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书P12615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2102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书P12615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国际贸易理论书P12615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国际贸易理论书P12615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国际贸易理论书P12615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国际贸易理论书P12615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书P126150.docx

《国际贸易理论书P12615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书P126150.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理论书P126150.docx

国际贸易理论书P126150

L=∑1=∑(α+βxi)

(2)

Lci=Xi(3)

等式

(1)表示的是企业i所需的要素(劳动)投入。

其中α是固定投入,xi是企业i的产出。

β是反应投入产出关系的系数。

等式

(1)表明企业具有规模经济。

给固定投入α和系数β不变,如果产出xi增加一倍的话,企业的劳动投入li是不需要增加一倍的。

等式

(2)表达的是要素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L是社会总劳动力或总人口,等于各个企业劳动需求li的总和。

等式(3)表示的是产品市场的均衡,其中ci是每人对产品i的消费,Lci代表的是产品i市场上的总需求,xi是产品i的总供给。

2.垄断竞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均衡

在给定规模经济和市场均衡的条件后,我们来看企业的生产决策。

根据克鲁格曼的假设,这些企业都是垄断竞争企业。

因此,每个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不是一条水平直线,而是一条斜率为负、向下倾斜的曲线。

换句话说,企业的价格不是给定的,而是企业产量的函数:

Pi(Xi)。

像所有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垄断竞争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其生产决策的原则也是在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的地方生产Xi。

与完全竞争企业不同的是,垄断竞争企业的边际收益不等于价格,而是Pi(1-1/ε),其中ε是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ε>0。

Ε是需求量c的函数。

在一般情况下,随着需求量的增加,价格弹性下降,即dε/dc<0.由于劳动是企业的唯一投入,给定劳动工资率为W,企业i的总成本为Wli=W(α+βXi),边际成本则是βW,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短期均衡条件则可写为:

Pi[1-1/ε(c)]=βW(4)

整理后,得:

Pi/W=βε(c)/ε(c)-1(5)

3.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

垄断竞争企业的龙一个特点是长期利润为零,即总收益(TR)等于总支出(TC)。

总收益等于价格乘以产量:

PiXi;总支出等于工资率乘以劳动投入:

Wli,而li=α+βXi。

根据这一长期均衡条件,我们可以得出:

PiXi=W(α+βXi)(6)

将等式(3)带入等式(6),并经整理后得:

Pi/W=α/Lci+β(7)

4.PP-ZZ模型

至此·克鲁格曼银据垄断竞争企业的特征,分别推导出两个等式:

在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下推导出来的等式(5)和在长期竞争下利润为零的原则下推导出来的等式(7)。

在这两个等式中.用工资单位衡量的产品价格(P/W)都是产品需求量(c)的函数。

为了研究垄断竞争企业产品的均衡价格与个人需求量(消费量)的关系,克鲁格曼创立了个PP-ZZ模型。

图5.10即为PP-ZZ模型图,其纵轴为P/W,横轴为c。

其中的PP曲线由等式(5)导出;ZZ曲线由等式(7)导出。

在等式(5)中.dβ/dc<0,P/W与c的关系是正相关的。

也就是说,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下,个人对产品的需求量越大.企业所能出售的产品价格就越高。

因此,PP曲线的斜率为正。

在等式(7)中,P/W与c的关系是负相关的,即个人对产品的需求量越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就越大,而产品的价格(在长期等于平均成本)就越低。

因此,ZZ曲线的斜率为负。

PP曲线和ZZ曲线的交点是每种产品的均衡价格和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需求)量。

由于Lci=Xi,所以我们又可由消费量求出每个企业的生产量x.。

在充分就业的假设下,企业数或产品种类等于总劳动除以企业的劳动投人,即:

n=L/α+βx(8)

n=1/(α/L+βc)(9)

5.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建立起PP-ZZ模型的分析框架之后,克鲁格曼引人了国际贸易。

假设存在另一个同类的经济,有相同的偏好、资源储备和技术,并有人口L*当双方开放自由贸易时,对本国的任何一种商品都意味着一个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消费人口扩由子技术是给定的,反映投入产出关系的系数P不会因为贸易而变化,所以在PP-ZZ模型中,PP曲线没有影响。

但是贸易使每种产品的清费人口增加了L*。

当双方开放自由贸易时,对本国的任何一种商品都意味着一个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消费人口。

