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2038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4)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一、检查预习,铺垫课堂

 

(一)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疮疤(  ) 诘问(  ) 惧惮(  )

霹雳(  ) 震悚(  )

2.解释下列词语。

(1)诘问:

             

(2)惧惮:

              

(3)烦琐:

             (4)面如土色:

            

(5)深不可测:

           (6)疏懒:

              

(二)复习回顾作者的相关信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后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三)梳理本文的创作背景。

 〔明确〕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

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

于是写出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写于北京寓所。

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的《莽原》半月刊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初读感知,归纳事件,为梳理人物性格特点做好准备。

(一)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二)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

中心思想贯串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

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并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

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思想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

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

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三、研读分析,梳理顺序

 

(一)列出提纲,复述故事。

 复述要点提示:

 称呼的来历,长妈妈的一些坏毛病(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等),长妈妈的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买回《山海经》。

(二)抓关键语句,体会感情的变化。

 【生标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

  

(1)“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3)“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4)“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5)“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6)“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四、再读课文,质疑探究

 通过质疑阅读,鼓励学生发现疑难语句,敢于提问,敢于探究。

 

 疑难预设:

 1.“谋死我那隐鼠”是怎么回事?

 

2.橘子为什么称“福橘”?

3.“伟大的神力”是什么意思?

 

4.“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么?

 

 5.“郝懿行疏”是什么意思?

 

6.文中远房叔祖的太太晒衣服时为什么要“愤愤地咒骂道:

‘死尸!

’”?

 

 五、个人反思

母爱的硬度

叶浅韵

  ①关于母亲的很多故事,我都是从祖母的口中慢慢得知的。

长大以后,我甚至忘记了母亲怀抱的味道,回避和拒绝她任何形式的亲近和主动示好,似乎只有和她对抗着、沉默着、屈从着才是我与母亲之间最恰当的距离。

  ②母亲很勤快。

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

她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波浪花纹的紫色毛衣,如今我都还记忆犹新。

  ③母亲除了种菜还大搞养殖,圈里养着十多头猪,猪菜的事情分配给她的孩子们,柴火的事情她亲自带领孩子们去山上,在她锋利的斧头下,不一会儿工夫就能满载而归。

我总是不能忘记我们以弱小的肩膀背起不堪重负的担子,行走在山路上的情景,母亲巴不得一次就把山背到家里。

每当我发出怨言与抗议,母亲就会骂我偷懒,并立刻举出我的小伙伴们谁比我小但背得比我还多的例子。

  ④在母亲的辛劳付出之下,一个家过得红红火火,这让她在家里的地位显得至高无上。

  ⑤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从来不肯松懈的,总是严厉地要求她的每一个孩子。

常常是我们在外犯了错回来,劈头就会挨一顿棍棒,等父亲回来也许还会第二次挨打。

我们家的正门背后竖着一根根细细的棍子,那是她的家法。

它们侵略过母亲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一棍棍抽下去,先是白白的一道道的痕迹,后已分不清痕迹间的距离。

她永远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遵行“小树不剪不成材”的成长规律。

  ⑥母亲给我的爱总是很坚硬,她除了不断地要求与责备,就是严厉。

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六岁就被送去五里外的学校接受启蒙教育。

她喜欢关心考试的结果。

每一次我考得九十分以上,她总是要怀疑我是抄袭别人的,即使那已经是全班最高分。

如果偶然考低了,她定会拉着我脏脏的小手,指着我破了的脚尖,责骂我是个贪玩的孩子。

  ⑦母亲高高地扬着家法,训斥我、恐吓我说:

