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中国银行的优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4168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银行业中国银行的优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银行业中国银行的优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银行业中国银行的优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银行业中国银行的优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银行业中国银行的优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银行业中国银行的优势.docx

《中国银行业中国银行的优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业中国银行的优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银行业中国银行的优势.docx

中国银行业中国银行的优势

中国银行业-中国银行的优势

扩大内需下的中国银行业三大优势

  优势之一:

中国银行业基本面良好

  

  在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发达国家中受损最大的是冰岛。

由于冰岛政府大力拓展金融业,在欧洲大陆高息揽存,然后投放高风险的衍生产品,前几年回报很高,使冰岛人均国民收入超5万美元,居世界第四。

但金融海啸来临,致使大量坏账产生,总额高达600亿美元,冰岛30多万人口,人均负债20万美元。

发达国家中受损最小的是德国。

由于德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以股票为代表的证券市场份额较小。

同时,德国人崇尚务实,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虚拟经济开展不多。

  相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受影响最大的是巴基斯坦,影响最小的是中国。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较小影响,特别是,银行业依然保持良好的基本面,主要得益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道防火墙阻止境外大火进入中国境内。

首先,建国以来,中国始终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近年来,虽有所放宽,但资本项目仍未开放,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资金的流入流出。

其次,中国多数金融机构尚未国际化,国际市场的参与度比较低。

除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刚开始在境外设网点,收购兼并外,其他银行多数尚未跨出国门。

截至9月末,我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证券投资总额为1598亿美元,其中,我国银行持有风险较大的7家机构相关金融产品风险敞口不足70亿美元。

再次,中国人民币尚未成为可兑换货币。

所以,严格的外汇管制和国际化程度不高帮助中国阻止了境外大火的入侵。

  二块基石稳定中国金融经济大局。

目前,中国政府是世界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截至xx年11月,中国外汇储备已近万亿美元,超过G7总额,是世界上流动性最强的政府。

另一方面,建国以来,从“爱国储蓄”到“存款第一”,中国银行业长期坚持“存款立行”,存款近48万亿,贷款近32万亿,存贷比平均达67%,是目前世界上流动性最强的银行群。

在金融危机中,“现金为王”,中国政府和中国银行业充沛的现金流动性保障为中国金融经济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三次“会议”排除中国金融业的“地雷”隐患。

自1998年起,中共中央共召开三次金融工作会议,每次召开都对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

1998年初第一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面对20年改革所沉淀在银行系统内的全社会巨额成本,决定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万亿不良资产,并注资2700亿人民币,同时决定成立金融党工委,并设立人民银行大区行制度,以保持金融运营的独立性。

  2002年2月第二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再次剥离工中建三大国有银行1万亿不良资产,并注资5000亿人民币,并明确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吸收战略投资者、在A、B股市场公开上市等工作。

同时,决定成立银监会对提升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起了决定性作用。

与此同时,中央还拿出了2000亿人民币,核销了农村信用社的部分坏账,并进行了体制改革;拿出数百亿对证券公司进行注资。

各地方政府也仿效中央政府,注资城市商业银行或核销呆、坏账,总计达数百亿元。

  xx年1月第三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剥离农业银行8000亿不良资产,并向农行、国开行、光大银行注资5000亿人民币。

  四大监管政策保障中国金融业健康稳定。

第一实行分业监管。

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司其职,阻止了风险在行业间的互窜。

第二实行严控财务杠杆制度。

规定银行必须满足8%以上的资本充足率,目前,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总体达10%,使银行业的财务杠杆控制在10倍左右,大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第三实行严控房地产泡沫的制度。

商业银行对投资性的第二套房屋信贷实行限制政策,有效抑制了房地产泡沫的扩大。

第四长期坚持的信贷资金禁止进入股市政策,有效阻止了股市泡沫的蔓延。

  五大基础设施保障中国金融业营运安全。

经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已相继建成了维护金融秩序和运营的五大系统。

一是账户管理系统,做到了企业在各银行间开立账户情况的一目了然,有效抑制了诈骗行为。

二是信贷管理系统,做到了企业在各银行间借贷情况的清晰,有效抑制了逃、废债行为。

三是反洗钱管理系统,做到了大额可疑的支付信息及核查,有效抑制了反洗钱行为。

四是征信管理系统,做到了企业和个人客户信用记录均历历在目,有效培育了诚信环境。

五是大小额清算系统,有效抑制了过去存在多年的压票行为,极大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

