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普通动物学电子讲义 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1556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20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海洋大学普通动物学电子讲义 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上海海洋大学普通动物学电子讲义 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上海海洋大学普通动物学电子讲义 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上海海洋大学普通动物学电子讲义 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上海海洋大学普通动物学电子讲义 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海洋大学普通动物学电子讲义 考试重点.docx

《上海海洋大学普通动物学电子讲义 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海洋大学普通动物学电子讲义 考试重点.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海洋大学普通动物学电子讲义 考试重点.docx

上海海洋大学普通动物学电子讲义考试重点

普动讲义

第1章绪论(P1-P12)

§1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

一、分界

五界系统:

(根据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及营养方式):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惠特克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细胞:

不具核膜,核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的一定区域。

真核细胞:

具核膜的细胞就是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

总之,生物遵循:

原核真核,简单复杂,低等高等的进化方向。

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食物的消费者

二、分类等级:

P10(界、门、纲、目、科、属、种)

界、门、亚门、总纲、纲、亚纲、总目、目、亚目、总科、科、亚科、属、亚属、种、亚种

三、物种:

P11

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四、动物的命名:

P11

双名法:

国际上规定每一个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这一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

前面一个字是该动物的属名,后面一个字是它的种本名。

属名用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本名用形容词或名词等,第一个字母不须大写。

e.g.意大利蜂,ApismelliferaLinnaeus

五、动物的分门:

34门,重点学习其中的12个门。

本章要点:

1.了解生物分界系统,重点掌握五界系统。

2.动物学的定义。

3.物种、双名法的定义。

第3章原生动物门(Protozoa)(P31-P58)

§1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原生动物内的细胞质分化形成了各种胞器,不同的胞器有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正如多细胞动物的不同器官一样,具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

运动胞器:

鞭毛、纤毛、伪足营养胞器:

胞口、胞咽、食物泡、胞肛

排泄胞器:

伸缩泡感觉胞器:

眼点

二、运动方式

原生动物的运动分为变形运动和鞭毛(或纤毛)运动两种。

1.变形运动:

没有固定运动胞器的运动形式,依靠虫体不断形成的伪足“蠕动”。

2.鞭毛(或纤毛)运动:

依靠体表的鞭毛或纤毛不断打动水流,借水的反作用力推动或拽动虫体前进。

鞭毛和纤毛的结构基本相似,前者一般较长,数目较少,打动不是那么有规律,而后者一般较短,数目较多,它们的运动节奏很有规律。

划动:

鞭毛于附着点成直角方向在水中甩动;波动:

鞭毛在一个平面上呈波状摆动。

三、营养

除不具有化能合成营养的方式外,原生动物具有植物性营养(自养)、动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三种方式种的一种、两种甚至同时兼有三种营养方式。

1.植物性营养(光合营养):

原生动物门植鞭毛类体内含有色素体,可以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制成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植物性营养。

2.动物性营养(吞噬营养):

原生动物通过伪足吞噬或胞口、胞咽将细菌、有机物颗粒等食物取食进细胞质内形成食物泡,经消化酶的作用吸收消化后的营养,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则由胞肛排出体外,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动物性营养。

3.腐生性营养(渗透营养):

一些寄生和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可以通过体表的渗透作用从生活的环境介质中摄取溶于水的有机物以获取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

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性营养。

五、排泄

1.体表扩散

2.伸缩泡是原生动物体内水分调节细胞器,兼有排泄功能。

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伸缩泡的结构不尽相同,纤毛虫的伸缩泡最复杂,每个伸缩泡有6-10个收集管,收集管周围有很多网状小管,收集内质中的多余水分及部分代谢产物,最终由伸缩泡与外界相通的小孔排出体外。

八、包囊和卵囊的形成

包囊:

绝大多数原生动物当外界环境不适时,体表会分泌出一些物质,这些物质凝固后把自己包围,即形成所谓包囊。

包囊可以保护原生动物,使其能度过不良环境。

卵囊:

