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2397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夹竹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夹竹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夹竹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夹竹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夹竹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夹竹桃.docx

《夹竹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夹竹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夹竹桃.docx

夹竹桃

夹竹桃(陆红兵)夹竹桃有毒,如果用来害人,它就是“恶”,被用于恶;如果用于治病,它就是“善”。

夹竹桃的毒在中医治疗中很有用。

很多有毒的植物,比如大枫子,都是良药。

所以,夹竹桃既美丽又有用。

 今天向实验中学老师开课,预设略作调整。

最后孩子看完短片后谈谈“夹竹桃和季羡林先生有着怎样的相似”,学生们主要说了两个方面:

一是季羡林先生荣辱不惊,强调自己是个“平凡的人”,这就像夹竹桃一样开放时总是“轻轻地一声不响”;二是季羡林先生著作等身,成果丰厚,即时步入耄耋之年仍然坚持研究,笔耕不辍,就像夹竹桃一样,花期很长,总是那样坚韧不拔。

孩子们在看短片时特别投入,也被这位“学界泰斗”深深地感动着。

谈感受时,表达真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品味、赏析语言文字,感受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以及给人带来的幻想,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3.透过文字,补充资料,感受学界泰斗季老的人格魅力和处事风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夹竹桃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进而感受大师的淡定、谦和、求真的品格。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初识季羡林,引入新课。

1.先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北京大学的真实故事:

有一年开学了,刚刚考入北大的新生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走进了北大的校园。

有一个新生背着沉重的行李累得气喘吁吁,只好把行李放在路边。

正巧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经过那儿,他很不好意思地坐上前去:

“老师傅,能帮我看会包吗?

”“老师傅”看了看他那照样子,爽快地答应了。

一个小时后,那位新生办完了入学手续匆匆地赶了回来,“老师傅”仍然很尽职地看守在行李旁。

后来,在开学典礼上,那位新生惊讶地发现:

帮他看包的那位“老师傅”也坐在主席台上。

他是谁呢?

当时北大的副校长季羡林先生。

(出示:

季羡林照片)今年,他已经是99岁高龄了。

2.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一篇根据他的原作改写的课文《夹竹桃》,并通过课文一起走近这位学识渊博的国学大师。

(板书课题)

3.这就是夹竹桃(出示图片)。

见过这种植物吗?

猜猜为什么取“夹竹桃”这个名字吗?

(叶像竹,花似桃)。

4.有首诗是这样来写夹竹桃的:

妾容如桃萼,郎心如竹枝。

桃花有时谢,竹枝无时衰。

(齐读,稍作解释。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课文脉络。

1.师范读课文。

2.交流:

季羡林对夹竹桃有着怎样的感情?

课文的哪一小节直接点明了?

(出示课文第一段)

3.指名读(强调“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板书),齐读。

4.补充:

一丝不苟是季老对自己写作的一贯要求。

他曾在散文集的自序中这样写道:

(出示)

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

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

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

——《季羡林散文集自序》

 

 

 

 

5.由此可以断定,季老的这段话是发自内心的,对夹竹桃的感情是真挚的。

(齐读第一段)

6.一读到这儿,我想你们一定会问——(引导学生提问:

是什么让夹竹桃成为季老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7.请同学们再轻声地读一遍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结束讨论)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8.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小节,既总结了全文,又照应了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

季羡林先生自己说出了几点原因?

(板书:

韧性  引起幻想)

9.课文正是重点地叙述了夹竹桃的韧性以及引发的幻想,分别是课文的哪几小节?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10.讨论交流。

课文哪几小节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第3、4小节)

课文哪儿写的是夹竹桃引起的我的联想。

(第5小节)

第2小节先简要地介绍了家中两盆夹竹桃。

三、学习课文,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1.我们先一起来感受一下季羡林笔下夹竹桃的“韧性”。

一提到“韧性”,你想到的是哪些词?

(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能屈能伸)

2.3、4小节中,哪一小节直接写了夹竹桃的韧性?

