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精编全套练习题含答案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954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宋词选读精编全套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精编全套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精编全套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精编全套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精编全套练习题含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宋词选读精编全套练习题含答案1.docx

《唐诗宋词选读精编全套练习题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选读精编全套练习题含答案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宋词选读精编全套练习题含答案1.docx

唐诗宋词选读精编全套练习题含答案1

《唐诗宋词选读》精编练习题

(一)

一、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1、简要概括每联的内容。

首联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颔联写离情的缠绵,颈联从室内转到户外所见,尾联写友人远去盼望再相聚。

2、首联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

简要分析。

用了拟人的手法。

“吐”“对”分别写出了离别的筵席将结束,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吐”字使人想到亲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滞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写除了举杯劝酒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3、颈联两句写什么时间的情景?

“隐”“没”两字有何作用?

颈联两句写的是黎明时分。

这两句承上文写把杯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隐”“没”两字表明时间过得太快,似乎在催人分手,从而传达处依依惜别之情。

 

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1、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是什么?

作者在本诗中表达出来什么思想情感?

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感情

2、“独有”“偏惊”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对自然界不同季节的变化感到特别新奇。

3、中间两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体会“出”“渡”“催”的妙处。

中间两联写了江南早春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诗人思乡之情。

“出”“渡”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将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感受到春光地脉搏和动感。

“催”字突出了江南春鸟一声紧似一声地鸣叫的特点,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淑气以人的情态,表现春气之浓。

4、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请就第二、第三两联的写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颔联、颈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春色。

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

“催”“转”这两个动词将春天使万物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练传神。

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

 

三、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赏析颔联和颈联。

颔联“牙璋”句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信符,“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诗人用这两个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铁骑”句写唐军已经神速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绕”形象写出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这两句对仗工整,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句中也对,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颈联两句写战斗,用景物描写烘托。

“雪暗”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风多”句从人的视角出发写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以象征军队的“旗”“鼓”,表现出征将士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奋勇杀敌的悲壮激励场面。

2“自”“照” “绕” 在诗歌中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的猛烈,战火的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3、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现了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4、全诗采用的表现手法,首联采用的写法,先交代,中间两联采用的写法,描写,尾联采用的写法,表达。

全诗富有主义色彩

虚实结合,;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想象中军威雄壮、战况激烈的情形;实写;投笔从戎,为国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四、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1、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词表达?

作者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场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特点:

高“临”字突显了滕王阁的高耸

诗人描绘了一幅坐着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的豪华场面,反衬了现实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2、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颈联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

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3、体会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

颈联有空间描写转为时间描写,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五、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简析“月”的作用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诗,由望月而引起相思而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2、用一个词概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并分析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

雄浑阔大手法:

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3、诗歌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写月亮不用“升”,却用“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开头也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里头肯定有道理可说。

请说说你的理解。

若用“升”字,明月共潮水而升,乃平时习见之景,淡而无味,只是把意思表达清楚而已;而用了“生”字,就别有情趣了。

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

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六、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

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

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7、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分析颔联所用的手法及作用

颔联借景抒情。

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深”指梦泽,辽阔地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

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地景物,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2、体会尾联“尚”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色彩。

尾联中的“尚”字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在晋初,孟浩然写诗在盛唐,中间相隔四百余年,朝代更替,人事变迁巨大,然而羊公碑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敬仰;羊祜为国效力,为民做了一些好事,因此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和“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诗人无限伤感,潸然泪下。

3、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谱出全诗的基调。

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顾,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

颈联写眺望所见:

“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碑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

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8、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9、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

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

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2、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3、诗的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

10、《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群山万壑赴荆门”中的“赴”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杜甫在写这首诗时白帝城,在山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山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由远及近,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赴”字把山峡变幻无穷的姿态和磅礴壮美的气势写活了

2.“环佩空归月夜魂”怎样理解其中的“空”字?

只能死后魂魄归来,突出活着无法归来的悲剧,遗恨之深,并寄予诗人的同情。

3“独留青冢向黄昏”中“黄昏”这个意象含蓄蕴藉,内涵丰富,请加以赏析。

(1)“黄昏”首先交代了时间,朔漠的黄昏,营造了一种伤感之景。

(2)更指空间,指的是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大,仿佛能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3)这句诗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11、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和“绕”好在哪里?

请简要分析。

“横”勾勒出青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