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分布与发展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4324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分布与发展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分布与发展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分布与发展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分布与发展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版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分布与发展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分布与发展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docx

《版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分布与发展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分布与发展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分布与发展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docx

版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分布与发展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

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合格考内容标准]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

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

(1)概念:

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2)特点:

①19世纪以前:

由欧洲迁移到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3.国内人口迁移

(1)概念:

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古代:

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而迁移。

(3)新中国成立以来: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种类

因素

自然环境

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有时自然灾害也会起作用

经济

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

社会

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名师注解]

【记】 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注1】 

(1)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注2】 每年春节期间,我国大量的“民工流”不属于人口迁移。

“民工流”虽然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位置变动,但绝大多数人的居住地并没有发生“长期性”或永久性改变。

【注3】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考点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主旨把握]

1.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表现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其他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水和矿产资源等),有时自然灾害也会起作用。

(2)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4)个人动机和需求。

3.构建相关因素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关系

 

(一)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变化

1.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2.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

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

(二)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

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2.重具体:

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

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三)全面认识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

1.产生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等一系列政策。

2.“民工流”的特点

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流动不稳定;文化素质偏低。

3.“民工流”的变化

一方面东部沿海招工难,出现“民工荒”,另一方面民工找工作难,纷纷返乡或向中西部转移,出现“回流”现象。

原因主要是:

近年来,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偏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的改变。

[典题精研]

[典例] (2018·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如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

据此完成

(1)~

(2)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D.重庆市

[解析] 第

(1)题,该直辖市近十年来户籍人口数量多于常住人口数量,说明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A错。

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额缩小,常住人口增长快于户籍人口,说明当地劳动力需求量增加,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口在本地就业,C对。

根据图示信息,不能判断当地老年人口比例变化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B、D错误。

(2)题,由上题可知,该直辖市近十年来迁出人口数量多于迁入人口数量,因此应当位于我国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且该直辖市2016年的户籍人口大约是3400万,可推断为重庆市,D对。

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近十年来迁出人口数量少于迁入人口数量,且2016年三市的户籍人口均少于3000万,A、B、C错。

[答案] 

(1)C 

(2)D

[考题变式]

1.(变设问) 影响该直辖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环境变化B.经济因素

C.政策D.交通

解析:

选B 重庆市人口总数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有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影响其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2.(变题型) 图中显示随时间推移,该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之间的差距________,常住人口增长幅度____,说明外出务工人员相对________。

解析:

由图可知,近十年该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都在增大,且差异逐渐减小,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相对减少。

答案:

减小 增大 减少

[集训冲关]

(2016·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1.A 2.C 第1题,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但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说明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对劳动力需求减少,A项正确;食品价格大增、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加重都不是影响外来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B、C、D项错误。

第2题,与上海市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目前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①④说法错误;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就会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因此②③说法正确。

故选C项。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人口重心为地区人口分布的综合统计与表示方法之一,人口集中指数反映的是人口分布在地域上的集中状况。

读表,完成3~4题。

表1 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重心

年份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3年

经度

125.01°E

124.98°E

124.97°E

124.95°E

纬度

42.93°N

42.86°N

42.84°N

42.83°N

表2 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

年份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3年

指数

0.3236

0.3250

0.3294

0.3314

3.东北地区(  )

A.人口重心移动趋势由西北向东南

B.人口分布的趋势是越来越分散

C.人口分布越来越向不均衡态势发展

D.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超过15km

4.导致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重心产生移动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北部地区人口死亡率高

B.国家振兴东北的经济政策

C.南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达

解析:

3.C 4.D 第3题,读表1并分析可知,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中心在纬度上逐渐向南移动,在经度上逐渐向西移动,因此可以判断人口重心移动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由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越来越高,推断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越来越集中;人口重心指数越来越大,人口分布重心趋向西南,据此可推断东北地区人口稀疏区和人口稠密区的差异逐渐增大,人口分布向不均衡态势发展;根据同一经线上两点纬度相隔1°的两点之间的经线长度约为111km,计算出重心移动的经线长,然后结合纬度计算出重心移动的纬度距离,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可计算出人口重心移动距离不超过15km。

第4题,各地区的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状况仅根据资料无法判断;国家振兴东北的经济政策会使人口向东北地区移动,但是人口重心移动趋势向西南;主要原因是由于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达,吸引人口大量迁入,促使人口向西南迁移。

