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保险考察报告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4530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社会保险考察报告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德国社会保险考察报告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德国社会保险考察报告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德国社会保险考察报告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德国社会保险考察报告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国社会保险考察报告网.docx

《德国社会保险考察报告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社会保险考察报告网.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国社会保险考察报告网.docx

德国社会保险考察报告网

*******

赴德国培训考察报告(草稿)

**********对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及经办管理情况进行了考察。

在培训考察期间,全体团员严格遵守各项外事纪律和德方制定的培训考察计划,积极与外方授课人员进行深层交流互动,学习氛围浓厚,展现了社保系统干部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外方专家的认可与好评,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学习考察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培训考察的主要情况

一是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考察培训团成立了班委会和临时党支部,班委会下设了调研学习组、组织管理协调组、安全生活保障组,在考察期间各组组长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细节性的事务逐级分解,具体落实到人,较好的完成了班委会交办的各项任务,确保了考察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是求真务实,学有所获。

在德方人员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在柏林经济技术交流培训中心听取了拜尔教授对德国经济体制现状和社会保障改革情况的介绍,由泰马博士为我们讲解了德国伤残人员的保险制度;参观了慕尼黑老年培训教育机构;实地走访了阿豪斯小镇的圣弗里德里希养老院。

又分别到德国联邦保险总部、行业保险联合会、柏林法定养老保险咨询服务站听取和了解了德国社会保障的历史渊源、发展进程和远期的规划,以及社会保险的经办、管理、服务情况。

三是形式新颖,不拘一格。

此次培训考察形式多样,既有现场课堂讲授、幻灯片演示、交流研讨,又有现场观摩、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从理论到实际,从课堂到工作现场,激发了大家自主发问、主动思考,积极学习的热情。

团员之间将两国制度差异进行对比,并就各国制度体系的优缺点进行交流研讨。

四是纪律严格,步调一致。

在考察、学习、生活期间,全体团员严格遵守外事纪律,尊重外国人的民风与习俗,在与外方人员交往的过程中,做到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在集体行动过程中每名队员都能顾全整体,在吸烟等诸多细节上做到自我节制,维护了考察团队的整体形象。

同时,德国同行在工作与生活中的严谨、细致、认真、节俭、诚信的品质也令人有所启迪和感悟。

二、德国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特点

(一)基本国情

德国全名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西部,首都柏林,行政区分为16个州,人口数量为8200万,宗教信仰为基督教和天主教,国土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较为贫乏,大部分用于农业生产,但农业人口仅占2.2%左右,德国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一,工业产品在世界享有盛誉,西德拥有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线。

2011年GDP总值3.62万亿美元,人均GDP为3.79万美元,经济总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四。

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1871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对付工人运动,于1883年至1889年先后颁布了疾病、工伤、养老保险法案,1911年制订了统一的社会保险法,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社会保险制度的发祥地。

一战期间随着德国战败,建立了魏玛共和国,但很快解体。

1927年德国颁布了失业保险法,但由于战争赔偿和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经济萧条和动荡,使德国社会保障制度陷于法西斯专制管理。

二战期间,希特勒上台后为发动战争做准备,在延续了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人提供了一些福利,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几乎完全崩溃。

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经历了从恢复和重建到快速发展的过程,1949年颁布了新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才逐渐恢复,1976一1989年社会保险制度进入一个调整时期。

1990年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德国社会保障政策也经历一个从快速发展到走向福利国家的趋势,通过1972年、1992年及当前的改革,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

(三)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1、德国养老保险体系框架。

德国养老保险体系由法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商业保险(个人自筹)等多种形式组成。

2、覆盖范围。

根据法律规定,所有的工人和职员都参加法定养老保险,法定养老保险覆盖了从业人员的90%,目前全德国参保人员2500万人,退休人员930万人。

公务员和法官是国家终身雇佣人员,不参加法定养老保险,有独立的养老保险制度,公务员适用《联邦公务员社会保险法》。

农民具有独立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3、基金来源及筹集。

法定养老保险为强制性保险,所有的投保人都有义务依法按时缴纳养老保险费。

养老保险资金的来源有两个渠道,一个是雇主和雇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比例各占50%,这是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

另一个是国家财政补贴。

4、筹资模式。

从完全积累到现收现付,从1957年开始,基金积累制向现收现付制转变,到1969年彻底实现,现收现付制模式一直保持到现在。

5、给付条件。

被保险人必须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和达到缴纳保险费的期限,才有领取养老金的资格。

