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结构与产业竞争文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3368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日贸易结构与产业竞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日贸易结构与产业竞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日贸易结构与产业竞争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日贸易结构与产业竞争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日贸易结构与产业竞争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日贸易结构与产业竞争文档.docx

《中日贸易结构与产业竞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贸易结构与产业竞争文档.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日贸易结构与产业竞争文档.docx

中日贸易结构与产业竞争文档

中日贸易结构与产业竞争

内容提要: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中日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日之间的产业内分工日益深化,两国的贸易结构和产业竞争力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中日在经济发展水平、贸易结构、市场开放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且中国的部分产业还处于相对劣势,在对日竞争中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

今后,随着贸易自由化和中日产业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在扩大市场开放的同时。

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标准。

从而提升中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总体竞争力不断提高,标有“中国制造”字样的产品已遍布世界各地。

与此同时,中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对日出口的部分产品越来越显示出竞争优势。

但是,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日本相比,在高精尖产品的竞争上仍存在明显差距。

本文主要运用一些数据和指标,分析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各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市场开放状况,通过中日主要产业的竞争力比较,探讨市场进一步开放后中国产业在对日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

1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及产业分工状况

自1999年以来,中日贸易额已连续九年创历史最高纪录。

2007年,中日贸易额比上年增长了13.9%,创下2360.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9%,仅次于中国同欧盟(16.4%)和美国(13.9%)的贸易额。

其中,对日出口在中国出口中所占比重为8.4%,日本是中国的第四大出口地;对日进口在中国进口中所占比重为14.0%,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进口地,中国对日贸易逆差为318.8亿美元。

中国对日出口商品以机械、工业用原材料、纺织品、食品为主。

以2007年为例(参见表1),在中国对日出口中,一般机械和电子机械产品占33.4%,工业用原材料占18.4%,纺织品占16.1%,粮食类消费品占6.2%。

如果从主要国家和地区对日出口各类商品的市场份额来看,中国的情况是:

粮食类消费品占15.5%,低于美国,但明显高于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四国;一般机械和电子机械产品分别超过四分之一,运输机器占12.0%,低于欧美;纺织品占82.0%,处于绝对优势;各类耐用消费品大都占50%以上,只有汽车处于绝对劣势;工业用原材料占7.4%,其中,粗原料和矿物性原料在日本的市场份额明显低于东盟四国,化工类原料远低于欧盟和美国,金属类原料高于欧美和东盟四国,纤维类原料大大高于其他地区。

中国对日进口商品以机械机器和化学、金属等工业用原材料为主。

其中,机械机器类产品在中国对日进口中所占比重超过一半,化工、金属等工业用原材料占三分之一。

从贸易收支来看,中国的纺织品、粮食类消费品、家用电器等产品对日贸易处于顺差结构,而一般机械、电子机械、汽车以及化学、金属类原材料等产品对日贸易处于逆差结构。

从上述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中可见,电子机械和一般机械等机械类产品占交易商品的一半左右,这表明中日之间的产业内分工不断深化,中日贸易逐步从过去的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

如表2所示,2005年中国的对日产业内分工指数为31.5,比2002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与1995年相比则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

对日产业内分工指数上升,意味着中日两国间的互补性有所减弱,竞争性有所增强。

但是,如果从中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内分工指数变化来看,中日产业内分工水平尚落后于中国与东盟、韩国的产业内分工,也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因而在今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中日贸易仍将存在较大的互补性。

2中日主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考察一国产业的竞争力有很多角度。

本文主要立足于贸易,从中日主要产业的发展实态出发,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MS)、贸

易特化系数(TSC)、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等指标,分析和比较中日主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

(一)MS

MS是指某类商品出口在世界同类商品出口中所占的比率,是衡量某类商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主要产业商品的MS均不断上升。

相比之下,日本主要产业商品的MS则普遍下降。

如表3显示,2006年,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MS分别为22.3%和30.6%,日本这两项合计为3.2%,而且在2005年的世界化

纤产品生产量中,中国占44.8%,日本仅占2.9%。

办公通讯设备的MS接近20%,已超过日本;农产品的MS为3.4%,远高于农产品依靠进口的日本。

但是,汽车的MS仅为1.4%,与日本

的13.7%相比,相差悬殊;钢铁产品、化学品和商业服务业的MS分别为8.7%、3.6%和3.3%,均低于日本。

(二)TSC

TSC主要反映某类商品的出口竞争力状况,其计算公式为TSCij=(xij-Mij)/(xij+Mij),xij和Mij分别表示i国j产业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当某类商品的TSO0时,说明该类