“丫头,你念不好书,就甭想吃饭,甭想整天疯跑,将来我就把你嫁到大山深处去。

”那时候的我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惶恐。

见祖母一把将我拉进怀里,母亲不高兴地说这孩子要是将来不成气候定是祖母的责任。

扔下些伤祖母的话,她一溜烟又到她的地里去侍弄她的白菜黄瓜们了,我想它们看到母亲的温情定是比我们多多了。

祖母总是一边抚慰我一边给我讲“一只羊过河十只羊过河”的道理,鼓励我做好领头羊,给弟弟妹妹们做出好榜样。

  ⑧母亲的四个孩子一个个变成凤凰飞到了梧桐树上,她暴力的教育模式迅速在周围的村庄里推广开来。

这时候的母亲再没有举起过手中的棍棒,说话的声音也日渐温柔,甚至偶尔会当面表扬一下我,我在不知所措间眼里装满了泪水,我知道那是一种久违的情愫涌动而出。

  ⑨我一直不敢把对母亲心底的这种敬畏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哪怕是在文字里。

从小到大的作文里,一次也没有过关于母爱的记载。

对于我的母亲我是羞愧的。

我安然地享受着她的付出,习惯地接过她的给予。

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

于是,我与母亲就习惯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峙着,直到我有了孩子。

  ⑩回忆是一场温暖的绽放,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正是母亲有硬度的爱,抚平了我内心所有的脆弱,给了我足够的坚强。

(本文略有改动)

12.整体感知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爱的硬度”体现在哪些事上。

 

1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

 

14.结合文意,请理解第⑨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

 

15.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有什么好处。

 

16.读完本文,你是否赞同文中母亲的教育方法?

并说明理由。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5)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武纪刚

一、研读课文,探究人物

 仔细研读课文的各个部分,逐步梳理出对“阿长”的印象感知,提高

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分角色朗读第6~18自然段。

 思考:

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研读下面语句,结合问题提示,组内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

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2.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让人感知到她的哪些特点?

 

(二)齐读第19~29自然段。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请分别叙述出来。

 

 2.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探究情感

  【仔细研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围绕文中的细节描写展开讨论,分析这一部分是怎样表现文章中心的。

 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学生朗读19~29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

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

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么说?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6.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用是什么?

 

 

 7.画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8.“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四、个人反思

一、积累与运用

1.找出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惊骇(hài) 孤孀(shuānɡ) 疮疤(chuānɡ)

B.掳去(lǔ)  惧惮(dàn)  憎恨(zènɡ)

C.絮说(xù)  诘问(jié)  霹雳(pī)

D.粗拙(zhuō)  烦琐(suǒ)  陆玑(jī)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总之:

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B.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由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C.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D.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淌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3.根据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疏懒:

                           

(2)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惶急:

                           

(3)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渴慕: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    两脚两手,在床中间    一个“大”字,    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    得那么热。

 

A.张开  摆开  压  烤

B.伸开  摆成  挤  烤

C.张开  摊成  挤  烘

D.伸开  摊成  压  烘

5.本文对长妈妈的刻画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描写。

(1)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  )

(2)她生得黄胖而矮。

  (  )

6.本文选自散文集《      》,作者鲁迅,原名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二、课内语段阅读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7.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

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8.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9.结合全文,写出与“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相照应的句子。

 

10.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11.“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6)

第10课 老王(第一课时)

主备人:

武纪刚审核人:

`

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扫除文字障碍后,梳理出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印象,有利于学生对人物的深入分析。

(一)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翳(  )    骷髅(  )

滞笨(  )  攥着(  )

惶恐(  )  荒僻(  )

取缔(  )  镶嵌(  )

侮辱(  )  愧怍(  )

2.解释下列词语。

(1)惶恐:

                           

(2)取缔:

                           

(3)滞笨:

                           

(4)愧怍:

                           

(5)伛偻:

                           

(6)失群落伍:

                           

二、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并思考问题。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哪句是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

 

 文中的老王给你留下一个怎样的印象?

 【生自由发言,组内交流意见,班内展示。

 

  通过问题的层层引导,帮学生认识老王这一人物形象,为下面品味老王,挖掘其深层社会意义奠定基础。

 【自由朗读1~4自然段。

 1.思考:

作者给我们介绍了有关老王的什么情况?

从这些信息中你读到了什么?

 

 2.思考: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3.“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提示: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而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从来就不受人重视。

 

 4.据老王自己讲:

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组织起来”是什么意思?

