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讲课稿.docx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讲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讲课稿.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讲课稿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
刘晓萍
各位服刑人员:
大家晚上好
为了让广大服刑人员能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并运用自我心理保健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服刑指导中心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其中包括相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如何适应环境,如何改善人际关系,情绪的自我管理,如何完善人格等八个专题。
那么,今天我很荣幸,也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作为第一个开讲者与大家在接下来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服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注重心理保健,医院、学校、公司企业,包括监狱都有自己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和咨询场所,社会上也是有很多心理辅导机构。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呢?
我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吧,当我们心情不好、情绪压抑的时候,会觉得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工作、学习、劳动的效率下降了,也不愿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了,吃饭觉得没胃口,失眠也随之而来。
时间长了,身体上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胃也不好了,心脏也不好了等等。
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又会加重你的心理负担,如此恶性循环,如不及时调节,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临床医学实践发现:
近50年来的人类十大死因的前三位都是心因性疾病。
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
过去:
肺炎、结核、大脑炎;
现在:
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
什么是心因性疾病:
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障碍。
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用了40年时间,对204位成年人作了跟踪调查,发现在21岁至46岁之间过着舒畅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岁时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在同一时期内,得不到舒畅精神生活的48人,都在55岁以前死去。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我们需要关注,也需要保健。
那么,我想问问大家,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
也叫心理卫生,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
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
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的能力。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心理不健康和健康的平衡状态,它不是说你不能有不健康的状态,而是当你在遭遇压力事件或生活变故时,你有能力让自己从低迷、颓废的状态走出来,回归到理性、冷静、积极应对的状态中。
我之前咨询过几名因为减刑不如意而产生情绪困扰的服刑人员,有的人经过一两次咨询他就能把自己调整过来,重新积极投入改造。
而有的人经过几次咨询都仍然固着在那种低迷的情绪状态中,甚至影响与干警、同犯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劳动效率。
所以说,具备这种能力很重要。
那么,你关注过自己的心理健康吗?
你知道自己的心理健康处在一个什么状态吗?
现在,我们做个测试自查一下。
健康自测评定(SRHMS)
1、你对未来乐观吗?
(非常不乐观0分、比较不乐观1分、有点不乐观2分、有点乐观3分、比较乐观4分、非常乐观5分)
2、你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满意吗?
(非常不满意——非常满意)
3、你对自己有信心吗?
(非常不自信——非常自信)
4、对自己的日常生活环境感到安全吗?
(非常不安全——非常安全)
5、你有幸福感吗?
(非常不幸福——非常幸福)
6、你经常感到紧张吗?
(非常紧张——从来不紧张)
7、你感到心情不好、情绪低落吗?
(一直有——从来没有)
8、你会毫无理由的感到害怕吗?
(一直是——从不)
9、你对做过的事情要经反复确认才放心吗?
(一直有——从来没有)
10、你的记忆力怎么样?
(非常差——非常好)
11、与你关系密切的伙伴或朋友多吗?
(一个也没有——非常多)
12、你如何评价自己在劳动和生活中担当的角色?
(非常不称职——非常称职)
上述自测题共12道(满分60分),你得了多少分?
40分以上,为绿灯
39~21分,为黄灯
20分以下,为红灯
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对于身处高墙的大家,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看接下来的几组调查:
我国心理学家早在2001年对黑龙江394名服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90.1%,心理问题严重的检出率82.0%,2012年,四川省南充精神卫生中心联合川北医学院抽取南充市1195名在监男性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69.38%,心理问题严重的检出率为60.36%,可见,服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极为严峻。
而我在做心理咨询这项工作中,也发现很多服刑人员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度不够,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和抵触。
出现心理问题后不承认、不面对,也不能积极有效的进行自我疏导和调节,更不愿接受他人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
那么,对于大家,可能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呢?
