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分析以天津某生态园为例.docx
《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分析以天津某生态园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分析以天津某生态园为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分析以天津某生态园为例
题目:
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分析
--以天津某生态园为例
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分析--以天津某生态园为例
摘要:
天津市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之上,易受地震影响,故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立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又是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分析某生态园所在的位置,结合周边环境及主要交通线路推测出其服务范围。
从建设场地、服务的主要区域及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牌三个方面分析,提出了我市开敞空间作为临时避难场所的一些建议,现有条件和可行性等。
关键字:
灾害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某生态园
TheLocationChoosingAnalysisofEmergencyShelters——TakesTianjinChanghongEcoParkasExample
Abstract:
TianjiniseasyaffectedbytheearthquakeasacityinTheCircum-PacificSeismicZone.Sotheestablishmentofemergencysheltersisofimportance.Thelocationofemergencysheltersisthetoppriority.ByanalyzingthelocationofChanghongecologicalpark,combinedwiththesurroundingenvironmentandmajortransportroutesinferreditsscopeofservice.Fromconstructionsites,serviceareasandmajordisasteremergencysheltersinthethreeaspectsofsigns.Cityopenspaceisproposedasatemporarysheltersomeoftherecommendations,theexistingconditionsandfeasibility
Keywords:
emergencyshelters;location;changhongecologicalpark
1前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生灾害事件的威胁就日益增强,特别是地震灾害,被列为众灾之首.它可以使得人类千百年的文明毁于一旦:
1976年7月28日。
河北省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人。
震区内建筑几乎荡然无存,使得唐山市经济倒退数十年。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5000多人丧生,19万多幢房屋坍塌和损坏: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特大地震,多座城市瞬间变成废墟,导致经济损失近1900亿人民币。
所以说城市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已成为确保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紧迫任务。
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城市防震避难场所,可以在地震发生时为市民的安全和生活、震后的抢险救灾以及社会安定提供保障[1]所以说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应成为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设施[2]。
文章以天津市市区为例,研究城市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的相关问题,文中所指的灾害应急避难场所主要对地震灾害为主,亦可兼顾其它灾害事故。
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我国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每年各种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
1990~2008年这19年间,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达9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人民币。
据地震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68个大中城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大批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但很多城市都只是零星试点.并未进行系统地规划。
目前已开展工作主要有:
2002年,北京市规划委会同市地震局共同,编制了《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其他灾害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
