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某镇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区某镇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区某镇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区某镇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区某镇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要
一、项目背景
为加快我镇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的发展,确保完成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生产目标,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某镇的实际情况,选择某村、关口村为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
*区*镇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对该区农业综合开发起着决定性作用。
*镇根据上级的要求,安排技术人员就项目的建设内容、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案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并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报告。
*区*镇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是以*村、关口村为主,规划治理面积7000亩。
主要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土地产出率。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区*镇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无霜期208天,年日照时数2280-2440小时,平均降水量802毫米,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雨热同步,适宜种植优质小麦和玉米、果品等农产品。
由于项目区干支渠骨干工程尚未续建配套,缺水已明显成为该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调查资料显示,仅近几年连续干旱,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50余万元,干旱造成的损失给农民增收带来较大的阻力。
为了扭转项目区缺水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制约的局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该项目区降雨量较少,水资源缺乏、经济落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区各级政府、干部、群众积极要求,尽快实施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
该工程的建设是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抵御旱涝灾害及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利用水利转化的良好契机。
二、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1、项目范围和建设规模
*区*镇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涉及*村、关口村2个行政村。
其中*村4000亩,关口村3000亩。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的精神,本规划以节水工程和节水灌溉为中心。
新增灌溉面积2000亩,改善灌溉面积3000亩,改善排涝面积3000亩。
2、项目建设内容
(1)项目建设内容
疏浚中沟5千米,土方5万方,新建电灌站3座,修建防渗渠道1千米,新建生产桥31座,沙石路面11.06公里,购置农业机械5台,喷灌机20台,良种引进15吨,土壤改良2000亩,其它配套建筑物40座。
3、项目建设工期
该项目建设工期为1年,即从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
三、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308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入148.64万元,农业措施投入122.4万元,林业措施投入6.72万元,科技措施投入22.4万元,项目管理费7.84万元。
2、资金筹措
根据财政部财发[2000]6号文关于印发《关于调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资比例的规定》的通知精神,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及自筹资金组成。
项目总投资308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12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00.6万元,市级财政资金11.2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资金84万元。
四、效益
1、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区的建设,可新增灌溉面积2000亩,改善灌溉面积3000亩,改善排涝面积3000亩,该工程项目发挥效益后,每年可增收粮食70万公斤,水利分摊系数按0.5计算,干支渠分摊系数0.5,则净增效益150万元。
2、社会效益:
①项目区水利设施的配套完善,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带动该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项目实施后,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可大力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产业化进程,为农村经济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改善了该地区供水条件,提高了农业、农村人畜、乡镇企业用水保证率,有效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使地下水埋深及储量处于良性循环。
