利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事业,需要强有力的政权的组织、协调才能完成,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占用、消耗是相当巨大的,对当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阶级关系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事关国计民生和国运的兴衰。

本文拟从汉武帝兴水利入手,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通过回顾汉武帝的水利建设及其效果,阐明实际效果差强人意,说得上是事倍功半。

再从社会影响来分析,水利建设对汉武帝后期的统治危机实际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体上看汉武帝水利建设在他在位期间是得不偿失。

其次,论述汉武帝水利建设与昭宣中兴的关系。

着重说明昭宣时期不用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就可以坐享汉武帝水利建设的成果,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昭宣中兴”的实现,汉武帝水利建设功不可没。

再次,揭示汉武帝水利建设与西汉后期黄河中下游水灾、河患的关系。

水灾、河患频繁就在于泥沙在黄河中下游淤积,致使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

而河床淤积速度快慢,一在水,一在沙,水多沙少则淤积放慢,水少沙多则淤积加速。

汉武帝水利建设重点地区在关中和西北,一方面,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入黄泥沙增多;另一方面,大量引用黄河水溉田,使黄河水量减少,输送泥沙能力下降。

这一出一入加速了黄河河床的淤积抬高,加剧了水灾、河患。

最后,说明西汉王朝由盛而衰,由衰而亡固然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水灾、河患等自然灾害频发,无疑加剧了社会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大大加速了这一过程,成为西汉王朝由盛而衰的催化剂,加速器。

 

关键词:

汉武帝;黄河;水利;水灾

 

Abstract

ThesecondsummitofthebuildingofirrigationworksemergesHanwuEmperor’administration,it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historyofChineseirrigationandhasconsiderableimpactsonthefuture.Thebuildingofirrigationworksintheancienttimesissuchahardworkthatneedshugeamountsoflabor,materialsandtreasures,etc.Therefore,ithascloserelations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y,theconsolationofsocietyandtherelationsofdifferentclassesoftheancientdynasty.ByinspectingtheprocessofthebuildingofirrigationworksinHanwuEmperor’sadministration,thearticletriestoclarifythequestionsfollowed:

First,byreviewingtheeffectsoftheirrigationworksinHanwuEmperor’sadministration,wecandrawtheconclusionthattheeffectsoftheirrigationworksduringthisperiodarelimited.Infact,theirrigationworkspromotesthesocialcrisisinthelatterperiodofHanwuEmperor’sadministration.

Second,expoundingtherelationsbetweentheirrigationworksofHanwuEmperor’sadministrationandthe“ZhaoXuanZhongXing”.Trytoexplainthatpeoplecanappreciatetheconvenientandbenefitoftheirrigationworkswithoutpayingtoomuchlabor,materialsandtreasuresbecauseofHanwuEmperor’seffortstoestablishirrigationworks.

Third,revealingtherelationsbetweentheirrigationworksandtheflooddisasterinthelatterperiodofHanwuEmperor’sadministration.Themainreasonofthenumerousfloodisthesedimentofthemudandsand.MostofirrigationworksinthisperiodlayinnorthwestofChina.Suchphenomenonleadedtotworesults.Ontheonehand,itincreasedtherushingofwaterandsoil,thesedimentbecamemoreandmore.Ontheotherhand,thequantityofwaterinHuangriverdeclinedbecauseoftheirrigation.Itdeclineditsabilitytotransitmudandsoil.Asaresult,theflooddisasterbecamemoreoftenthanbefore.

Atlast,illustratingthefrequentflooddisasterisanimportantfactorofdeterioratingthesocialcrisisandincreasingsocialcontradictions.It’stheactivatorintheprocessfromrisetofalloftheWestHandynasty.

KeyWords:

HanwuEmperor;YellowRiver;irrigationworks;flooddisaster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录III

引言1

一、汉武帝兴水利与其后期统治危机的关系4

(一)汉武帝时期的水利工程和实际效益4

1.治理黄河4

2.整治漕运5

3.兴修农田水利工程6

4.昆明池9

(二)汉武帝兴水利对社会的消极影响10

(三)汉武帝兴水利事与愿违的原因12

1.决策和执行层的失误12

2.“天人感应”等迷信思想作崇12

3.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13

二、汉武帝兴水利与“昭宣中兴”的关系14

(一)汉武帝水利建设与昭宣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4

(二)国家的财政状况改善、民众的赋役负担减轻15

(三)社会心理因祸得福19

(四)结论20

三、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后期黄河中下游水灾、河患的关系21

(一)西汉后期黄河中下游的水灾、河患21

(二)西汉后期黄河中下游的水灾、河患频发的原因22

(三)结论27

四、黄河中下游水灾、河患加速了西汉王朝的灭亡28

(一)西汉后期的社会问题28

(二)黄河中下游水灾、河患加剧了财政危机和经济衰退29

(三)黄河中下游水灾、河患加剧了统治危机,引发了农民起义32

(四)结论34

结语35

参考文献37

后记40

 