该纲要是我国第一个有关城市防灾减灾应急避难方面的规划纲要,并且在2001年率先完成了国内第一个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元大都城遗址公园。
2004年天津着手组织编制避难场所规划.并进行了避难场所人均用地指标取值研究。
2006年,深圳市龙岗区编制了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2008年,重庆从符合自身山地城市的特殊情况出发,编制了有地区特色的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1.2.2日本防灾建设的成功之处
国外与防灾避难相关的研究有很多[3],其中以日本最为深入。
日本已经从单项灾种的防灾管理体系转向了多项灾种综合防灾的管理体系继而又从综合防灾管理体系转向危机管理体系。
政府也成立专门的机构应对灾害。
整个防灾体制与流程是:
灾害对策本部通过防灾中心的声像系统、防灾行政无线通讯系统、受灾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分析,向灾害对策职员、有关各局发出指令,与东京消防厅、警视厅、其他道府县密切联系,发动公共机关请求派遣救灾人员(包括自卫队)。
调配救灾物资进行救灾。
在避难空间建设上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防灾公园的建设。
在日本国内,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中坚力量是当地的小学,他们的义务教育和中国很相似,也是小孩就近上学,所以每所小学的规模和附近居民的数量是成正比例关系的。
在日本每所小学都建有仓库,存放压缩干粮、帐篷、普通药品等物资,这些仓库由附近社区家长和教师共同管理。
当公共灾难出现后,小学操场和教室就成了紧急避难所。
从侧面反应出日本国民人人防灾的意识。
而在日本的中学,一般都建有冷库,存放血浆、疫苗等救灾药品。
在日本小学、养老院、政府办公场所属于公用事业建筑,这些的建筑等级要高于普通民宅和写字楼,因此抗震能力要高于城市的其他建筑。
1.2.3国内外对比研究
从国内外来看,建立固定的、有一定安全生活设施的避难场所的就是日本,二十世纪末,日本就已基本建立了应急避难所体系。
走在东京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只要稍微开阔一些的绿地都会被政府划定为灾难来临时的“缓冲地带”。
日本的居民区,都设置有固定的“防灾避难地”。
上世纪的二十年代,日本关东大地震中死了14多万人。
从那时起,日本政府对突发事件就有了很强的防范意识,并将应急避难所建设写进了法律。
相比之下,我国公民的防灾意识不容乐观。
据调查,我国46%的民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了解十分有限,26.6%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
从已经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看,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民众消防意识淡薄所致正是因为我们的防灾意识薄弱,才看到如下的数字:
1994年l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的剧场火灾酿成300多名儿童失去生命的惨案。
如此严重的事故背后,逃生者拥堵逃生通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逃生时没有良好的秩序,没有逃生的训练,没有临危不乱、不惧、不抢的素质也是原因之一。
2005年11月26日,江西瑞昌与九江之间发生了5.7级地震,地震波及到了湖北省,导致湖北5县市受灾,造成1死81伤,其中81名伤者中78名是学生(其中多名学生受了重伤),主要是在避震时拥挤或踩踏时造成的。
防灾意识的淡薄已经成为了危害我国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总的来说,国外与国内最大的区别除了思想上,还有在工程设计实施中,国外充分考虑防震的要求这个特点[4]。
2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作用及选址要求
2.1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定义
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
城市避难场所可以在面对城市灾害的时候起到保护财产,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城市灾害多种多样,共分为以下三种类型[5]:
即自然灾害,人为灾害,自然与人为灾害。
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独立供电系统、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应急消防措施、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等11种应急避险功能,形成了一个集通讯、电力、物流、人流、信息流等为一体的完整网络。
2.2应急避难所的类型及作用
2.2.1避难场所的类型
城市应急避难所指居民为躲避灾害暂时栖身,以及救援部门集中救援的重要场所。
根据避难的功能,应急避难所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紧急公共服务设施
紧急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主要考虑的是时效性,由于该设施服务质量与人民生命财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该设施必须有效地顾及每个服务范围内的需求。
一般常见的紧急公共服务设施有城市建筑物附近的小面积空地,如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专业绿地等。
它是邻近建筑物内的人群在地震灾害发生后3—20min内紧急避难用的临时场所,也是居民家人在建筑物附近集合并转移到更安全的避难场所的过渡性场所。
其有效避难面积一般为1m/人以上。
(2)临时避难场所及临时收容场所
即面积较大,可容纳人员较多的公园、广场、操场、育场、停车场、寺庙、空地、绿化隔离地区等,是地震灾害发生后10多分钟后可到达的紧急避难用的临时场所。
