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0852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政治经济学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政治经济学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政治经济学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政治经济学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上.docx

《政治经济学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上.docx

政治经济学上

第一章

一选择

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2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常常被人误解。

误解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地以为,政治经济学是既讲政治也讲经济的学科,是政治加经济。

另一方面的误解,是以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专用语。

3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4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5一切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

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6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研究的对象。

7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8经济规律: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有三种:

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一个社会形态独有的经济规律。

9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10社会生产过程的起点是生产,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

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12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二简答论述(未注明的一般是需要记住的内容)

1生产关系为什么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了解有印象,知道大概内容和要点即可)

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

式。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具体表现在: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具体表现在:

第一,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第二,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阻碍作用。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

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2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了解)

答:

1)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

一是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二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三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形式,四是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3)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二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三是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

一选择

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

第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3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具体劳动同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无关,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5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6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

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由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

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所决定。

8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9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0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际上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平均劳动耗费,它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相关联,而不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关联。

1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2等价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13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获得简单、统一的表现形式(质的飞跃);货币形式。

1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存在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

15马克思说: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

16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1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18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是想像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如中国的1元分为10角,1角分为10分,这种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叫做价格标准。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在的货币。

19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M=QP/V

20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过多,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就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

21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以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起着蓄水池的作用。

22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23货币作为世界货币,执行三方面的职能:

一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贸易差额;二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外国商品;三是作为社会财富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如对外贷款和援助,支付战争赔款等。

24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25一定时间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6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规律。

它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的数量;二是商品价格的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27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观念的货币,但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则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28价值、交换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是: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9从价值规律内容的角度看,它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一是价值量的决定;二是实行等价交换。

二简答论述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了解)

答:

区别:

(1)两者的内涵不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指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两者产生的时间先后不同。

当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中才出现市场经济。

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具体表现在:

第一,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第二,商品经济规律

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5怎样理解商品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了解)

答:

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

劳动产品,人们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是将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关系。

因此,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

价值也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

首先,价值体现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

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但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样,价值就将同一生产部门不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平均化,体现了它们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

其次,价值又体现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经济关系。

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的商品,其具体劳动和劳动复杂程度是不同的。

部门之间为进行商品交换而决定价值量时,必须把不同的具体劳动转化为同一的抽象劳动,把复杂劳动转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这样,价值就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差别同一化,因而价值体现了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经济关系。

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了解)

答:

经济学说史上,马克思首先提出和论证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并指出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原因是:

(1)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回答了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用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其中包含着剩余价值。

(3)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其它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如: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社会资本在生产理论、地租理论等。

7试从货币的产生说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答: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既不是有智慧的人发明的,也不是人们协商的产物,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和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形式。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表明,货币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8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规律。

它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的数量;二是商品价格的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M=P•Q/V

(M: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P:

参加流通的商品的数量;Q:

商品价格的水平;V: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的内容是:

一定时期内需要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次数)成反比。

在货币执行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发生了变化,因为本期内赊购的商品无需支付货款,前一时期内赊购的商品在本期到期则应支付货款,交易双方互相赊购商品可以互相抵消,因而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为:

M=(PQ-S+D-H)/V

(S:

赊售商品的价值总额;D:

到期支付的总额;H:

相应抵消的支付总额)

9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了解)

答:

所谓市场机制,就是市场的各个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市场的各种要素,一般又成为市场的各种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

它们的联系和作用统一构成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1)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能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及规模,调节商品的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的方向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等等。

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价格与价值既相背离,有趋于一致,因为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又趋于一致,是价格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2)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可以调节商品的价格,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向和规模。

供求结构的变化,能调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等等。

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因为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这是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3)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能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有利于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流;有利于实行优胜劣汰,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等等。

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主要是企业必须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和承担各种风险。

同时要有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价格体系,消除各种垄断行为。

总之,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也就是在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相互制约和联系,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1为什么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了解)

答: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性表现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表现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有质的差别,而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

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第三章

一选择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

2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

第一,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出卖劳动力为生。

3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2、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4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

6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7马克思说:

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8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不同的形态。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量的变化。

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c)。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了等价的劳动力价值,而且还包括了一定量的剩余价值,因而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可变资本(v)。

9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企业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1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11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仍然是由该企业的工人创造的。

12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和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1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4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关系:

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15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种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16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

1、名义工资一般呈上升趋势。

2、实际工资有时提高,有时降低,但从长期来看,仍呈提高的趋势。

17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8社会再生产可分为物质资料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二者的区别:

是否将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是为简。

否为扩

19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20资本家总是通过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以便进一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1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21劳动力的不断买卖只是形式,其内容则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

22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变动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动。

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

v表示。

23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

单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24资本集中,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股份制的形式,这是借助竞争和信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25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会日益相对的减少,在有些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绝对的减少。

26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形成两种趋势:

一,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日益相对的甚至是绝对的减少;二,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在迅速的增加。

27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却生活极不安定,工作和生活没有保证,失业人数不断增加,许多人陷于依靠救济的贫困境地。

28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形式:

1、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

2、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

3、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

29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说明了马克思曾经从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中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这个规律尖锐地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矛盾:

它的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无产阶级的失业、贫困、的积累。

在业工人为了减少贫困,就得多受劳动折磨;失业工人不受劳动折磨了,却要受贫困增大的折磨。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这种对抗性矛盾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除这种对抗的根本出路在于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3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社会经济条件:

一是有大批的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二是大量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

31资本原始积累是资产阶级运用一系列暴力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并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3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

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按资本家的意志劳动;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是:

社会劳动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也有了提高。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

一方面是生产不断社会化,另一方面使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

资本主义积累的结果是:

资产阶级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资产阶级为自己的灭亡造就了掘墓人。

34劳动力产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35资本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其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36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37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二简答论述

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了解)

(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的,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一部分价值。

(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②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

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够使其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什么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了解)

答: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其内容是: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剩余价值规律之所以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因为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资本的要素存在,而资本的使命就是进行价值增殖。

因此,生产必然是服从追求剩余价值这一目的,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都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

同时,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

5简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与解决它的条件。

(了解)

答:

资本总公式:

G—W—G′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

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过程只能使价值形式在商品与货币之间转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

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

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说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发生价值增殖;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所以,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能发生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也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的这种特殊商品,通过对它的适用能创价值,而且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解决。

6如何理解“资本一般”?

(了解)

“资本一般”是指资本的一般性质或资本的共性。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资本有如下共性:

1、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资本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

2、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

3、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

7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了解)

答: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方法很多,但概括起来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它们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从结果和本质上来看,两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一致的,即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其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因为,任何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能生产剩余价值。

同时,只有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才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再次,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