五大系统各司其职,有效抑制了金融犯罪,保障了我国金融业的营运安全。

  

  优势之二:

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前景看好

  

  在金融海啸冲击下,各国经济普遍下滑,但全球普遍看好“金砖四国”,尤其是中国,希望中国提振全球经济。

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放开一只水龙头。

从xx年9月至今,存款准备金率已下调四次,总计下降个百分点。

截至xx年12月5日,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4%。

但距离xx年的历史最低点6%,仍有8%的大幅下调空间。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沛资金。

  下调两个资金价格。

一是下调存贷款利率。

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央行从xx年9月至今,也连续四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现行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降至%,贷款基准利率降为%,基准利率下降对投资和消费都有促进作用。

二是下调汇率。

从xx年7月21日央行调整汇率政策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升值20%。

在全球经济明显放缓的时刻,央行将不排除人民币汇率贬值1%~5%的可能。

截至xx年12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较9月末已下调268个基点。

汇率下调将使我国出口企业大幅降低成本。

  投放三笔巨款。

第一,投放部分外汇储备。

不排除政府使用千亿级的外汇储备在全球购买股权、资源、物资,从而使中国经济长期利好。

第二,投放10万亿贷款。

央行放松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管制,如按正常投放增速,年均增长16%,而2016~2016两年的信贷增量将很有可能达到10亿元。

第三,投放4万亿元建设资金。

目前,中国国债占GDP的比重只有18%,而欧盟国家一般为60%,按此标准中国政府拥有10万亿元的持续发债能力。

  实施四大退税政策。

一是减少股票印花税50%,实行单边税收可使全国股民和机构减少交易成本500亿~1000亿元;二是取消存款利息税,可使全国居民得到每年约800亿元的实惠;三是提高3770项产品出口退税率达17%;四是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预估减轻中小企业税费1200亿。

以上措施均将促进消费和出口增长。

  贯彻五个历史“第一次”。

此次中央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采取振兴中国经济措施的力度之大均为历史第一次。

第一次使用“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十六字方针,来刺激市场信心,进行经济和政治动员。

第一次使用“补贴、降税、免税、增加工资、降低价格”五管齐下的财政政策。

央行自1983年建行以来,第一次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一次使用“几万亿级”的财政投资规模。

第一次使用“三率”同时下调政策。

    优势之三:

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

  xx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要求银行业发挥作用,促进经济增长,这就是我国银行业的第三大机遇。

中央要求银行在这次保增长当中,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演化为“金融促进经济发展”。

  确立一个判断。

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

”当前,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挑战,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

东部的更新换代、中西部的崛起,以及东北的振兴,中国经济的回旋余地非常之大、发展的余地非常之大。

  明确两个要求。

一方面调动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金融对促进经济发展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中央政府预计拉动4万亿元投资,全国各地政府预计18万亿元以上,这为中国银行业的信贷投放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为银行业在2016~2016年施展拳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出三项措施。

首先,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这为银行合理扩大信贷投放提供了保证。

在“国十条”中明确提出,“加大对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如贷款投放量增加三个百分点,预计一年将多投放贷款一万亿元;其次,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充足,这为银行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另外,加大财税政策对银行业的支持力度,这为银行下调利率后的经济经营效益提供了保证。

  研究四项创新。

第一探索信贷、股票、债券、信托四个市场的联动,在四个市场上的理财产品、融资融券产品、短融产品都需要我们创新和研究;第二银监会推出的创新并购贷款、股本投资贷款等需要我们创新;第三加快县域经济金融体系的建设。

利用民工返潮和中西部地区崛起,完善县域金融体系;第四深化金融改革,包括银行内部的风控、营运、管控、激励等方面。

  体现五个重视。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出台“金融九条”和“金融三十条”;二是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最近频频部署“促发展、防风险”的工作;三是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银政合作,共同防范和化解风险;四是各家商业银行高度重视,广泛深入动员,认真充分应对;五是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相继召开的G20、APEC等会议,都对全球金融合作和防范风险提出很好的建议。

  中国的银行业在2016~2016年商机与风险并存,但商机大于风险。

  

            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同业的优势差距与对策

  编者按:

2016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展示了后危机时代国际银行业的最新发展与整体格局。

在目前国内外银行业发展形势下,尤其是部分欧洲银行在全球金融运行背景和自身主权债务危机冲击下经营困难,甚至被拆分背景下,全面、深刻认识和剖析我国银行业与国际同业间优劣之势,对我国银行业有效应对复杂局势、推进稳健发展意义重大。

