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案第15讲溶液的形成及溶解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4250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0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案第15讲溶液的形成及溶解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案第15讲溶液的形成及溶解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案第15讲溶液的形成及溶解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案第15讲溶液的形成及溶解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案第15讲溶液的形成及溶解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案第15讲溶液的形成及溶解度.docx

《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案第15讲溶液的形成及溶解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案第15讲溶液的形成及溶解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案第15讲溶液的形成及溶解度.docx

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案第15讲溶液的形成及溶解度

第九单元 溶液

第15讲 溶液的形成及溶解度

    溶液)

1.溶液

(1)特征:

具有_均一__性、_稳定__性,属于_混合__物。

(2)组成

①溶质:

_被溶解__的物质。

溶质可以是_固__体、_液__体或_气__体。

②溶剂:

_能溶解其他物质__的物质。

_水__是最常用的溶剂,_汽油__和_酒精__也可以做溶剂。

(3)质量关系

①溶液质量=_溶剂质量__+_溶质质量__

②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_密度__

2.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1)乳浊液:

_小液滴__分散到_液体__里形成的_混合物__。

其特征是_不均一__、_不稳定__、长期放置易_分层__。

(2)乳化是指洗涤剂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的过程,形成的乳浊液能够_稳定__存在。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过程分析

(1)溶质分子(或离子)_向水中扩散__,这是一个_吸收__热量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2)溶质分子(或离子)与_水分子__作用,形成_水合分子__(或_水合离子__),这是一个_放出__热量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_下降__,如NH4NO3溶解。

(2)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_不变__,如NaCl溶解。

(3)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_升高__,如NaOH、H2SO4溶解。

    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在_一定温度__下,向一定量_溶剂__里加入某溶质,当溶质_不能再继续溶解__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还能_继续溶解__,则该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法: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2.浓溶液和稀溶液

(1)浓溶液:

指_溶质__含量_相对较多__的溶液。

(2)稀溶液:

指_溶质__含量_相对较少__的溶液。

    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

(1)概念:

在_一定温度__下,某固态物质在_100_g__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

①内因: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

_温度__。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升高__,如_KNO3__。

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_较小__,如_NaCl__。

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降低__,如_Ca(OH)2__。

(3)溶解度曲线

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纵坐标表示_溶解度__、用横坐标表示_温度__、根据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某物质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曲线。

①曲线上的点:

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_溶解度__;

②两曲线的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溶解度_相等__。

2.气体溶解度

(1)在压强为_101_kPa__和一定_温度__时,气体溶解在_1体积__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_气体体积__。

(2)影响因素

①内因:

_气体和溶剂__的性质。

②外因:

随温度升高而_降低__,随压强增大而_增大__。

    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

1.降温结晶法: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_较大__的物质。

2.蒸发溶剂法: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_很小__的物质。

【例1】(2018,兰州)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C.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D.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答案]D 解析:

溶液不全是无色透明的,如硫酸铜溶液显蓝色;面粉不溶于水,面粉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这种溶质了,但可以溶解另一种溶质。

【例2】(2018,安徽)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t1℃时,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两种物质,再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充分振荡后,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

再将两支试管升温到t2℃(不考虑溶剂质量变化)。

由t1℃到t2℃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B.装有乙物质的试管中剩余的固体增多

C.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两支试管里剩余的固体质量相同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难度较大。

由图中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

在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t1℃时两种物质均形成了饱和溶液并且容器底部有固体剩余,将两种物质在t1℃时剩余有未溶解固体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后,盛甲溶液的试管中的溶质会继续溶解,其溶质质量分数会增大,盛乙溶液的试管中的饱和溶液会随温度的升高而有乙晶体析出,使乙试管中固体增多,固体质量变大。

【例3】(2018,河南)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t1℃时,30g乙加到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C.t2℃时,各100g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甲多于乙

D.t2℃时,75g甲的饱和溶液中加100g水得到20%的溶液

[答案]D 解析:

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A正确;t1℃时甲、乙的溶解度为30g,故30g乙加到100g水中刚好形成饱和溶液,B正确;t2℃时各100g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甲比乙多,C正确;t2℃时75g甲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为25g,向t2℃75g甲的饱和溶液加100g水所得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4.3%,D错。

故选D。

【例4】(2018,陕西)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

(2)t3℃时,将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室温下,将盛有A的饱和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再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一定量的NH4NO3并搅拌,试管内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4)将t1℃时A和C的饱和溶液同时升高一定温度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

[答案]

(1)A=B>C 

(2)不饱和 (3)有晶体析出

(4)A>C 解析:

(1)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该温度时C物质溶解度曲线上的点在A、B溶解度曲线交点下方,说明该温度时C的溶解度较A、B小,即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顺序为A=B>C;

(2)t3℃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80gA,所以该温度下将30gA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3)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所以将盛A的饱和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若向烧杯中加入硝酸铵,由于硝酸铵溶解吸收热量,使A溶液的温度降低,由于A的溶解度减小,试管内的溶液中有A的晶体析出;(4)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所以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由于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升温过程中,A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都不变,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C溶液中有晶体析出,由于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所以升温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A>C。

