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县域经济报word版本 12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391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大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县域经济报word版本 1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对大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县域经济报word版本 1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对大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县域经济报word版本 1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对大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县域经济报word版本 1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对大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县域经济报word版本 1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大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县域经济报word版本 12页.docx

《对大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县域经济报word版本 1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大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县域经济报word版本 12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大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县域经济报word版本 12页.docx

对大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县域经济报word版本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对大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县域经济报

篇一:

对大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11

对大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

周章龙文章来源:

中国县域经济报(第40期总第939期)

近年来,贵州省大方县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改革,在扶贫开发工作实践中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农村劳动力培训等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贫困群众收入显著增加,贫困人口持续减少,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扶贫整村推进深入开展,产业化扶贫扎实推进,闯出一条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基本情况

大方县属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革命老区,属中山地貌类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辖33个乡镇(办事处),300个行政村(其中:

新界定贫困村217个,非重点村83个,20个社区居委会)。

201X年末全县农业人口为110.4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5684元,贫困人口16.6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8.3%。

大方县紧紧扭住“减贫摘帽”和减少贫困人口这两个核心指标,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创新扶贫开发的机制、体制,扶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X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120.37亿元,比201X年增长52.54亿元,年均增长25.8%;财政总收入38.06亿元,比201X年增长26.26亿元,年均增长74.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8859元,比201X年增长4724元,年均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5684元,3年增长2364元,年均增长23.4%。

农业结构明显优化。

201X年粮食总产量24.5万吨,收购烟叶27.8万担,种植蔬菜49.65万亩(其中辣椒19.5万亩),茶叶2.5万亩,水果1.51万亩,中药材10.8万亩,实现畜牧总产值10.91亿元,流转土地6.8万亩。

猕猴桃示范园和辣椒产业园完成投资890万元和8100万元,申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新建专业合作社132家、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实现林业总产值9.1亿元。

乡村旅游示范点蓬勃发展,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21亿元。

3年来,共实现5个贫困乡镇的省级“减贫摘帽”。

产业发展不断增强。

3年来,共投入财政扶贫产业资金1.48亿元,其中:

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1550万元,核桃产业发展资金5489.7万元,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资金1400万元,乡村旅游发展资金200万元,蔬菜项目资金500万元。

扶贫开发改革的主要做法

加快“三化同步”,着力构造扶贫开发的“引擎”。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战略,加快“三化同步”进程。

把加速发展与加快转型结合起来,切实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化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加快推进与毕节同城化、与双山新区和七星关区一体化进程,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产城互动融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紧紧围绕全省十大扶贫产业,因地制宜抓大方中药材、蔬菜、茶叶、烟叶、马铃薯、草地生态畜牧业、优质核桃、精品果业、猕猴桃等优势特色产业。

突出“三项重点”,着力破除扶贫开发的“瓶颈”。

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以农田灌溉、交通运输、流域治理、土壤培肥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布局农村住宅、道路、供排水、供电、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

进农村通信、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卫生、教育等服务设施建设。

调整农村金融资金结构,拓宽农业融资渠道。

突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同步小康驻村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注重“三个结合”,着力锻造扶贫开发的“活塞”。

一是产业项目与农民意愿相结合。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贫困农户进行逐户梳理,剖析贫困原因,尊重贫困户意愿,规划适合贫困户发展的产业和项目。

二是“造血式”扶贫与“输血式”救济相结合。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1至2门适用技术,给予项目支撑,挖掘内在潜力,增强致富能力。

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将其纳入农村低保,对其进行“输血式”救济。

3年来共投入“三位一体”、产业化技能培训等项目资金927.1万元,完成各类培训10627人,共发放城乡低保五保金4.28亿元。

三是近期脱贫与长远致富相结合。

实施短期、中期、长期项目配套措施,以短养长,长短结合。

短期项目以畜禽养殖和脱毒马铃薯种植为主;中期以中药材种植和牛、羊养殖为主;长期以核桃、板栗、漆树等经济林木种植为主,使近期脱贫与长远致富一脉相承。

落实“三项措施”,着力优化扶贫开发的“助推器”。

“高位嫁接基层”措施。

继续完善县几大班子主要领导及县委常委挂任村(居)党组织“第一书记”的工作机制,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特”的总体要求,指导所挂任村(居)“量身”制定扶贫开发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农民增收致富等步伐。

“集团帮扶”措施。

通过集团帮扶机制,采取几个部门联合共帮一个乡(镇)或村的做法,整合人才、资金、项目等资源,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形成各占其岗、各司其职、各做其事、各计其功的帮扶局面。

201X年255个贫困村实现小康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共组建小康驻村工作队255个,工作队员1090名,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的目标。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措施。

根据村实际,从产业结构、政策项目等方面以村为单位进行规划,并将规划项目分解落实到贫困户,针对不同情况,将贫困户分类建档,做到基本情况清楚、帮扶措施具体、帮扶项目明确、帮扶责任落实。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客观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一是县级层面上资金整合、资源整合难度大,难以形成大扶贫的局面,项目实施效果不明显。

