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简易方程教学案教师专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3885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五年级简易方程教学案教师专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简易方程教学案教师专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简易方程教学案教师专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简易方程教学案教师专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简易方程教学案教师专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五年级简易方程教学案教师专用.docx

《小学数学五年级简易方程教学案教师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五年级简易方程教学案教师专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五年级简易方程教学案教师专用.docx

小学数学五年级简易方程教学案教师专用

解方程

(一)

教学目标

1、能找出方程

的值。

(1)、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2)、利用加法算式的性质

(3)、利用天平的基本性质

2、了解方程的基本性质。

3、了解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4、会判断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教学重点

2、能找出方程

的值。

(1)、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2)、利用加法算式的性质

(3)、利用天平的基本性质

3、了解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4、会判断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复习铺垫

师:

(出示课件)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生:

(100+X)克

师:

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

(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

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

100+X=250(课件显示:

100+X=250)

师:

这个方程怎么解呢?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

(板书课题:

解方程)

[设计意图:

从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习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

2.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

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

(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

并说出理由。

生1:

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

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生3:

老师我也有办法,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

师:

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

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

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

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

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

100+X-100=250-100(课件显示:

100+X-100=250-100)

师:

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

X=150(课件显示:

X=150)

师:

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

我们表扬他。

师:

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

(课件显示X=150的下画线)指着方程100+X=250说:

“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

(课件显示:

方程的解)

师:

(课件显示:

方框)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

“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课件显示:

方框的左边的箭头与解方程。

师:

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

”,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

(课件显示:

解:

师:

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

都认识了吗?

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

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

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

“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

“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

“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

“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

(2)教学例1。

师:

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

会。

师:

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独立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

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师:

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

师:

(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

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

X+3=9(板书:

X+3=9)

师:

X+3=9这个方程怎么解?

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师:

球在天平不好摆,老师在天平上用方块来代替它。

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

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方块,使天平左边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

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

X+3-3=9-3(板书:

X+3-3=9-3)

师:

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

X=6(板书:

X=6)

师:

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

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

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

“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

这个方程会解。

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

验算。

师:

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

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

验算:

方程的左边=6+3=9

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

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

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的意图:

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

(3)练习

师:

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

(出示课件)

✧判断题

A.X=3是方程5X=15的解。

()

B.X=2是方程5X=15的解。

()

✧考考你的眼力,能否帮他找到错误所在呢?

X+1.2=4X+2.4=4.6

X+1.2-1.2=4-1.2=4.6-2.4

X=2.8=2.2

✧填空题

X+3.2=4.6

X+3.2○()=4.6○()

X=()

✧将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的左边一小题写在单行纸上。

[设计意图:

游戏练习形式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及时有效地巩固强化概念。

]

(4)小结:

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

(口述过程)

3.拓展延伸。

(1)解方程X一2=15(课件显示)

师:

看来,解加法方程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老师得提高一点难度,敢挑战吗?

生:

敢。

师:

谁愿意读读这个方程?

[学生都争着读这个方程,可激烈了]

师:

这是一个含有减法的方程,你能根据解加法方程的步骤,尝试完成。

(指名XXX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单行纸完成)

[学生试着解方程并进行口头验算]

(2)集体交流、评价、明确方法。

师:

XXX同学做对了吗?

生:

对。

师:

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加2?

生:

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2,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由板演XXX同学面向大家回答)

4.提炼升华

师:

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

(随着学生,课件显示全过程。

生:

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5.全课小结,评价深化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3、对老师的表现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

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1:

书本图

X+3=9验算:

X-2=15

解:

X+3-3=9-3方程左边=6+3=9解:

X-2+2=15+2

X=6方程右边=9X=17

方程左边=方程右边

解方程

(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利用方程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方法。

(1)、理解方法

(2)、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2、掌握方程的四个基本性质。

3、掌握方程验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利用方程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方法。

(1)、理解方法

(2)、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2.掌握方程的四个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利用方程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方法。

一、复习铺垫:

1、什么是方程?

等式与式子的区别。

说出几个方程.

2、说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3.医生门诊

a.a=2aa+a=ax=2xa×3×a=a4a

二、探究新课

1、学习课本例1

(1)复习天平平衡的道理1,

(2)出示例1图,让学生说题意,根据天平的道理列方程并解方程:

x+3=9

观察天平操图,让学生讨论:

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X”,保持天平平衡?