引言

研究对象和内容

在以农立国的中国古代社会,兴修水利、防止水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受到格外的重视,各时期由于国力和社会状况的差异而表现为水利工程数量和规模上有所差别外,重视程度则是大同小异的。

但重视并不等于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以汉武帝水利建设为切入点,论述了汉武帝水利建设与其中后期的财政困难和统治危机的关系,以及同西汉后期水灾、河患频发,西汉王朝治乱兴衰的关系。

研究内容涉及水利、水灾、气候、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人们在研究汉武帝时的水利,以及西汉后期严重的水灾、河患时,往往从水利和水害本身来探讨,多脱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许多结论放在一点上看很有道理,而放在社会大环境和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则往往有失偏颇。

本文拟就汉武帝时的水利兴修,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重新探讨其利弊得失。

“昭宣中兴”与西汉后期江河日下的原因人们多有论及,但多从社会政治因素考虑,本文试图从汉武帝兴水利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探讨,把水利和水灾,以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联系起来。

从而使这些问题得到更科学的解释,更接近于事实。

并纠正部分人一提水利建设就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不当认识和想法。

研究概况

秦汉时期是我国大一统王朝奠基时期,也是水利建设的重要阶段,而汉武帝水利建设则是这一阶段的最大亮点。

同时,黄河中下游水灾、河患也日益加剧。

对这一时期水利、水灾、社会状况等问题论者甚众,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所列论著在后面参考文献中均有列出,因而不一一标出出版发行单位和出处):

专著部分,关于水利史方面的专著:

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全书分八个专题,黄河、杨子江、淮河、永定河、运河、灌溉、海塘、水利职官,运用历时性和区域化相结合的笔法,阐述了从传说时代到民国年间各水水灾和水利兴废,可以使我们对历史上各大水系水利发展和水灾的情况一目了然。

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版《中国水利史稿》以通史的形式介绍了中国水利发展的历史沿革,以时间断限为划分标准,阐述了历朝历代的水利举措和水利设施的成效,以及水灾的破坏程度和治理,对于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水利建设的成败和水灾危害有很大的帮助。

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往往能详他人所略,略他人所详,书中有的观点与当代专家学者不尽相同。

虽然尚未有关于汉代水利的专著出现,但各种水利史方面的著作对汉代水利的论述还是比较丰富的。

关于灾害的专著:

建国前影响最大的是邓拓《中国救荒史》,对汉代的自然灾害论述较为具体,虽距今已近七十年,但长期以来为学界视为里程碑式的成果,在相关论述中多有引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灾害的研究受到更大的重视,许多学术著作对汉代灾害多有论及,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宋正海《中国古代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对汉代灾害等相关的数据进行了统计,成为进行这方面研究的重要依据。

关于汉代灾害研究的最新专著是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通过对这一时期灾害发生规律的归纳,揭示了两汉灾害的概况,从现代的角度对灾害发生的原因加以剖析,对两汉时期的气候状况进行了再考证,着重阐述了灾害与两汉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于社会经济、财政赋役的专著:

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资料》(秦汉三国编),对两汉的社会经济进行了爬梳整理统计,为我们进行相关研究创造了条件。

黄今言《秦汉赋役制度研究》以专题的形式对秦汉时期赋役的历史沿革、承担人员、组织管理方式、物质消耗、服役期限、实际效果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论文部分,关于水利的论文主要有:

辛夷:

《秦汉时期关中的水利事业》,马正林《秦皇汉武和关中农田水利》,卜风贤、张琳《汉武帝经营关中水利的历史意义》,陈秀云《汉武帝时代的水利工程》等。

从水利工程及其效果的角度阐述了秦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水利工程的兴废及其效果,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

关于水灾的论文主要有:

樊连安《关于黄河治理的思考》,陈怀荃《古代大河三角洲地理环境的变迁与西汉的河患》,李仲钧、李卫《我国古代的治黄水利工程》,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任伯平《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的原因》,邹逸麟《读任伯平〈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的原因〉》,杨国顺《汉代的黄河与治理》,史真《汉代的瓠子大决口及其治理》,金陵客《西汉的水灾及其他》,赵淑珍、任伯平《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问题的再探讨》等。