商品的出口具有比较优势,而且数值越接近1,该类商品的竞争力越强;反之,当TSGC0时,说明该类商品的出口处于比较劣势,数值越接近-1,该类商品的竞争力越弱。

从表4中可见,中国服装产品的TSC大于0.9,远高于日本,贸易竞争力较强;纺织品的TSC近年来呈增大趋势,已超过日本,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办公通讯设备的TSC已改变了负值状态,逐步具有竞争力并有赶超日本之势;农产品的TSC为负值,在世界

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但与日本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汽车的TSC逐年增大,但与日本相比几乎没有竞争力;钢铁产品在国

际市场逐步具有竞争力,化学品缺乏竞争力,二者与日本相比总体处于相对劣势。

(三)RCA

RCA是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其公式为:

RCAij=(Xij/Xij)/(Xwj/Xwt),xij表示i国j产业商品的出口额;xit表示i国所有商品的总出口额;Xwj表示世界j产业商品的出口额;Xwt表示世界所有商品的总出口额。

RCA可以反

映一国某类商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形成的实际结果。

一般认为,当某类商品的RCA>2.5时,表示该类商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1.25VRCA:

2.25时,表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0.8VRCAV1.25时,表示具有中等竞争力;当RCAV0.8时,

表示竞争力较弱。

依据此,可以作出如下判断:

中国的服装纺织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办公通讯设备已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的RCA虽然呈下降之势,但与日本相比总体处于相对优势;钢铁产品开始形成竞争力;化学品的竞争力较弱;汽车的竞争力与日本相差悬殊(参见表5)。

需要指出的是:

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较高,2001年以来一直在50%以上,2007年达到57.7%。

这些企业出口商品的核心技术通常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中国从中获取的只是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费。

所以,上述指标多少含有夸大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成分。

3中日两国的市场开放状况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开放程度。

随着经济国际化、区域化的快速发展,各国家和地区纷纷降低贸易壁垒,日益开放市场,积极发展对外经贸关系。

自2001年底人世以来,中国不断削减关税,总体关税水平已从2001年的15.3%降至2007年的9.8%。

但是,这一关税水平仍明显高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非农产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比欧盟和美国分别高5.1个和5.7个百分点,比日本高6.2个百分点,甚至比韩国也高出2.4个百分点。

而日本除皮革鞋类外,各类非农产品的关税都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机械设备产品的平均关税几乎为零,木材和纸浆、矿物金属、化学等产品的平均关税都在3%以下,纺织品和服装的平均关税虽然在5%以上,但低于欧美韩和中国的关税水平。

农产品一直是日本、韩国等国保护的重点领域,韩国农产品的平均关税高达47.8%,日本为24.3%,分别比中国高出32个和近10个百分点,更远远高于美国。

当然,日本并非对所有农产品都征收高额关税,而主要是针对大米等谷类、糖类、奶制品等征收高关税,像棉花、蔬菜水果、饮料烟草、一些鱼类产品的关税则低于中国(参见表6)。

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不断降低关税,非关税壁垒越来越成为阻碍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因素。

非关税壁垒一般包括贸易权、流通权、进口许可、进口配额、标准认证、卫生检疫、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有的学者将这些内容进行量化后得出非关税壁垒指数。

如果将中日两国2005年的非关税壁垒指数进行比较,中国的非关税壁垒指数低于日本,尤其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日本在机械、商业运输、化学等领域采取的主要非关税壁垒措施。

4中国主要产业在对日竞争中面临的挑战综上所述,中日两国产业在进出口商品结构、国际竞争力、市场开放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国某些产业还处于比较劣势,在对日竞争中面临着挑战。

而且,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以及中日产业内分工的深化,今后这种挑战将更多地体现在某些产业的特定品种上。

(一)农业

与美国、加拿大等世界农业大国相比,中国的农业处于竞争劣势。

但是,若与世界农产品进口大国日本相比,中国的农业又总体处于相对优势。

由于日本长期以来对本国农业实施保护措施,对一些农产品进口征收较高关税,中国对日出口农产品受到限制。

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近年来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有所松动,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将是今后日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间围绕农产品的贸易摩擦增多。

2006年5月,日本开始实施有关农产品的“肯定列表制度”,其中规定的农业化学品涉及中国对日出口的大部分农产品,这对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形成新的壁垒。

所以,要扩大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不仅需要尽快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质量标准,扩大深加工产品出口,而且需要完善现行的食品安全制度和检疫标准等。

(二)纺织服装业

纺织服装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是中国典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

这一产业,从整体上看,中国比日本更有竞争力,尤其是低附加值、批量加工生产的化纤、棉、丝麻、服装等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近年来,由于中国不断下调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退税率以及日本国内需求疲软、对华进口加强非关税壁垒保护、纺织服装产品进口市场趋于多元化等原因,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对日出口有放缓之势。

