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十二五生态建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4389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9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达州市十二五生态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达州市十二五生态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达州市十二五生态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达州市十二五生态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达州市十二五生态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达州市十二五生态建设.docx

《达州市十二五生态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州市十二五生态建设.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达州市十二五生态建设.docx

达州市十二五生态建设

 

达州市“十二五”生态建设

发展规划

 

达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九月

目录

第1章总论1

1.1任务由来1

1.2编制依据1

1.3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4

1.3.1指导思想4

1.3.2规划原则4

1.4规划期限和范围5

1.5规划目的5

1.6规划建设重点5

第2章基本情况7

2.1自然地理状况7

2.1.1地理位置7

2.1.2地形地貌7

2.1.3气候及水热条件8

2.1.4植被8

2.1.5河流水系9

2.1.6土壤条件10

2.2主要资源状况11

2.2.1土地资源11

2.2.2水资源12

2.2.3矿产资源12

2.2.4气候资源13

2.2.5能源资源13

2.2.6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13

2.2.7旅游资源15

2.2.8劳动力资源16

2.3社会经济状况16

2.3.1行政区划16

2.3.2人口16

2.3.3国民经济发展状况16

2.3.4农业17

2.3.5工业和建筑业18

2.3.6交通和邮电事业19

2.3.7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19

第3章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1

3.1环境质量状况21

3.1.1大气环境质量21

3.1.2地表水环境质量22

3.1.3声环境质量22

3.1.4农村面源污染23

3.2生态建设状况23

3.2.1天保工程,退耕还林23

3.2.2农村生态能源工程建设24

3.2.3自然保护区建设24

3.2.4自然灾害情况26

第4章建设目标与可达性分析28

4.1总体目标28

4.2阶段目标28

4.3定量考核指标35

4.4可达性分析36

4.4.1经济发展指标36

4.4.2生态环境保护指标38

4.4.3社会进步指标42

第5章生态功能区划44

5.1分区手段方法44

5.1.1划分原则与依据44

5.1.2分区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44

5.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45

5.3各分区生态特点及生态经济评价概况46

5.4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48

第6章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措施50

6.1水污染防治措施与保护50

6.1.1饮用水源保护50

6.1.2工业污染治理50

6.2大气污染物治理措施51

6.2.1机动车污染控制51

6.2.2颗粒物污染控制52

6.2.3饮食业油烟污染控制52

6.2.4推行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措施53

6.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53

6.3.1噪声污染控制目标53

6.3.2交通噪声污染控制方案54

6.3.3区域环境噪声控制措施54

6.3.4建筑施工噪声控制措施55

6.3.5工业噪声控制措施55

6.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56

6.4.1控制目标56

6.4.2控制措施56

第7章重点建设领域和主要任务58

7.1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58

7.1.1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58

7.1.2生物多样性、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63

7.1.3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生态系统修复65

7.2生态经济建设70

7.2.1生态农业70

7.2.2生态工业75

7.2.3生态林业81

7.2.4生态旅游87

7.2.5清洁能源等其他产业建设88

7.2.5.1清洁能源88

7.2.5.2现代服务业90

7.3生态人居环境建设94

7.3.1城市人居环境建设94

7.3.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99

7.4生态市、县和“生态细胞”工程建设100

7.4.1生态县建设100

7.4.2生态细胞工程建设101

7.4.2.1环境优美乡镇建设101

7.4.2.3生态小区建设102

7.5生态文化建设105

7.5.1继承与发扬传统生态文化105

7.5.2建立管理体系,形成生态环境建设制度文化106

7.5.3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提倡生态文明108

7.5.4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高科技和教育水平110

7.5.5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112

7.5.6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14

7.6生态安全建设115

7.6.1防旱防洪体系建设115

7.6.2森林防灾体系建设116

7.6.3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117

7.6.4防震减灾体系建设118

7.6.5农业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120

7.6.6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120

7.6.7完善环境安全预警系统122

第8章重点工程、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123

8.1重点工程项目123

8.2经费概算124

8.2.1重点工程建设经费概算124

8.2.2总体经费概算125

8.2.3经费来源125

8.3效益分析126

8.3.1经济效益显著127

8.3.2生态效益良好127

8.3.3社会效益明显提高128

8.3.4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128

第9章保障措施129

9.1 组织机构和管理保障129

9.2 法制保障129

9.3 政策保障130

9.4 资金保障130

9.5 科技和人才保障131

9.6社会保障131

9.7监管能力保障132

附表1:

133

附图1达州市市域生态经济区位图…………………………………144

附图2达州市市域人口区位分布图…………………………………145

附图3达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146

附图4达州市生态功能区划图………………………………………147

附图5达州市城镇发展格局与建设项目分布图……………………148

附图6达州市农村景观格局与主要生态建设项目布局图…………149

第1章总论

1.1任务由来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会有力地促进我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为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把我市生态市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部署。