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

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归纳整合]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角度

辩证角度

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区域角度

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三大要素角度

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具体方面

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典题精研]

[典例] (2013·全国卷Ⅱ)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

(1)~

(2)题。

(1)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析] 第

(1)题,图中显示贵州迁出人口比重略大于四川,但贵州人口总量远少于四川,故四川的迁出人口数量仍多于贵州;同理,上海的迁入人口数量少于广东;浙江迁入人口比重远高于江苏,故浙江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图中信息并不能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状况。

(2)题,由图可知,皖、赣、黔等省迁出人口比重较大,而迁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这会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人口迁移延缓了迁入人口比重较大的沪、京、津等地区的老龄化进程;迁入到沪、京、津等地的人口多分布于城市,故提高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答案] 

(1)C 

(2)B

 

[方法规律] 解答“人口迁移类”试题的思维流程

[集训冲关]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东西部地区之间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把产业转移到劳动力富余的地方)的新模式转换初见成效。

据此完成1~2题。

1.如图示意甲、乙、丙、丁四个工业部门投入要素对比。

实行“移业就民”最有利的工业部门是(  )

A.甲         B.乙

C.丙D.丁

2.长江经济带“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  )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②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③增加东部地区就业 ④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培育

⑤降低东部地区环境压力 ⑥增加长江经济带春运压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D.②③⑤⑥

解析:

1.C 2.B 第1题,从题干材料可知,“移业就民”是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劳动力富余的地方,丙为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故为最适合“移业就民”的部门。

第2题,“移业就民”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东部地区就业率降低,但产业结构得到升级,环境压力也有所减轻;长江经济带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西部民工不需要再到东部打工,从而降低了春运的压力,也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促进“归雁经济”的重要举措来抓。

最近5年,四川累计53万人参加创业培训。

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5亿元,已扶持51.9万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总产值719.6亿元。

据此回答3~4题。

3.四川省出现“归雁经济”的主要原因有(  )

①原就业地的生活压力较大 ②农民工具备一定的创业技术 ③家乡当地气候条件的改善 ④原就业地就医比较困难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4.四川省大力发展“归雁经济”能够(  )

A.减缓城市化速度B.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C.提高环境承载力D.导致地价大幅下跌

解析:

3.A 4.B 第3题,“归雁经济”强调的是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说明农民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业技术,且原就业地主要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生活消费水平高,生活压力大。

第4题,“归雁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对原来的就业地还是回流地来说都会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无论是原就业地还是回流地都有利于促进区域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回流地来说因为人口增加,产业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加大,对于原就业地来说会减少环境压力,改善环境质量;对于回流地来说,经济活动增加,用地增加,会导致地价上涨,对于原就业地来说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多地少,用地紧张,地价同样不会出现大幅下跌。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9·济宁模拟)榨菜、方便面、火腿肠是流动人口最为常见的消费品。

如图为某上市公司生产的榨菜在两个地区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数据。

据此回答1~2题。

1.该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能说明2011年后(  )

A.西南地区人口迁出加快 B.西南地区人口回流明显

C.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入加快D.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出明显

2.该数据反映出的人口流动的积极意义有(  )

①缓解西南地区土地压力 ②促进华南地区产业升级

③缓解华南地区劳动力不足 ④缓解西南地区人口老龄化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1.B 2.C 第1题,结合某上市公司生产的榨菜在两个地区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数据可知,2011年后西南地区人口回流明显,迁出变慢,故A项错误,B项正确;2011年后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入变慢,但仍以净迁入为主,故C、D项错误。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西南地区迁出人口减少,人口回流明显,不利于缓解土地压力,①错误;华南地区由于人口净迁入变慢,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因此会加快产业升级,②正确,③错误;西南地区青壮年人口回流会减轻该地区的人口老龄化,④正确。

如图为XX地图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中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是评估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指标)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水平高B.生态环境好

C.交通状况好D.人口素质高

4.图示城市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后,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

A.人口素质下降,管理难度加大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老龄化加剧

C.加剧交通拥堵,增加住房压力

D.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提高

解析:

3.A 4.C 第3题,我国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排名前十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少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A对。

图示城市的生态环境因素不是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B错。

城市交通通达度高,但交通拥堵严重,C错。

人口素质高对城市人口吸引力影响较小,D错。

第4题,图示城市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后,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加剧交通拥堵,增加住房压力,C对。