1.(2018,河北)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B.物质溶于水时都放出热量

C.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D.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2.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D)

A.用食醋除水垢   B.用稀盐酸除铁锈

C.用汽油清洗油渍D.用洗洁精清洗油污

3.(2018,广东)下表中的数据是同学们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D)

溶质

高锰酸钾

溶剂

汽油

酒精

汽油

溶解性

不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不溶

A.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做溶剂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4.(2018,哈尔滨)下图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20℃时,100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小于25g

B.20℃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C.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D.5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5.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据图回答:

(1)P点表示的意义是_在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__。

(2)把t2℃时等质量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A物质__。

(3)当A中含有少量B物质时,可采用_降温结晶__的方法提纯A物质。

(4)t2℃时,将90gA物质投入到100g水中,得到A物质的_饱和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溶液的质量是_150__g。

配套练习

九年级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12 H-1 O-16 Na-23  Mg-24  C1-35.5 N-14 K-39 S-32 Zn-65  Fe-56  Ba-137

一、选择题

1.小琪同学为母亲庆祝生日所进行的下列活动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编制花环B.榨取果汁C.点燃蜡烛D.切分蛋糕

【答案】C

【解析】A、编制花环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榨取果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点燃蜡烛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D、切分蛋糕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C。

点睛: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固体B.倾倒液体C.熄灭酒精灯D.取用固体粉末

【答案】D

【解析】A、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导管稍露出橡胶塞即可,错误;B、瓶塞要倒放,标签向着手心,试剂瓶口要紧靠量筒口倾倒,错误;C、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以防着火,错误;D、先将试管横放,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正确。

故选D。

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C.把打磨过的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D.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两端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2:

1

【答案】C

【解析】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错误;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错误;C、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

把打磨过的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正确;D、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正、负极两端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1:

2,错误。

故选C。

点睛:

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4.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可在燃气泄漏时及时发现,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

4CO2+2X+6H2O,则X的化学式为

A.SO2B.COC.H2SD.SO3

【答案】A

【解析】反应前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和18个氧原子,反应后有4个碳原子、12个

氢原子、14个氧原子和2个X分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的特点可知:

2

个X分子含有2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即1个X分子含有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

因此X的化学式

为SO2。

故选A。

点睛:

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是解题关键。

5.下列关于物质的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A.稀有气体可制成电光源B.氧气可以作燃料

C.石墨可以作电极D.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答案】B

【解析】A、稀有气体能产生不同的颜色,可用于填充霓虹灯,正确;B、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为燃料,错误;C、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极,正确;D、碳酸钙含有钙元素,碳酸钙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钙,从而促进人体对钙元素的吸收,因此可以用作补钙剂,正确。

故选B。

6.科学家发现的N(NO2)3是-种新型火箭燃料,关于N(NO2)3的说法正确的是

A.N(NO2)3由氮、氧两个元素构成

B.N(NO2)3中含有3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

C.N(NO2)3属于氧化物

D.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2.6%

【答案】C

【解析】A、N(NO2)3由氮、氧两种元素组成,错误;B、一个N(NO2)3分子中含有4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错误;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N(NO2)3属于氧化物,正确;D、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36.8%,错误。

故选C。

点睛:

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浓氨水挥发——氨分子不断运动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C.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改变

D.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答案】B

【解析】A、浓氨水挥发——氨分子不断运动,正确;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间隔变大,错误;C、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改变,由氢分子和氧分子变成了水分子,正确;D、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正确。

故选B。

8.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C.验证物质燃烧需要氧气D.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答案】A

【解析】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所以不能用作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错误;B、验满时用带火星的木条应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正确;C、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可以验证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正确;D、不同溶质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分别用0.1g碘和0.1g高锰酸钾作溶质加入到5mL水中,能够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正确。

故选A。

9.下列知识整理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①硬水经过滤后可以转化为软水②制糖工业中利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

B

①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②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氢氧化钠溶液

C

①纯金属和合金都属于金属材料②塑料、玻璃和合成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

D

①食品袋中放一小包铁粉,既可吸收水,又可吸收氧气

②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

A.AB.BC.CD.D

【答案】D

【解析】A、①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错误;B、②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错误;C、②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错误;D、①食品袋中放一小包铁粉,既可吸收水,又可吸收氧气,正确;②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正确。

故选D。

10.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A.用水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两种固体

B.用二氧化锰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两种液体

C.用熟石灰粉末鉴别硝酸钾和尿素两种化肥

D.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两种气体

【答案】C

【解析】A、硝酸铵溶于水会吸热导致溶液温度降低,而氢氧化钠溶于水后会放热,导致溶液温度升高,所以用水可以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两种固体,正确;B、二氧化锰与水不反应,但与双氧水能反应并迅速产生气体,故二氧化锰能鉴别鉴别水和双氧水,正确;C、氢氧化钙与硝酸钾和尿素都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无法鉴别,错误;D、二氧化碳能与紫色石蕊试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而一氧化碳没有明显现象,可以鉴别,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物质的鉴别题时要熟练掌握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或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11.下列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Fe3+、Na+、NO3-、Cl-B.K+、Na+、Al3+、SO42-