孢子虫受精之后的合子分泌出坚厚的囊壁,具有保护功能,称之为卵囊。

分布很广,淡水、海水、土壤、寄生。

§2原生动物门的分类

目前已经记录了约6.8万种,其中化石占一半。

现存种类中,自由生活的种类占2/3,寄生的种类占1/3。

一、鞭毛虫纲(Mastigophora)P321.代表动物——眼虫(Euglena)

二、肉足虫纲(Sacrodina)P391.代表动物——大变形虫(AmoebaproteusPallas)

1.1变形运动:

细胞质中的溶胶质和凝胶质的转换和运动造成了原生动物的变形运动。

对此的最新解释是由于肌动蛋白丝在肌球蛋白上滑动造成的。

溶胶质、凝胶质:

原生动物门肉足纲动物的内质可分为固态的凝胶质和液态的溶胶质。

在运动时虫体后端的凝胶质因蛋白质的收缩产生压力,使溶胶质向前流动同时伸出伪足。

溶胶质流到前方后压力减小,溶胶质又又前向后回流,再成为凝胶质。

这样凝胶质与溶胶质的不断交换形成变形运动。

1.2伪足:

运动、摄食(吞噬作用)

1.3吞噬作用、胞饮作用

三、孢子纲(Sporozoa)P461.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axGrassi&Feletti)

四、纤毛虫纲(Ciliata)P511.代表动物——草履虫(ParameciumcaudatumEhrenberg)

外形象倒放的草鞋,全身长满纵行排列的纤毛,有一道口沟,表面是表膜。

表膜泡:

由3层膜组成,最外面一层膜在体表和纤毛上面是连续的,最里面和中间一层膜形成表膜泡的镶嵌系统。

表膜泡对增加表膜的硬度有作用,同时又不妨碍虫体的局部弯曲,还可能是保护细胞质的一种缓冲带,并可避免内部物质穿过外层细胞膜。

刺丝泡:

在表膜之下有一些小杆状结构,整齐地与表膜垂直排列。

有孔开于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刺丝泡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

有防御的机能。

伸缩泡与水分调节:

在内质与外质之间两个伸缩泡,由于收缩丝的收缩使内质网收集的水分(其中也有代谢产物)排入收集管,注入伸缩泡的主泡,通过表膜小孔(或称排泄孔)排出体外。

前后两个伸缩泡交替伸缩,不断排出体内过多的水分,以调节水分平衡。

前后两个伸缩泡伸缩的规律是反的。

呼吸作用主要通过体表吸入氧气,排出CO2。

1.2.2内部构造:

细胞质外质:

有刺丝泡

内质:

有食物泡、伸缩泡讲述:

食物泡的形成、伸缩泡的功能

细胞核大核:

营养多倍体

小核:

遗传单倍体

1.4生殖:

无性——横二裂;有性——接合生殖(1个变4个)

第4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2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P61

一、受精与受精卵:

卵的类型

少黄卵:

卵黄少而均匀分布于卵内。

e.g.海星、海胆、文昌鱼、哺乳动物

中黄卵:

卵黄集中在卵的中央。

e.g.昆虫

偏黄卵:

动物极卵黄少,植物极卵黄多。

e.g.蛙

多黄卵

端黄卵:

卵黄集中在卵的一端。

e.g.鸟类、乌贼卵具有极性:

动物极性

卵轴

 

二、卵裂:

1.完全卵裂

植物极性(卵黄多)

 

等裂(少黄卵):

卵黄少,分布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相等。

不等裂(偏黄卵):

分裂球大小不等。

2.不完全卵裂(多黄卵):

卵黄多,分裂受阻,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分裂。

盘裂(端黄卵):

分裂区只限于胚盘处。

表面卵裂(中央黄卵):

分裂区只限于卵表面。

三、囊胚的形成:

囊胚:

分裂球形成中空的球状胚。

囊胚腔

 

