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安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安全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0939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质安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安全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本质安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安全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本质安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安全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本质安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安全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本质安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安全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质安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安全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docx

《本质安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安全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质安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安全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质安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安全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docx

本质安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安全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质安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安全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些人认为它是一种全新的安全理念,将会从根上改变人类在事故治理和预防上的被动局面。

但是,我们知道任何新技术新思想都不是凭空创造的,都需要以已经存在的部分作为基石,本质安全思想也毫不例外,它的出现反映出人类在事故预防技术及思想上的脆弱性以及对安全性的渴求。

面对着频繁发生的空难、海难、矿难以及大量难以预测和预防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山体滑坡、泥石流及雪崩等,人们期盼着找到一种有效途径,从此可以一劳永逸的预防甚至是杜绝事故,于是人们在安全管理实践中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大量事故成因理论,如人为失误论、骨牌论、综合论等等,试图从源头入手,对事故进行预防和治理。

似乎每一种理论都很美好,但现实世界的事故及灾难仍然漫不经心的发生,对人类的种种美好愿望和殷切期盼显得如此漠不关心。

究竟是现有的理论存在欠缺?

还是事故本身就具有不可预测性和预防性?

本质安全管理思想的出现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吗?

面对种种疑惑,本文将从本质安全概念的诠释入手,对本质安全管理理论体系进行必要的梳理。

  1本质安全管理思想的由来及本质安全的诠释

  1.1本质安全管理思想的由来

  本质安全概念的提出距今已过半个世纪,最初该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世界宇航技术界,主要是指电气系统具备防止可能导致可燃物质燃烧所需能量释放的安全性(Thesafetyofelectricalsystemsinpreventingenergyreleasewhichmightcauseflammablesubstancestoignite)。

在本质安全概念明确提出之前,就有与此概念非常接近的概念,也就是所谓“可靠性”。

如美国航空委员会在1939年提出飞机事故率的概念和要求,这有可能是最早的可靠性概念;1944年纳粹德国试制V-2火箭时提出了最早有关系统可靠性概念,即火箭可靠度是所有元器件可靠度的乘积。

  国内本质安全研究开展的并不晚,其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关于电子产品的可靠性研究,但在学术上明确提出本质安全概念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此后本质安全研究如雨后春笋,有大量学术论文发表,其中有相当数量是针对本质安全定义的,几乎在每个研究本质安全的行业都有自己对本质安全含义的界定。

  1.2本质安全概念的诠释

  目前,国内在本质安全定义上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在外文文献中,与本质安全意思比较接近的关键词就有三个,如“Intrinsicsafety”、“Inherentsafety”和“Essentialsafety”。

在英文辞典中“Intrinsicsafety”是作为一个固定词组使用的,表示“原有安全度”,近似于我们所说的“本质安全”。

另外,在中文中“本质”本来就有“原有”的意思。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在将“本质安全”翻译成英文时,还是用“Intrinsicsafety”。

  与英文中表达“本质安全”意思用到三个不同词组不同,中文表达“本质安全”只有一个词组,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在该项研究中已经形成共识。

在整理和收集国内相关行业给本质安全下的定义后,我们发现虽然大家都使用同一个词组,但是不同行业所提的本质安全范畴却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是相去甚远,引起种种误解。

目前国内比较重视本质安全研究的几个行业,如交通、电力、石油和煤炭业等,都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本质安全定义:

  在我国交通体系中,本质安全化理论认为由于受生活环境、作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自由度增大,可靠性比机械差,因此要实现交通安全,必须有某种即使存在人为失误的情况下也能确保人身及财产安全的机制和物质条件,使之达到“本质的安全化”。

  在我国电力行业中,对本质安全是这样界定的:

本质安全可以分解为两大目标:

即“零工时损失,零责任事故,零安全违章”长远目标与“人、设备、环境和谐统一”终极目标。

  我国石油行业对本质安全最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

所谓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追求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无故障。