由于技术是给定的,反映投人产出关系的系数a不会因为贸易而变化,所以在PP-ZZ模型中,PP曲线没有影响。

但是,贸易使每种产品的消费人口增加了L*,导致ZZ曲线下移或左移至z'z'。

在新的均衡点((Z'Z=PP)上,相对于工资的产品价格((P/W)和每个人对任何一种产品的消费量(c)都下降了(见图5.11)。

在长期均衡点上,产品价格的下降意味着产品平均成本的下降,也反映了每个企

业扩大生产(X1)后产生的规模经济。

虽然每个人对任何种产品的消费量下降了,但每种产品的消费人口却大大增加从而使整个产量提高。

从等式(9)又可以知道,消费人口L的增加(从L到L+L*)和每种商品消费量c的下降(从c*到c’)意味着产品种类的增加。

新的商品种类n’=N=1/[α/(L+L*)+βc’]比贸易前的n=1/(α/L+βc)多。

克鲁格曼从这一模型的分析中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首先,垄断竞争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扩大市场增加消费人口来扩大生产,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平均成本和产品价格。

其次,每个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消费量会有所减少,但消费品的种类则大大增加。

消费者通过产品种类的增加提高了福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的模型中,人们主要用社会无差异曲线和消费者/生产者剩余来的消费者福利,为衡量贸易所的提供了更多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克鲁格曼通过这一模型的分析指出了贸易的基础不一定是两国之间技术或要素察赋上的差异而造成的成本价格差异,扩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也是企业愿意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企业可以通过出口来降低成本获得短期利润。

当然,贸易前两国的市场规模不同造成的企业生产规模不同也会导致出现产品价格的差异,并成为贸易发生的原因。

不过,造成这种价格差异的原因不是各国技术和资源上的不同,而仅仅是规模上的区别。

克鲁格曼的这一理论令人信服地解释了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行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补充和发展了国际贸易的理论。

第三节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式的变动

对于行业内和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已经作了很好的解释,但怎样解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动和在一些产品中领先地位的变化呢?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RaymandVernon)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提出了“产品周期”(productcycle)的学说。

一、新产品的技术周期

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有几个阶段新沉:

新产品阶段、成熟

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在第一阶段,产品在技术上是新发明,除了发明国外,其他国家对这一项新技术知之不多;而且生产者对于新产品生产技术根据市场反应还在不断摸索和改进。

在这一阶段,发明国垄断该产品的生产,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

在第二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成熟的生产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

与此同时,国外的生产也已出现并增加,发明国的出口开始下降,一些产品进口国能够迅速地模仿掌握技术进而开始在本国生产该产品并出口到其他国家。

到了第三阶段,技术已不再是秘密,它已在世界范围内扩散。

许多技术都已包含在生产该商品的机器(如装配线)中了,任何国家只要购买了这些机器也就购买了技术,技术本身的重要性已经逐渐消失。

至此,新产品的技术也完成了其生命周期。

二、技术周期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在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即使各国仍然拥有原来的生产资源的储备比例,其生产和出口该商品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生产要素密集性的变动而转移。

在第一阶段,技术尚处于发明创新阶段,所需的主要资源是发达的科学知识和大量的研究经费,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只有少数科学研究发达的国家才具有这些资源,从而拥有新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

因此,新产品往往首先出现在少数发达工业国家。

当第二阶段技术成熟以后,大量生产成为主要目标。

这时所需的资源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技能。

产品从知识密集型变成技能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

资本和熟练工人充裕的国家开始拥有该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并逐渐取代发明国而成为主要的生产和出口国。

到了第三阶段,一方面,产品的技术已完成了其生命周期,生产技术己经被设计到机器或生产装配线中了,生产过程已经标准化,操作也变得简单了。

另一方面,生产该产品的机器本身也已成为标准化的产品而变得比较便宜。

因此,到了这一阶段,技术和资本也逐渐失去了重要性,而劳动力成本则成为决定产品是否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

此时,原来的发明国既丧失了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又缺乏生产要素配置上的比较优势,不得不开始进口,而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

第四节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商品价格的差异是产生贸易的主要原因。

至此,贸易理论都是从生产或供给方面来分析这种差异的由于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两方面决定的,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商品的相对价格会由于需求的不同而不同。

这一节我们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产生贸易的可能性。

一、决定需求的因素

在以前的分析中,我们都假定需求是给定的,而没有探讨过各国的需求有什么差别,以及这种差别是怎样决定的。

事实上.各国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是很不同的亚洲人喜欢吃大米,欧美人主要吃面包;中国人过年要放鞭炮,美国人过圣诞则要点彩灯,装饰圣诞树;俄国人一年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戴皮帽、穿大衣,越南人却整年一件无领衫。

因此,各国对大米、面包、鞭炮、圣诞树、皮帽子和无领衫的需求肯定不会相同,即在同样的价格下,各国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会很不同。

那么,造成各国对同一商品的不同需求的原因是什么呢?

