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蛋糕重要还是分好蛋糕重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4238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大蛋糕重要还是分好蛋糕重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做大蛋糕重要还是分好蛋糕重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做大蛋糕重要还是分好蛋糕重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做大蛋糕重要还是分好蛋糕重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做大蛋糕重要还是分好蛋糕重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大蛋糕重要还是分好蛋糕重要.docx

《做大蛋糕重要还是分好蛋糕重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大蛋糕重要还是分好蛋糕重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大蛋糕重要还是分好蛋糕重要.docx

做大蛋糕重要还是分好蛋糕重要

做大蛋糕重要还是分好蛋糕重要?

()桑尼研究公司特约研究员  松林

2011年8月

    改革开放的很长时间中﹐“做大蛋糕”一直是各级政府的口号。

一个小蛋糕﹐怎么切每个人也分不了多少﹔只有做大蛋糕﹐每个人才能分到更多的蛋糕。

这确实是个说得通的逻辑。

那么﹐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按汇率计算的GDP已经世界第二。

蛋糕做得怎么样了呢﹖够不够大呢﹖一般认为﹐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很大﹐但人口基数大﹐人均创造财富依然很低。

现在重点依然不是如何分好蛋糕﹐而是做大蛋糕。

这种判断与实际情况恐怕有点差距。

 

    中国目前人均创造的财富与发达国家相比是什么情况呢﹖世界银行的报告中是可以反映出来的。

    表1﹕2008年按美元汇率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

国别                    

人均国民收入

   中国占比

中国

2940

 

中等收入国家

3260

90.2%

其中﹕中上

7878

37.3%

高收入国家

39345

7.4%

世界平均     

8613  

34.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国际数据∕2009∕人均国民收入(

tjsj/qtsj/gjsj/2009/)。

按汇率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中国人做的蛋糕还真小得可怜(见表1)。

    这一看差距还真不小﹐只达到世界平均的三分之一﹐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远了。

蛋糕虽大无奈人多﹐还得先做大蛋糕。

但是汇率只是国际贸易中反映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与一个国家国交易的价值并不相当﹐世界银行认为反映财富价值的是“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国民收入”(见表2)。

表2﹕2008年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比较

                                                                   人均國民收入(國際元)

中國佔比

中國                                                 6 020

 

世界平均

10357

58.1%

中等收入國家

6154

97.8%

其中﹕中上

12297

49.0%

高收入國家

37141

16.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国际数据∕2009∕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这样一算会发现差距没那么大﹐就可比较的财富来讲﹐中国已经接近世界平均的三分之二﹐其它发达国家的六分之一强。

但差距显然还不小﹐蛋糕还要往大里做。

 

     前一段大家对GDP这个概念都有些厌恶﹐因为这个概念里凡是交易就会产生“财富”﹐这有点古怪﹐于是关于一泡狗屎吃来吃去创造巨额GDP的笑话到处流传。

其实问题还远不这么简单。

设计GDP这个概念是原来财富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以前只有物质生产﹐也就是农业﹑工业﹑建筑业才创造财富﹐其它行业都是分配财富﹐所以把工农业总产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准。

但是剃头这件事儿创造不创造财富呢﹖或者售货员卖了个茶杯是否创造了财富﹖美国大兵把价值几十万美元的导弹扔到塔利班头上创造不创造财富呢﹖用GDP这个概念就算创造了。

这样比较好把不相干的东西混起来计算﹐就像三个苹果加四个茶杯等于七个“东西”一样。

但是﹐财富毕竟是物质的东西﹐实实在在﹐能够被人享用。

我们当年说的“物质文明”发达不发达是指一二产业创造的物质财富够不够多﹐而不是别的意思。

人的衣食住行是否有足够的物质支持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水平的实实在在的标志。

 

    按汇率计算﹐2008年中国创造了4.3262万亿美元GDP﹐其中60%是农业﹑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创造的﹐总计2.5957万亿美元﹐人均1966美元。