  在我国煤炭行业中所说的“本质安全”,其实是指安全管理理念的变化。

即,煤矿发生事故是偶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必然的,这就是“本质安全”。

  上述关于本质安全的定义大多是从系统自身及其构成要素的零缺陷上来阐述本质安全的,对于技术系统来说是合适的。

由于技术系统的构成元素间的关系是线性的、确定的,系统的本质安全性等于所有元器件本质安全性的乘积,只要能够保证所有元器件的本质安全性,整个技术系统也就是本质安全的。

但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各个行业所涉及的系统都不是单纯的技术系统,而是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其构成要素(个人、物、信息、文化)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自组织性,系统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系统的大部分构成要素是一种智能体,客观地讲,这些智能体是无法达到本质安全性的,对于这些智能体来说,安全性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对性的概念,会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而不断得到提升。

虽然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构成要素也许永远达不到本质安全性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无法达到本质安全性。

这里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对于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系统的本质安全性并不代表系统的构成要素是本质安全的,由于系统自身及其要素都具有一定的容错性和自组织性,只要在保证系统的构成元素是相对可靠的条件下,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和谐交互机制使系统获得本质安全性。

  由此可见,上述关于本质安全的定义,从客观上来说还停留在关于本质安全的表层意思理解,也就是所谓的外在本质安全,虽然也提到系统和谐、系统可靠性、人的观念变化、人的自由度、及事故超前预防,但还没有触及到本质安全的核心内容,即本质安全的和谐交互性,系统本质安全是通过微观层面的和谐交互以达到系统整体的和谐所取得的,本质安全形成应该是由外而内的,最终通过文化交互的和谐性而达到系统的内在本质安全性。

  根据交互式安全管理理论,社会技术系统事故正是成因于其内外部交互作用的不和谐性。

因此我们针对以上定义的缺陷,可以从系统的交互机制人手来定义本质安全。

所谓本质安全是指运用组织架构设计、技术、管理、规范及文化等手段在保障人、物及环境的可靠前提下,通过合理配置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基本交互作用、规范交互作用及文化交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实现系统的内外在和谐性,从而达到设备可靠、管理全面、系统安全及安全文化深入人心,最终实现对可控事故的长效预防。

由该定义可见,系统本质安全实现是有前提条件的。

首先,系统必须具备内在可靠性。

即要达到内在安全性,能够抵抗一定的系统性扰动,也就是说能够应付系统内部交互作用波动引起的系统内部不和谐性。

其次,系统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引起的环境性扰动,即要具备抵御系统与外部交互作用的不和谐性能力。

第三,本质安全的必须能够合理配置系统内外部交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实现系统和谐,这将涉及到技术创新、规范制度、法律完善、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

第四,本质安全概念体现了事故成因的整体交互机制,因此,事故预防应该从系统整体入手,最终实现全方位的系统安全。

由此可见,本质安全是一个动态演化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一定相对性的概念,它会随着技术进步、管理理论创新而演化;它是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最终达到对可控事故的长效预防;其主要措施是理顺系统内外部交互关系,提高系统和谐性;实现方式是对事故进行超前管理,从源头上预防事故。

 2本质安全管理理论的时代意义

  与一般领域的管理理论类似,安全管理理论也是十分芜杂,但大部分安全管理理论只不过是普通管理理论的简单翻版,唯一不同之处是添加了“安全”二字。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安全问题曾出不穷,传统的安全管理理论越来越凸现缺少应对复杂快变组织环境有效机制,在时间上显得滞后,在处理问题方式上缺少新意,往往是根据事故后的经验总结所得出的教训来防止事故重演。

但是由于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系统内外部交互作用的非线性和初值敏感性,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事故往往不会是已发生事故的简单重现,固然事故主因相同,但仍然存在微小偏差。

而在复杂系统内,正是这些微小偏差经过多次放大,最终破坏了系统和谐性,导致了事故,也许每次都是同样的事故,却不是完全一样的成因。

由于事故成因的敏感性和非完全复制性,又怎么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来有效预防事故呢?

