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943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亭送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长亭送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长亭送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长亭送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长亭送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亭送别.docx

《长亭送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亭送别.docx

长亭送别

课时授课计划副页年月日

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

附注

长亭送别

     王实甫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领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难点: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导入:

元代文学延续着宋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继续通俗化的方向,元曲在与音乐,舞台结合中,真正走向了民间,语言也更加通俗化世俗化,这样可以更好的批判现实,表达民生,但元曲的这一倾向也降低的戏曲语言的韵味,那种唐诗宋词的精练意象,那种汉语语言特有的声韵美并没有表现出来。

但历史总会给以我们惊喜,当关汉卿以酣畅豪爽的笔墨横扫千军上演“六月飞雪”的浪漫神奇时,一位剧坛奇葩,却在繁华似锦的天地里挥洒如梦的诗韵,虽然是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的光彩照人的格调,这种评点江山醒人世,拈花一笑万山横的神奇笔法,只有王实甫可以做得到,只有《西厢记》可以演绎出。

一、作家、作品简介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元朝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生卒年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所作杂剧十四种。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等不同的妇女的典型形象。

其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被认为是“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

传中有莺莺的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

与元稹同时代的人还写过《崔娘诗》《莺莺歌》等。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名篇,它在“董西厢”的“才子合配佳人”的基础上,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主题深刻,词采华丽。

王实甫的词,在艺术上有“花间美人”之称,“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

尤其是《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绪的绝唱。

二、阅读作品,了解大意,理清思路。

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

痛→恨→怕→念

崔莺莺:

轻功名重爱情叛逆倔强

三、分析作品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赶赴长亭。

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1、赏析[端正好],问:

选取了哪些意象?

有什么特征?

艺术效果如何?

意象分析:

三种色彩:

青、黄、红

(色彩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冷色调渲染凄凉惆怅)

三个方向:

西、北、南(拉开距离,表现思绪与希望的不确定性)

四物:

天、云、风、雁(漂浮不定的特性)

2、[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

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滚绣球]选取了哪些意象?

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

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借景抒情景中见情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身心交瘁

3、[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几个叠词?

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

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

长亭饯别。

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

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

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

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在[朝天子]这一曲中我们可以找到那一个字来概括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心理?

明确:

这一曲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明确:

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的手法。

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中刻画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恨蜗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

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对偶。

这支曲子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

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

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

语出苏轼《满庭芳》词。

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

临别叮嘱。

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

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

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

“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

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赏析[二煞]

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

同学们能否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

“怕”什么?

明确:

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什么“怕”?

明确:

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教师小结并拓宽:

莺莺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

莺莺的倔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

[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

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三个典故,见课本。

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

夫妻分别。

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

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

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

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补充:

具体赏析“绝唱”的体现。

提问:

绝唱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1)在刻画双方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的方面,的确是典范篇章。

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提问:

找出情景交融的曲子。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首尾)等。

具体分析:

(端正好)和(滚绣球)(叨叨令)几支曲子在情景方面的不同。

明确:

两支曲子都是借途中之景传离别之情。

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因景及情,而后者却是由情及景,在具体的赏析中除了抓住所描写的景外,还要抓住抒发情感的句子。

景是萧瑟凄凉的。

情——“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中的“恨”和“怨”字。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莺莺眼里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血,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

(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蔼,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明确:

(2)调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情感。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叨叨令)——排比和反复;(快活三)——比喻夸张对偶;(朝天子)——比喻夸张对偶引用;(耍孩儿)——引用夸张;(四煞)——夸张

明确:

(3)表现主人公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四、总结艺术特色

(一)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1、人物心理

离愁别恨:

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

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惴惴不安:

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不满:

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2、细腻刻画

直抒胸臆:

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

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景衬情:

如“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

如运用典故、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

(例略)

(二)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

1.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端正好]长亭路上斜晖霜林图:

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脱布衫]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

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

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2.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示例: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

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

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

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

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

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

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

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

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

“开席吧!