近年来,我市严格按照《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基本要求,积极开展生态市、县建设。

各地、各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生态环境状况在原有基础上较大改善,在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退耕还林、饮用水源保护、工业企业污染整治、农村生活污染整治、河流整治以及节能减排等措施上都取得了较大进步。

按照达州市“十二五”期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同时结合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将达州市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川渝鄂陕结合部大城市、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这三大发展目标,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我市以努力争创国家级生态市、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级卫生城市为目标,认真组织编制了2011-2015年“十二五”生态建设发展规划。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3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2006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

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务院令474号)

14.《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国发[2000]38号)

15.《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务院国发[1998]36号)

16.《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17.《达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8.《达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15)

19.《达州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9-2015)

20.《达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

21.《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

22.《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川委发[2006]18号)

23.《关于开展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的通知》(四川省环保局川办函[2008]86号)

24.《关于印发(省级生态县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四川省环保局川环发[2008]41号)及生态省建设的相关规定。

25.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四川生态功能区划》的批复(川府函[2006]100号)

26.《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6年

26.《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年

27.《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28.《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通知》(达市府发[2006]66号)

29.《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通知》(达市府函[2006]181号)

30.《达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31.《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32.《达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大纲》(2005—2020年)

33.《达州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总体规划》(2005—2020年)

34.《四川省达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08-2020年)

35.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达州市各部门行业发展规划。

1.3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能力建设支撑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构建美丽、和谐的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景观为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根本要求,统筹规划全市生态环境建设构架,明确区域环境功能分区;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与环境友好。

1.3.2规划原则

(1)协调发展,和谐共赢。

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环境友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2)分区控制,分类指导。

根据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条件的差异和生态功能区划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控制。

(3)因地制宜,符合实际。

根据各地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完善功能区划,确定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保护自然与特色人文景观,确保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措施、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统筹兼顾,纵横衔接。

与国家有关新政策和发展指引相符合,与达州市环境保护规划、达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相衔接,与其他专业规划相互协调、补充和完善。

(5)加强协调,法制保障。

坚持全局观念、统筹兼顾、科学规划、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加强资源补偿、生态补偿、流域补偿、城乡互动和区域协调的机制、制度建设,做好生态建设的制度创新和法制保障。

(6)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政府加强“十二五”生态建设的宏观规划,科学管理、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

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投身于生态市建设,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

1.4规划期限和范围

规划基准年:

2009年

规划期限:

2011-2015年

规划范围:

达州市行政区域所辖范围。

1.5规划目的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有序保护,切实改善全市各地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提升各地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社会发展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生态良好和环境优美、适宜人类居住的绿色达州。

1.6规划建设重点

“十二五”期间,建成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新型工业化和发展生态经济方面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全市万元GDP能耗继续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环保产业占GDP比重达到1.8%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5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0%,综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达800km2,全市城乡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第2章基本情况

2.1自然地理状况

2.1.1地理位置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

地跨东经106°39′45″-108°32′11″,北纬30°19′40″-32°20′15″,处于川、渝、鄂、陕四省市交界处。

北与陕西汉中、安康毗邻,南接广安市,东与重庆市的万州区接壤,西邻巴中市和南充市,西至成都420公里,南到重庆220公里,北距西安460公里。

东西绵延180公里,南北长225公里,幅员面积约1.657987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3.3%,在全省21个市州中居第五位。

达州市是中国中西部四大名城—重庆、成都、武汉、西安交汇辐射的中心地带,是四省、市结合部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人口聚集的区域性中心和交通枢纽,资源富集,交通便捷,素有“川东明珠”之美誉,是四川的“东大门”。

2.1.2地形地貌

达州市所处地形比较复杂,地势由北向西南倾斜,北及北东高,南及南西低,山地面积少,丘陵面积多,平坝面积少。

大巴山横亘在万源、宣汉北部。

明月山、铜锣山、华蓥山由北而南,纵卧其间,将全市分割为山区、丘陵、平坝3块。

山地占幅员面积70.70%,丘陵占28.10%,平坝占1.20%。

北部受大巴山“歹”字型构造的影响,形成大巴山中山地貌单元,含万源市大部,宣汉县东北部,大巴山绵亘于本地区北部边缘,为川陕界山,山体庞大,浑厚雄伟,山岭海拔一般为1500-2000多米,其石灰岩分布广,岩溶地貌发育。