《银行家》在上期刊发《2016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透视》一文基础上,将主要侧重点转移到我国银行业与国际同业间的优劣势对比,选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就此次全球银行排行的分析报告,以此为切入,为国内银行业正视差距、调整奋进提供参考。

  

  2016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显示,国际银行业总体业绩继续复苏,资产与资本总额都再创历史新高,税前盈利接近危机前最高水平。

然而,这种复苏是不均衡的,总体乐观背后的结构性特征,依然揭示着国际银行业发展之间的差异。

特别地,中国银行业虽然表面风光,但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同业相比差距明显。

要实现银行业的真正崛起,中国银行业机构与监管部门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全球银行业:

盈利持续复苏,但结构不均衡

  全球1000家大银行在2016财年的税前利润大幅增长77%,达7090亿美元;总资产增长%,达万亿美元,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万亿美元大关;一级资本增长%,至54340亿美元,续创历史新高。

  总体来看,1000家大银行税前利润复苏较快,较金融危机中最严重的一年大幅提高,较危机前最高水平仅有%的差距。

而且,一级资本增幅比总资产增幅更快,两者比例上升到%的历史最高水平,经营的稳健性更强。

但是,复苏结构展现出较大的不均衡。

主要是新兴市场地区银行业的快速增长以及货币汇率之间的变化,在一定程度掩盖了发达国家银行业复苏依旧低迷的现状。

  美国和日本银行业的复苏相对较好,但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美国176家上榜银行的税前利润为1144亿美元,而在xx年鼎盛状态时高达1887亿美元,差距依旧明显。

日本102家上榜银行税前利润为432亿美元,接近xx年最高时的550亿美元,但事实上,扣除汇率因素,日本银行业复苏并不乐观。

英国《银行家》杂志排名的比较方法是以年末汇率折算为美元,而2016财年末日元对美元汇率比xx财年末升值了%。

以日元计,日本银行业上榜银行利润水平仅为xx年的%。

  欧洲银行业表现最为暗淡,特别是西欧银行机构经营较差。

西欧243家上榜银行税前利润为1744亿美元,而在xx年曾达到3748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复苏进度尚未达到一半。

xx~2016年,德国、英国和意大利上榜银行的盈利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的占比分别减半至%、%和2%,资产占比也大幅下降,资产回报比率在全球最差。

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频繁爆发,一些银行继续亏损,拖累了欧洲银行业的总体业绩。

2016年入选1000家大银行总资产降幅最大的10个国家中,有9个是欧盟国家;全球亏损最严重的25家银行中有11家来自欧盟;全球最大25家银行中,除了业务较多集中在亚太地区的汇丰银行之外,其余来自欧洲的银行机构皆排名下滑。

当然,2016年英镑和欧元兑美元分别贬值%和%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亚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少数发达国家银行业稳定增长,特别是中国银行业自危机以来在全球银行业表现一枝独秀,且汇率升值较快,整体上推动了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快速复苏。

例如,2016年亚太地区243家上榜银行税前利润为3268亿美元;而在xx年,上榜银行数量仅为174家,税前利润仅为944亿美元。

加拿大2016年10家上榜银行利润为297亿美元,比xx年10家上榜银行的230亿美元增长了30%。

澳大利亚2016年10家上榜银行利润为286亿美元,比xx年10家上榜银行的198亿美元增长了44%;巴西2016年12家上榜银行利润为353亿美元,比xx年13家上榜银行的135亿美元增长了161%。

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中国银行业:

地位续升,总体优势明显

  2016年,中国银行业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榜上的数量、一级资本、净利润和总资产均继续快速增长,全球地位继续提升。

同时,在银行业贷存比、资产回报率、银行市值、资本充足率等方面,也具有很明显的优势。

  第一,进入1000家大银行数量快速增加。

1979年后,我国四大专业银行陆续恢复和组建,由于信息披露原因,直到1986年才首次进入全球500大银行排行榜。

此后两年,中国银行是我国唯一一家进入该榜单的银行。

1989年的首期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我国共有8家银行入选,直到1999年仍徘徊在8家以内。

  2000年开始,中国银行业上榜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股改以来增势迅猛。

由于受本次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且人民币对美元自xx年以来保持升值趋势,我国在2016年的上榜银行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01家,距离日本银行业102家的数量仅有一步之遥。