C.H+、K+、SO42-、OH-D.Mg2+、NO3-、OH-、Cl-

【答案】B

【解析】A、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但Fe3+为黄色,与无色不符,错误;B、因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且离子均为无色,正确;C、H+与OH-会结合生成水,不能共存,错误;D、Mg2+与OH-会结合生成氢氧化镁的沉淀,不能共存,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题关键是看溶液中的离子两两相互结合是否会生成水、沉淀、气体,只要生成一种,就不能共存。

溶液是无色时,就不能有带色的离子。

12.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氯化钠、硫酸铜等盐中都含有金属元素,所以盐中一定都含有金属元素

C.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D.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所以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答案】A

【解析】A、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正确;B、氯化钠、硫酸铜等盐中都含有金属元素,但盐中不一定都含有金属元素,如氯化铵属于盐,但不含金属离子,错误;C、离子是带电的粒子,但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电子带负电,错误;D、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但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应,错误。

故选A。

13.下列图像能够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将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

B.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铁粉和锌粉

C.向等质量的氧化镁、氢氧化镁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

D.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足量的生石灰

【答案】D

【解析】A、浓硫酸有吸水性,将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溶质质量分数变小,错误;B、足量的锌粉、铁粉与一定量的盐酸反应时,生成的氢气一样多;但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需要的时间就比铁短,达到水平线的转折点就要靠前,错误;

C、MgO+2HCl=MgCl2+H2OMg(OH)2+2HCl=MgCl2+2H2O

40955895

m

m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的氧化镁、氢氧化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的质量要多,错误;D、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消耗水,故足量的生石灰会将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的水反应完,故溶质质量减小,并最终为0,正确。

故选D。

14.下表中除去物质中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氯化钠

泥沙

加入适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B

氮气

氧气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C

木炭

四氧化三铁

将混合物在空气中灼烧

D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钙

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A.AB.BC.CD.D

【答案】B

【解析】A、杂质泥沙不溶于水,NaCl固体溶于水,因此加足量水溶解、过滤、蒸发即可,错误;B、将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氧气会与铜反应,而氮气不会,所以能将氧气除掉,正确;C、将木炭和四氧化三铁的混合物在空气中灼烧,木炭会与四氧化三铁反应,违背除杂原则,错误;D、氢氧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的沉淀,过滤除去,但过量的碳酸钠是新的杂质,违背除杂原则,错误。

故选B。

点睛:

除去混合物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应对杂质有作用,不影响主要成分,并且过程中不能产生新的杂质。

15.有一包不纯的碳酸钾粉末,所含杂质可能是硝酸钾、硝酸钙、氯化钾、氯化亚铁、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该粉末于试管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澄清溶液。

向该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充分反应后,部分白色沉淀消失。

(2)另取13.8g该粉末于烧杯中,加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2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9.7g白色沉淀。

(资料:

稀硝酸与碳酸盐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稀硝酸与氯化银不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杂质中一定不含有氯化亚铁

B.杂质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可能含有硝酸钾、碳酸钠

C.该包粉末的组成只有两种情况

D.所用氯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8%

【答案】AC

【解析】

(1)取少量该粉末于试管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澄清溶液。

说明不含氯化亚铁和硝酸钙;向该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充分反应后,部分白色沉淀消失。

说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钾;

(2)

K2CO3+BaCl2=BaCO3↓+2KClNa2CO3+BaCl2=BaCO3↓+2NaCl

138197106197

13.8g19.7g10.6g19.7g

由上面的对应关系可知,纯净的碳酸钠13.8g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19.7g的碳酸钡沉淀,而该粉末中含有氯化钾,故碳酸钠的质量小于13.8g;等质量的碳酸钾、碳酸钠与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反应,碳酸钠生成碳酸钡的质量多。

另取13.8g该粉末于烧杯中,加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2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9.7g白色沉淀。

说明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

A、由分析可知,杂质中一定不含有氯化亚铁,正确;B、杂质中一定含有氯化钾、碳酸钠,可能含有硝酸钾,错误;C、该包粉末的组成可能是碳酸钾、氯化钾、碳酸钠及碳酸钾、氯化钾、碳酸钠、硝酸钾,共两种情况,正确;D、设所用氯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K2CO3+BaCl2=BaCO3↓+2KCl

208197

x19.7g

x=20.8g

所用氯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10.4%,错误。

故选AC。

二、非选择题

16.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和数字回答:

(1)氧离子__________;

(2)小苏打__________;(3)标出ZnCl2中锌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

【答案】

(1).O2-

(2).NaHCO3(3).

【解析】

(1)离子的表示方法:

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化学式:

根据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3)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