这些用地和设施一般只能用于短时期内的临时避难。
虽然此类设施在设置上单个建设成本较低,但是在选址上追求最大可能的应急区域人员被覆盖到,需求的数量是比较大的。
因此,进行临时应急避难所选址时应达到的目标是在设施总容量满足需求、有规定时间限制条件下,实现设施数量最小化、总需求覆盖度最大化的目的。
其有效避难面积一般为2m/人以上。
(3)长期应急避难所
长期应急避难所一般指容量较大的公园绿地、各类体育场、学校操场等,步行1h内可到达。
这类场所设施配备相对齐全,平时是休闲娱乐场所,灾害发生时则可提供长期的生存保障。
长期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出于运送救援物资考虑,主要考虑临时避难所与紧急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距离,在设施容量满足总需求量的前提下,以最小化的设置成本和与公共服务设施间的总需求加权距离最小化为目标。
其有效避难面积一般为3m/人以上[6,7]。
2.2.2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作用
应急避难所的作用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为居民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防止次生灾害的危害。
在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之后,容易伴随火灾等一系列危害,随后还可能出现瘟疫的情况,避难场所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减少病菌,提供干净的水源。
(2)保障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
避难所可提供被褥、衣物、食品、饮用水、生理用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有备用的应急电源、供电网络、照明和供水设施,有一定数量的临时厕所,有提供居民交流信息与晾晒衣物的空间等等。
(3)进行医疗救护。
突发事件发生后,避难所设置的医疗点可以及时抢救伤员,特别是重伤员,从而减少人员伤亡,挽回生命。
(4)保障运输。
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避难所实现伤员的运送、救援物资的运输、救援人员的进入等[8]。
2.3灾害应急避难场所选址的思路
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地建设和应急资源的储备都是花费巨大且耗时长久的投资项目。
近年来,天津市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步成为面向东北亚、辐射三北的现代化大都市。
但是在众多的基础建设需要投入的前提下,我市的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相对来说不够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不建或者是少建都是不可取的。
地震是群灾之首,全世界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占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死亡人数总和的一半以上。
近年来地震灾害的频发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所以我们要科学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完善的灾害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这样才能做到未雨绸缪,为每一位市民遮风挡雨。
建好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场地建设越早、建设的越完善,市民的生命财产就越能得到保障。
巴黎、伦敦等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干系统仍然沿用几百年以前的市政排水系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正是由于当时的长远考虑,才免去了以后百年间不断重复建设。
所以我们才要仔细选址,考虑到所有居民的安危,服务大众,造福后代人民。
在此提出以下几点选址的思路:
2.3.1对防灾区域进行调查
从防灾减灾的角度看,调查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地区周边地域的灾害史与自然条件、各类城市规划中与城市避难场所相关的内容、城市避难场所在城市防灾中所处的地位、避难地域的状况(避难地域及其人口、邻近的社区及其布局、避难设施与防灾相关设施的分布、市区的危险程度、救援道路与避难道路的状况)、场地条件(地形、地质、植被、设施与管理条件)以及城市有关机构对防灾减灾的要求等。
并要求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提出综合分析报告[9]。
2.3.2绿地规划指标
一个城市只有具备相当面积的绿地,才能为防灾救灾提供基本条件。
市级公园面积依城市规模可定在10-30公顷以上,居住小区绿化用地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新建小区占30%、旧城改造小区占25%的标准,满足人均绿地面积要求,并在小区内利用阻燃树木设置安全绿色通道。
2.3.3建设场地选择
城市避难场所不宜建在城市的低洼地区,以防发生洪涝灾害和海啸时被淹没。
空间布局一定要均匀合理,否则即使防灾公园很大、很多,但远水不解近渴,也不能有效发挥其避灾自救的功能。
各种防灾设施的配置场所应当便于灾时利用且地基有良好的抗灾性能。
对于容易发生液化和松软的地基采用有效措施进行改良,优化设施配置与结构,确保灾后设施能够正常利用,即使局部场地受灾也不会严重影响整个防灾公园的防灾功能。
建设给排水系统应合理规划适量的水面,平时作为公园的景观,灾时用作消防用水或安全用水。
2.3.4避难范围界定
由于天津市在城市规划中没有过多考虑疏散场地的建设,而现有的可疏散场地都是充分利用城区内的公园、开敞空间、广场、体育场、运动场等宽阔地,所以可疏散场地分布极不均衡。