囊胚层

四、原肠胚的形成:

1.原肠胚的结构:

内、外胚层和原肠腔

2.原肠胚形成的方式:

内陷、内移、分层、内转、外包

五、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真体腔:

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

1.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如:

原口动物、高等脊索动物。

2.体腔囊法(肠体腔法):

如:

后口动物的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头索动物)。

六、胚层的分化:

分化:

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胚胎细胞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各自在构造和功能上由一般变为特殊的现象。

§3生物发生律P63

生物发生律(重演律):

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展史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客观规律)赫克尔提出:

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二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系统发展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短重演系统发展,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展。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入青蛙的个体发育,由受精卵开始,经过囊胚、原肠胚、三胚层的胚、无腿蝌蚪和有腿蝌蚪,到成体青蛙。

这反映了它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像单细胞动物、单细胞的球状群体、腔肠动物、原始三胚层动物和鱼类动物,发展到有尾两栖到无尾两栖动物的基本过程。

第5章多孔动物们(PhylumPorifera)P67-76

不是后生动物

(海绵动物门)(PhylumSpongia)/侧生动物门

1.体制和适应:

体型多数不对称海绵动物是多细胞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有些海绵有一定的形状和辐射对称,这种固着生活对称的体制只有固着端和分离端之分,身体周围是相似的。

辐射对称:

是动物身体对称的一种形式,在水中营固着生活或在水中漂浮生活的种类多是辐射对称的体制,即通过身体上下的中轴,可以有多个对称面将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体制:

动物身体的对称形式,例如辐射对称、两侧对称。

2.基本结构:

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p67

2.5水沟系统

是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因为海绵动物营固着生活,缺乏运动的能力,所以它们的摄食、排泄、呼吸等生理功能的完成均依赖水沟系统。

依靠胃层鞭毛的打动,水流将食物和氧通过水沟系统带入海绵

体内,同时将代谢废物排除体外,其水沟系统分为三种类型:

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

P70图

4.海绵动物的胚胎发育:

两囊幼虫

逆转现象——幼虫从母体出水孔随水流逸出,然后具鞭毛的小细胞内陷,形成内层,而另一端大细胞留在外边形成外层细胞,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形成正相反(其他多细胞动物的植物极大细胞内陷形成内胚层,动物极小细胞形成外胚层),因此称为逆转。

第6章腔肠动物门(Coelentenrata)P77-96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P77

一、基本体制

辐射对称:

通过动物身体的中轴,可以由多个切面将动物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这是腔肠动物在水中漂浮生活或固着生活的适应,周围的环境没有前后左右之分,只有上下的区别。

两辐射对称:

某些腔肠动物则通过中轴只有两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如:

海葵。

二、两个胚层、原始消化腔

1.两胚层:

注意P81图6-7

外胚层:

主要分化成:

外皮肌细胞、腺细胞、刺细胞、神经细胞、感觉细胞、间细胞中胶层(胶状物质)

内胚层:

主要分化成:

内皮肌细胞、腺细胞、感觉细胞(少量)、间细胞、神经细胞(分散)

2.消化循环腔:

细胞内消化、细胞外消化

三、组织分化:

开始分化出简单的组织。

以上皮组织占优势。

上皮肌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

非(或类)神经的传导首先在腔肠动物得到证实。

四、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

动物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

有些种类只有一个神经网,存在于外胚层的基部;多数腔肠动物具有两个神经网,分别位于内、外胚

层的基部,两神经网间在中胶层中有突起相连,但也有两网不接触的;还有些除了内外胚层的神经网外,在中胶层内也有神经网。

扩散神经网:

因为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没有神经中枢,所以神经传导没有固定方向,神经传导速度慢,是动物中最原始的神经系统,又称为网状神经系统。

五、基本体形:

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种基本形态比较

两者分类依据:

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

水螅型

水母型

体型及生活方式

圆筒形,固着生活,多形成群体,

行无性出芽生殖。

多为伞状,浮游生活,不形成群体,

行有性生殖。

中胶层

薄,多数无细胞

厚,有少数细胞及纤维(减轻身体

的比重)

口部

向上,有垂唇

向下,有垂管

神经

神经系不发达,无触手囊

神经系统复杂,有触手囊

骨骼

有些有石灰质骨骼

水管

有(辐管、环管)

胃层包括内皮肌细胞、腺细胞和少数感觉细胞与间细胞

内皮肌细胞或称营养肌肉细胞,在细胞顶端有两条鞭毛,由于鞭毛摆动能激动水流,同时也可伸出伪足吞食食物。

可完成呼吸、消化、摄食等功能。

3.世代交替和多态现象:

世代交替:

无性世代:

水螅型世代

有性世代:

水母型世代

水螅型可用无性生殖(出芽)的方式产生水母型,水母型个体又以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水螅型个体。

多态现象:

在同一群体上有形态不同的个员,它们完成不同的生理功能,这种现象称为多态现象。

§4系统发展P93

1.后生动物的开始

2.水螅纲(浮浪幼虫样祖先)钵水母纲

珊瑚纲

水螅纲代表动物:

筒螅、钩手水母、桃花水母、僧帽水母

钵水母纲代表动物:

海月水母

本章要点: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水螅的基本结构:

内、外胚层细胞的分化

3.腔肠动物三个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第7章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P97-131

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占有重要地位。

一、两侧对称(左右对称):

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

1.身体分为前后、左右、背腹;

2.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逐渐向前端集中,出现了头部,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

3.既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

4.是水生进化道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二、中胚层的形成:

3个意义

1.中胚层的产生引起了一系列的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使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的水平(腔肠动物—

—组织水平)。

2.促进了新陈代谢:

增强促使

肌肉层运动机能摄取更多的食物消化系统的发展和排泄系统的形成

促进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

3.实质组织有贮藏水分和养料的功能,使动物体能抗干旱和耐饥饿,还有保护内脏、输送营养物质和排泄物的作用,以及分裂、分化和再生新器官的能力。

实质是一种特殊的柔软结缔组织,由彼此连接成网状的合胞体和少数形成细胞,以及在其空隙中散布着大量透明而富有蛋白质的细胞间质所组成。

——中胚层的产生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体壁:

1.皮肤肌肉囊(简称皮肌囊)定义:

低等三胚层动物的囊状体壁,由来源于外胚层的单层上皮组织和中胚层的肌肉组织构成,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

2.演化意义:

发达的肌肉层(环肌、纵肌、斜肌)除有保护功能外,还强化了运动机能,摄食更快更有效,为消化、排泄系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并使神经系统、感觉器官更趋于发达而集中于前端。

四、消化系统:

不完全消化系统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

五、排泄系统:

原肾管:

是低等三胚层动物的排泄器官,由外胚层内陷形成,只有一个开口,即排泄孔。

一般由排泄管和焰细胞构成,排泄管通常具分枝,各分枝的末端为一焰细胞所封闭,另一端汇入排泄管,排泄管开口于体表。

P101图7-3

原肾管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

六、神经系统:

梯形

一、涡虫纲(Turbellaria):

P99体表有纤毛,主要营自由生活,有消化系统。

1.代表动物——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japonica)

2.6生殖和发育:

少数种类行无性的出芽或横裂生殖,多数有性生殖,除单肠目有一些雌雄异体外均为雌雄同体。

交配后产出卵袋。

螺旋式卵裂,海产种类有牟勒氏幼虫阶段。

二、吸虫纲(Trematoda):

P108成虫体表不具纤毛,营体内、外寄生,有消化系统。

1.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人、猫、狗肝脏胆管内。

1.1形态结构:

(1)具吸附器:

吸盘、小钩;吸附在宿主的消化管壁或其他地方的上皮组织上,致使虫体不易脱落,同时,吸盘也是虫体移动的主要器官。

具口吸盘和腹吸盘

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结构复杂,繁殖量大,生活史复杂且幼虫期能进行无性的幼体繁殖。