德国规定享受养老金的基本条件为年满65岁,累计缴费35年。

三、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

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低生育率,使德国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运行模式已经面临危机,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德国政府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提高退休年龄。

德国现行养老保险法律是2005年新修订的《老年和伤残保险法》,决定从2012年起开始逐步将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由65岁提高至67岁,退休年龄由实际平均60岁提高到63岁,以保证2O3O年养老保险费的交纳不超过工资的22%。

二是提高缴纳比例。

为解决交纳人与领取人比例不断下降带来的收支失衡问题,德国养老保险金缴纳比例从1995年的18.6%增长到1999年的19.5%,2009年又增长到19.9%,预计2030年起将达到21.8%,退休人员享受3年大专院校培训的福利待遇将很快被取消。

三是鼓励多种渠道发展养老保险。

2002年德国开始实施“里斯特”法案,即德国公民只要同保险公司、银行或基金签订私人退休养老金合同,就可以得到国家的补助,而且补助金额每年都会增加。

政府有关部门希望通过这种措施扩大私人养老保险的影响,使这部分养老金近期占到整个养老金的15%,中远期达到25-30%,由现在的补充地位逐步提升到与法定养老保险相近的支柱地位。

四是加大国家财政补贴。

在改革中,政府仍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财政负担要相对稳定。

近期每年拿出700亿欧元来补贴养老保险基金,同时把提高的生态税补充到养老基金中。

四、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启示

(一)用垂管的优势健全科学体制

德国社会保险行政机关与社会保险承办机构是完全分开的。

联邦政府劳动与社会事务部是政府管理社会保险的最高行政机关,联邦政府设有社会保险管理监督办公室作为具体的管理部门。

该办公室隶属于劳动与社会事务部,但不同于劳动与社会事务部的内设机构,有相对的独立性,该办公室工作人员是公务员。

德国社会保险承办机构与众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治管理模式。

德国社会保险机构的所谓自治管理,其含义是参保人通过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社会保险机构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关(理事会),实施对社会保险机构的管理,如选举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总裁,通过社会保险机构的报告等。

德国的自治管理模式实际上是让社会直接参与管理,而政府退到幕后,通过间接监控方法管理社会保险,如审查和批准社会保险机构的报告和建议,调查社会保险机构的活动等。

另外,在比较大的城市设有社会保险咨询和代办机构,隶属于地方政府,主要工作是宣传介绍政策,发放表格,指导填写,代理送达,通告错误等,向市民提供便利。

由此可见德国社会保险自治管理模式是基于两个特点,一是由于社保基金完全来自由雇员和雇主,因此,自治模式实现了权责对等的机制,二是自治模式的根本是一种政事分开的模式。

与我省社会保险经办体制相同之处在于,我省的垂直管理模式也是一种政事分开的管理模式。

按照权责对等以及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国统筹的趋势,我省的垂直管理模式将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

一是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上的责任性,有效避免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保证“上传下达、政令畅通”。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令的执行情况并不统一,有的是由于行政能力不足、资源不够等原因达不到要求,有的是从本地区利益出发,习惯了饭来张口的思想,有意降低本地区的标准,以吸引资金向本地区流动。

如果社保经办机构对上责任弱化,就会向地方利益因素妥协,届时社保基金新的增支缺口将是巨大的,同时在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还会产生联动效应,将进一步加剧基金损失,也为社保基金的监管带来沉重压力。

二是实现了权责对等,有利于实现全国统筹后社保基金的顺畅运行。

根据十二五规划,社会保险将在五年内实现全国统筹,势必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中央的双向基金流动大链条,在上解和下拨过程中上下形成了纵向关系,这种关系是否顺畅,决定了社会保险基金是否能够安全运行,在这个大链条中,最大的风险在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一些处于基金链条的末端的地方政府,难免会产生在全国统筹基金这个大锅里张嘴吃大锅饭的思想,一些地方政府等、靠、要的心态和惰性心态难免会延续和助长。

由于中央的统筹基金届时将成为社会保险系统的核心资产,因此对应的权责在上,而非地方,而垂直管理体制完全符合这种对上负责的权责对应机制,与全国统筹基金纵向链条的运行路径是彼此对应的,因此垂直管理体制有利于全国统筹的施行。