学生:

从两边拿走3个。

师:

就是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

X+3-3=9-3

问:

为什么要减3而不减去其它的数?

解方程的步骤:

x+3=9

X+3-3=9-3

X=6

让学生学会验算:

方程的左边=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3)让学生说说解方程注意的几点:

等号对齐、是等式不要写成递等式、要验算。

2、学习例2解方程3X=18

(1)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2。

(2)演示例题并用天平表示,让学生在操作中明白,这个方程是已知3个等于18。

问:

要求一个X等于多少?

怎样解决?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课本例2的填空并演算。

(3)交流自己的想法。

(4)强调应注意的几点。

(5)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以一个数,左右两边会相等吗?

学生讨论解决。

三.尝式

课本第59页“做一做”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书写格式及检验的过程是否符合规定,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5题、新学案。

教学反思:

 

解方程(三)

教学目标

1、掌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过程。

(1)、设置变量

(2)、寻找等量关系

(3)、列出方程

(4)、解方程(单位不用写)

2、学习如何写等量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过程。

(1)、设置变量

(2)、寻找等量关系

(3)、列出方程

(4)、解方程(单位不用写)

教学难点

学习如何写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看图用方程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

(图略)

2.李强原来的跳高成绩是1.05米,现在达到了1.12米,李强的跳高成绩提高了多少米?

二.探究新知

1.创设、学习例3(列方程解形如x±a=b的问题)

(1)结合现实情境。

让学生理解题意,并思考解题方法。

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

(板)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2)汇报交流,给出算术解法,但在用算术方法解答时实际已经把“今天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64米”转化成了“警戒水位比今天水位低0.64米”,就是所谓的逆思考。

(3)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未知数是参与运算的,所以第一步要把未知数设成一个“假设已知数”。

(4)第二步,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叙述方式,通过顺向思考列出数量关系。

由于是刚接触方程,列出文字性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

(5)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此时数量关系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作为“已知数”参与运算的),解方程和验算的过程在这儿不是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6)小结并板书“用程解加减计算的问题”

(7)尝试

做课本第61页“做一做”。

2.学习例4

创设情景,出示例4(列方程解形如ax=b或x÷a=b的问题)

(1)基本过程同例3,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列方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如把“半小时”写成“30分”,把“1.8千克”化成“1800克”。

(2)渗透环保教育。

(3)尝试

做课本练习十一第6、9、10、11题。

三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十一第8、11题。

2、指导丛书。

三.课堂总结

谈谈你的收获,存在的问题?

稍复杂的方程

(一)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方程解决ax-b=c型问题。

2、理解并掌握解ax-b=c型方程的方法。

3、熟练书写等量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用方程解决ax-b=c型问题。

2、理解并掌握解ax-b=c型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方程解决ax-b=c型问题。

2、理解并掌握解ax-b=c型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3的6倍是多少?

2、比3的6倍多4的数?

3、比3的6倍少4的数?

4、x个5是125,求x

5、公鸡x只,母鸡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用方程和线段图怎样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

6、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内容。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创始情景出示例1。

2、审题,理解题意。

识别哪些信息是解决“求黑色皮块数”

学生讨论分析白色皮鞋数与黑色皮鞋数之间的关系。

可以怎样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画出线段图)

3、提问:

哪个数量是未知的?

怎样设未知数X?

4、问:

能列方程解答吗?

请大家自己列方程解答,然后小组相互交流,讨论方程是怎样列出来的,并且说说检验的过程。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解题过程,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5、让每个学生想一想,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让学生列在书上)

可以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这两个方程所表示的数量间相等关系,再说一说哪一种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容易思考,便于列出方程。

引导总结:

裂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⑴弄请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⑵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⑶解方程

⑷检验、写答案。

一、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1、2题。

2、新学案。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存在的问题。

 

稍复杂的方程

(二)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方程解决ax+bc=d型问题。

2、理解并掌握解ax+bc=d型方程的方法。

3、掌握用方程解决a(x+b)=c型问题。

4、理解并掌握解a(x+b)=c型方程的方法。

5、进一步熟练书写等量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用方程解决ax+bc=d型问题。

2、理解并掌握解ax+bc=d型方程的方法。

3、掌握用方程解决a(x+b)=c型问题。

4、理解并掌握解a(x+b)=c型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方程解决ax+bc=d型问题。