⑵生态效益:
项目工程建成后有利于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发展。
地表水、地下水、天上水三水联合运用,改善了水环境,尤其是土壤水和地下水环境,使之处于良性循环状态;项目区沟河接受渠、塘灌溉退水,可以提高沟河水的净化能力;拦河坝周边植树绿化,不仅改善当地小气候,而且减少水土流失,对生态平衡起到积极作用
五、组织领导与管理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我镇成立*区*镇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担任,由农技、农经、水利、财政、审计、土地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研究制订项目实施计划,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协调各部门工作,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6个专业科室,即办公、财务、工程、物资、质检、治安等,每个科室2~3名人员,负责具体业务工作。
按照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进行管理,管道埋设及渠道建筑物工程进行招投标,选择施工单位,中标单位组织实施。
在施工过程中,实行工程监理制,以加强工程投资、质量和进度的控制,水利部门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财政厅(局)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建设进度及时拨付资金。
工程竣工后及时组织验收,办理交接手续,由管理单位进行维护,尽快发挥工程效益。
采用与群众管理组织相结合的工程运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配备和完善管理人员和设施,建立多种形式的目标责任制,确保工程运行良好,充分发挥效益。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一、自然状况
1、地理位置及范围
*区*镇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位于*镇,其地理位置在北纬32°06′~32°15′,东径117°23′~117°03′。
主要治理*村、关口村。
耕地面积7000亩。
2、水文气象
项目区位置处于中纬度,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气候干燥、气温较低、天气寒冷,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暖湿海洋气团从西南、东南方侵入,降雨量特别集中。
⑴降雨量:
根据内乡30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802毫米,最大值(1964)年1394.4毫米,最小值432毫米(1978),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全年降雨约67%集中在7~9月,冬春季节降雨量稀少,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时段需要,
⑵气候:
根据气象站资料统计,项目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5.2℃,一月份最冷,月平均为4℃,最低为-14.4℃(1977年1月30日),最高月平均为27.7℃,最高为42.1℃(1972年6月11日)。
⑶无霜期:
项目区无霜期为225天,平均初霜日在11月5日,终霜日在3月25日,最早初霜日为10月22日,最晚终霜期为4月10日。
⑷相对湿度,多年平均72%,8月最大,月平均达78%,1月最小,平均64%,极小值32%(1963年1月)。
⑸日照:
根据气象资料统计,日照时数多年平均为1973.6小时。
⑹风速:
项目区以西北风和东南风为主,多年平均风速为2.2m/s,最大风速16m/s(63年4月)。
⑺蒸发量:
项目区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20cm蒸发皿)为1779mm,其中6月份最大,月平均为269.3mm,11月份最小值月平均76.7mm。
3、地形、地貌及土壤
*区*镇,带状丘陵,地势自北部地面高程为69左右(黄海标高)向南逐渐降为35米左右,地面平均坡降为2.8%左右,东西岗洼相间,项目区内地势为岗夹洼。
项目区土壤有两种:
第一种是山红土,第二是黄褐土,色黄质粘,土层深厚,耕作层浅,透水性差,易旱易涝,这类土在项目区占85%。
4、水资源
⑴水文地质条件
项目区位于*镇的中南部,*镇三面环山,是一个面积较大的小流域,而项目区是其中的一部分,地下水受到地形、地貌、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影响。
项目区地势西高东低,地下水位变化与项目区地形坡降一致,由西流向东。
项目区内有一条主要河道凤尾河,以及连接凤尾河的21条中沟。
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
项目区内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浅层地下水大部分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含水岩性为Q2亚粘土、富水性差,但水质好,可用作灌溉和饮用。
⑵地下水补给与排泄
项目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是由降雨入渗补给。
项目区内岗洼相间,两岗之间有季节性河流,地下水排泄以浅层水蒸发和河道自然排泄为主要方式。
⑶地下水埋深及现状
项目区岗丘区地下水埋藏较深。
地下水流向大体与坡面一致为,比降为1/350~1/500。
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根据设计水平年,项目区不同保证率下的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开采量、项目区农业灌溉需水量、人畜饮水需水量、乡村企业需水量等,按照水量平衡原理进行分析计算。
结果为:
设计水平年(2010年),可灌溉面积0.5万亩,农业灌溉保证率75%时,可供水量为40万m3,其中地表水15万m3,地下水30万m3;总需水量60万m3,其中农业灌溉50万m3,人畜生活用水6万m3,其它方面需水量4万方,可供水量小于需水量,不能满足要求。
农业灌溉保证率50%时,可供水量32万m3,其中地表水10万m3,地下水30万m3,;总需水量70万m3,其中农业灌溉60万m3,人畜生活用水6万m3,其它方面需水量4万方,可供水量小于需水量,不能满足要求。
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项目区内耕地以山垦地与基本农田为主,可开发量在7000亩以上,从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方面考虑,项目区内凡在150度上坡地不准备开发利用,将开发的要点辐射到其它基本农田上,以免造成水土流失,殃及子孙后代,开发潜力相对较弱。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3km2,耕地面积7000亩,土地利用系数为70%。
非生产用地除交通、水利用地外,乡村居民的宅地占用一部分土地,非生产用地逐步增加,耕地面积日趋减少。
由于项目区需进一步续建配套,项目区内的粮经作物仍然停留在中低产量水平上,因此,项目区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
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标,在农业综合开发中,进行统筹规划,以建设好项目区骨干工程为主,配套田间工程全面开发,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合理、科学运用、挖掘土地潜力,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彻底改变,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6、自然灾害
据文献记载项目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旱涝、干热风、冰雹、霜冻等,但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旱灾。
项目区旱灾有三种:
主要是夏旱,其次是早春旱和冬旱。
早春旱每2年一次,初夏旱每4年一遇,夏旱每2年一次,冬旱每6年一次。
1988年发生夏旱,自6月上旬至8月上旬70余天未下雨,全项目区内秋作物基本绝收,损失惨重。
1998年8月中旬至99年3月上旬180天基本无雨,项目区内小麦仅种30%。
据1985年至2000年15年资料统计,干旱年份达10年,春旱、夏旱、秋旱、冬旱交替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40万元之多。
可见旱灾是威胁项目区农业生产的最大自然灾害。
二、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与劳力状况
*区*镇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涉及*村、关口村2个行政村,控制土地面积1万亩,设计灌溉面积7000亩。
总人口0.79万人。
现有社会劳动力2700人,大牲畜0.1万头,小牲畜0.8万头。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根据2004年统计资料全项目区内工农业总产值60万元。
2、土地利用现状
从*镇整体而言,我镇土地利用率极高,山区以种植经济林果为主,经济林果占全镇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中部地区以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为主,南部地区以种植花卉、棉花、瓜菜为主,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一方面减少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3、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镇属于苏北地区最边缘乡镇,工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农业为主,财政收入相对较低,2004年全镇财政收主1200万元,农业纯收入在2200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较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落后。
4、农业科技及其它社会化服务体系状况
*镇现有农业科技服务站一所,职工15人,大专以上学历8人,工作经验与科技服务素质较高,另有林业果树技术管理站一所,也能够对项目区经济林果进行技术指导。
三、基础设施状况
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1)现有水利设施状况
项目区现有大沟1条,即凤尾河,凤尾河为项目区提供水源,中沟12条,轻型井20眼,大口井5眼,拦水坝2座,农业的基础条件较差。
(2)水利设施存在问题
项目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是项目区缺少水资源;2是农业基础条件差;3是土地贫瘠;4是种植业结构不合理。
2、田间工程现状
项目区大部分耕地虽未经配套,但区委、区政府及项目区乡镇群众决心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为主线,彻底改变该区域的水源条件,确保农村经济发展。
近几年以来对项目区进行以建塘筑坝、修路栽树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按照路、林、渠、沟、田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布置要求,进行田间工程配套。
截至目前,已修拦河坝2座,植树45万株,为项目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交通与电力
项目区内交通便利,项目区南北方向东侧有京福公路,东侧有206国道公路,项目区内公路村村相通,已形成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交通四通八达。
项目区东有35KV变电站一座,10KV高压线180km,电网布遍全项目区乡村、已满足全项目区农业灌溉和乡镇企业用电需要。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讯事业发展迅速,目前通讯网络已辐射全项目区内每个角落。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水是制约着山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水资源的缺乏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项目共内水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没有开采不能够利用,导致项目区的发展受到水的制约,造成作物不能够旱涝保收。