美国人创造了14.2043万亿美元GDP﹐其中创造物质财富的部分占25.4%﹐也就是3.6079万亿美元﹐人均1.1868万美元。

也就是说﹐美国人人均创造的物质财富按汇率算只是中国的6.04倍。

法国﹑英国等其它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只相当于中国的五倍左右。

 

    那么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呢﹖就更低了﹐美国人均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中国的3.1倍﹐其它发达国家是中国的2.5倍左右。

1美国的制造业中35~40%是军火﹐如果只算民品生产﹐中国与美国人均制造业产值不到两倍差距。

 

     这样一计算﹐中国与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人均创造的财富从按汇率计算的1比16减小为1比3甚至1比2。

蛋糕显然不算小了。

 

    问题还没完﹐因为即使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物质财富也有水分﹐真正能显示物质财富的多少是数量﹐也就是究竟各个国家平均每个人生产多少吨粗钢﹑多少吨煤炭﹑多少台计算器﹑电冰箱……才是实打实的。

同样生产﹐质量相当的一双鞋﹐阿迪达斯的价格虽然是中国牌子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但就“物质财富”来讲意义不大(见表~3)。

    注1,计算方法为﹕(美元计算的国民收入×一二产业比重)÷总人口(国家统计信息网﹕国际数据∕美元计算的国生产总值﹑国商场总值产业构成﹑年中人口﹐

 表3﹕2008年部分工业品人均产量的比较 

                                                  中國

發達國家平均

中國佔比

粗鋼(公斤∕人)

379

328

115.5%

煤炭(公斤∕人)

1201

680

176.6%

發電(千瓦時∕人)

0.27

0.99

27.3%

水泥(公斤∕人)

1408

170

870.6%

棉布(平米∕人)

42.4

3.7

1145.9%

汽車(輛∕百人)

0.71

9.04

7.8%

冰箱(臺∕百人)

2.7

1.9%

142.1%

普通電話(臺∕百人)

14.4

17.3

83.2%

洗衣機(臺∕百人)

3.2

4.1

78.0%

電視機(臺∕百人)

6.8

3.0

226.7%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国际数据∕2009∕主要工业品产量∕年中人口(

    以上为统计年鉴公布的主要工业品人均产量﹐其它表里未列的如人均手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等人均产品产量﹐中国与发达国家总体的人均水平接近。

日用品就不用说了﹐因为这些国家超市里日用品60~70%是中国生产的﹐只是因为这些零碎东西没有统计无法比较而已。

 

    还有就是房子。

中国目前城市人均住房达到30平米﹐农村接近34平米。

美国人均住房67平米﹐但日本平均不足20平米﹐欧洲国家在35~40平米左右。

2中国的房子还在拼命盖﹐仅保障性住房就能让城市居民人均一平米﹐很快会达到欧洲国家水平。

中国每年新盖人均住房面积世界第一。

 

    当然﹐中国在民用飞机﹑装备行业等方面人均产能距离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差距很大﹐但是这些行业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权重很低。

 

    注2,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住建部部长伟新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表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3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3.6平方米(管益忻﹕〈中国人均住房面积30平米﹐究竟意味着什么﹖〉﹐世界财经报道2010年12月31日﹐finance.icxo./htmlnews/2010/12/31/1426633.htm)。

 

    总体来看﹐中国工业品人均产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已经很小。

而且人均汽车等的差距与其说是中国生产能力不足﹐不如说是因为国需求不足。

如果需求上去﹐中国汽车产量翻几番不是难事儿。

 

    中国生产了接近一半的钢铁﹑一多半水泥﹐大多数国家超市里的商品一半以上是中国生产的。

但中国人占世界人口不足五分之一。

要是这样的蛋糕还算小﹐真不知道做到多大才算大了。

难道让发达国家的人都歇着﹐中国人把所有东西都做出来才结束﹖

 