我们来梳理一下:
一般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可以分为功能性心理问题、情景性心理问题二大类。
功能性的心理问题,是由于服刑人员自身在社会上形成的,并在服刑过程中仍有所表现的心理问题。
主要有以下一些种类:
(1)心理活动障碍。
经历过一些重大生活事件后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或形成的心理创伤。
这类创伤,轻者可以降低某一反映活动性质和效率,重者可导致整个心理活动失调。
(2)人格障碍。
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
如强迫性人格障碍,过分要求完美。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
冲动型人格障碍等(3)身心障碍。
这是服刑人员身体各器官系统发生病变前后所表现的心理障碍现象。
(4)智能障碍。
这主要指个别服刑人员由于大脑功能发育不全,而使智力活动受到障碍。
(5)严重精神障碍。
主要是指整体心理机能瓦解,不仅心理活动本身的协调一致受到伤害,而且患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
情景性心理问题,主要是指服刑人员个体,由于不能适应狱内环境以及由于服刑改造带来的各种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多的是不能适应狱内人际关系及由于判刑改造带来的生活、家庭、婚姻等问题而产生的心态失衡。
另外,一些服刑人员由于对定罪量刑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久而久之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上述心理问题与服刑人员的身份、监狱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服刑人员对狱内环境的积极适应和思想认识的提高,事过境迁,大多数能够得到化解,但如果处理得不好,也可能成为阻碍大家改造进步的“绊脚石”。
服刑人员不良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
从获取的各种调查材料看,服刑人员中较常见的不良心理的表现有:
惧怕、烦燥、焦虑、愤怒、忧郁、偏见、错觉、嫉妒、孤僻、自卑、悔恨、自私、急躁、多疑、内疚、羞愧、失望等等。
主要表现:
1、忧郁。
有调查显示,大约20%的服刑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心理,其中5%左右的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医学上称之为抑郁症。
一旦患上抑郁症,就是自杀自残的高危人群。
2、敌意。
敌意是反社会型心理最明显的外在表现。
约有45%的服刑人员具有各种形式的反社会心理障碍,反社会型心理障碍,自身行为不符合规范要求,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典型特征。
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服刑人员,大多从小就有不良品行,或多或少地有过逃学、打架、偷窃、赌博等行为,成人后变本加厉,是为害一方的“霸王”,入狱后也常抗拒改造。
3、愤怒。
愤怒是指当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极不愉快的情绪。
愤怒的情绪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且成阶段性的变化。
极端愤怒心理容易转化为浮躁心态,形成冲动性人格障碍。
有冲动性人格障碍的服刑人员大约占犯群总数的20%,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和他人发生争执和冲突,自制力差,多发于暴力型犯罪。
人际关系一般不太好,在情感暴发时,也有可能出现突发性的自杀、自伤甚至行凶行为。
4、固执。
固执是指坚持己见,不肯变通。
固执是偏执性人格障碍的最重要心理特征。
服刑人员中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大约占15%,以老弱病残犯为主。
他们自认为自己年龄较大,经历多,生活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因而容易固守自己已经具备的经验,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病残的罪犯因自身身体原因,自卑感强烈,过度的自卑导致强烈的自信。
固执的罪犯常常自以为是,对任何事想当然,对社会的一切看透了、对监狱的一切看穿了,认为“罪犯太坏不可处、干警太远不可信”,“改造中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谅你干警也没有办法”。
5、焦虑。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强,形成的一种兼有恐惧和担忧的情绪状态。
焦虑是一种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映。
它可能在任何一个人遭受重大挫折时出现,也可能在没有明显的诱因的情况下出现。
焦虑总是与精神打击、即将来临的或已经来临的威胁和危险相关,使行为人自己感到精神紧张、十分不愉快,甚至非常痛苦和难以自制,有时还伴有身体上的明显不适,如持续发热、头昏脑涨、四肢无力等。
长期的焦虑可能变成病态情绪,形成一种焦虑特质,那将严重影响个人生活,严重的可能出现侵犯他人或自虐行为。
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甚至比身体其它方面的疾病更为复杂。
但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
一、遗传因素
人是复杂的生物体,其多种疾病和性格特点受家族遗传的影响较大,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里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以及某些类型的精神发育迟滞都有较大的遗传性,基因将疾病的易感性一代传给一代。
在监狱这个群体环境中智商也呈严重的两极分化趋势,部分服刑人员智商较低,其犯罪行为本身就匪夷所思,其判决书上甚至就注明该犯罪行为人是限制行为能力的人。
这样的服刑人员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在改造中遇到挫折或受到意外的精神刺激(如家庭变故、配偶离婚等),则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或复发。
二、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导致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古人云: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服刑人员而言,有哪些心理因素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呢?