中部主要受旋转构造的影响,形成低山为主的地貌单元,含宣汉县大部,万源的西南部,达县北部少部分。

紫色砂、页岩近水平分布,经流水切割后,形成台状、桌状、方山状低山,海拔在600-1600米,相对高度200-1000米。

南部受川东褶皱构造的影响,形成平行岭谷地貌单元,该区域是我国著名的“低山丘陵平行岭谷区”的部分,含大竹县、开江县的全部,宣汉西南部、渠县东部。

其山地与谷地呈东北—西南向平行排列。

除华蓥山等主要山脉外,谷地中多丘陵和平坝,海拔300-500米。

南部西侧方山丘陵地貌单元,含渠县西部,达县西部的少部分。

地势较低,地层平缓,河流切割不深,紫红色砂,页岩经河流侵蚀切割为方山状、台状、浑元状丘陵,海拔300-500米,大都为相对高度20-100米的丘陵、丘间坳谷、冲沟比较宽蔽。

2.1.3气候及水热条件

达州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中国中亚热带四川省气候区,北部属中国北亚热带秦巴气候区。

气候条件较为优越,热量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光照较为适宜,雨热同季,光温同步,光、热、水资源基本匹配。

2.1.4植被

达州市属于四川盆地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的一部分。

由于地形、气候等生态环境的差异,又分为五个植被小区。

即大巴山植被小区:

该小区主要分布于万源市的东部和宣汉县东北部的石山中山山区。

由包石栎、青冈、小叶青冈等树种组成。

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原始森林仅残存于局部狭窄的沟谷中,其中万源市东南部龙潭河支流抠壁子沟的原始植被保存较好。

其余大部分地区为次生林。

林内常混生小花木荷、小果润楠,漆树、多种槭树以及一些樟科植物。

米仓山植物小区:

该小区主要位于万源市的西部,由包石栎、曼青冈,小叶青冈,多穗石栎等组成的常绿阔叶林。

林下灌木以苦竹、短耳方竹,木竹为主。

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主要是柏木、马尾松疏林,混生有栓皮栎,麻栎等阔叶树。

川北低山深丘植被小区:

分布于宣汉县的中部和西北部。

是四川盆地向盆北山地的过渡地带。

主要是次生马尾松、柏木林和栎类灌丛。

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低山顶部,有石栎、次叶栎、青冈等组成的常绿阔叶林。

平行岭谷植被小区:

包括达州市中南部的平行岭谷区全部。

主要是马尾松林、柏木林、百夹竹林、南竹林等。

川中方山丘陵植被小区:

该小区为华蓥山以西,包括渠县和达县西部地区。

区内丘陵绝大部分被开垦为耕地,天然植被荡然无存,仅在一些方山丘顶及陡坡上有次生柏木林。

达州地区的珍稀植物有17种:

珙桐、桫椤、岩柏、福建柏、鹅掌揪、杜仲、厚朴、银杏、扇蕨、红椿、楠木、黄莲、领春木、青檀、黄杉、野大豆、黑荆树等。

其中珙桐和桫椤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分布于开江县的南门场山和宣汉县观面山。

2.1.5河流水系

达州市河流主要属长江流域的嘉陵江水系,发源于大巴山,由北而南呈树枝状分布。

前河、中河、后河汇成州河后与巴河在渠县三汇镇汇合成渠江,向南流300公里入长江。

境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2条,其中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5条;2000~3000平方公里的2条;1000~2000平方公里的2条;500~1000平方公里的6条;100~500平方公里的37条。

河流绝大多数属于渠江水系,其流域面积占全市幅员面积的90.2%;万源市东北部的任河属于汉江水系,占幅员面积的3.1%;市东南部的东河及黄滩河经邻水县的御临河后直接汇入长江,占幅员面积的6.7%。

主要河流渠江发源于南江县玉泉乡的米仓山南麓,在达县江陵乡旗盘村进入达州市,再南流至渠县三汇镇与州河汇合后称渠江。

渠江再流经广安、岳池至合川市注入嘉陵江,干流长293公里。

全部流域面积39220平方公里,在渠县望溪乡天关村出达州境处控制渠江流域面积36381平方公里,其中达州市境内渠江流域面积为14966.39平方公里,其干流长度在境内为99.1公里。

干流平均比降为0.19‰,其中三汇以下为0.19‰。

河流水量充裕,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水能资源。

州河发源于城口县燕麦乡俞家梁光头山,流经城口、宣汉、通川区、达县、渠县等,在三汇镇注入渠江。

全长309.5公里,流域面积11102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为77.01亿立方米,平均比降为1.66‰,蕴藏着较丰富的水能资源,是渠江的最大一级支流。

其主要支流有:

后河,发源于万源市皮窝乡赵家山,流经万源、宣汉,在宣汉县城北与前河相汇后始称州河,全长158公里,流域面积3634平方公里,平均比降为2.5‰。

中河,发源于城口县白芷乡,流经城口、万源、宣汉,在普光乡汇入后河,全长107公里,流域面积1386平方公里,平均比降为3.53‰。

明月江,发源于开江县梅家乡北隅分水岭,流经开江、达县、通川区,在小河嘴汇入州河,全长121.0公里,流域面积1921平方公里,比降为2.95‰。

州河的一级支流还有铜钵河、东柳河等。

2.1.6土壤条件

达州市土壤类型多,划分为水稻土类、黄壤土类、新积土类、紫色土类、潮土类5个土类,15个亚类、46个土属、89个土种。

水稻土类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浅丘、平坝及深、中丘、低山沟谷地带,是我市首要的农耕地土壤。

潮土类主要集中分布在境内江河、溪流两岸的一级阶地上,土层深厚,土质较肥沃,适宜种植多种作物。

紫色土类是我市主要土壤,分布较广,但以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最多,是粮、经作物的主要产地。

新积土类分布在境内江河、溪流两岸的一级阶地前缘,是由页岩、片岩、板砂岩等岩石风化坡残积物搬运堆积而成,土壤自然肥力较高,宜耕性较好。

黄壤土类一般分布在海拔500-1300米左右的低中山地带,多具粘、酸、瘦的特点,宜耕性和宜种性均较差。

2.2主要资源状况

2.2.1土地资源

达州市幅员面积约1.657987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3.3%,在全省21个市州中居第5位。

全市幅员面积为1660570.34公顷,其中农用地1400868.84公顷(其中耕地428763.12公顷,园地41697.30公顷,林地704999.67公顷,牧草地9436.48公顷,其他农用地215972.27公顷),建设用地102781.24公顷,未利用地156920.26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4.36%、8.19%、9.45%。

达州市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貌类型多,适宜性广,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生猪基地、(肉)奶牛基地、水禽基地、茶叶基地、中药材基地和苎麻基地。

其中耕地面积42.87万公顷,人均耕地不足1亩,森林覆盖率39.88%。

2.2.2水资源

达州市市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46.7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04.46亿立方米,境外来水145.685亿立方米。

从总量上看,地表水资源丰富。

达州市域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红层基岩裂隙水、碳酸盐类裂隙溶洞水,地下水储量14.48亿立方米。

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18万千瓦,可开发量近41万千瓦,目前已开发水电装机容量占51.21%,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尚有一定潜力。

2.2.3矿产资源

全市已发现矿物38种,产地250余处,可供开发利用的28种,产地146处;已开发利用的23种。

能源矿产发现6种:

煤、煤层气、石油、天然气、铀、地热;金属矿产发现9种:

铁、锰、钒、铝土矿、锶(菱锶矿、天青石)、金、银、镓、锗;非金属矿产发现21种:

磷、硫铁矿、钾盐(杂卤石、富钾卤水)、岩盐、硅石、石膏(含硬石膏)、重晶石、毒重石、方解石、石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砂岩、天然石英砂、页岩、石英岩、高岭土、陶瓷土、耐火粘土、膨润土、其他粘土;水气矿产2种:

矿泉水、地热水。

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

天然气3.8万亿立方米,已探明储量6600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煤6.41亿吨;菱铁矿4800万吨;矾矿5900万吨;磷矿630万吨;锰矿130万吨;石膏2000万吨以上;岩盐1.2亿吨;溶剂用和水泥用石灰石5亿吨。

矿业产值20余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5%左右,是全省矿业活动大区之一,也是达州的重要产业。

2.2.4气候资源

达州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冬暖、春旱、夏热、秋高绵雨的特点。

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7.25℃,极端最高气温42.3℃(1953年8月19日)、极端最低气温-4.7℃(1956年1月9日);最高气压为979.2毫帕,最低气压为976.9毫帕;年平均雾日31.5-78.5天,日照时数1356.9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1174.9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现于1974年,达1549.2毫米,最小降雨量出现于1955年为829.7毫米,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8.4%,相对湿度80%。

受大巴山影响,多为东北风向,风小且风速小,平均风力1.6~2.1级,最大达8级。

2.2.5能源资源

达州市境内可开发利用的能源资源主要有水能、光能、热能、煤、天然气、薪柴和沼气。

目前,全市所消耗的能源主要有煤、石油、电、秸杆、柴草、沼气和天然气。

沼气丰富,而且发展利用较快,每年农作物秸杆、柴草、人畜粪尿、有机废物总量近100万吨,可供制沼气的原料约50余万吨,可制取沼气6000余立方米,全市已建沼气池约6000余口,年产气100余万立方米。

总能源消耗中,自给量仅占60%,应重视和加强对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