这种情况下,社保经办机构负责人考虑更多的则是对上的责任、考虑的是基金的安全与基金的承受压力。

对上责任的最大化确保了基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地方本位主义思想的制约性,最大程度降低了社会保险全国统筹基金的安全风险。

(二)用战略的思维开展精算决策

在柏林培训期间,拜尔教授等讲课人员运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演示了各种精算数据,这些精算数据包括了对社会保险各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社会及人口各项数据指标的统计分析和计算,根据这些数据为我们讲解德国社会保险改革的动因,简要叙述了待遇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并对未来三十年乃至五十年的社会人口变化趋势、社会保险收支变化趋势等各项指标进行了预测。

精算在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险中已经有百年的历史,在德国不仅在社会保险构建之初就采用精算的方法进行严密的论证,而且在制度运行过程中仍然运用精算方法对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

与此同时,他们还将评估的结果以年度精算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开,让整个社会来监督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情况。

而近期欧盟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无一例外地运用了精算技术为改革方案提供智力支持。

可以说,当今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险的重大决策都是以精算师们提供的稳健可靠的精算数据为基础的。

精算已成为支撑社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方法,毫无争议地成为社会保险专业化的重要标志。

目前德国联邦养老保险局有经济学家职位近20个,联邦政府劳动与社会事务部有专门的精算部门,设有首席精算师、研究、评估和统计办公室以及精算办公室等。

每季和每年都要出版统计报告。

对将来待遇支付能力和人口变化趋势的平衡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其他职能还包括广泛研究短期和长期人口和经济发展趋势,死亡率和生病率分析,向国会和社会公众提供社会保障项目财政研究,为国会有关社会保障立法的制定和修改提供财务影响的证明报告等。

可见精算是全部社会保险政策与规划的基础所在。

精算使未来可以预见,精算可以给政策打分,精算可以成为决策者的智囊。

我们应该看到,在社会保障领域,精算在制度建设、政策评估、财务预算、风险预警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数据是精算的生命,所有的精算分析和研究都是基于数据。

随着我省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的数据得到进一步的积累和集中,尤其是近几年开展的数据质量年活动,使得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和核心业务数据质量大大提高,这些都为精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条件。

在全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背景和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情况下,国家将对社会保险加速覆盖和有效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何对制度可持续性进行评估,如何评价政策制定能否有效提供保障,这都对经办机构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传统的分析方法和手段显然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引入精算是必然途径,这与国家提出的精确化管理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

(三)用良性的机制强化保障能力

德国社会保险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制度,2011年德国一般养老保险总收入2494亿欧元,总支出2446亿欧元,当年余额为48亿欧元,供养比为2.21:

1,预计20年后为1.18:

1,以上这两组数字说明了德国社会保险当前所面临的危机。

改革背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德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重问题。

特别是东西德统一后,保持整个德国较高的保障水平对现有财政造成很大压力,再加上较高的失业率,现收现付的养老金运行模式面临危机,养老保险制度也陷入困境。

所有这些使得德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挑战,迫使他们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德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没有设计新的方案取代传统社会保险方案,只是在扩大受保险人范围、调整保险费征收比例、延长退休年龄、鼓励商业保险参与等方面做了政策调整。

实践证明,改革后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和经济情况,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这种改革是极为有限的,如PPT所演示改革后的供养比,和缴费费率的前后比较,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可见当前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危机,各项负面的数据指标仍然呈现上升的态势。

并且,德国社会民间的承受能力目前已经接近极限,来自民间和工会的压力巨大。

尤其是中老年人。

他们抱怨自己辛苦工作,缴纳保险费,让上一代人享受了优厚的养老金,到头来自己的待遇却今不如昔。

同时,工会长期以来坚决反对降低社会福利的任何改革,这也给政府的改革带来阻力。

与德国相同的是,中国今后几十年最大问题也是要面对伴随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以及基金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早动手,早准备,借鉴德国等社会保障制度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同时也要结合国情,尽量避免西方国家在改革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尽量少走弯路,做到未雨绸缪。

1、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机制。

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应该从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近期措施,主要是要进一步加强征缴清欠工作,在基金入口关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认真落实各项任务指标,努力减少当期支付缺口,强化考核机制,强化和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扩面征缴工作的顺利进行,把好基金出口关,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审查提前退休人员的待遇资格,对伪造原始依据,通过各种手段提前领取待遇的,要运用《社会保险法》这个法律武器,坚决予以清退、查处,进一步加大离退休人员生存认证力度,加大对冒领现象的清退和查处。

