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榆社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1153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榆社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西省榆社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西省榆社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西省榆社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西省榆社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榆社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docx

《山西省榆社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榆社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榆社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docx

山西省榆社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榆社中学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体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以前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

但自秦以来,族群社会被官僚制帝国的编户齐民或曰‘吏民社会’所取代,乡村聚落的全名也是十分彻底的被非族姓化了。

这一现象

A.导致了宗法制的崩溃B.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C.是郡县制推行的结果D.是中央集权制强化的结果

2.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

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

祖宗以来,常重其选。

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廷见。

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

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A.宋代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B.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

C.宋代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D.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

3.明太祖废永相后的事实表明:

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

由此可知,明初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4.王亚南先生说:

“某一个国家的传统封建关系愈强固,它的自由经济发展愈困难,它在此过渡阶段的官僚主义政治,就愈加要混合着专制主义封建主义,而表现得更持续、更露骨”。

作者旨在说明

A.社会发展形态直接影响脊官僚制的发展B.官僚主义政治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C.自由经济的发展受制于官僚主义政治D.官僚政治伴随封建关系的削弱而削弱

5.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

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古代封驳制度

A.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B.降低了行政效率

C.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D.限制了皇权滥用

6.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御谏两部分组成。

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

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

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

终结于明。

可见言谏制度

A.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B.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D.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

7.北宋政府曾专为城市居民单独造户籍,即坊郭户籍,按财产多少分为十等,其税种也多样,比如宅税;地税,指城市店宅地基税,以及临时摊派,这些税种都以货币形式征收。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坊市制度得到恢复巩固B.战争频繁影响税收政策

C.中央政府强化人口控制D.经济发展催生制度调整

8.清朝雍正年间的土地买卖契约,详细记载所买卖土地的坐落,面积和买成双方。

除了买卖双方及证人签字画押以外,官府也加盖了官印。

官府在土地买卖契约上加盖官印的主要作用是:

A.进一步保护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B.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依据

C.致使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D.促进商品经济的迅速

9.宋代大批画家追求细节的真实,对所描绘对象细致人微,显现出了“观物”“究微”的治学态度,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一特点主要是

A.社会动荡下复杂心情的反映B.商品经济发展重物质的反映

C.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D.笔墨纸砚技术发展的产物

10.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

据此可知,孔子

A.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11.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

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B.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C.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D.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12.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

“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

柏拉图眼中的“真实写照”指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是最完美的B.雅典民主政治使公民参与政治机会均等

C.雅典民主政治的决策随意D.雅典民主政治忽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13.1944年11月,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访问延安后,对外宣称:

“国民政府和国民党所秉持的原则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所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

”这主要说明

A.美国对华推行扶蒋反共政策B.美苏对峙影响国共两党关系

C.国共关系发展顺应时局需要D.国共两党既有合作又有斗争

14.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人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实践B.是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真实反映

C.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体现D.是对国民党最后垂死挣扎有力打击

15.《苏维埃乡村追求》一文中说: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红军长征的胜利

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16.近代“变局”一词出现于鸦片战争后,如1856年薛福成上书曾国藩时说:

“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一词。

这反映出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B.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陈腐观念逐渐淡化D.学习西方成为共识

17.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

这一现象说明了

A.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B.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18.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

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棉花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

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A.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B.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

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19.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

年份

1937.7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总计

工厂数量

234

419

517

306

1061

1376

549

5462

A.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使得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D.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0.美国联邦政府不能任命州政府的官员,州政府也不得干涉联邦事务,联邦和州政府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权力,各自在独立的权力范围和制度体系内活动。

美国这一制度

A.规范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B.说明总统命令在各州无效

C.使中央政府长期混乱不堪D.确立起三权分立的体制

21.1878年起德意志帝国实施《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洽安的法令》,12年间解散了330多个工人组织。

80年代,德国国会相继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残疾与老年保险法》,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这些举措

A.完善了君主立完政体B.适应了德国发展的需要

C.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D.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

22.1852年屈维廉、诺斯科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

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

这一做法

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D.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23.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

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A.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D.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24.1951年10月,工党在大选中败北,保守党丘吉尔再次组阁后并没有废弃工党政府的施政措施,仅终止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并在国民保健方面减少一些政府开支,其原因是

A.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B.英国已成为福利国家

C.国家干预适应经济发展D.工党的改革卓有成效

25.25.美国里根总统在1981年颁布行政命令,以“收益高于成本”原则审核现行管制企业的规章,撤销和放宽了60多项管制条例。

此后,联邦政府将原先负责的食品券和抚养未成年子女家庭补助等40多项补助项目交给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减轻社会保障责任。

这表明美国联邦政府

A.减少国家干预,减轻政府负担B.放松经济管制,恢复自由放任

C.放弃社保责任,缩减福利规模D.扩大政府职能,转移福利开支

第II卷(非选择题)

必做题(26、27)

26.(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世纪,英国的庄园经济随着农奴制的瓦解而衰落,农业经济收入锐减,农村的贫富分化加大,呢绒纺织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16世纪起,乡村对手工业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农业生产向专业业化方向发展,毛纺织业成为乡村工业的主体。

价格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生产关系,货币地租盛行,促进了乡村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土地的集中促进了农民的分化,集中经营的土地上使用大量雇工。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棉花种植在明代普及全国,棉布成为大众消费品。

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据统计,江南地区在明代后期年产棉布量在2000万匹以上,有170万0妇女从事棉纺织业。

占劳动力的50%以上。

丝织业发展迅进,明代后期,江南地区管营织机约有3500台,民营织机在15000台以上,织工达4万人之多,出现了许多以丝织业为主业的市镇。

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十分普遍,服务于纺织业的辅助行业从业人数同步增长。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田面权、田底权分离,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英国乡村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乡村经济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地区乡村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1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国际分工发展历程表

时间

类型

内容

15~16世纪

商业与农业的分工

宗主国在中南美洲等殖民地从事黄金、香料和奴隶贸易,从东方国家输入瓷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