所以我们应该在规划的过程中预留一部分空地作为灾害应急避难场所,优先考虑应急避难场地建设的问题,使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在空间上合理安排,使每个角落的市民都能在5-15分钟到达安全的避难位置,在空间上不留死角[10]。
2.3.5设立“应急避难所”标志
天津市的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多数为大型公园,一些小心的广场绿地都没有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牌,据调查大部分市民均不知道离家最近、离单位最近的“应急避难所”,甚至部分市民根本不知道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是什么。
因此,除了在一些比较大的公园竖立“应急避险场所”标志牌,还应在大部分空地给予居民提示,保障市民在突发紧急情况时有目标地躲避。
2.3.6最佳疏散路径分析
空间配置中的一个重要响应策略就是疏散。
利用GIS能建立一个有价值的空间构造,告诉用户合适的疏散地点(避难地所)以及合理的疏散路线从而给居民的安全性带来最大的保障[11]。
3天津市自然灾害特点及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分析
天津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有超过1000万人居住和生活在这里,市中心距北京137公里,是著名的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
它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近代工业的发源地、近代北方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我国北方的海运与工业中心。
作为拥有中国第四大工业基地和第三大外贸港口的大都市,自从2006年滨海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政策后,重新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属于华北平原地震带。
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
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自古就有地震活动记载,地震灾害较为严重。
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天津市范围的历史地震(>4级)平均约每十年发生一次,这些地震均造成强烈震感及破坏,估计震级可达4-5级。
因无仪器记录,震中定位及震级确定的精度较差。
这些地震震中分布在市区、蓟县、宝坻,武清、静海等地,其中较重要的有三次。
即1511年l2月1日静海与霸县之问;1621年3月武清与永清之间;18l5年8月5日南郊地震,其震级均为5.5级[12]。
由于天津面积很大,只能通过对人口密度分布、城市建设用地聚集度分布的分析,结合《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对中心城区进行地震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分析。
规划所指的中心城区指外环线以内的地区,包括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和红桥区在内的完整的市内6个区。
以及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和北辰区的部分地区,建设用地为292.24km2,市辖区人口约764.37万人。
3.1天津市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状况
3.1.1天津市自然地理环境
天津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面对太平洋,季风环流影响显著,冬季受蒙古冷高气压控制,盛行偏北风;夏季受西太洋副热带高气压左右,多偏南风。
土地方面,天津北部蓟县山地土壤,是岩石风化形成的薄层残积土,其余地区是第四纪沉积物发育而成的土壤,在农业生产上具有较高肥力。
全市农业用地67.17万公顷,非农业用地45.9万公顷。
在海河下游滨海地区尚有待开发的荒地滩涂120多平方公里。
已发现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资源有20多种。
主要有锰、锰硼石、金、钨、钼、铜、铝、锌、石灰岩、大理石、麦饭石、重晶石、天然油石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燃料矿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埋藏在平原地下和渤海大陆架等。
从水资源方面来说,天津地跨海河两岸,而海河是华北最大的河流,上游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300多条,在中游附近汇合于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运河,五河又在天津金钢桥附近的三岔口汇合成海河干流,由大沽口入海。
且生物资源丰富
3.1.2天津市社会经济状况
以2003年为例,天津市国内生产总值2003年全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238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2002年加快2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最高增幅,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列。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2380元增加到25874元,按当年汇率折算,折合3126美元,比上年增长13.8%。
3.2天津市灾害特点
(1)灾害类型多,灾害频次高
我们把近百年来对天津市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有较大影响的灾害,稍加归纳,至少有1O余类,诸如洪捞、干旱、暴雨、风灾、地震、风暴潮、地面沉降、土壤盐渍化、雹灾、雪灾、冻害、地方病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等等。