由此可见,基于职能分工和经验判断的安全管理理论已经难以应对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安全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安全管理理论在对复杂系统事故预防上缺少应有的有效性,人们显得一筹莫展,期盼着有一种“好”理论的出现从此可以将人们从受制于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安全问题,转变为可以自由有效的解决安全问题,也就是从事故预防的“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这时本质安全出现了,人们对它寄予莫大期望。

  固然,当前本质安全管理理论还很稚嫩,那么它的出现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在事故预防上的被动局面?

能否实现绝对的系统安全?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它的出现仍然具有划时代意义。

首先。

它给人们带来了安全管理理念的变化,使得人们认识到事故不是必然存在的,只是偶然发生的,不发生事故才是必然的,即使是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事故也是可以绝对预防的,只不过这种绝对是指对系统可控事故的长效预防。

其次,该理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事故预防模式的认识,从过去建立在功能分割和经验判断基础之上的事故预防模式转变为从系统和谐及系统整体交互作用的匹配性来重新思考复杂系统安全问题的控制模式。

  由于过去建立在功能分割基础之上的事故预防模式过分强调职能分工和经验判断在预防事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系统层层分解,试图从事故源头入手,将事故隐患扼杀在摇篮里,但由于缺乏有效系统集成技术,虽然能够找到事故源头,但仍然缺乏对事故成因的整体认识,最终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把握事故成因的整体交互机制,最终还是难以有效预防事故。

  3本质安全的实现机制及分类标准

  3.1本质安全的研究范畴及实现机制

  在交互式安全管理试验中。

我们发现对于复杂系统来说隐患出现首先破坏的是系统和谐性,当系统和谐性降低到临界点时,事故就会接踵而来。

正是存在于系统内外部的动态交互机制和谐性决定了系统的安全性,事故正是由于系统内外部交互作用不和谐性的耦合作用结果,也即系统内部交互作用的波动引起的系统性偏差所造成的系统内部不和谐性与系统与外部交互作用的波动引起的外生偏差所造成的系统外部不和谐性的耦合作用结果。

因此,本质安全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范畴是如何消减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内外部不和谐性,使系统和谐性始终处在临界点之上,从而使系统保持内外在本质安全性。

此外,系统和谐临界点(也即系统和谐预警点)的存在也为系统安全预警提供了定量依据,将本质安全管理理论推进到一个可操作层面。

  在本质安全管理实践中,消减社会技术系统不这主要取决于系统及其构成部分的复杂性。

①对于复杂程度低的系统,以确定性控制和优化为主导;②随着系统复杂性增加,人在系统运行中的主导作用则越来越明显,这时消减系统不和谐性则以对人的不确定性规避(human-nondeterminacymitigating)为主导(如图1所示)。

  图1系统不和谐性消减模式

  3.2本质安全的演化模式及分类标准

  从本质安全的实现机制中可以看到,本质安全实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系统和谐性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事故成因认识水平上逐步提高过程。

客观地讲,人类对事故成因的认识主要经历了以下三次历史性的跨越,它为本质安全管理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次跨越:

技术致因论。

在这次跨越中,人们从事故“不可抗力”说转变为事故技术致因说,认为事故成因于技术本身的不可靠性。

由于一种技术本身就有缺陷,因此,应用该技术制造的机械也会不可靠,人们在使用这类机械则时常会造成安全事故。

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采用可靠技术设计安全可靠的机械设备,从而消除机械运转故障导致的事故。

  第2次跨越:

行为失误论。

在这次跨越中,人们对事故成因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认为事故是由于人为因素和技术因素耦合结果,人为错误起主导作用,即操作者的行为失误和认识缺陷是事故的主因。

因此,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如何改变和规范人的行为问题,主要措施是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立法来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各国针对高危行业制订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

  第3次跨越:

系统不和谐性耦合论。

在这次跨越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文化及安全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研究者和实践者认识到处于高危行业的员工执行任务时并不是孤立的,只是单纯与工具、设备及仪表等技术因素打交道,实际情况是他们是以团队形式相互协作来完成任务,会受到情绪化和社会化因素影响,安全文化扎根于每个人心中,影响每个人的安全观念、行为,系统安全性最终取决于系统内外部交互作用和谐性的耦合结果。

技术的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管理和法制措施尽管可以实现较高层次的规范安全,但要实现根本的安全,最终出路还在于实现系统和谐。

从此人类对安全的认识进入到本质安全阶段(文化安全)。

  对应于人类对事故成因认识的三次跨越,本质安全也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Ⅰ型本质安全阶段,即基本安全阶段。

处于该层次的本质安全主要指标是技术、设备可靠,环境安全。

主要解决程序性偏差所引起的安全问题。

  Ⅱ型本质安全阶段,即规范安全阶段。

处于该层次的本质安全主要指标是达到行为规范、技术规范、管理规范、法律规范,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人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具有内在的安全意识;具备合格的安全技能;在自觉的安全意识引导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安全技能,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安全的完成规定的任务。

主要解决的是程序性偏差所引起的安全问题。

  Ⅲ型本质安全阶段,即文化安全阶段。

处于该层次的本质安全主要指标是实现人的安全理念、生产系统、安全系统、管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的高度和谐,是系统始终处于和谐临界点之上,安全文化如同看不见的手引导个体、组织系统迈向本质安全。

主要解决的是系统性偏差所引起的安全问题。

  由此可见,本质安全应该是基本安全、规范安全及文化安全三者和谐整合,其中包含着非常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

与社会发展规律类似,本质安全的发展也遵从有低级到高级的历程,其中或许有所反复和跨越,但一个系统要实现本质安全一般都要经历基本安全和规范安全阶段,否则本质安全只能是一空中楼阁。

“本质安全”一词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电气设备的防爆构造,由于有了这种构造,电气设备在正常状态下或发生事故时,所产生的火花、电弧以及高热等不至于引燃爆炸性气体。

这种构造不是从外部采取附加的安全装置和设施,而是依靠自身的安全设计,进行本质方面的改善,使设备或系统在发生故障或误操作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安全。

本质安全性的开发研究已经由电气防爆构造扩展到所有机械装置和其他领域,尤其是人的能力难以适应和控制的设备和装置方面。

扩展之后的本质安全,是指操作者在误操作或判断错误的情况下,即使有不安全行为,设备、系统仍能自动地保证安全;当设备、系统发生故障时,它能自动排除,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

为了使设备、系统处于或达到本质安全而进行的研究、设计、改造和加强管理的过程,称为本质安全化。

两个月前,某化工企业的安全主管找到我们,要求在一个星期之内,为其火速“编”一条安全口号,用于公司的安全宣教活动。

他们对口号提出下列要求:

体现化工行业特点与公司特点;与企业文化相一致;文字大气、内敛,具备一定的哲学性;反应“科技安全”、“责任”、“人本安全”的思想。

最后还叮嘱一下,“我们领导比较推崇杜邦那套安全理念,你们‘编’的就算不能与其‘神似’,但至少要‘形似’哦!

”这很让我们为难,因为我们认为安全理念既不是拍拍脑门就可以立刻“拍”出来,也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尽管很多安全主管认为它就是一句口号),而是企业安全文化管理的核心要素,不管提炼修改还是传播,都应该慎之又慎。

这些年来,其实我们在服务过的客户那里,遇到过各种各样关于安全理念方面的问题,不但阻碍着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更折射出许许多多隐藏着的其他问题。

下文主要从笔者所在咨询机构的实践出发,简单归纳了一下这些“问题”。

主要的有以下四点:

问题一:

理念趋同,表述单一也许您不相信,我们接触过的企业,将“安全第、预防为主”或“安全第一、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安全理念的竟占到80%以上。

请不要误会,本人非常认可“预防”、“以人为本”之于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但是,如果在文字表述上,大家都将此作为企业的核心安全理念,就有问题了。

这明显缺乏个性,很难体现企业独特的价值观。

难道除了“预防为主”、“以人为本”这类四字成语或俗语,我们就无话可说?