在1000家大银行排名历史中,日本银行业上榜数量始终仅次于美国,居于第二位。

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第二,进入1000家大银行资本实力明显增强。

银行资本的增加主要靠股本融资、盈利增加和并购重组等手段实现,股份制改造以前,盈利是我国银行业补充资本的主要手段;由于不良率高企,银行业亏损严重,因此财政资金承担了注资的重任。

2002年以来,银行业通过国家注资、引入战略投资者、IPO募股、再融资以及盈利增加等手段,资本实力迅速增强。

金融危机冲击导致美欧大银行损失惨重,在此背景下,我国银行业一级资本实力在1000家大银行榜中,于xx年超过德国、2016年超过英国、2016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银行业。

另外,我国上市银行由于稳健性、盈利能力、发展前景得到投资者认可,资本市值稳定。

目前,我国四大银行以一级资本实力、股票市值和税前利润规模均在全球前25名之列,利润和市值名列前茅。

  第三,进入1000家大银行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主要基于中国较为强劲的经济基本面、银行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改善、中间业务快速增长以及信贷投放的快速增长。

自xx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税前利润年均增速超过30%,在1000家大银行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特别是xx年,中国52家上榜银行以850亿美元的税前利润,占1000家大银行合计1151亿美元总利润的%。

2016年,在全球银行业盈利回升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84家上榜银行的税前利润继续增长到1018亿美元,占1000家银行总计税前利润的%;2016年,101家上榜银行利润增长到1498亿美元,占全球1000家银行的%。

尽管离美国银行业在xx年1000家大银行中创造的1887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尚有差距,但继续保持着xx年以来创下的第一盈利大国地位。

  第四,其他一些财务指标具有明显优势。

贷存比是反映银行融资来源与资金使用的重要指标。

一般而言,贷存比较低的银行有良好的流动性结构,在金融危机中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由于中国银行业的监管坚持了严格的贷存比限制,在xx年金融危机中融资来源稳定,丝毫未受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

以此衡量,在2016年1000家大银行中,中国是银行业贷存比最低的国家之一,101家上榜银行平均水平仅为%。

此外,中国银行业在1000家大银行中的税前利润资产回报率仅次于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表现良好;不良余额、不良率继续双降,资产质量具有明显优势,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资本充足率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问题:

经营结构单一,核心竞争力依然薄弱

  我国银行业在净息差、多元化经营、核心资本充足率、跨境发展与全球服务水平等方面,核心竞争力依然较为薄弱,制约着我国银行业的真正崛起,这也将是未来我国银行业大力提高与改进的主要方向。

本部分以我国大银行与国际大银行的主要财务指标进行比较,揭示其特征及原因。

  第一,定价能力不足,净息差水平较低。

比较可以发现,尽管过去三年里美欧发达国家大幅降息,但是其大型银行的净息差并未受到较大影响。

美洲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和巴黎银行等美欧大银行的净息差基本保持平稳,基本位于%~%之间,而中国五大银行的净息差水平位于2%~%区间。

唯有日本大银行的净息差在1%~%之间,低于中国银行业。

即使以一国银行业平均利差水平来看,中国也远低于美国,在全球处于中等水平。

根据IMF的统计数据,2001~xx年美国银行业净息差水平维持在%~%。

  普遍的观点认为,我国银行业是在利率市场化尚未放开环境下,靠丰厚的利差收入维系高盈利。

而实际上,我国银行业信贷业务的利差水平却是较低的,盈利的高增长主要来源于我国经济高增长背景下的信贷高增长,即“以量补价”。

形成这种反差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模式较为粗放,贷款风险定价能力较低。

中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主要依赖传统对公信贷业务,公司金融业务与个人金融业务净利息收入间的比例基本维持在2∶1的水平,且公司贷款主要投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定价水平一般都低于基准利率。

而国际同业普遍将零售业务作为其核心业务分部,议价能力强,对净利息收入的贡献较大。

以花旗银行为例,2016年花旗个人贷款在贷款总额中占比为70%,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在个人贷款中占比为55%,个人金融业务对净利息收入的贡献度达到43%。

在近年来美元大幅降息过程中,虽然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收益率均呈下降态势,但其息差基本稳定在3%左右。

同时,近五年花旗海外地区净息差始终高于美国地区,这主要与花旗银行近年来重点拓展亚太等新兴市场零售业务的发展战略相关。

  中国银行业的债券投资久期较短,投资收益率较低。

2016年,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债券投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和%,高于中国银行业105个基点左右。