    很多人会对本文提供的中国人均数量这么高有些迟疑—这怎么可能呢﹖其实再看看一些世界银行的数字就知道了。

 

     中国人这些年确实很努力。

2000年﹐世界平均劳动参与率为65.6%﹐其中发达国家为61%﹐中国高达77.8%。

也就是符合劳动条件的人中﹐中国有77.8%的人愿意参加社会劳动﹐比世界平均值高出18.6%﹐比发达国家高出27.5%。

其中妇女愿意出门干活的占72.7%﹐比发达国家的51.2%高出42%。

真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勤奋﹐都不愿意在家“吃闲饭”。

而且实际找到活干的达到7.2058亿人﹐比G7国家的3.4267亿人多出多半。

3

 

     不要以为中国这些就业人都是农民﹐创造不了多少物质财富。

2006年中国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者多达1.2754亿人﹐比G7国家的0.9350亿高出36.4%。

4最主要的是﹐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每周劳动时间超过55小时﹐总劳动时间等于西方七国二产业劳动时间的187.6%。

进入21世纪﹐中国大部分制造业所用的技术装备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劳动生产率并不比西方国家工人低到哪里。

就算发达国家工人技术装备和劳动生产率还比中国高一倍﹐但他们干同样的活的人少一半﹐其它人都闲着或者在不创造物质财富的行业里﹐那么人均创造物质财富还会一样多。

因此﹐中国工人创造出那么多物质财富不是没来由的。

 

    3中国统计信息网﹕国际数据2001∕劳动参与率﹑就业人口(tjsj/qtsj/gjsj/2009/t20100408_402632871.htm)。

    4中国统计信息网﹕国际数据2008∕按产业类型分的就业构成(tjsj/qtsj/gjsj/2009/t20100408_402632872.htm)。

     最近网上风传中国物价实际比美国物价高﹐如果按收入物价比计算更是高得离谱。

当然﹐说中国物价高于美国是错误的﹐但明明白白的是﹐中国人人均创造的物质财富接近发达国家的一半﹐但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能够享受的财富﹐只相当于西方国家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

也就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创造了发达国家每个人一半的物质财富﹐但所得只能买到相当于发达国家每人六分之一的物品。

从某种角度看﹐这是有一大块蛋糕不知不觉被切走了。

 

    这块蛋糕究竟是怎样切走的﹐切走的份额有多大﹐严格来讲是不可能用西方经济理论观察出来的﹐就算你指出来﹐这些切法也合理合法﹐国际惯例。

虽然如此﹐还是可以先估算一下少了多大块。

 

    假定中国人人均创造了相当于发达国家人均创造物质财富的50%﹐但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中国人均GDP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6.2%﹐这意味着中国人一年的收入只能买到发达国家老百姓同一商品或服务六分之一的数量。

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人实际只享受了三分之一的财富﹐被人切走了三分之二呢﹖

 

    还不能这么说﹐我们假定中国少了的蛋糕是被发达国家切走了。

中国少了一块﹐西方加了一块﹐这才形成双方人均收入差距。

但发达国家并不只切中国人的蛋糕﹐还切其它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

中国进出口总额大致相当于其它发展中国家总和的一半。

这样计算﹐中国大约有22~23%的财富被合理合法的市场经济规则让渡给发达国家了。

也就是说﹐最近每年有六﹑七万亿让发达国家先切掉了。

这也是这十几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工厂越来越少﹐土地都撂荒﹐生活却越来越好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中国多数人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老百姓生活水平差距很大的原因。

 

     接着的问题是﹕怎么看不到中国的蛋糕怎么被切掉了呢﹖世界贸易规则没什么猫腻呀。

完全循着主流话语体系﹐按照世界贸易规则﹐确实很难看到是哪些渠道被切掉了﹐切掉了多大块。

但是﹐换个角度还是能看到的。

需要指出的是﹐下面计算的“损失”并表现为一般意义的财富﹐只是上面通过收入-购买力比反映的一种关系。

 