由生殖腺、生殖管道和附属腺构成。

1.2生活史(以华枝睾吸虫为例):

P111图7-16

随粪便排出穿过螺的肠壁寄生在螺的淋巴、脾经幼体生殖钻出螺体

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

被螺吞食脱去纤毛并继续发育移往肝间隙、淋巴间隙进入鱼虾人或猫吃了含囊蚴的鱼虾

囊蚴(感染期)成虫(在寄主的肝胆管发育成长,一个月后成长为成虫,寿命可达15-20年)

2.主要特征:

P1126点

少数外营寄生,多数营内寄生(形态结构和生理发生一些变化);运动机能退化,体表无纤毛、无杆状体,也无一般的上皮细胞;大部分种类发展具有小刺的皮层,神经、感觉器官趋于退化;消化系统趋于退化,一般较简单,有口、咽、食道和肠;呼吸由外寄生的有氧呼吸到内寄生的厌氧呼吸;生殖系统趋向复杂,生殖机能发达。

三、绦虫纲(Cestoida):

P118成虫体表不具纤毛,营体内寄生生活,无消化系统,身体呈链条状,由许多节片组成,可分为:

头节、颈节、成节和孕节。

1.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2.主要特征:

(外形特点不考)附着器

2.1形态结构:

(1)体形:

扁长、带状;短的1mm,长的可达12米。

头节:

顶突、小钩、4个吸盘(附着于肠粘膜)

二、发展:

1.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2.吸虫纲

涡虫纲

绦虫纲

本章要点:

1.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两侧对称、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演化的意义。

2.分哪几个纲及各纲的主要特征。

3.三角涡虫的形态结构的特征。

4.名词解释:

皮肌囊、原肾管、牟勒氏幼虫5.华枝睾吸虫的生活史。

第8章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e)P132-160

异质性很强的一大类群,包括:

线虫门(Nematoda)、轮虫门(Rotifera)、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等十个门。

§1假体腔动物的共同特征P132

1、假体腔

又名原体腔,是体腔的一种类型。

为胚胎时期的囊胚腔遗留的空腔,在体壁中胚层与肠壁内胚层之

间,无体腔膜(体腔上皮),肠壁上一般缺少肌肉层。

体腔液对全身的物质循环和分布有重要作用,对运动起着流体静力骨骼的作用。

——是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真体腔是在中胚层中间形成的腔。

2、消化道

大部分假体腔动物具有口、有肛门的完全消化道,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前肠(口、咽、食道)和后肠(直肠、肛门)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中肠来自内胚层,是主要消化、吸收的场所。

3、其他特征体表有非细胞的角质膜,排泄系统仍属原肾管系,大多雌雄异体。

§2线虫动物门(Nematoda)P133

一、代表动物1——人蛔虫(Ascarislumbricoides)P134图8-3

1.外形:

雄虫比雌虫短细,雄虫尾端向腹面弯曲,雌虫尾端垂直。

体呈圆柱形,向两端渐细,全体乳白色。

①头部:

口、背唇(1片)、腹唇(2片)、乳突②体线:

背线、腹线、侧线(2条)

③排泄孔:

口稍后处,腹中线④肛门:

体后端腹侧的中线上

⑤雌性生殖孔:

体前部约1/3处的、腹侧的中线上,很小⑥泄殖孔(雄性生殖孔与肛门合并)

⑦交合刺

二、代表动物2——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elegans)P138-140自学

五、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

1.附着器官:

吸盘、钩2.角质膜:

抵抗宿主的消化酶;皮层:

细胞质层。

3.感觉、神经、消化系统退化;

4.生殖系统发达,繁殖量大。

无性生殖(幼体生殖);有性生殖寄生虫得到寄主的机会不多,特别是需要更换寄主的种类,在发育各阶段都获得适当寄主的机会就

更少了。

在中间寄主体内若无增殖的能力,它们就会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

5.更换寄主:

更换寄主时,会遭受大量死亡。

若寄生虫在寄主体内繁殖过多,就有可能时寄主死亡。

更换寄主,可减轻对每个寄主的危害程度。

§3轮虫动物门(Rotifera)p146-150

一、主要特征:

1.外形:

身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

体前端有纤毛冠或称纤毛轮盘。

纤毛冠是轮虫特有的运动器官,也有摄食功能。

口后有咀嚼囊和咀嚼器。

轮虫的消化管,包括口、咽、胃、肠、肛门,口位于头部腹面,其后的咽部膨大,肌肉发达又称为咀嚼囊。

1.1头部:

头冠(轮器,是轮虫区别于其他小型水生动物的一个主要特征),有游泳、摄食、滤食的功能。

1.2躯干部:

角质膜:

在躯干部增厚,称为兜甲

体壁表皮层:

合胞体的上皮

肌肉层:

环肌、纵肌成束,发达

1.3尾部:

有叉状附着器,内有足腺。

又称足部,与躯干部界限不明显,在足部末端常有趾一对作为暂时固着工具或浮游时起舵的作用。

咀嚼囊,内有咀嚼器,由角质膜硬化形成的多块坚硬的咀嚼板构成,主要有7块:

单块的基骨及成对的枝骨、爪骨和槌骨。

P149图8-21

砧板

(1):

砧基(基骨)、砧枝(枝骨);槌板

(2):

槌钩(爪骨)、槌柄(槌骨)。

——咀嚼器形式多样,也是轮虫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2.2排泄系统:

原肾管一对由纵排泄管和焰茎球组成的原肾管。

轮虫的排泄系统主要司渗透压调节作用,但有些排泄废物也由此排出。

2.3生殖和发育:

雄体没有消化管、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只有一精巢、一输精管及阴茎。

有些种类无雄性个体,只能营孤雌生殖。

一、假体腔动物的进化地位

假体腔动物由于在动物进化中虽然比扁形动物门等无体腔动物发展和分化了,具有假体腔并在消化管后端具有肛门。

但它并不是动物界进化的主干,而是一盲支。

腹毛动物门、轮虫动物门

涡虫纲线虫动物门

(中间类型)

本章要点:

1.哪些门属于原腔动物2.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人蛔虫的形态结构

3.轮虫动物门的三大主要特征:

头冠、咀嚼器、原肾管

4.名词解释:

原体腔、流体静力骨骼

流体静力骨骼:

又称流体骨骼。

肌肉间的颉抗不依赖具有关节的骨骼系统,而是以体液、软组织、消化管内容物等的压力为媒介实现的,此时这些压力传导系统可以看作是机能上的骨骼。

蠕形动物

体壁或脊椎动物消化管等的纵行肌与环行肌的颉颃,就是借助于由这些肌内环绕而成的腔内压力进

行的,这是典型的流体静力学性骨骼。

流体静力骨骼,对低等无脊椎动物的运动和体形的维持以及脊椎动物内脏平滑肌的活动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9章环节动物门(Annelida)P161-193(真体腔的开始)

§1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体分节——分节现象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现象。

隔膜、节间沟

1.意义:

①每一体节同时容纳了许多内部器官,每一体节相当于一个单位,加强了动物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同时也增强了新陈代谢的能力。

不论身体分成多少节,它还是统一的整体,这样既分散又统一的结构形式,是动物身体结构的一大进步。

②环节动物基本上是同律分节,为以后动物出现异律分节打下了基础。

2.分节方式:

同律分节:

即除前面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和机能都基本相同的一种分节方式。

异律分节:

是指身体前后的体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差异比较大的一种分节方式。

异律分节生理分工更为显著,不同部分的体节群有不同的功能,身体的分化更为复杂,各部分的分

工更加精细,这对有机体更高级分化为头、胸、腹等部分提供了广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