近年来还常出现高温高湿的灾害性天气。
其中暴雨灾害占全部重大灾害的21%,雹灾占17.6%,旱灾占14.5%。
(2)灾害空间分布广,但轻重程度不匀
天津地区自然灾害空间分布几乎遍及市区及各郊、县。
其中发生6种以上灾害的地区有宁河县、天津市区、塘沽区、蓟县、汉沽区、宝坻县、静海县,几乎占了天津市范围的二分之一。
尤以宁河县发生的灾害类型最多,达9种。
在天津市区和塘沽区发生的灾害类型也达8种之多。
发生灾害较少的地区是南郊区和大港区。
(3)灾害强度大,经济损失严重
例如1976年唐山7_8级地震,震中距天津100公里,造成天津市直接经济损失达39亿多元,间接经济损失35_8亿元。
两项之和和几乎是天津市18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
该次地震还造成天津市24296人死亡,21568人受重伤,并使全市总面积60%的房屋损坏。
3.2.1地震灾害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
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
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自古就有地震活动记载,地震灾害较为严重。
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天津市范围的历史地震(>4级)平均约每十年发生一次,这些地震均造成强烈震感及破坏,估计震级可达4-5级。
因无仪器记录,震中定位及震级确定的精度较差。
这些地震震中分布在市区、蓟县、宝坻,武清、静海等地,其中较重要的有三次。
即1511年l2月1日静海与霸县之间;1621年3月武清与永清之间;18l5年8月5日南郊地震,其震级均为5.5级[12]。
3.2.2水灾
天津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
流经天津的一级河道有19条,总长度为1095.1公里。
还有子牙新河、独流减河、马厂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还乡新河6条人工河道,总长度为284.1公里。
二级河道有79条,总长度为1363.4公里,深渠1061条,总长度为4578公里。
历史上天津曾多次遭受水灾威胁,在近年间也有几次较大灾害发生。
1985年8月2日下午,新港码头遭强海潮袭击,潮水漫过新港船闸桥面,直泻闸内。
潮水通过下水道倒灌,码头上部分货物被淹。
平均水深0.3m,最深处达0.5m。
1985年8月19日适逢大潮,加之台风影响,最高潮位达5.5m,塘沽沿海及海河口一带水深0.5-2.0m,受害面积5.9kmz。
初步统计结果,国家和人民财产损失达5620万元。
大潮过后,为加固加高防潮堤,又耗资700余万元。
1988年7月7日10-17时,全市平均降雨43.9mm,由于降雨时间长、强度大,超过了排水管道的承受能力,造成市区25处积水,最深0.3-0.4m。
全市原有漏房和严重漏雨及危房21392间,7日大雨后,又发现了漏房8930间。
7月21日6-22时,市区降雨120mm,海河水位上涨0.3m,造成市内低洼地区出现51处积水片,使参加保险的50多个企业和近百户居民家庭财产被积水浸泡,损失50万元。
1989年6月8日凌晨一场大雨,使河北区新开路地道积水1m多深,过往该地道的行人车辆被迫绕行铁路沈庄子道口,使其从6至17时处于拥挤堵塞状态。
1991年9月1日傍晚,突降大到暴雨,塘沽区大沽影院附近地势低洼,积水0.5m左右。
4天津市某生态园规划选址分析
4.1某生态园简介
某生态园地处南开区商贸中心地带,是融观赏、游玩、科普及休闲于一体的大型公园。
占地33.9公顷,其中水面占12.5公顷,全园绿地面积占97.5%。
2007年某公园提升改造被列为本市20项民心工程之一,2007年12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于2008年8月1日正式开园,并定名为某生态园.改造后的某公园在保留充实原有植物景观的基础上,分为游览休闲区、健康运动区、植物观赏区、水上活动区、亚热带温室观赏区、管理服务区等6个功能区和可容纳3000人的某广场。
公园内如诗如画,清净幽雅。
假山迎门而立,右侧一泓湖水,岸上垂柳成荫,公园里幽静的甬道,大片的绿地,鲜花争艳,大树参天。
公园西部为游乐区,有儿童乐园、旱冰场等游乐设施,南部的南湖为划船区,公园西北角建有耆年阁,是游人聚会和文娱活动场所,公园平时可以当做休闲娱乐的场所,到了灾害发生的时候还可以当做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做到了平灾结合,容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公园。
4.2人口角度分析其服务范围
某生态园除去水域、建筑设施后的陆地可使用面积为21.4公顷,把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居民划分为28个居民片区(如图1),每个区域内部人口数量受经济发展水平、地质地貌等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详见表1)。
这样,每个居民片区内部就必然要有较为大型的避难场所,这里以天津某生态园为例,某生态园处在23号居民片区之中,东至卫津路与南开三马路交口,南至复康路,西至红旗路,北至芥园道。
以长江道作为界限的话,南部拥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两个占地面积比较大的区域,在灾害发生之后可以用作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而北边除了某生态园之外,仅有南开公园和南开中学的体育场可以作为临时的紧急避难场所,不能起到长期的效果,所以某生态园成为了这个区域内部人口避难的主要场所。
图1中心城区居民片区分布图
表1中心城区居民片区人口数量统计
居民区
人口数/万人
居民区
人口数/万人
1
0.57
15
7.08
2
0.82
16
21.49
3
0.32
17
24.01
4
0.43
18
7.58
5
4.36
19
12.85
6
0.52
20
15.22
7
0.70
21
18.61
8
1.63
22
18.08
9
13.99
23
5.60
10
8.84
24
13.24
11
7.67
25
25.70
12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