决定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

1.实际需求。

所谓实际需求指的是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差别造成的不同需求。

越南人当然不会有对皮衣皮帽的需求,因为他们那里一年四季不冷;蒙古人大概不会需要很多船,因为他们那里基本上没有江河湖海。

而皮毛衣服对位于寒冷地区的国家来说,船对于沿海或有江河的国家来说,则是必不可少的商品。

2.喜爱偏好。

对商品的不同喜爱偏好主要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造成的。

中东大部分国家信奉伊斯兰教,当然没有对猪肉的需求,而猪肉是中国人的主要肉食之一;日本人爱吃生鱼片,别的国家大概不太会习惯那个味道。

欧美人过圣诞节要买圣诞树,而大部分中国人恐怕暂时还不会有这个需求,可见,各国消费费喜爱偏好的差异会造成对同一商品需求的不同.不过与实际需要不同,偏好改变的可能性优较大。

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偏好也会互相影响。

现实中,美国人喜欢吃中餐的越来越多;中国人穿西装的越来越普遍;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欧美化倾向则更加浓厚。

随着喜爱偏好的转移,对商品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3.收人水平。

实际上.各国对同一商品的需求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人水平不同。

中国人对汽车的需求量不如美国和日本,不是因为中国人不能开汽车,也不是中国人不爱开汽车,而是在目前中国的收人水平上许多人还买不起汽车。

同样,对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旅游度假、高档住宅等商品的需求,发达国家都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对粮食尤其是基本谷物的需求,发展中国家则相对比较高。

这种需求上的差别是由左攻入水平不同造成的。

二、需求的收入弹性和恩格尔法则

在分析以需求不同为基础的贸易之前,我们将进一步说明收人水平对需求的影响,这一关系在微观经济学中已有很多研究。

一般来说,当消费者的收人增加或减少时,其对具体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发生某些变动。

经济学家将价格不变时人们对收人变动所作出的需求反应称为“需求的收人弹性”,用需求变动的百分率与收人变动的百分率的比来衡量。

例如,商品A的需求收人弹性可以表示为:

η=商品变动的百分率/收入变动的百分率

如果人们的收人增加1/0,而对商品A需求量的增加大于I%,收人弹性即大于1;如果两者变动的百分比相同,收入弹性就等于1;收人弹性也可能小于1,甚至小于零。

如果收人弹性小于零,则表示收人增加时,消费者对商品A的需求量反而减少.

经济学家根据商品的需求收人弹性的值,即根据需求量对收人变动的反应程度将商品分为“奢侈品”(η>1),“必需品”(1>η>0)和“劣等品”(η<0),奢侈品主要包括大多数高级耐用消费品,如手机、汽车、旅游等。

一般来说,奢侈品在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对收人的反应比较敏感。

必需品包括大部分日常生活用品,其中食品是主要的必需品;劣等品则是一些不断被淘汰的低质消费品。

简易房屋、杂粮、粗布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奢侈品”、“必需品”和“劣等品”的具体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

有些曾经是奢侈品的商品,如照相机、手机,现在已经变成了必精品,有些曾是必需品的东西,如塑料凉鞋,现在变成了劣等品。

在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收人弹性做出估值之后,人们便可根据收入的差别来说明需求的不同,根据收入的增加情况来预测需求的变化。

在说明预测收入与需求变动的关系上,德国经济学家厄恩斯特·恩格尔(ErnstEngel)做出了重要贡献。

恩格尔支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人们花费在视频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少。

他的这一结论,已被许多事实证明,经济学中他的这一论断被称为“恩格尔法则”。

“恩格尔法则”在贸易理论中的意义不只局限于分析食品需求,我们可用这一法则来说明整个初级产品尤其是农产品需求的变动·当经济不断增一长·阳达收人水少不断提高的时候,各国对商品的需求会逐渐从农副产品转移到}一业消费品·这不仅说明了为什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需求模式,也说明了整个世界的贸易为什么会有从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以工业产品为主的变动。