(一)被捕、审讯、判决的过程中,几乎每个服刑人员都要经历审讯过程中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复杂思想斗争,都要受到法院判决时的法律震慑,都要度过新入监时的恐惧与迷茫,心身方面要承受压力,这是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入狱后的角色转换冲突
服刑人员投入监狱后面临一个角色转换冲突问题,面对政治权利被剥夺、人身自由被限制、名声地位家庭生活已不再拥有的现实,一般人都要产生激烈的角色转换冲突,即一方面不愿面对现实,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这种角色转换的心理冲突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三)改造过程中的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也叫心理冲突,是指在个体有目的的活动中,因目标的多样性而出现相互排斥的动机。
服刑人员改造过程中发生的动机冲突也是心理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
例如,有的人在改造中既想拿高分、多减刑、获假释,又不愿干重活、多出力,这样,愿望就很难实现,于是产生心理上的挫折感,抱怨什么“劳改难打”,“新生无路”,这种改造中的动机冲突给心理疾病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四)个性差异
个性是决定一个人是自己而不是别人的那些构成要素的组合。
每个服刑人员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不同个性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的处事态度。
例如:
在改造中,同样面对漫长的刑期,有的服刑人员满怀信心,稳扎稳打,不断进步;有的服刑人员却丧失信心,恐怖紧张,最后陷入心理疾病的泥潭不能自拔。
(五)心境失衡
心境是指一种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实践证明,好的心境使人身心愉快,工作效率高,相反,坏的心境则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在改造中,不少服刑人员整天生活在消极的情绪状态中,心理始终蒙着一层灰色的阴影,这样不仅不利于改造,而且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六)潜意识的自我压抑
心理学研究表明,潜意识的自我压抑是心理疾病形成的重要原因,有的服刑人员在改造中遇到困难或者家庭发生变故后,内心严重失调,产生恶劣的情绪,这时他不是积极找队长或心理咨询人员倾诉,而是把这种恶劣情绪放在心里,久而久之,这些“心理内容”便积聚在潜意识里,成了心理疾病产生的诱因。
三、社会环境因素
在平时,社会环境是指我们生存着的整个社会空间,就服刑人员而言,我们所说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婚姻家庭、监狱环境、人际交往和社会大环境四个方面。
(一)服刑人员犯罪入狱后,常常会引发一系列的婚姻家庭问题,特别是家庭变故的发生或妻子的离异,会给服刑人员当头一棒。
由于服刑人员的特殊环境、地位,因而会倍加痛苦、悲观。
可以说,亲情是维系监狱内外的纽带,一旦这条纽带发生问题,那么服刑人员的心理也很可能随之发生问题。
(二)监狱环境
服刑人员离开原来生活的社会环境来到监狱这个特殊环境以后,面对高墙电网、荷枪实弹的武警、威严的监狱民警等等,可能会产生恐惧心理;在以后的生活中,又要受到严格的监规纪律的约束、艰苦的劳动改造,心理上可能会产生不适应,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扭转,则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三)人际关系
不良的人际关系是导致服刑人员产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服刑人员的人际关系之一主要包括同犯关系。
在同犯之间的关系方面,有的服刑人员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被犯群接纳,整日孤独自悲,度日如年,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有的服刑人员一旦受到民警的批评,就闷闷不乐,灰心丧气,或觉“反正政府对自己的印象坏了,改造没出路”,于是“破罐子破摔”,心理严重扭曲。
(四)外部社会大环境
服刑人员被捕入监以后,可以说心里无时无刻不牵挂外部社会的发展情况。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日新月异,这都无疑给服刑人员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例如有的服刑人员考虑问题不是从积极的方面想,而是整天担心“出去以后怕是跟不上时代发展了”、“十年劳改之后到社会上还不跟傻子一样?
”从而在内心产生焦虑,影响了自身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服刑人员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一个服刑人员先天不足,又受到身体疾病的影响,或受到压抑、挫折等消极情绪的困扰,再加上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危害,则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所以每个服刑人员都要做到“未雨绸缪”,做好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以此促进自身改造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