     都看得见的是美元贬值。

中国现在外汇储备三万亿美元﹐从2006年到现在美元贬值20%。

如果按这五年均值两万亿美元计算﹐中国累计损失四千亿美元财富。

四年平均每年8200亿人民币。

 

    知识产权是明着拿走的。

中国目前相当多制造业(而且恰好是出口的机电产品)的核心技术都是发达国家的﹐很多产品中国只挣个加工费﹐所付的专利费比赚的多得多。

如果按制造业增加值10%是通过专利费和高价核心元器件等渠道拿走的﹐那么每年又有1.5万亿没有了。

 

     知识产权还包括维护“国际知名品牌”。

假如我们把质量相当的鞋子都认为价值一样﹐那么国际名牌超出的价格就是“品牌价值”。

国际知名品牌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同样质量的商品价格往往高出数倍。

中国有三亿左右人口是爱这些品牌的﹐可惜恰好他们都很有钱﹐买得起。

还麻烦的是﹐这三亿人每年消费支出占全国人民消费支出比重达到50%以上。

也就是说每年13万多亿的消费品零售中他们要占七万亿。

如果他们30%的消费是买了国际名牌和服务﹐其中一多半的钱属于买了“牌子”﹐这就又有1.5万亿被无形拿走了。

中国有钱人出国购买的“品牌服务”和“国际品牌”已经是世界第一﹐每年没一万亿花在“牌子”上不算拉倒的。

这加起来应该有2.5万亿。

 

    第四是境外在国投资的利润。

2009年仅工业行业就一万亿﹐加上其它产业应该不少于1.5万亿。

 

     第五﹐中国富人和权贵喜欢把老婆孩子弄到外国﹐而且中国人稍微有点钱就要自费出国读书。

中国现在每年移民美国三万余人﹐移民加拿大5~6万﹐还有同样数量的人移民澳大利亚﹐加上其它国家﹐每年不少于20万人移民发达国家。

现在公布的每年投资移民花钱在两千亿以上﹐加上每个移民平均要带走两百万人民币才能安身﹐这加起来就有六千万人民币。

目前境外留学生保持在30多万﹐每年每人花费不低于30万人民币﹐加起来也有一千亿。

两项加起来有七千亿以上。

 

     别忘了外逃贪官﹐虽然公布的总计带走八千亿人民币﹐但实际恐怕更多。

每年一千多亿还是有的。

如果在股改和银行改革中白让发达国家赚﹐5外资通过在中国楼市和股市里赚走的也算上﹐恐怕比贪官外逃带走的钱还要多。

两项加起来每年两千亿还是有的。

 

     粗算一下﹐每年七万亿就凑够了。

当然﹐这种算法国际上不承认﹐经济学家也不承认。

而且所谓被拿走多少万亿也只是中西方创造财富水平与享受水平关系的一种“映像”﹐并没有实际意义。

但是﹐不这样算﹐怎么也解释不了为什么中国人均创造的物质财富达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但实际享受的财富只相当于发达国家六分之一的事实。

    5根据网易财经报道﹐美国银行拟将售出其持有的255亿股建行H股。

文中容可以看出﹐2005年美国银行以每股0.63港元价格投资30亿美元﹐比2.35港元的发行价低得多。

这是美国银行六年净赚287亿美元﹐投资回报率1075%的关键(〈入股建行六年美国银行获利超两百亿美元〉﹐网易财经频道2011年6月25日﹐money.163./11/0625/08/77COOA5L00253B0H.html)。

 

    做好的蛋糕肯定要分﹐扣除被事先切走的﹐也有个分法。

蛋糕做大了是肯定的﹐既然“以民为本”﹑“关注民生”﹐那么需要考虑的是这些年在蛋糕分配中﹐劳动者分配的比例﹑居民享受的比例是增高了还是下降了﹐这种比例与其它国家相比是否合适。