(指名读第4小节)让我们一句一句读,一句一句品。

A.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1)引读。

(2)能具体说说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你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比较: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开了一朵又一朵,永不停息。

(4)朗读指导。

B.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1)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夹竹桃的花期特别的——(引导学生说:

长),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

(2)那就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季老家的大院(指名读第3小节)。

(3)那里的花可真多呀!

有哪些?

(学生自由报:

)这真所谓“应有尽有”!

(出示)

迎春花  桃  花  海  棠  榆叶梅  丁  香 

凤仙花  石竹花  鸡冠花  五色梅  江西腊

夜来香  玉簪花、菊花

这些花长得怎样,请你从书中找出词语来概括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出示)

花团锦簇  满院生辉  五彩缤纷  美不胜收

熏透庭院  迎风怒放  花开花落  万紫千红

(4)是呀!

这些花儿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

(出示,引读)

春天——

迎春花、桃花、海棠、榆叶梅、丁香

花团锦簇

夏天——

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

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夜来香

熏透庭院

秋天——

玉簪花、菊花

迎风怒放

一年三季——

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5)而夹竹桃呢?

(出示句子,引读)

(6)是呀,夹竹桃安静从容地开、锲而不舍地开、始终如一地开……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

所以,季羡林老先生说,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就话其实就是说——(板书:

可贵)

(7)由此看来,课文第3小节虽然没有写夹竹桃,却有着重要的作用!

你体会到了吗?

(形成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4.齐读3、4自然段。

四、补充资料,感受季羡林生命的“韧性”。

1.因为夹竹桃的韧性,季羡林先生深深地爱上了夹竹桃。

其实,有人说季羡林是“夹竹桃知己”(宗璞),他也像夹竹桃一样生活着。

让我们一起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这位老人。

(播放短片)

2.读了课文,我们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看了刚才的短片,我们走近了季羡林这位大师。

(出示短片中重要资料)你觉得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吗?

(学生交流)

3.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季老的院子,一起感受了夹竹桃的“韧性”,也走近了这位“学界泰斗”。

让我们怀着对夹竹桃的赞美,对季羡林的敬佩再一起来读好课文的第4自然段。

季羡林为什么喜欢夹竹桃

——关于《夹竹桃》文本解读的思考

 

《夹竹桃》是苏教国标版第12册第19课,是根据季羡林老先生的同名散文改写而成。

原文《夹竹桃》是季羡林1962年写的,第2年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上。

在李铮编的《季羡林年谱》中,介绍了这篇散文的背景:

1959年,季羡林作为民间外交的使者,应邀参加缅甸研究会50周年研究大会。

所以散文的后半部分写缅甸的夹竹桃,写它的象征意义:

“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

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同胞般的友谊。

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逐渐隐入暮霭中,近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编者选入课本时将《夹竹桃》这部分内容全部删去,而保留了原文的主体部分——作者回忆家中的两盆夹竹桃。

课文一开头便写道: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刚读这样的开头并无什么诧异,因为一般人写文章都会这样——以几个“最”突出自己所写的对象。

然而,对待写作一向一丝不苟的季羡林在自己散文集的《自序》中这样写道:

“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

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

”可见,季老对夹竹桃的这份感情是真实的,是深厚的。

“那到底是什么让季老对这种很普通的花情有独钟呢?

”不禁引起了我的思索。

对照原文,细读课文,我略知一二。

首先,季羡林在原文中这样说:

“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可见,夹竹桃一直陪伴着季羡林长大。

从幼年、童年到少年,夹竹桃见证着季先生童年的成长历程,感情深厚自然不言而喻。

其次,在文章中他也表达得十分明确: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季老喜爱夹竹桃的韧性,喜爱夹竹桃引起他丰富而充满情趣的幻想。

再读季老的生平介绍、人生故事以及有关2006年评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宣传资料,我一次次被这位大师所震惊着,感动着,同时也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季老喜爱夹竹桃的深层缘由。

那“雪火相容”红白相间的夹竹桃不声不响,悄悄地,一声不响地开放,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季老不久正像夹竹桃那样朴实、坚韧地活着,难怪宗璞称他为“夹竹桃知己”。