多数认为西汉后期水灾、河患,是由上中游无序的过度开发,使植被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所致;另有少数认为水灾是由下游堤防不合理,不完善所致。

气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

王子今《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历史学考察》,任振球《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的异常期及其天文成因》,刘振知《中国第二寒冷期古气候对黄河水量的影响》,马新《历史气候与两汉农业的发展》,耿占军、陈国生《西汉自然灾害及气侯初论》等。

侧重于探讨古代,特别是汉代的气候状况,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汉代兴水利与闹水灾的气候因素。

社会经济方面的论文主要有:

党瑜《论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开发》,张泽咸《秦汉时期黄淮平原的农业生产》,储茂东《秦汉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与黄河水灾关系及其对水灾的治理》,王勇《秦汉时期西北的经济开发及其启示》,杨红伟《试论秦汉时期中国西部经济的地位与作用》,等。

从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的发展状况,揭示了各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水平,农业生产的地位和制约因素。

总之,学术界对汉代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汉武帝时期的水利工程,西汉后期的水灾、河患的著述是较为丰富的,提出了许多极富建设性的见解,为我们今天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可信的材料,是现在开展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

但这些成果多局限于就事论事,缺乏对各种事物内在联系的探讨,许多结论就一方面而言,很有道理,但若放到一个更大更广的范围中去考查,往往就难以自圆其说。

因此,弄清汉武帝时期的水利工程和西汉后期的水灾、河患的关系,以及水灾、河患与社会矛盾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研究方法

实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研究方法,即借鉴自然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如气候、天文、水文、地质、地理和生态等等),对社会状况、水利建设、水灾进行定量的研究;采用史学研究既有的方法和手段,对水利、水灾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进行定性的分析。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将自然的和社会的、定量的的和定性的、描述性的和分析性的等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达到准确地揭示汉武帝水利建设与西汉后期水灾、河患及国家治乱兴衰的关系,客观地反映水利建设、水灾、河患与社会状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汉武帝兴水利与其后期统治危机的关系

汉武帝是我国大一统王朝建立初期的重要帝王,是有着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人物。

他的许多举措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两千余年儒学独尊的历史地位;开疆拓土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雏形;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效仿;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等等。

在许多人眼中汉武帝就是成功帝王的代名词,是后世帝王的楷模。

对汉武帝兴水利论者甚众,且多为褒扬之词,对其消极方面很少涉及,或仅仅一笔带过。

本文拟从汉武帝兴水利的实际效益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作一下探讨。

(一)汉武帝时期的水利工程和实际效益

汉武帝时期是继战国后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兴修水利的高潮,其地域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技术之精诸方面不仅仅是空前的,亦是其后几百年间难以企及的。

这一时期的水利工程主要包括治理黄河、改善漕运、兴修农田水利等三个方面。

此外,还有供训练水军和游玩的昆明池。

1.治理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同时黄河又是一条有名的害河,经常泛滥决溢,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自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迁徙改道至西汉初年,见于文献记载黄河似无大的自然灾害,但此后黄河的灾害逐渐增多。

先是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冬,黄河泛滥,“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后经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努力才将决口堵好。

到了汉武帝年间河患日益频繁,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河水在平原泛滥。

元光三年(前132年)春,河水大涨,“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入渤海”。

同年夏天,黄河又在瓠子决口,“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洪水害及十六郡,损失惨重。

鉴于水灾严重,汉武帝立即下令动员人力、物力进行抢险救灾,命令郑当时、汲黯率十万军民堵口,从而揭开了他治理黄河的序幕。

但由于水势太大,堵而复决,当地民众又几次堵口,但都没有成功。

此后二十余年黄河在河淮之间来回摆动,给这一地区造成严重的灾害。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巡游各地,来到黄泛区,亲眼目睹了灾区人民的苦难,于是下决心堵口。

元封二年(前109年),“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

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实决河。

”最后终于堵住了决口,并筑宣房宫于其上,以镇压之。

为了防止河水再一次泛滥成灾,又发动民众修好了黄河分洪的两条渠道,“导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瓠子决口后,中央和地方多次堵口,均以失败告终,不得不任由洪水泛滥十六郡二十多年。

直到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亲临决河,下了死命令,“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实决河”,才终于堵住了决口。