这样才会有一个“怎么分合适”的概念。

如果劳动者分配的比例在增大﹐居民消费的能力在增强﹐而且与其它国家尤其是基尼系数偏低﹑人均创造财富与中国接近的国家逐步接近﹐那么“重点是做大蛋糕”就是合适思路。

如果劳动者分配的比例在缩小﹐居民消费比例在降低﹐与其它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那么就要反思蛋糕分配方法是否合适了。

那么就看看中国蛋糕分配情况(见表4)。

 

 表4﹕1999--2007年中国几项关系分配的指标

項目

1999年

2007年

增長

勞動者報酬佔GDP份額

52%

40%

-23.1%

居民消費佔GDP份額

46%

35%

-23.9%

財政收入佔GDP份額

12.8%

19.9%

55.5%

福利支出佔財政支出份額

1.6%

10.9%

681.3%

基尼係數

0.43

0.48

11.6%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2000﹑2008∕国民经济核算∕地区生产总值收入法构成项目﹑支出法国生产总值﹑支出法国生产总值结构∕财政收入∕中央和地方财政主要支出项目﹔2007年基尼系数来自国际数据∕居民收入分配。

1999年基尼系数来自前国家统计局局长成瑞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显然﹐可分配蛋糕中﹐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消费比例是在下降﹐而且下降明显。

那么谁切走的份额大了呢﹖2003年﹐资本收益占GDP的35.7%﹐生产税减退税占13.9%。

2007年分别是45.4%和14.8%。

劳动者报酬从2003~2007年减少的10.7个百分点中﹐资本拿走了9.7个百分点﹐占拿走部分的90.7%﹐政府拿走了0.9个百分点﹐占9.3%。

6居民消费份额下降幅度没有劳动者报酬大﹐是因为在二次分配中﹐财政收入比重扩大﹐同时福利支出比重扩大形成的。

显然﹐在蛋糕做大的过程中﹐资本拿走的份额越来越大﹐劳动者拿走的份额越来越小﹐造成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

这是基本情况。

 

     一个问题是﹕资本包括国有资本﹑外国资本和私有资本。

那么究竟是谁切走的更多呢﹖

 

    在经营性行业中﹐国有资本在农业中基本为零﹐第二产业中﹐国企仅完成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的20.8%。

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34%。

第三产业中国企在铁路﹑通讯﹑金融占主导﹐但这三个部门总计占三产比重的25.7%﹐其中还包含私营占比重很大的公路运输。

国有经济大约占全部生产性行业GDP比重30%左右。

私企和外企占70%左右。

 

     很多人认为﹐国企比重虽然低﹐但其垄断经营﹐获利水平高。

实际上﹐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所有者权益利润率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15.7%﹐外企为18.3%﹐私企达到22.8%。

7

 

     那么是不是国有垄断行业获利过高呢﹖2007年国企控制的石油加工为5.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为8.9%﹐水生产供应1.7%。

而私企和外企占主导的医药行业为16.5%﹔服装鞋帽为18.4%﹔皮毛羽制品为22.3%﹐农副产品加工为23.5%﹐食品行业为18.9%。

国企垄断的烟草行业达到21.4%﹐确实利润不低﹐但尚达不到私企22.8%的平均投资回报率。

都说房地产业才是真正的暴利行业。

但国企只占房地产企业数的5.8%﹐资本规模的10.1%。

一些看起来利润微薄的行业投资回报并不低。

比如批发零售行业2007年所有者权益利润率高达59.1%﹐投资一元钱一年要赚5毛9!