季老曾说: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

”是呀,季老的一生并不平坦,出生贫寒,6岁投奔叔父,考入清华,赴德留学,然而“文革”十年,季羡林从拥护、迷惑到醒悟,从旁观逍遥到挨批斗,遭毒打,接受血的洗礼,最终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关进“牛棚”。

然而,面对人生的坎坷,他没有退缩,甚至笑称“这样的锻炼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

”这种被逼无奈的痛苦锻炼,正显示了季老坚韧不屈的意志和忍辱自强的精神。

更令人惊讶的是季老从“牛棚”出来后,被勒令看楼门,守电话,成为一个“不可接触者”。

然而,他想到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梵文写的《罗摩衍那》。

他就晚上把梵文译成汉文散文,写成小纸条装在口袋里,白天守楼时,脑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为有韵的诗。

280万字、8卷本的《罗摩衍那》就这样被翻译出来。

季老就像那夹竹桃一样安静从容地开、始终如一地开、锲而不舍地开、顽强不屈地开放,开放……

新的时代,季老卓绝的成就让其名声大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三大桂冠相继而来,季老以贯有的平和相待,并多次谢绝这样的称号。

就连2006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后,他依然对前去颁奖的央视剧组成员说:

“我有什么可以感动中国的?

我受之有愧!

” 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却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

他的性格平和、宽厚、朴实,总是穿着一身洗得发白了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上世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他喜爱动物花草,甚至“经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惹起万斛闲愁”。

真情、真实、平实、平淡是季羡林先生做人做事的原则。

正像夹竹桃那样无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他都是那样默默地展开最普通也是最娇艳的花朵。

再说“和谐”。

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提出“和谐”这一命题——“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

人与人要和谐相处。

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

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

“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凝练的表述。

夹竹桃“雪火相容”的景象也许正是自然“和谐”以及季老内心追求的一种“映射”吧!

由此看来,夹竹桃 “摇摇儿女花,挺挺君子操”(沈与求)的妙趣横生的景象和坚韧的品格正是季老的一种写照。

季老也兼具了竹的高风亮节与桃的“灼灼其华”。

也许这才是季老喜欢夹竹桃的真正原因。

课堂上,我要将这样的理解传递给我的学生们,引领他们感受夹竹桃充满情趣景象的同时,感受其中蕴含的人格魅力。

 

19、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能用"无……不……""无不……"造句。

3、体会夹竹桃韧性的特点,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

4、体会对比衬托的写法,感受季羡林先生语言的精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揭示课题——以旧知引路——感知夹竹桃的奇妙、有趣。

1.这节课,我们继续随着季羡林老先生走进他心中的夹竹桃。

齐读课题。

(出示夹竹桃的课件)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夹竹桃是?

(奇妙、有趣),我们重点体会了奇妙之所在,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夹竹桃的奇妙、有趣。

齐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的课件)

二、品读课文:

对比深究——品花期之长——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一)、细品"韧性"。

1、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去欣赏那一声不响、迎风吐艳的夹竹桃。

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第四节,默读、思考:

看看夹竹桃在怎样的开放?

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句反复地读上几遍,并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

生自读感悟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直奔重点,旗帜鲜明地让学生感悟课文的重点内容。

2、交流:

读书需要交流,有了思想的碰撞,我们才能把书中蕴含的味道读出来。

看看夹竹桃在怎样的开放?

【句子一】(出示此句的课件)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无不奉陪)

  无不奉陪就是所有的都陪。

陪过什么?

第几段写了它陪过那些花?

(板书:

花开三季)

   1)请三位女生分季节读,其他人一起数数有多少种?

就这些了吗?

   2)院子里的花还给你什么感觉?

3)作者写这些花,却只字不提夹竹桃,是为什么?

(衬托、烘云托月、形散而神不散)(出示春、夏、秋三季14种花的课件)

(教后反思:

教师对教材和教案要相当熟悉,在叙述文本时要不打一个折扣,在针对学生可变性很强的特点时,要清楚地记住教案中预设的各种情形的应对措施:

我本来在教案预设中,认为学生会先感悟“在和煦的春风里……无日不迎风吐艳”,但先喊的一位同学却是对“从春天一直……无不奉陪”感兴趣。

【句子二】(出示此句的课件)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1)无日不迎风吐艳,换个说法。

2)夹竹桃成长中都面临过哪些环境考验?