 

 5.为什么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

 

三、品味老王

  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对与老王有关的事情逐步梳理,旨在让学生逐步认识老王这一人物形象。

 1.阅读5~22自然段,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的哪几个生活片段?

这些片段体现出老王怎样的性格特征?

这些片段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文中说“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

‘你还有钱吗?

’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为什么要“哑着嗓子悄悄问”?

 

  3.文章写了老王很多事情,哪件事情写得最详细、最感人?

 

 4.你怎样看待老王送鸡蛋、香油的行为?

为什么重病还坚持亲自送礼?

 

  5.为什么老王说不收钱但又把钱收下?

 

 6.“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攥”“滞笨”“直着脚”说明了什么?

 

四、个人反思

一件小事

鲁 迅

  ①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②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③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

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

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

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④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

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

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⑤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

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⑥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

走你的罢!

  ⑦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⑧“你怎么啦?

  ⑨“我摔坏了。

  ⑩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

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

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

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

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

奖他么?

我还能裁判车夫么?

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

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

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1920年7月

(选自《呐喊》,吉林文史出版社。

略有删减)

8.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件小事”的起因和结果。

 

9.文章描写了    个人物,其中运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人物是    。

 

10.“我”说:

“没有什么的。

走你的罢!

”车夫的反应是  (  )

A.完全没有听到

B.听得清清楚楚

C.或者听到了,或者没有听到

D.听到了,但不太清晰

11.文章环境描写精当,请你找到文中第三处和第四处环境描写,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7)

第10课 老王(第二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武纪刚`

一、善待老王

 了解作者对老王的态度,理解作者的语言,增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细致赏读课文的主要情节,思考作者一家对老王怎样,通过哪几件事表现出来的?

同组交流质疑,班内展示解惑。

 1.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样的呢?

写到了哪些事情?

表现了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2.我强笑说:

“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为什么要“强笑”?

 

 

 3.老王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照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把握主题

 通过深层分析问题,组织学生探究本文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帮学生深层认识本文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组讨论解决,组长搜集整理答案在班内交流,师适当补充点拨。

 1.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

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3.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怎样深刻的主题?

 

 

三、品味语言

 品味杨绛的语言魅力。

 “直僵僵”,直:

表明老王身体没有弧度,不能弯曲。

僵僵:

写出老王身体不仅直,而且硬(年老体衰、形销骨立)。

 “镶嵌”,将一物嵌在另一物体中,门框的宽度很小,而老王能“镶嵌”在其中,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老王身形的干瘪和身体的瘦、薄(无生气)。

 “僵尸”,僵硬的死尸。

 “面如死灰”,死灰:

冷却的灰烬,脸色灰白。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可以看出老王已经病入膏肓,无力支撑,只凭一口气儿吊着,是一种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病态,一点儿生气和活力都没有了。

四、拓展延伸

 老王已经去世了,可是他留在了作者心中,也通过作者的笔感动了我们,如果老王和作者都能够成为“感动中国”人物的候选人,请同学们为老王写一段颁奖词。

(这里展示了老师写的一条关于杨绛的颁奖词)

 杨绛——她,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照顾老王的生意,关心老王的冷暖。

她给予老王的是善良,她带给我们的是震撼。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

不管你是幸运与不幸,关爱不幸者是每一个人不容回避的责任。

 (注意写颁奖词的要求:

1.体现人物身份;2.概述人物事迹;3.突出人物特点。

让学生自己去挖掘老王的感人之处,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滞笨(zhì)    荒僻(pì)

B.取谛(dì)  愧怍(zhà)

C.攥着钱(zuàn)  惶恐(huánɡ)

D.骷髅(kūlóu)  伛(yǔ)

2.赏析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3.依照课文填空。

(1)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  )的小胡同。

A.偏僻    B.荒僻

(2)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  )的小屋。

A.坍塌  B.塌败

(3)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  )了。

A.取缔  B.取消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

A.愧怍  B.惭愧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手法。

(1)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  )

(2)他面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