与中国相比,日本更注重对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在技术含量高的人造纤维、针织品、面料等方面具有优势,对华出口高档纺织服装产品存在增长潜力。

另外,在日本市场上,中国要面对其他供应国的竞争,如日本已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墨西哥等分别签署了经济伙伴协定,其中就包括削减纺织品关税内容,这些国家对日出口的丝绸、衬衫等产品对中国同类产品必将形成竞争。

因此,中国要进一步扩大纺织服装产品的对日出口,需要改变生产结构,提高纺织技术水平,在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上下工夫,并主动应对不断增多的技术壁垒。

(三)电机产业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电机产品加工基地和出口大国。

2006年,中国的计算机、视盘播放机、数码相机、手机等产品的产量,均超过或接近世界产量的一半。

在中国的对日贸易中,电机产品所占比重最大,而且出口竞争力不断提高,如洗衣机、空调、计算机及零配件等产品已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作为中国的基础性产

业,电机产业将具有一定的成长潜力

但是,由于电机产业具有更新速度快、竞争激烈的特点,中国不仅要面对来自日本国内产业的竞争,如日本在高端的数字式集成电路、电子计算器、影像器械、电子管半导体、液晶屏以及工作机械、建筑机械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还要面对来自韩国、中国台湾、美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竞争。

因此,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产品技术含量,是中国电机产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四)汽车产业

随着中国汽车产量的迅速增加,在2005年的世界汽车产量中,中国所占比重已上升到8.6%。

尽管如此,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较弱,生产集中度较低,主要汽车厂商的国际市场份额还不到1%,而且对外资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技术和品牌,自有产品中除中型货车外基本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在中日汽车贸易中,中国处于逆差,尤其整车贸易逆差十分突出,而日本的汽车及其零配件出口竞争力较强。

如果中国对日进一步开放汽车市场,将会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冲击,也会加剧日本在中国市场上与德国、美国、韩国和法国的竞争。

结果很可能是,在华投资的欧美汽车厂商增加从日本的零部件进口,从日本的进口部分取代从欧美的进口,中国对日汽车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因此,加快汽车业重组,培育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树立自己的品牌,是中国汽车产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五)钢铁产业

中国是世界钢铁生产大国,但生产集中度偏低,且70%以上是钢棒、线材、螺纹钢、普通中板、焊管等低附加值产品,在冷热轧板材、电镀板、不锈钢、石油管等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供给上存在缺口。

而且,近几年,中国还对日增加了薄钢板、型材钢、不锈钢、镀锌板材等产品的进口,对日钢铁贸易逆差扩大。

自2007年4月以来,中国开始逐步降低和取消一些低端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征出口关税,以控制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的生产,这将影响中国传统优势产品的对日出口。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房地产、汽车、家电、机械等行业的繁荣,带动了对钢铁的需求,只要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预计对日进口高端产品仍将具有潜力。

目前,中国钢铁业的当务之急是,减少对低端产品的投资和生产,优化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降低投资风险和成本,引进技术和资金,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规模效益。

(六)化学产业

与日本相比,中国的化学产业尤其是有机化学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中国对日出口主要是包装用和家庭用塑料等无机化学制品,而日本却是中国化学品的主要进口地之一,中国对日化学品贸易为逆差结构。

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中国政府鼓励外资进入合成材料、精细化工产品、工程塑料及环保材料等领域,中国在这些产品的供给上存在较大缺口。

伴随中日间能源环保领域合作的展开和深化,预计日本企业对华环保材料等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将会增加。

改变中国化学产业的劣势地位,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七)商业服务业

随着货物贸易规模的扩大、跨境人员流动的增加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的运输、旅游等服务贸易迅速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海运大国和亚洲新崛起的旅游客源国。

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的服务业水平偏低,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结构。

一般而言,商业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在发达国家。

日本的服务业虽然比美英德等发达国家落后,但与中国相比,总体处于优势。

随着日本对华制造业投资日趋成熟,对华投资产业结构也在调整,加之中国不断放宽服务业外资政策,日本对华投资已呈现出从制造业向金融、租赁、流通等服务业转移的倾向。

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将是今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一个趋势,这将有利于日本企业进人资本和技术知识密集型的金融等领域,也将加剧中国的服务业竞争,进而带动通讯、信息、咨询及广告宣传等服务贸易的增长。

当然,中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传统服务业也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总之,随着世界经济自由化发展,中国市场将会进一步开放,中国产业将会面对来自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的竞争和挑战,特别是那些处于劣势的产业将承受较大的压力和冲击。

但是,从长期来看,会促使这些产业调整生产结构,提高研发创新能力,

但这

从而提升中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