(和煦的春风、夏天的狂风、秋天的秋风;夏天的暴雨、夏天烈日的炙烤、秋天的秋霜)

3)请大家留意这个“迎”字,如果改为“背风”呢?

①如果改为“背风”就是在躲着了。

②迎风更能突出夹竹桃的坚强。

4)那用“逆风”不是更能突出坚强吗?

你看“逆风吐艳”,多勇敢啊。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看看它迎着什么风?

再想想“迎”这个动作。

①因为春风是和煦的,不需要抗争,不能用逆风。

②迎风有欢迎的意思,说明夹竹桃不管什么风,都是笑脸相迎,而不是把它们作为敌人,要与它们斗争。

5)此刻你看夹竹桃,迎风吐出得还仅仅是枝头鲜艳的花朵吗?

①它还吐出自己的韧性。

②它吐出的是一种精神

③它吐出的是自己顽强的生命力

④它吐出的还是一种笑对困难的豁达,就像天游峰的扫路人。

6)多么精彩的发言,多么真切的感受啊。

再读这句话,你的感受一定不一样了。

板书:

始终如一

(教后反思:

夹竹桃始终如一的开放,是较难体会的一段。

这里,我运用了知识迁移:

由“风”字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探讨一年三季都有哪些风。

在讲到夏天的风时,不忘结合六上学过的风速歌,点明只有十二级以上的风才能称为台风,使学生原本对生活中台风的认识进一步明晰。

随后,将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知识,迁移到夹竹桃成长经历中所要经历的考验中来,对风字的内涵进一步扩充,从而达到使文字更加具像,更加丰富的目的。

再来进行“迎风——背风”“迎风——逆风”两组词语的比较。

这里,学生对背风、逆风是有认知的,这种认知迁移到比较中后,学生才能顺利地体会出迎风中包含的不屈精神。

但是,逆风与迎风因为词义的相似,所以对比比较困难,此时我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将对“迎”的理解迁移到对比中来,突破了这个难点。

【句子三】(出示此句的课件)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为什么要一再强调它“悄悄地一声不响”?

(板书:

默默无闻)

留意这两个“又”字,还能看到它在怎样开?

朗读。

(板书:

接连不断)

(教后反思:

花开无声是一种自然现象。

我引导学生关注季先生“为何如此表述,且一再强调”,思考文字背后隐藏的思想。

学生通过与第三段当中的“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及院子里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场景进行对比,生成出了对夹竹桃默默无闻地开放的品质的赞美,进而又联系了对生活中默默无闻的人的赞美。

而这种生成,正是建立在对“默默无闻”这种品质的认知基础上,并通过迁移实现的。

【句子四】

 教师指板书(默默无闻、接连不断、始终如一、花开三季)所有这些,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韧性(学生齐读)

出示此句的课件:

对,这就是夹竹桃独有的韧性!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这一点的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1)这是一句反问句,反问句跟双重否定句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加强肯定的语气。

2)指导读好反问句

(教后反思:

此句是一个反问句,本来预设中是有的,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讲。

    

(二)、总结韧性

    1、我们再来回味这段文字,体会季先生为何对夹竹桃情有独钟。

    [引读]

     春天,院子里花团锦簇,而在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

     夏天院子满园生辉……,夹竹桃却在那里……;

  秋天院子里玉簪花、菊花迎风怒放……,夹竹桃却在那里……;

夹竹桃迎过和煦的春风,送过盛夏的暴雨,度过深秋的清冷,看不出……也看不出…

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而夹竹桃从……。

 这一点韧性……?

(教后反思:

我带领学生重新组合了教材,将第二、三小节教学内容进行了比较、合并,学生对文章的层次了然于胸。

通过对比,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夹竹桃的韧性这一教学重点。

真正做到了“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2、学到这里,你知道夹竹桃的韧性是什么吗?

3、你喜欢它这种韧性吗,那你一定可以读好这个句子。

齐读。

三、由物及人:

补充阅读——由花及人——感知季羡林的高尚的人品

1、王冕爱梅花“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爱石灰“要留清白在人间”,季羡林先生为何对夹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呢?