”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

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

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

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1

3.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

示例:

莺莺(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

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于举筋?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

(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

(摔杯)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

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

(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且慢。

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

(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

谨庚一绝,以剖寸心。

(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

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4.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

示例: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游于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

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

如何拖向前?

(三)对戏曲语言的深入品味

1.《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①对拆散鸳鸯的不满。

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②对功名富贵的蔑视。

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

试以[端正好]为例,说明这一语言特色。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其妙处,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令这种变化带上了剧中人强烈的哀怨情绪。

朱权《太和正音谱》称: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是为定评。

3.[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四种意象。

试从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示例:

青山: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

(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王贾谊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总结;《西厢记》的语言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她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

补充资料

1.杂剧知识

曲调:

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

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长亭送别》用正宫,其声情“惆帐雄壮”。

正宫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

曲词:

押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用韵较密。

对仗,常用对句,不计平仄,形式多样。

曲文中多衬字。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等)

宾白:

“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晓畅也。

”“北曲中有全宾全白。

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徐渭《南词叙录》、单宇《菊坡丛话》)

科介:

“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皆谓之科”,“以科字作介宇,非科介有异也”。

(徐谓《南词叙录》)

2.重要关目

①佛殿相逢:

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于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崔珏(已故)千金崔莺莺。

莺莺“眼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遂借“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史”。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②墙角联吟:

莺莺月下至西厢侧花园焚香,张生于墙角吟诗: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y”莺莺心动,依韵和之:

“兰闽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莺莺的才情进一步打动了张生。

(同上)

③月夜听琴: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得崔莺莺,张生修书,召白马将军杜确解围。

老夫人许亲复赖婚,张生深夜弹琴作歌,词衷意切,令莺莺“芳心自懂”情难禁。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④红娘传书:

张生托红娘传书,“相思恨转添,漫把瑶琴弄。

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

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

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

”表达了亟盼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

莺莺复书: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如约跳墙莽撞而入,却遭莺莺羞辱,怏怏而去。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⑤崔张成婚:

张生染病,莺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

“休将闲事苦萦怀,取决摧残天赋才。

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

仰图厚德难从札,谨奉新诗可当媒。

寄语高唐休咏赋,令宵端的云雨来。

”是夜,莺莺冲被封建礼教束缚,迈出决定性一步:

与张生私下成婚。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3.《西厢》体例

元杂剧的通例是一本四折,而《西厢记)却是五本,作为一个整体“通谱一事”。

突破一本四折通例的,虽非仅为《西厢记》,但五本的规模,毕竟是一特例。

究其原因,一是所敷演的故事本身,悲欢离合,曲折复杂,一本四折的通例,难以容纳;二是《西厢记)作为一部古典诗剧,有浓厚的抒情性,它不仅交待一个故事,而且表现人物的感情波澜、内心世界,这就必然要有大量的唱段,相应的篇幅;三是《王西厢》以《董西厢》为基础,而《董西厢)是一部五万言的巨制,这也要求(王西厢)有相应的规模;四是在《王西厢》产生的时代,南戏已有发展,它的动辄几十出的体例,也必然影响着王实甫的杂剧创作。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第373页)

3.今人鉴赏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

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

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荚。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荚I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

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

总之,作者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

(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348页)

“长亭送别”的曲文在《西厢记》中颇具代表性,既有丽藻,又有白描,既有对前代诗词的借鉴、化用,又有对民间口语的吸收、提炼,在总的风格上,不仅构成了协调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特色。

论者有《西厢记》是诗剧之说。

“长亭送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只是以抒情诗的语言,叙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衷愁。

明代胡应麟把王实甫比作“词曲中思王太白”(见《少宝山房笔丛》),这比喻曾引出后人异议,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对王实甫的诗胆才气的赞誉,那么,胡氏确是有识见有眼力的。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第12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