三、需求偏好不同而产生的贸易

现在我们来考察由于需求差别而产生的贸易。

我们首先分析由于偏好不同而引起的贸易。

为了集中说明需求偏好方面的原因,我们假定各国在生产方面的能力是完全一致的,即同样的生产技术、同样的资源比例、同样的生产规模等。

因此,各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假设是相同的(见图5.12)

在图5.12中我们假设中国和美国在小麦和大米上有相同的生产能力(用同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但有不同的需求偏好。

中国人喜欢大米,美国人喜欢面食。

在奴方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中国人根据需求不得不多种大米,甚至不惜在不适合做水田的土地上种大米,生产和消费都在点A`上(70吨小麦和280吨大米)。

美国人不得不多种小麦,也可能把本来应该用来种大米的土地改种小麦,其生产和消费点在点Aa(270吨小麦和80吨大米)。

中国的大米机会成本和相对价格(用PA表示),而小麦的成本价格高。

两国大米和小麦市场价格的差异会立即引起商人对利润的兴趣,从而产生贸易的可能性。

如果贸易发生的话,美国会增加成本较低的大米生产并向中国出口以换取小麦;中国也不比认为地将旱地改种水稻,而将这些土地有效地用来多生产小麦,然后与美国换大米。

贸易和分工的结果是两国的生产都移向S点:

各自生产200吨大米和200吨小麦。

在新的国际市场价格下(P*)下,中国向美国出口100吨小麦,换回100吨大米;美国则进口100吨小麦,出口100吨大米。

C1CES和C1AES分别是两国的贸易三角。

在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的贸易三角相等。

两国新的消费点分别为C1C和C1A,通过分工和贸易,中美两国的小麦和大米的消费量都增加了,达到了超出自己生产能力的新水平。

四、收入变动产生的贸易

我们再来看收入变动引起需求变动下的贸易。

说明这一贸易模式的主要是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柏伦斯坦·林德(StaffanBurenstamLinder)。

林德假设一国的需求由其“代表性消费者”的需求倾向决定。

这一倾向会随着该国人均收人的提高逐渐转向奢侈品而造成社会需求的转移。

当人们收人提高,对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时,本国的工业品和奢侈品生产会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生产者不断地扩大生产,改进技术。

结果是产量增加的速度超过需求增长的速度,从而使该国有能力向别国出口。

对于该国出口的产品,只有与之收人相近的国家才会有需求因此.进口工业产品的主要国家也是收人较高的国家。

根据林德的理论,工业制成品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会随着收人的不断提高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与克鲁格曼不同,林德实际上是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说明当代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和同一工业行业的双向贸易的。

根据林德的理论,需求变动是引起生产变动和产生贸易的基础,收人变动又是引起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

收人增加的结果是使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在人均收人较高的国家之间得到较大发展。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均收人则有很大差别,因此,它们之间的需求也是不相同的,从而它们之闻实际发生贸易的机会也较低。

假设有A国和B国两个国家:

前者为发展中国家,后者为发达国家,假设他们之间可能存在汽车贸易的聚会,我们用图5.13和图5.14说明两国之间因部分汽车需求重合而产生的行业内贸易。

图5.13B表示的是A国的人均收入率与其所需的产品品种之间的关系,横轴是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吗,其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分别是Iamax与Iamin,也就是说,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分布区间由这两个值限定;纵轴为汽车产品的品种质量,汽车按质量高地可细分成许多品种,Qmax与Qmin表示A过所需求的汽车的最高质量与最低质量的品种——这是由最高和最低收入水平确定的。

上述分析对B国也适用。

图5.14表示由A国与B国之间因部分人均收人的相似所决定的两国汽车贸易机会。

由图5.14可知B国的最高与最低收人水平分别是Ibmax与Ibmin,由该收人水平所决定的B国对汽车品种需求介于Qbmax与Qbmin之间。

因此A国与B国的人均收人水平在Ibmin与Iamax之间重合,也就是A国的高收人阶层与B国的中低收人阶层的收人水平相似,因此也就决定了A国与B国对质量介于Qbmin与Qamax之间的汽车品种有相似的需求,同时,这也决定了它们会在这个汽车品种区间发生贸易。

附录:

对行业内贸易与发达国家间贸易的又一解释:

贸易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为了解释与预期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及政治性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方式,利用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种理论假说。

引力模型的最早引人,可追溯至凯瑞(Carey)1858年所著的《社会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万有引力原理解释社会现象。

自20世纪40年代始,地理学家、经济学家才大规模地在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方而引人引力模型在川际贸易问题研究上,丁伯根(Tinbergen,1962)为了说明在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世界里贸易流量的不对称现象,即大国的贸易量占其C'INP的比重小于小国的,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

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用类似的贸易引力模型说明部门内贸易的流最与流向的决定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贸易引力模型,我们首先写出牛顿万有引力公式:

(10)

在等式(10)中,Fij为物体i与j之间的引力,mi,mj是物体i与物体j各自的质量.dij为物体i与物体j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它可依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该公式表明,引力的大小与物体i与物体j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经济学家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及其基本思想,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贸易引力模型。

在这里,我们介绍丁伯根建立的贸易引力模型:

(11)

在等式(11)中,Xij是i国向j国的总出口;Yi与Yj分别为i国与j国的GNP,Dij为i国与j国之间的距离,K,e为常数,a,b为参数。

该公式表明,i国向j国出口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贸易引力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现代贸易中行业间贸易与行业内贸易的高度的地理集中现象。

本章小结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这些现象用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都无法解释。

2.当代贸易理论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来解释资源储备相似的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产品之间的双向贾易。

这种双向贸易的基础是由企业生产规模不同而产生的成本差异。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保罗·克普格更、坎姆等。

3弗农用产品生产技术的周期变化来解释各国比较优势的变化。

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同,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会逐渐从枝术段发达国家转移到劳动力充裕的国家。

4.贸易的基础也可以是需求的不同对同一产品的不同需求会造成价格的差别从而产生贫易。

林德从收入和需要的变化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发展。

5.丁伯根的贸易引力模型也对产业内贸易与发达国之间的贸易扩大提供了解释。

思考题

1.假定越南某些行业的进出口数据如下,请计算越南各行业的行业内贸易指数2T。

2.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自由贸易一般能为贸易双方国家带来净收益。

当一种贸易商品由

具有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企业生产并出口,是否仍然能为贸易双方带来收益?

请分析。

3.举例说明何为外部规模经济。

4.举例说明何为内部规模经济。

5.比较论述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与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6.为何美国目前在飞机制造方面还保有优势,但在钢铁和家电方面已失去其比较优势?

7.中国的家电生产具有规模经济,中国家电企业如果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比较大份额,会对中国家电企业产生何种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对本国消费者的影响如何?

请解释。

8.阐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9.阐述需求相似理论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10.解释引力模型理论并举例说明。

参考文献

1.(美)彼特·林德特著,范国鹰等译:

《国际经济学》(第九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菲尔德著:

《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薛敬孝,你家栋,李坤望著:

《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海闻著:

《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彭福永著:

《国际贸易》,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朱钟棣,郭羽诞,兰宜生主编:

《国际贸易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六章贸易保护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十预.要求取消对外贸易的各种限制与特权.让国际贸易自由地发展长期以来处于非主流的保护贸易理论则赞成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倡通过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对本国的市场和产业进行保护,以增强本国对贸易的竞争力。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贸易干预的思想早于自由贸易的思想,因此主张干预的重商主义也被称之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雏形,贸易保护的思想也在与自由贸易理论的争辩中不断得到发展。

第一节重商主义

一、重商主义的出现

重商主义是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

它所重的“商”,是对外经商,即对外贸易如何带来财富,实际上是重国际贸易主义。

它既是一种政策体系,又是一种理论思潮,虽然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此时期,封建主义经济基础逐渐瓦解,资本主义因素迅速发展。

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各自为政的国家的存在,是对外贸易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因此,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5世纪以后,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西欧各国封建自然经济不断衰落,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

乎是,一方面当时充当货币的唯一形态——贵金属——在西欧各国供不应求,造成普遍的金银荒,在强烈的“黄金渴望”支配下,欧洲殖民主义者通过对外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和其他卑劣手段到海外掠夺金银,积累货币资本,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国际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的扩大和国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缩小之间的尖锐矛盾,促成了到世界市场解决商品实现问题,以换回货币和原材料。

贸易的迅速发展,似的价值增值的现象过于诱人,导致人们认定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后动就是为了获取金银货币,重商主义应运而生。

二、重商主义的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