仅中央两次堵口用于一线抢险的人员就多达十数万,二线的后方保障人员自然不在少数,加上地方几次堵口动员的人力,可谓是兴师动众。

除汉武帝亲临决河的第二次堵口外,其他的均未成功,称得上是劳民伤财。

再看为了防止河水再一次泛滥成灾所修的分洪工程,后来亦因河决馆陶分出屯氏河而失去了意义。

“自塞宣房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入海,广深与大河等,故因其自然,不堤塞也。

此开通后,馆陶东北虽时小被水害,而兖州以南六郡无水忧。

”可见屯氏河阴差阳错地起到了分担黄河洪水的作用,减轻了河患,才出现了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的局面。

由此可见,汉武帝治理黄河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效果并不明显。

2.整治漕运

西汉建都长安是基于张良所说:

“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

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而专制诸侯。

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

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建都的指导思想很明确,除关中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外,主要是靠渭水和黄河沟通东西,既可以保证京师的供给,又便于控制全国。

而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河渭航道畅通的基础上,可见河渭航道称得上是西汉王朝的生命线。

汉初,政府提倡“黄老之术”,与民休养生息,各项费用很低,物资需求量不大,对河渭航道运输能力要求不高,漕运每年不过数十万石,运输压力不大。

到汉武帝时,内兴功利,外事夷狄,物资需求量大增,仅粮食就多达数百万石,最多时达六百多万石,加上其他物资,运输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改善运输条件就成为当务之急。

(1)修治漕渠

增强运输能力就必然整治漕运,改善渭水运输条件首当其冲。

渭水自宝鸡以下,河道虽不很宽阔,但较平直,咸阳以东,河谷开展,与咸阳以西有很大不同,再东则出现了若干弯曲,极不便于航行。

时任大司农的郑当时指出,“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

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

”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征发了几万人进行施工,三年建成。

渠长三百余里,直抵黄河。

漕渠通航后,大大改善了运输条件,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还有一定的灌溉作用。

(2)修褒斜道

仅仅整治渭水漕运,显然无法确保迅速增长的物资运输需求,因为连接东西的水运大动脉黄河并不是一条顺畅的通道。

黄河水势汹涌,尤其是从河南陕县以下,河水流经中条山(山西西南部)和崤山(河南西部)之间,有一段险峻的峡谷,所谓“阏流”,“砥柱”(即今三门峡),航运十分困难。

“破害舟船,自古所患”,可见这一段航道经常发生事故,严重制约了河渭航道运输能力。

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实在没有办法克服它,只好另寻出路,开辟新的运输通道就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

于是,有人提出避开砥柱之险,绕道转运的方案。

即将东方物资在河南南阳附近由唐白河转入汉水,溯汉水到南郑的褒谷口,沿褒水逆流而上抵达褒水和斜水的分水岭(秦岭山顶),中间百余里陆路(水路不通)用车辆转送到斜水,顺斜水入渭水,顺流而下至长安。

这一方案经时任御史大夫的张汤审定上奏,汉武帝予以采纳,指派张汤的儿子张昂为汉中守主持这一工程,征发了几万人进行施工,开山劈路五百余里。

由于这一工程连接汉水支流褒水和渭水支流斜水,故史称“褒斜道”。

经艰苦努力褒斜道终于开成,但由于褒斜水的河谷都过于陡峭,落差太大,水流湍急,加之水中多礁石,无法行船。

尽管后来该通道成为川陕间的重要陆路交通线,但开通褒斜道的预期目的未能实现,该工程基本可以说是失败的。

从这两项工程我们不难看出,漕渠主要在关中平原南侧施工,长不过三百余里,尚且动用数万人干了三年才完成。

而褒斜道施工地点为秦岭间的崇山峻岭,长五百余里,无论施工难度,还是工程量都绝不会少于前者,数万人的工程期史书虽未说明,但可想而知。

综合起来看,汉武帝为改善关中地区的运输条件所作的努力实际效益不言自明。

3.兴修农田水利工程

随着汉武帝内兴功利,外事夷狄规模不断扩大,粮食的供应日益紧张,光靠原来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修建农田水利工程就成为增产粮食的重要手段。

(1)关中水利工程(郑国渠为秦王政时所修)

西汉都城长安位于关中,这就决定汉武帝为保证京师的供给,特别是粮食的供应会不遗余力。

改善关中地区的运输条件,如漕渠、褒斜道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荒的情况,但劳民伤财,耗费巨大,且不可能从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