8而这些行业中﹐私企和外企是占主导的。

 

    6资本收益指国家统计年鉴中生产总值收入法构成中“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累加﹐这与世界银行口径一致(〈入股建行六年美国银行获利超两百亿美元〉﹐网易财经频道2011年6月25日﹐money.163./11/0625/08/77COOA5L00253B0H.html)。

    7中国统计信息网﹕年度数据2008∕工业∕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这样看来﹐这些年蛋糕是做大了﹐但资本分的份额也越来越大了。

资本拿走的部分﹐私企和外企拿走得最多。

这是这些年蛋糕的基本切法。

那么﹐是不是随着蛋糕做大﹐全世界都是这个规律呢﹖应该不是。

    先做个静态比较﹐把中国与德国比一下(见表5)。

  表5﹕2007年中国与德国在分配方面的指标比较

項目

中國

德國

中國∕德國

勞動者報酬佔GDP份額

40%

49%

81.6%

居民消費佔GDP份額

35%

49%

71.4%

福利支出佔中央財政支出份額

55%

11%

681.3%

基尼係數

0.48

0.28

171.4%

     显然﹐同样是制造业大国﹐中国在蛋糕分配上与德国显出巨大差异。

2007年中国劳动者报酬与资本收益之比是46.7比53.3﹐资本收益大于劳动者报酬。

欧盟是54.1比45.9﹐倒过来了﹐劳动者报酬大于资本收益。

日本和美国分别是56.9比43.1和60.8比39.2。

“资本”主义国家的蛋糕第一次切(一次分配)的刀法显然与我们不同。

 

    8中国统计信息网﹕年度数据2008∕工业∕按行业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在动态看一看新兴市场国家是怎么做的。

新兴市场国家有两种﹐一种是往贫富分化﹑社会动荡方向走﹐如众多拉美国家﹐亚洲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一种贫富分化在缩小﹐社会趋于安定。

我们看一下国是怎么走的(见表6)。

表6﹕1980--2000年国收入分配方面的数据

項目

1980

2000

增長

勞動者報酬佔GDP份額

40%

51%

27.5%

中央財政佔GDP份額

18%

25%

38.9%

福利支出佔中央財政支出份額

13%

21%

61.5%

基尼係數

0.39

0.28

-28.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国际数据2008∕支出法国生产总值﹑收入分配﹑中央财政支出(

 

    数据很清楚的表明﹕切蛋糕确实有学问﹐一个蛋糕第一次怎么切着分﹐切完后怎么再切着分﹔以前怎么切﹑现在怎么切﹑以后怎么切﹐对拿刀子的人来讲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切的方法不同﹐最后结果不同。

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能切出墨西哥﹑菲律宾﹑巴西﹑阿根廷这样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动荡不止﹐也能切出国﹑中国地区等贫富差距小﹐社会安定。

 

    如果有人说“蛋糕分得好﹐蛋糕才可能做大”﹐可能也会受到质疑﹕时期就是考虑怎么分合理的多﹐考虑怎么做大的少﹐于是“共同贫穷”。

这个看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时期共同贫穷﹐是因为中国本来穷得叮当响﹐解放前北方地主也有吃糠咽菜的。

就那点财富﹐无论怎么分都分不到好上。

但是现在如果不考虑怎么分好蛋糕﹐实实在在存在着蛋糕做不大的可能。

这不是危言耸听。

 

    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革开放”获得高增长并非只有中国。

20世纪60~80年代﹐墨西哥曾经为世界第13经济大国。

巴西1960--1980年GDP翻了四番成为世界第七经济大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原宗主国葡萄牙。

而阿根廷更是在80年代初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七千美元﹐比宗主国西班牙还高。

眼看这他们一只脚就要踏进发达国家门坎里了﹐全球经济学家惊呼经济奇迹。

但是这些国家做出的蛋糕也存在一是看管不好﹑二是分不好的问题。

他们的农牧﹑金融﹑矿产﹑电力﹑交通等产业基本是外国资本控制﹐蛋糕明摆着不能不让外国资本分一块。

另一个问题就是资本切走的太大。

90年代初﹐墨西哥基尼系数为0.54﹐阿根廷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