绝对不是!

有些企业的安全理念就很有个性,比如:

杜邦“一切工业事故都可以避免”;BP石油“每位BP员工无论身处何地,都有责任做好健康、安全、环保工作”,华润雪花啤酒“维护公司员工的身心健康,保障员工工作场所与公司资产的安全”;开滦煤矿“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生命只有一次,遵章守规是保护神”。

“预防为主”这样的文字语言,因为你在说,我在说、他也在说,就难以同员工产生共鸣,他们甚至觉得企业这是在“随大流”、“模仿”或者“没有创意”。

安全理念如同广告语,需要简洁、通俗并且与众不同,您看过有几家大型公司的广告语是一样的?

之所以当前那么多企业将“预防为主”、“以人为本”拿来作为自己的安全理念,其一是没有下功夫认真琢磨和思考,其二是没有掌握好的方法。

我这么说可能会得罪很多企业,尤其是潜在的客户,但没有关系,如果可以促使国内企业提炼出更多更优秀的安全理念,我想这是值得的。

问题二:

文字空洞,缺少内涵看过很多企业的《文化手册》、《员工安全手册》、《××公司宣传册》或者《安全工作总结》等资料,里面关干安全理念的表述基本上就是一句话,并且字数多为“4”的倍数。

也有许多企业喜欢将安全理念分解开来,搞一堆莫名其妙的“安全科学观”、“安全制度观”、“安全发展观”、“安全生产观”等。

更有甚者,某家大型制造企业,居然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有一条或者多条安全理念,翻看他们的安全手册,我的妈呀,各种形式的安全理念居然有上百条!

理念的提炼的确需要群策群力,但在表述上不能搞那么复杂,这不是蚂蚁搬家需要靠数量取胜。

二十多个字的唐诗很多人可以通篇背诵,但上百字的宋词,我们通常记住的就是两句话。

对不起,有点偏题,其实,我要说的是安全理念的“阐释”问题。

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对安全理念进行细致的解释,往往就是在冒号后面摆出一句或多句的“4字箴言”。

就拿大家都喜欢用的“以人为本”来说,“以人为本”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

是安全规章的制定首先考虑员工的利益?

还是在安全宣教、环境布置等方面体现“人性化”原则?

或者说是安全培训能够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从而在课件制作、培训方式、培训频率等方面照顾到每一个人?

有的企业是“不小心”忽略了,而有些企业,我估计是不敢阐释得那么详细吧!

因为他们根本就无法保证做到“以人为本”。

安全理念代表一个企业安全文化的精髓,或者说是基本价值观,它不单单只是一句话,而应该包含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准确地说,它应该是一个理念体系。

如果抽取了思想的精髓,任何华丽的语言都将只剩下空洞的外壳。

问题三:

内容更换过频不管是安全理念还是企业文化的其他核心内容,其提炼、总结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一旦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就不能随意更改,除非企业在经营、战略或价值观方面发生重大调整,比如兼并、重组、产业调整等等。

理念应该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前瞻性,认为安全理念必须“常换常新”,“一年一变”,甚至“朝今夕改”的想法和做法都绝对错误。

尽管安全文化应该与企业的发展与时俱进,但安全理念代表的是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和安全原则,至少5~10年内不要有较大调整。

上文提到的那句“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就是杜邦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至今没有改变。

如果一个企业的安全理念总是在变,不但会增加员工记忆和理解的负担,让其传播和认同都变得非常困难。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员工会认为自己的企业没有一个稳定的安全政策,并且那些安全主管、经理或安全员们,也会觉得与安全相关的制度规定、奖惩措施、培训计划、活动执行、职务岗位等都有可能随时发生改变。