尽管近年来美元等市场利率大幅下降,但似乎并未对其债券投资收益水平造成较为明显的不利影响。

债券投资久期较长,以及当年利率水平较高时期投资规模较大,是国际银行业收益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以花旗银行为例,债券投资主要为剩余年限在10年期以上的资产抵押债券,以及1~5年的美国国债。

同业经验表明,适度把握市场机会,在利率水平较高时期拉长债券投资久期,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收益率水平。

  中国银行业以存款为主导的融资来源,成本相对较高。

中国银行业最重要的融资来源是企事业单位及居民存款。

近年来,由于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中国居民“存款搬家”现象时有发生,存款理财化趋势明显,商业银行存款成本明显上升。

此外,我国银行业贷存比监管较为严格,随着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揽存业务普遍出现直接或间接的加点现象,这也提高了存款成本。

相比较而言,美欧银行业一方面由于基准利率较低,银行存款成本和从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相应较低;另一方面,美欧银行来自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批发融资占有较大比重,而这类融资成本通常相对较低。

  第二,综合经营能力不足,手续费与佣金收入、净交易收入水平较低。

尽管最近几年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国际同业相比,中国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依旧较低,营业收入来源单一,多元化经营的能力依然不足,对利润的贡献度较小。

2016年,全球前25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高盛银行和摩根士丹利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分别为%和%。

中国四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中国银行为四大银行中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的银行,也仅为%,与国际同业差距明显。

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净交易收入排名的前25大银行中,没有一家来自中国的银行。

  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能力不足,非利息收入以手续费收入为主,且与资产业务发展紧密相关,主要包括代理业务、信用承诺、银行卡、结算与清算等,而保险、基金、第三方存管等新兴中间业务的贡献较小。

其二,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尚有差距,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业务上收入较少。

而国际同业的资本市场业务对税前利润的贡献一般在1/3以上。

以汇丰银行为例,2016年资本市场业务对税前利润的贡献度达到50%,业务涉及资本市场服务、投资银行、投资管理及资本投资等四大领域,其中,资本市场服务收入占集团非利息收入的46%,主要包括外汇交易、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产品及货币市场工具、贵金属及期货、股票服务、分销资本市场工具、证券服务等业务。

  第三,全球化发展能力不足,境外业务收入占比低。

境外业务贡献占比是衡量国际大银行全球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金融机构大规模“走出去”抢占国际市场,控制国际资金,即便本国经济容量较小,银行实力也会显著提升。

根据本文从彭博数据库整理的资料,在2016年全球80家大银行中,美洲地区银行在境外业务的占比为%,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欧洲各国银行在境外业务的占比为%,该比例为全球最高;亚太地区银行在境外业务占比最低,平均仅为%。

我国银行业11家样本银行境外业务占比仅为5%。

实际上,如果将香港等地视为主权国内业务的话,这个比例更低。

作为我国最具全球化的大银行,中国银行2016年来自我国内地业务的利润对税前利润贡献度最大,比重占80%,港澳台地区贡献比重约为17%,其他海外地区的贡献度仅为3%。

  与我国银行业情况相反,国际同业的跨境发展较为成熟,各地区的利润贡献较为均衡。

2016年,汇丰银行来自亚洲和欧洲地区的利润分别占利润总额的61%和23%,其他地区利润贡献约占16%。

花旗集团各地区利润贡献更为均衡,亚洲、北美、拉美和其他地区的利润贡献基本在20%~30%之间。

  第四,资本消耗严重,资本充足率不及国际领先同业。

近年来,通过股改上市和再融资等渠道,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提升较快,资本充足率持续提高。

但是,自2016年银行业信贷规模大幅扩张以来,各大银行资本消耗较为严重。

资本充足率出现下降,资本补充的压力逐步上升。

这表明,中国银行业走粗放式扩张、资本消耗式发展的信贷增长模式,对未来的发展后劲、可持续增长是较为不利的。

  与国际同业相比,中国银行业的核心资本规模处于中等水平,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总资本充足率在国际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

美国银行、花旗银行等国际同业在危机后都加大了资本补充力度,进行了一定数量的配股,核心资本水平普遍较高。

例如,截至2016年末,中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为%,比2016年提高了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为%,比上年末提高个百分点。

但国际同业核心资本充足率普遍在11%以上,总资本充足率均在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