其次,制约项目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果品的销售,果树待开发以后,产量与质量都有所提高,销售问题是制约着项目区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因素,计划利用以镇内培养经济人,以外部销售为主,其次搞果品深加工,多方面、多渠道进行销售,确保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试行办法》要求,水利骨干工程项目要通过对项目区灌排骨干工程设施进行配套完善和节水改造,改善农业综合开发区的灌排条件,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提供水利保障。
项目区骨干工程及其控制性建筑物是项目区的骨架,骨架形不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无从做起。
该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要求是,首先是对项目区引水工程干、支渠骨干工程进行续建配套,在建设好骨干工程的基础上,以建设节水工程和节水灌溉为中心,进行项目区田间工程建设;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拦河坝,拦截地表水,提高设计灌溉保证率。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对项目区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1)区委、区政府及项目区所在乡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各项农业政策,紧紧抓住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项目区土壤及气候极适宜种植经济作物,区委、区政府已将经济作物确定为项目区内的主导产业,强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扩大种植面积。
但是由于该区地理位置及地质条件的差异,项目区无灌溉条件等因素制约,目前,该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水平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2)项目区位于*区西北部,地处山前丘陵,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
项目区是粮经作物主要产区,由于该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偏小,降雨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匀,且项目区无灌溉条件,自然灾害频繁。
尤其是冬春旱、伏旱最为明显,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据1985年至2000年15年资料统计,干旱年份达12年,春旱、夏旱、秋旱、冬旱交替发生。
(3)项目区内已形成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项目区内通讯发展迅速,电力有保证,给工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总之,项目区内基础条件好,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大。
但土地资源潜力开发必须以水利为主导因素。
(4)*镇经济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全镇有耕地面积4万亩,全部靠天吃饭。
项目区位于*区北部,设计新增灌溉面积2000亩。
因此,项目区建设对改善和影响*镇农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项目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区、镇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群众积极性高,要求迫切。
目前,区政府把项目区建设列为*镇重点农田建设项目,工作中心、技术配备、资金等已经向项目区建设倾斜。
总之,修建项目区骨干工程是非常必要、非常迫切的,是加快该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而急需兴建的骨干工程。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区各级政府的领导对农业开发项目非常支持,把农业开发项目作为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提上议事日程,今后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2、项目区群众的支持
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项目区的群众非常支持农业开发项目,希望的上级的支持,同时群众也愿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投资投劳,完成项目需要的自筹资金。
3、技术的可行
经过实践,*区在施工的技术与管理上积累丰富的经验,培养一批优秀的技术人员以及施工监理人员,能够充分保证施工的质量。
第四章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⑴该工程项目以项目区水利工程建设为基础,通过田间配套灌溉,解决农业灌溉用水,提高灌水保证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⑵项目区水利建设,以建设水源工程为主,同时综合开发和利用地表水,保证灌溉用水量,并积极做好田间工程配套。
⑶项目区建设中,因地制宜地发展节水灌溉、高效利用区内水土资源。
⑷在工程规划布置上,要考虑上、下游,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水利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统筹兼顾。
二、选项原则