二是财政扶贫资金产业项目中基本没有产业配套设施建设资金,导致多数项目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是近年来财政扶贫资金项目投资标准与市场物价差异较大,项目农户难以承担项目实施过程中较大缺口资金,致使项目实施难度过大。

四是项目申报、审批程序繁冗,县级无审批权,致使多数项目错失最佳实施季节,导致随意调项、报账不及时的问题普遍存在。

五是扶贫部门实施项目过于繁杂,多数项目缺乏技术保障(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性较强的项目),扶贫部门难以对项目实施(特别后期管护)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撑。

六是扶贫攻坚的胜利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基础,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任务艰巨,资金项目多,县扶贫办干部职工编制严重不足,现有人员中近一半是编制外临时人员,工作缺乏连贯性和连续性。

对策建议。

进一步增强发展自信、跨越自信、小康自信。

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存在的问题,务必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

大力实施“六个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方略,改扶贫开发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针对穷片、穷乡、穷村、穷人的实际情况,举全县之力,推动新一轮扶贫

开发工作。

摸准穷根,分类扶持。

对贫困家庭档案卡中的农户,根据家庭等收入情况,再次认真进行识别,对于超过扶贫标准线的公布退出贫困农户名单。

在贫困家庭档案卡以外的因灾、因学、因病、因婚返贫的农户,按照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识别机制的规定,重新补录纳入贫困人口管理。

对贫困线以下无劳动力的,通过农村危改、合医、民政低保等纳入救济式管理,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农户。

根据年龄、文化、资源等情况,围绕基础设施和产业扶持,认真分户进行规划,基础设施围绕建设美丽乡村“6+2”行动计划,重在解决生存和居住环境,产业扶持实行长中短期项目并进,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着重解决农民增收致富问题。

整合资源,综合治理。

各职能部门要按照行业职能,整合资源,整合资金,各施其职,各计其功,形成大扶贫格局,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围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6+2”行动计划,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水、电、路、讯等为重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生产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特色产业为抓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三化”同步,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9+3”“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技能培训等形式,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致富能力,给予项目支撑,激发内在动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低保、五保、大病救助、助学贷款、助学工程、园梦行动等机制体制,使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达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扶贫成果。

创新机制,狠抓落实。

继续落实党政一把手是扶贫开发的第一责任人,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并制定对贫困乡(村)的扶贫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完善扶贫开发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切实开展干部驻村和“54321”的结对帮扶机制,农户不脱贫,不撤队伍,不换干部;继续探索“政银企农”模式,以蓝雁集团、北京华麟公司等为试点,采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达到企业盈利、农民增收、政府增税;积极探索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以奖代补方式,实现扶贫资金从“放水养鱼”向“见苗浇水”转变,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作者:

中共大方县委办公室周章龙)

篇二:

对贫困村扶贫帮扶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对贫困村扶贫帮扶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以xxx县xxx镇xxx村为例

根据《xxx市“挂包帮”活动联席会议关于组织全市机关党员干部开展“听民声、解民难、促民富”联村帮户活动的通知》〔201X〕34号和xxx市“挂包帮”活动联席会议《关于组织全市机关党员干部开展“听民声、解民难、促民富”联村帮户活动的通知》(南联〔201X〕1号)精神,近半年来,xxx市xxx局党组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在xxx县xxx镇xxx村积极开展“三民”活动,通过这几个月来的实地走访及问卷调查,与当地村干部和群众交心谈心,在摸清村情、吃透民情的基础上,村民对脱贫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要求也非常迫切,群众对扶贫帮扶工作是这样描述的:

“欠的是资金实力,少的是方法思路,缺的是信息技术,愁的是产品销路,急的是支撑项目,盼的是干部服务”,因此本文就如何开展扶贫帮扶工作谈些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商榷。

一、调查基本情况

1.村基本情况

xxx县xxx镇xxx村位于xxx县西南部,平均海拔384米,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属典型的川中丘陵区浅丘地貌,距xxx镇政府2.6公里,距县城20公里,进村道路为土路。

幅员面积2.1平方公里,全村共8个社,206户,862人,其中劳动力423人,外出务工人员达325人,常年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仅98人。

全村共有党员24名,特困

低保户53户,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

全村有耕地650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林地有850亩,其中退耕还林地100亩,主要以柏木为主。

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和农作物种植为主,201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500元。

2.贫困户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覆盖全部的低保特困户,共53户,144人,贫困人口占村总人口的16.7%。

其中特困户16户、低保户37户。

调查对象中文化程度有4户户主为文盲,有39户户主为小学,10户户主为初中;7—15岁适龄人口为7人,其中:

13—15岁的有3人,入学率为100%。

外出务工24人,其中:

省内6人,省外18人。

53户农户中子女就读小学有4户4人,子女就读初中的有5户5人,无子女就读高中、职业技术学校和读大学(含大专)的。

53户农户共有承包耕地126.4亩,其中:

水田68.1亩,旱地51.8亩,弃耕土地6.5亩,人均耕地面积0.88亩。

201X年53户农户共生产粮食27930公斤,其中:

玉米10230公斤,水稻17700公斤,人均生产粮食234.7公斤,有25户农户购买大米2570公斤。

201X年53户农户实现经济收入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