人口增加,不会导致人口素质下降,A错。

劳动力人口迁入,老龄化减轻,B错。

劳动力人口迁入,就业岗位不会减少,D错。

改革开放以来,常住外来人口(指非本地户籍却居留于该地半年以上的外来省区市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从业人员主力军。

下表为2011~2015年上海和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增量(单位:

万人)表。

据此完成5~6题。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上海

37.4

32.97

34.72

10.53

-14.77

北京

37.5

31.6

28.9

16

3.9

5.2011~2015年上海和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增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房价上涨过快B.人口老龄化

C.经济水平下降D.产业结构调整

6.2014年、2015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增量较北京下降明显,是因为上海(  )

A.经济的发展水平较北京低B.周边城市群发展较快

C.房价上涨速度超越北京D.城市环境质量较北京差

解析:

5.D 6.B 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迁入人口以劳动人口为主,随着产业的升级改造,2011~2015年上海和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增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所以造成两城市常住外来人口增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不是房价上涨、经济水平下降,也不是人口老龄化,而是产业结构调整。

第6题,2014年、2015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增量较北京下降明显,是因为上海周边城市群发展较快,吸引了大批人口的迁入,并不是房价、环境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造成的。

(2019·豫西南示范性高中联考)如图为2000~2010年俄罗斯人口动态图。

读图完成7~8题。

注:

自然增加数是出生数与死亡数的差;人口增加数是自然增加数与迁移数的和;社会增加数是迁入数与迁出数的差。

7.2000~2010年,俄罗斯各联邦管区中人口增加数较大的是(  )

A.中央联邦管区和南部联邦管区

B.西北联邦管区和远东联邦管区

C.乌拉尔联邦管区和南部联邦管区

D.西伯利亚联邦管区和乌拉尔联邦管区

8.据图判断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人口总体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加数大B.人口净迁出

C.人口净迁入D.人口出生率低

解析:

7.A 8.B 第7题,据图可知,中央联邦管区和南部联邦管区人口增加数为正值,人口数量在增加;其他地区人口增加数均为负值,人口数量在减少,故选A。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远东联邦管区,自然增加数为负值,A错;社会增加数为负值,说明人口迁出数大于人口迁入数,为净迁出,B对、C错。

从图中无法得到人口总数的信息,故无法判断人口出生率,D错。

出生地与登记地发生分离的人口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

如图为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抽样数据)图。

读图,回答9~10题。

9.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  )

A.西南地区B.华东地区

C.北方地区D.周边省(区、市)

10.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市的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程度差异

B.地域开放程度差异

C.人口迁出数量差异

D.与沿海较发达地区距离远近差异

解析:

9.D 10.D 第9题,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周边省(区、市),只选西南地区、华东地区、北方地区不全面,A、B、C错,D正确。

第10题,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市的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与沿海较发达地区距离远近不同。

安徽距离沿海发达地区近,人口迁往沿海发达地区数量多,迁往武汉的人口少,D对。

(2019·潍坊模拟)读我国不同时期省际人口迁移率分布图(人口迁移率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该时期、该地区平均人口数之比),回答11~12题。

11.关于2005~2010年人口迁移的正确叙述是(  )

A.江西迁出率最高

B.安徽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广东迁入量比天津多

D.福建迁入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两图显示我国人口迁移的变化是(  )

A.人口迁移总量减少

B.人口迁入重心北移

C.环渤海地区人口迁入量减少

D.珠三角始终人口迁入量最多

解析:

11.C 12.B 第11题,根据2005~2010年人口迁移率分布图可知,安徽迁出率最高;安徽迁出率大于迁入率;由于广东总人口数量比天津多,且迁入率较高,所以迁入量比天津多;福建迁入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12题,结合两图信息,我国人口迁移率不断升高,伴随我国人口增加,迁移总人口不断增多。

图中显示北京、天津等人口迁入率增长明显,说明我国人口迁入重心北移。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

如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

2005年

2010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5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

解析:

(1)题,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

(2)题,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迅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吸收流动人口数量最多。

人口大量涌入对南部沿海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方面;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压力和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

第(3)题,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

原因主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崛起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因素。

答案:

(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2)南部沿海地区

有利影响:

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不利影响:

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增多 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14.(2019·本溪四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四五十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

材料二 近年来“逃离北上广”已成为一个时髦概念,但淘宝迁徙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