2、理解并掌握解ax+bc=d型方程的方法。

3、掌握用方程解决a(x+b)=c型问题。

4、理解并掌握解a(x+b)=c型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解方程

x+4×3=364x+32=98

2、妈妈买了2千克的苹果和3千克的梨,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全班汇报交流,说数量关系。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2.4×2+2.8×3=13.2(元)

改题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把复习题该为:

妈妈买了2千克的苹果和3千克的梨,共付了13.2元钱,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引导学生观察前后两题的数量关系没变,只是已知数和未知数交换了位置。

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并解答。

交流解答的过程方法:

解:

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3=13.2

2、出示例题2

妈妈买了苹果和梨各2千克,共付了13.2元钱,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进而列出不同的方程。

第一种解法只是在例1的基础上多了一步,可自行解决。

解:

设苹果每千克x元。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2x+2.8×3=13.2

学生独立解出方程。

第二种解法的重点是要把小括号里的看成一个整体,可认为是2y=13.2和2.8+x=5.2的组合。

解:

设苹果每千克x元。

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总钱数

(2.8+x)×2=13.2

小组讨论如何解这个方程,再全班交流

(2.8+x)×2=13.2

(2.8+x)×2÷2=13.2÷2(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

2.8+x=5.2(独立解完这个方程)

x=

答:

3、尝试

完成练习十三第一题。

三巩固新知

1、完成课本第2、3题。

2.补充:

(25+x)×3=150让学生口头编出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二、课堂总结

稍复杂的方程(三)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方程解决x+ax=c型问题。

(1)、方程的设。

2、掌握解x+ax=c型方程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用方程解决x+ax=c型问题。

(1)、方程的设。

2、掌握解x+ax=c型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方程解决x+ax=c型问题。

(1)、方程的设。

2、掌握解x+ax=c型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填空。

(1)科技组的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3倍。

设女同学有X人,男同学有()人;设男同学有X人,女同学有()人。

(2)美术组的男同学人数比女同学多18人。

设女同学有X人,男同学有()人;设男同学有X人,女同学有()人。

比较两种设求知数的方法,选择哪个量设为X,另一个量就比较容易表示?

(3)书法组有女同学X人,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2.5倍。

男同学有()人,男女同学一共有()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人。

(4)2.5X+X=()X;2.5X-X=()X。

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口答

根据下面的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让学生提问题)

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列式:

二、教学例3。

1、引入例题。

出示例3的条件:

地球上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师:

现在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出例题

2、比较例题与还应地球表面积的复习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回答:

数量关系相同,条件与问题交换了位置。

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上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陆地面积×2.4

3、讨论:

有两个求知数,怎么办?

(1)怎样设求知数?

(2)怎样列方程?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4、交流各种解法。

引导学生从便于思考、便于解方程两方面进行比较。

5、重点讨论下列解法。

解:

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

(设海洋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可以吗?

哪个更方便?

那么海洋面积为2.4X亿平方千米。

(为是用了哪个条件?

X+2.4X=5.1(这是用了哪个条件?

(1+2.4)X=5.1(这是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让学生自己把方程解完,得X=1.5。

提问:

另一个求知数怎样求?

根据是什么?

5.1-1.5=3.6(利用和的关系)

2.4X=1.5×2.4=3.6(利用倍数的关系)

6、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提问:

除了代入方程检验之外,还可以怎样验算?

验算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的和是否等于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1.5+3.6=5.1

验算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倍数关系是否等于2.4

3.6÷5.1=2.4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列方程(单位:

棵)。

同桌互相口头说出方程。

桃树:

桃树:

杏树:

杏树:

桃树:

杏树:

2、课本练习十三第4、6、7题。

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核对。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根据学生回答,揭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

这类题是已知怎样的两个条件?

要求几个未知数?

列方程时根据哪个条件设未知数?

两个求知数怎么办?

两个已知条件怎么用?

怎样验算?

(1)有两个未知数,但是两个未知数之间存在和差关系或倍数关系,因此其中一个未知数可以用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来表示。

(2)重点是设谁是x,一般为了解方程方便,设倍数关系中的单位量为x。

当然,也可任意设,只是解答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时,可能有学生设海洋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列出的方程是x+x÷2.4=5.1,只是解方程的方法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教师适当引导即可。

(3)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一个乘法分配律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过程。

(4)求海洋面积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用不同的方法求(地球总面积-陆地面积、陆地面积的2.4倍)。

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求两个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能正确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和检验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