二是中期措施。

可以借鉴德国提高缴费比例,延长退休年龄,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等做法,也可以完善企业年金制度,健全商业保险运行机制,运用好社会各种保险,对参加法定保险以外的人群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以分担法定保险所承担的压力,减低政府所承担的责任。

但这样的做法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

提高缴费比例可引发在职人员贫困,延长退休年龄导致降低国民幸福指数,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会形成新的潜在的增支因素,企业年金实际应用范围有限,商业保险存在着一定的运营风险,如果再连续以这种单纯的方式进行改革,势必导致激化系列矛盾,会诱发而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诸如德国当前的种种措施仅仅是权宜之计,只能适用于某个特定的时段。

三是远期措施。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且经过几年的调待,使离退休人员工资水平大幅度上涨,增支因素日趋严重,如果仍然实行我国现行的部分积累制方式分配社会保险基金,资金将不可避免的出现缺口,因此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来解决包括资金筹集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需要我国从根本上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改革,开拓新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渠道。

建议在国家、单位、个人注入的基础上,增加金融机构运营盈利资金的注入。

基本思路是创立具有双重职能的金融机构,即:

建立国有社会保障银行,除了搞经营外,还须承担社会保障任务,国家运用法制手段确保国有社会保障银行的运营资金来源,资金来源主要是部分国有企业国有存量静态资产、社会保险基金个人账户做实运营部分、部分财政收入、个人存款、及其他社会资金,运用这个具有一定垄断性的国有企业的运营盈利资金,长期注入到社会保险基金之中,承担起社保基金的支付压力。

国有社会保障银行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预筹积累制度,提高社会积累资金的比重,将政府风险和责任减少到最低程度,通过金融形式的预筹制实现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性改革,确保社保基金不出现任何缺口。

2、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征缴力度。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德国社保经办机构在征缴方面不存在强制性问题,主要依靠国民优良的传统和完善的诚信机制,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建立完备的诚信体系仍然需要几代人付出的努力来实现。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险现行的各种措施强制力不足,仍有相当一部分参保单位存在着申报、缴费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少报、瞒报、漏报、拖欠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在各个地区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在现实情况下,我们仍需建立刚性的制度来规范参保单位的申报缴费行为,因此建议建立与参保单位诚信挂钩的退休人员待遇奖励机制,在退休人员待遇计算中,增设参保单位诚信奖励金,属于当年诚信参保单位的当年退休人员在退休时待遇中可以多计入诚信奖励金,即不违背及时足额支付的原则,又体现了不同诚信度的差别,做到哪个参保单位在社保没诚信,就让他在职工面前没威信,通过这种机制来促动职工对本单位缴费行为的监督,以及对自身权益的维护。

3、政策体系上的制定要体现激励机制。

德国长时间高福利导致了收入倒挂,有时失业者的收入受益于各式各样的补贴和福利反而比就业者中的低收入者还多,造成了人们不劳而获思想的滋生,也推高了失业率水平。

社会福利开支大增,政府不堪重负,赤字扩大,需要通过发行债券、提高税率等方式缓解,大量的社保资金也挤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需的资本。

在德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过程中,考虑到了降低待遇标准的问题,但引发社会强烈反弹,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此社保制度建设的规模和水平要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适应,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各地区之间的统筹平衡,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在社会保险政策体系上的制定要充分体现激励机制,不可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要坚决杜绝“吃大锅饭”的现象。

(四)用长远的眼光建立全息数据

目前在全德国乃至全欧洲,实现了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联网,因此德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便捷的从其他部门获取参保人员或非参保人员基本信息,用以审核,或进行精算调研,建立健全这种全息数据体系的过程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

我国社会保险的数据库的基本信息的建立和采集是在一种有限的被动的基础上建立的,只能适应于即时的需求,例如:

根据参保和建立个人账户等业务行为的需要,我们仅为参保人员建立基本信息,而社会保险全民覆盖的潜在需求,社会保险战略性精算统计决策的需求,以及未来一个时期业务经办的现实需求,需要我们将全民的数据都纳入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中来,实现动态监管。

建议建立社会保险全息数据库,即将全部中国公民的基本信息纳入到社会保险数据库之中,一是中国境内出生的婴儿一获得出生证明,即强制将其基本信息在社会保险进行基础信息备案登记,其出生证明等原始材料即以影像资料形式留存于社会保险数据库之中,二是需要将参保人员以外的一切其他中国公民全部纳入数据库之中。