从他的经历或许能找到原因。

课前我们已经对作者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请大家再次迅速浏览老师发给你们作者资料,看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季羡林:

1911年出生,今年98岁。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他出身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困,是叔叔一手培养了他,20岁时他同时考上清华和北大,为了能出国深造,他选择了清华。

     24岁时出国到德国的哥廷根研究梵文,由于遇上战事,归国无路,这一留就是十年,在这十年中,由于战事引起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的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

但在此逆境中,季羡林先生坚持顽强积极地学习和生活,完成了博士学位。

     十年后,35岁的季羡林回到自己祖国母亲的怀抱,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从此他每天清晨四点就起床开始写作,古人曾用“闻鸡起舞”来形容学习勤奋的人,季羡林却是“鸡闻他起舞”。

45岁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

在出访缅甸回国后,写下了《夹竹桃》这篇文章。

     在他55岁时,文化大革命开始,受到严重的迫害,在牛棚里长时间劳动改造,即使这样,他仍然笑容依旧,没有轻易向生活低过头。

     67岁终于平反复出,担任北大副校长,后来又担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亚非学会会长等多项职务。

人们誉他为“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

     2003年,92岁的季羡林因病住进医院,但是他还是没有停止过学习读书,他把病房变成了书房。

五年的病榻生活,又著成了20多万字的《病榻杂记》。

在书中以谦虚口吻昭告天下,请大家把“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这三项桂冠从他头上摘去,他强调他跟许多人一样,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没什么大不了的。

     2006年,95岁的季羡林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面对主持人,面对透明闪光的奖杯,季羡林还是非常谦虚地说:

“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哪。

2、看完作者的人生经历,你们觉得作者还仅仅在赞扬夹竹桃吗?

(他似乎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要做像夹竹桃一样默默无闻,有韧性的人,他喜欢有这样的品格的人。

3、中国文学有个传统观念,就是——文如其人。

这样的夹竹桃,这样的韧性,从夹竹桃的身上,你看到了作者季羡林的什么品质。

(他像夹竹桃一样有韧性。

他是大学者,但他不炫耀自己,不张扬自己。

他今年97岁的,他的生命力像夹竹桃一样顽强我感到他很朴实。

我感到他就是一株夹竹桃。

4、对,这就是作者眼中的夹竹桃,这也就是我们眼中的季羡林。

2006年,95岁的季羡林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你们想听一听写给季老先生的颁奖词吗?

【颁奖辞】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5、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季羡林先生因这样的韧性,于是他爱上院子里的夹竹桃,同时也让我们爱上了像夹竹桃一样的他。

课文就学到这儿,老师希望从今天起季羡林先生也会成为你们生命历程中最值得留恋和最值得回忆的一个人!

  6、让我们再次回味课文,让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也在我们的心中留下烙印。

(背诵)

(教后反思:

此设计是拓展课程性资源。

我已经好多次教学过《夹竹桃》,但我总是从“夹竹桃”开始,到“夹竹桃”结束。

即使谈到作者季羡林先生,也只是告诉学生此文是季羡林先生的“文字”。

但是这一次因为要上教研课,我仔细的研究了文本后,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案——从作者“季羡林”开始,课尾再充分利用季羡林先生的生平资料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刻。

如此的“换一扇窗”,带给同学们的就不再是“默默无闻”的《夹竹桃》了。

如果说,以前的课例中,学生们感受到的是夹竹桃的“韧性”;那么在今天的课堂中,学生更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的“韧性”。

就如中国文学的传统观念所说,就是文如其人,因此今天的学生不仅认识了“夹竹桃”,更记住了“季羡林”这位一生“坚韧”的先生。

) 

7、我还想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课后小练笔:

  写一种花,突出你最喜欢的一方面。

夹竹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纵览全文、一点突破(学习课文第六小节)

  1、预习中我们已知道我爱上夹竹桃是因为: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

  2、出示: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指名读。

二、自读品味、读中感悟(学习夹竹桃的韧性)

  1、提到“韧性”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