问题四:

理念向左,行为向右对于企业而言,最危险的情况莫过于“说一套做一套”,也许短时间能获取利益,但时间一长,肯定会被客户、上下游合作伙伴,市场所抛弃,之后也会被自己的员工抛弃。

安全工作上言行不一,其代价就是事故最终肯定找上门,将辛苦换来的“利润”、“进度”、“产量”等化为乌有。

我们对很多企业进行过非常深入的安全文化现状调研和诊断,几乎80%以上的企业将“安全第一”作为自己的基本安全方针或核心安全理念。

但是,在我们调研过的企业中,能够完全将“安全第一”做到实处的企业几乎没有。

以下是安达思咨询机构2007年对93家企业做的一个调研统计(企业来自各个行业,采用问卷和座谈的调研方式,调研的样本主要来自普通员工层,其次为管理层):

调研问题:

安全工作与哪些内容发生冲突时,不能享受绝对优先权或触不到“安全第一”?

实际上,在制造、建筑、工矿及少数能源型企业中,“新工人未经安全培训合格就上岗”、“连续加班”、“故意违章赶工期”、“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的情况十分普遍。

参与调研的某电力公司员工反映:

“为了抢修设备,我们经常连续十几个小时不下车(事故抢险车)”;其私营公司的车间工人告诉我们:

“新来的临时工,经常赤着手搬那些化学材料,他们拿着硫酸瓶走来走去,都没人管啊”,而这个公司的安全理念——“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就赫然贴在工厂的大门口。

理念与行为不一致,会让员工感觉理念“很假”、“很虚”,进而认为安全文化建设也是如此,那么谁会认认真真地去建设什么“劳什子”的安全文化呢?

在“安全理念”方面,企业暴露出的问题还远不止上文提及的这四个,诸如“对理念的宣传不够重视”、“认同率不高”、“与国家倡导的价值观或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等等。

都是促使员工觉得“安全理念就是一句空号”的原因。

我常常跟一些刚刚接触安全文化咨询的同事讲,如果想快速了解企业安全文化的现状,那就去看看他们的“安全理念”吧!

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浓缩的安全文化,体现为该企业对待安全文化的态度和行为。

那些根本就没有“安全理念”的企业,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其实,大家都清楚,国内真正普遍关注安全文化的时间并不长,据我们了解,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少数企业进行过两年以上的系统安全文化建设。

因此,对于“安全理念”的重要性及其现实价值,可能还有少数企业没有意识到或持否定态度。

当有一天,我们的企业家像重视企业文化那样重视安全文化,“安全理念”就绝对不会沦为一句空口号!

实际上,一个企业的安全理念就是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安全生产关系群众生命,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好。

”这是当前重要工作,要认真执行“安全第一”的方针政策。

现介绍一些国外专家的安全观念和作法,对提高我国安全管理水平有借鉴作用。

  一、安全管理理念

  在长江三峡工程工作的日本安全专家田岛先生介绍日本前田公司的安全管理理念:

一是责任与良心的观念;二是要把一切安全责任看作自己份内的事,尽力协助干好,千万不要推诿;三是要把下道工序当作自己的客人,处处为它们设想和考虑。

  广东珠海PTA(精对苯二甲酸)项目投资商英国BP公司无论在世界哪个地方投资,总是提出这样的口号:

每位BP员工无论身处何地,都有责任做好健康、安全、环保工作。

并且把“良好的健康、安全和环保业绩”作为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这种观念已经成为PTA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中。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BP公司在PTA项目施工管理中制定了一套极其完整、严密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和应对措施。

在项目开始动工之前,他们都会根据每一项工程的特点,分析每一个工地有哪些可能发生的事故,预测事故会导致何种危险、有何危害,如何加以预防,将采取哪些积极有效的应对办法等。

只有风险评估报告经专门人员审批后才允许正式施工。

正是这种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