一方面,通过建立全息数据,使我们对社会潜在参保情况,未来人口发展变化趋势,摸清家底,并将这种数据结合精算,实时性的予以掌握,并引导各项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在业务经办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已经成型的基础数据,而在对今后该人员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业务时,即以出生证明为法定基础信息,档案和身份证出生信息仅供参考,与现有的基本信息采集机制相比,这种出生即有的信息更为客观、准确、权威,也使得业务经办更加主动。

我国人多地广,各个地区发展不均衡,在我国实现全社会的信息共享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且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社会保险若需快速发展,占据主动,需在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先行做起,建立起全息数据,形成全息数据的管控机制,扩展社会保险的核心资产,不能守株待兔,等人家送上们来。

(五)用整合的方式兼顾诚信监督

德国在养老保险监督领域,遵循国家立法和自治相结合的原则。

经选举产生的雇员和雇主代表对养老保险实行自治管理。

自治机构是游离于政府之外的,所有这些机构共同构成了德国养老保险行业联合会(VDR)。

这种将政府从直接的管理责任中脱离出来的自治管理模式还形成了有效的、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

外部监督机构是政府,内部监督机构是自治机构,从而有力地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日常运行。

自治组织的管理能力也在不断的实践中变得越来越强大。

德国社会保险的自治管理是一种透明、民主和有效率的社会保险管理模式,一方面自治管理可以充分吸收社会力量,直接减轻政府的管理责任;另一方面,赋予了劳动者和工会参与管监督的权利,是对劳动者保险权益的最大尊重;而且,自治管理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保证制度运行的效率。

德国社会保险费的征缴不存在强制性的问题,这主要得益于德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和管理体系。

该体系将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监督力量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社会信用的完善与发展,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从而保障雇主正常依法履行参保缴费的义务。

完善的社会诚信机制必须依靠各种力量的有效监督来实现,也只有依靠有效的监督,诚信才能得到认可,西方诚信系统的根本是将监督机制社会化,将监督控制机制与考核评议机制高度细化与整合的结果,监督机制与诚信机制是相互促进互为完善的关系,诚信与监督是支撑社会保障发展的两块基石,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对于防范经办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惩治失信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

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金融机构、企业、个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一方面要运用《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武器,继续完善和强化社会保险内部控制与监督制约机制,要加大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在我省各个县市一旦实施综合柜员制后,面临着将控制、监督、考核、柜员内部评议(类似于诚信评议)一体化和系统化的问题,即诚信的评议源于考核的结果,考核的结果源于事后监督审计所形成的数据,事后监督审计与业务环节的事中控制又构成了完整的内控机制,有效的内控机制是建立诚信机制的前提,内控机制与诚信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促进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持续运作的有力保障,也是实施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的坚强保障与后盾。

另一方面要加强诚信教育,整合社保系统的监督、考核、内控、纪检、政行风建设等资源,促进社保系统内部和外部诚信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发挥社会保险内控监督部门、纪检部门在建立社会保险信用体系中的作用,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对失信行为加强惩治力度,提高参保单位和社会保险内部员工的信用意识,使信用成为社会保险运行中的通行证。

因此,应以更开放的姿态鼓励诚信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整合现有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社会资源,推动信用机制的建立,使其在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规范参保单位自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六)用尖端的手段实现智能经办

在德国,我们参观了大众汽车的组装生产线,从汽车零配件入口,到整车下线驶出工厂,短短的生产线上,看不见热火朝天一派繁忙的景象,为数不多的几名工人,看上去有几分悠闲,在传送带边上,运送零配件的智能机器人安静而有秩序的忙碌着,流水线末端车身和发动机的组装其主要的工作也是由智能机器人完成的。

在这个车间里实现了90%以上的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生产,实现了成本最小,差错最小,流程最优,效率最高,劳动强度最低。

达到了生产布局结构科学严谨,工艺流程细致无间,产品性能质量最优的效果。

高度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模式,令人大开眼界。

目前我省的社会保险系统经办模式经历了专管员制发展阶段、分柜制发展阶段、目前已经初步开始的综合柜员制起步阶段、以及即将迈进的无窗式经办阶段,受德国大众汽车生产智能化的启发,应该预见,随着世界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未来的经办模式必将有智能化的手段参与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