⑴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必须选择在农业综合开发区内,并有可靠的农业灌溉水源保证。
⑵选择土地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大,效益好的区域,以投资少,受益大。
⑶项目区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地方财政有配套能力,配套资金有保证,能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⑷当地政府和群众要求迫切,农业生产急需的项目。
⑸选择的工程项目,有前期工作基础。
三、建设标准
1、设计水平年和保证率
项目区工程的设计水平年为2010年,充分考虑项目区内各种水利工程的调蓄作用,结合作物种植结构及当地水文、气象等条件,综合分析确定,项目区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75%。
2、工程等级和建筑物级别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按照项目区面积,确定项目区工程规模为中型,工程等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
3、排涝标准
项目区干、支沟排涝标准5年一遇,防洪标准20年一遇。
四、开发任务
项目区位于*区北部,改造中低产田0.7万亩。
五、规划布局
1、布置原则
⑴项目区以自流灌溉为主,结合塘、坝小范围取水。
在进行沟渠布置时,因地制宜,堰、塘取水与自流结合统一规划布置。
⑵项目区沟渠尽可能按照行政区划布置,同时兼顾上下游。
⑶充分利用当地水利资源,拦蓄当地径流,以保证水量充足,满足农业灌溉、人畜饮水及工副业生产要求。
⑷结合当地实际和发展要求,发展节水灌溉。
2、灌溉工程的布局
疏浚中沟5千米,土方5万方,新建电灌站4座,修建防渗渠道1千米,喷灌机20台,其它配套建筑物40座。
2、排水工程布局
项目区属岗丘地带,岗沟相间,地貌为北高南低,形成自然排水体系,且切割较深,已满足十年一遇排涝标准。
项目区排水可直接汇集于河沟内,并流入凤尾河河,骨干排水沟不需重新规划建设,仅对部分排水沟进行清淤、疏浚。
排水沟上的建筑物由区、项目区乡镇、村自筹资金,规划建设。
3、优势农产品种植结构的布局
项目区秋季以种植优质小麦为主,夏季以玉米为主。
第五章主要单项工程设计
一、主要工程单项设计说明
1、水利工程
(1)水源工程
项目区的水源主要来自凤尾河以及部分地区使用地下水,凤尾河的水主要是拦蓄雨水,兴建拦水坝4座;地下水是打轻型井,计划打20眼轻型井。
(2)机电排灌站
建设4座机电排灌战,使用双机组的泵站,设计扬程6米,设计流量0.5立方米/秒。
(3)灌排渠道工程
1.田块规划:
根据项目区地形,标准田块长边大致南北方向,规格为300m×40m,每个标准田块的面积为1200m2,合18亩。
2.排水沟布置
(1)台田沟(农沟)沿台田长边的左侧布置,计划控制两块标准台田,其长度为300米,间距为40米;
(2)斗沟垂直于农沟布置,根据地形和控制面积加以区分,斗沟Ⅰ、斗沟Ⅱ长度分别按600和1000米考虑,间距300米,控制面积分别为600亩和1200亩;囿于地形限制,根据排水需要,个别地方略有调整。
(3)支沟垂直于斗沟南北向布置在项目区的边缘(北片中部也有),控制面积2400亩;
(4)项目区内所有涝水均经各级排水沟汇流至凤尾河。
排水沟设计
1.排水方式选择:
根据当地实际选取水平明沟排水,为有利于洗盐淋碱,排水沟采用土质渠,种植林草护坡。
根据经验排水流量参考下表。
单位:
m3/s
类型
农沟
斗沟Ⅰ
斗沟Ⅱ
支沟
排水流量
0.01
0.28
0.56
1.12
4.排水沟断面设计
(1)设计水位
根据控制地下水水位的要求,农沟水位低于田面1.5米,农沟与斗沟、斗沟与支沟交汇处水位跌差均取0.1米。
(2)横断面设计
项目区内土壤为粘质土,地形坡度较缓,故选择各排水沟参数如下:
表2-7排水沟参数选择表
参数
类型
沟特征
边坡系数m
糙率n
坡降i
农沟
粘土
m下:
1.5,m上:
1.0
0.025
1/3000
斗沟Ⅰ
粘土
1.5
0.025
1/2000
斗沟Ⅱ
粘土
1.5
0.025
1/2000
支沟
粘土
1.5
0.025
1/5000
2、其它工程
二、建设内容
1、水利工程
疏浚中沟5千米,土方5万方,新建电灌站4座,修建防渗渠道5千米,喷灌机20台,,其它配套建筑物40座。
2、农业措施
(1)良种引进
引进良种10吨,其中*村引进6吨,关口村引进4吨。
(2)改良土壤
项目区土壤较为贫瘠,生产相对潜力大。
土壤管理上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保持地力、改酸、防土壤污染,以保证项目区土壤的持续利用。
为此设计以下土壤改良措施:
①增施有机肥,合理使施用化肥:
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高,但为了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仍然需要多施有机肥。
由于本区土壤肥力已经很高,施肥时切勿偏施化肥,要合理施用化肥,提倡平衡施肥。
要引进施肥新技术,提高肥料使用效率,适当施用一些碱性材料(如石灰、壳灰等),以调节酸度。
②今后应适当客入清洁土壤,稀释耕作层镉浓度:
项目区耕作层土壤存在一定镉污染,比较根本的治理办法就是掺入清洁土壤以稀释土壤镉浓度。
建议今后在附近寻找清洁土源,制定科学方案,进行客土减污。
③应控制进入农田的废物,避免土壤污染:
各种农用物资和生活物质的不合理弃置,可能导致土壤污染。
农民大都有将生活废物施入农田的习惯,但未必了解生活废物可能导致的环境风险。
部分禽畜粪便、垃圾、污水、污泥中都可能含有较高的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
为了保证当地土壤资源的持续利用,在施用各种废物时,最好能事先测定,并按有关标准严格控制,不要盲目使用。
项目区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宣传教育,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利用生活废物,避免新的污染。
(3)购置农业机械
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需要购买喷灌机20台,软管4000米。
(4)机耕路
道路布置原则是尽量和项目区内田块配套,构成互通网络,便于农业生产。
具体布局中,田间道主要沿项目区的边界、结合区内斗沟、支沟、防护林和田块,沿沟的走向或田块长边呈网状或环状布置。
生产路与田间道垂直布置,一般沿沟的走向或垂直于田块方向。
鉴于项目区地块形状不规则,有些略微做了调整。
考虑到道路路基的稳固性,因而道路路基采用中深土层粘土。
即通过挖沟取土,垫高路面,经碾压夯实后作路基用。
根据有关标准,设计田间道路宽4m,边坡采用1:
1,高出地面40cm,以中粗砂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