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台公园讲解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932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禹王台公园讲解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禹王台公园讲解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禹王台公园讲解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禹王台公园讲解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禹王台公园讲解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禹王台公园讲解词.docx

《禹王台公园讲解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禹王台公园讲解词.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禹王台公园讲解词.docx

禹王台公园讲解词

禹王台风景区位于市的东南隅,占地面积400亩,是一个古典园林式的公园,园林布局是以名胜古迹古吹台为主景,以五大植物园:

樱花园、牡丹园、芳春园、石榴园、科普园为主体的文化休憩公园。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著名的名胜古迹--古吹台,已经经历了25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什么叫古吹台呢?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双目失明的音乐家名叫师旷,他的音乐造诣很深,是晋平公驾下的一名乐师,他经常在这座高台上弹奏乐器,人们为了纪念师旷,就把这座高台叫古吹台。

到了明代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由于黄河泛滥成灾,人们饱经水患,谈水色变,为了纪念历史上治水有功的大禹,改古吹台为禹王台。

现在古吹台上所存的建筑是清代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重建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整座建筑,都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

我们看到的这个四柱三门式的木牌坊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盲人音乐家师旷而修建的,它初建于清代的乾隆二十七年,牌坊上"古吹台"三个大字是清代巡抚题写的。

现在请大家随我到古吹台上参观。

首先我们看到的这座楼叫御书楼,是为了供奉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康熙皇帝为大禹治水亲笔题写"功存河洛"匣额而建造并得名的,各位可以到御书楼上欣赏清代康熙、乾隆二帝的塑像和书法。

第一组塑像是"康熙御书",说的是康熙皇帝在古吹台上为大禹治水题写"功存河洛"匾额落款时的情景。

在此康熙还题写了"嵩高峻极"、"灵渎安阑"、"昌明仁义"三个匾额分别赐于各地。

第二组塑像是"乾隆吟诗",说的是清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巡幸,来到古吹台时写下一首五言律诗的情景。

在禹王台的后面,专门建有刻着这首言律诗的御碑亭。

御书楼下还保存着珍贵的康有为书法石刻。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又是保皇党首领,除了政治上的作为以外,其书法自成一体,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我们现在来看看他的书法杰作,这十块石刻是康有为在1923年应省督理子衡的盛情邀请来到,在为他饯行的酒宴上即席挥笔,写下此诗以作留念的。

我们现在欣赏的诗、书都是康有为的得意之作,也是碑刻中的珍品。

看过御书楼的碑刻,请大家到师旷祠参观。

请看这个神态自若、跪坐抚琴的塑像,就是曾经在古吹台上弹奏乐器的晋国盲人音乐家师旷。

师旷音乐技艺非常全面,能够弹奏各种乐器。

《史记.乐书》中记载,师旷给晋平公弹琴,引来玄鹤起舞,天地动容,《子.原道篇》中记载"师旷之聪,合八方之调",说他有辨别八方风乐调的才能。

他还是一个出色的作曲家,据说古曲极品《阳春白雪》东曲就是师旷所作而留传下来的。

春秋时期,是国南部边境的一个小镇,当时叫仪邑,仪邑的百姓们为了纪念师旷,就把他经常弹奏曲子的地方叫"吹台",年深日久,吹台已成为远古之事,人们就把这座台子叫作"古吹台"。

离开了师旷祠,我们进入禹王台的主殿--禹王庙。

禹王庙是为了纪念古代治水有功的大禹而修建的,它初建于明代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

东展室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塑像,西展室是大禹治水成功后亲笔书写的文字--夏禹碑以及夏禹碑的译文和白话文。

中间的这座禹王殿是古吹台之上的主体建筑,里面所立大禹塑像原来是一座八尺高铜像,铜像在1927年被毁,现在的这个塑像是1981年7月美术学院的艺术家按照大禹陵的塑像原样制作的,像高5米。

殿东西两侧是大幅仿汉代的砖雕壁画,容是大禹治水图和治水完工以后的庆功图。

殿后墙壁上四块石刻为大禹碑原碑,是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巡抚树棠刻制的,其碑文主要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

大殿西侧院是水德祠。

水德祠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奉祀自战国时期至清代的38位治水有功者,各立牌位。

改建后的水德祠新增雕塑三尊,中间的这也是战国时期国人史起,东边的这位是元代人贾鲁,西边的这位是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

水德祠中所奉把的38位治水有功者,大多数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水利学家,都是曾经对治理水患做过贡献的人。

东西两侧排放着38位治水有功者的牌位,其中包括战国时期两位、汉代七位、明代七位、清代七位。

水德祠充分反映了饱经水患的人对治水有功者的颂祷和怀念。

大殿东侧院是三贤祠。

三贤祠建于明代(公元1517年);是明代巡抚毛伯有感于唐代大诗人白、杜甫、高适曾同登吹台饮酒赋诗而特意建造的。

主殿有"三贤相聚"塑像,反映的是三位诗人相聚在古吹台上的情景。

唐天宝三年(公元774年),在京名噪一时的白因赋"可怜飞燕倚新妆"之句而得罪了贵纪,被解除了翰林职位。

他东下,结交了杜甫。

两位大诗人神交已久,相见恨晚,便相偕沿着黄河漫游,饱览锦绣山川。

初夏时,他们来到,在又遇到了怀才不遇、浪迹天涯的诗人高适,文坛三杰,风云际会。

这两组塑像反映的是三位诗人来古吹台上饮酒赋诗的情景。

白在古吹台上写了《梁园吟》,杜甫写下了《遗怀》,高适写下了《古大梁行》。

接下来是"千金买壁"和"十载客梁园"两组塑像。

首先看第一组"千金买壁"。

相传三位诗人在古吹台上饮酒赋诗走后不久,一位端庄俊秀的姑娘宗小姐来到古吹台上,当她看到白写在白墙上《梁园吟》那首诗之后,被那龙飞凤舞的书法深深吸引,姑娘为了保住墙壁上《梁园吟》那首诗,就拿一千两银子买下了那堵墙,这就是"千金买壁"的故事。

当白知道"千金买壁"这件事之后,对宗小组爱慕不已,于是杜甫和高适他俩亲自到宗小姐家登门做媒,使白和宗小姐喜结良缘,这件事情当时轰动了整个古城。

后来到了明代,人们在白所写《梁园吟》那堵墙的旧址上建立了三贤祠,以示他们不朽诗作以及对他们之间深情厚谊的纪念与歌颂。

下面请到最后一个古迹景点"碧霞元君祠"参观。

碧霞元君祠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

碧霞元君又名泰山老母'据说她是在泰山上修炼成仙的道门女神,被天神封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弦济真人。

临近黄河,古代经常闹水患天灾,人们在这里修建碧霞元君祠供奉泰山老母,以求助于她的神灵,赐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男育女,人丁兴旺。

当然,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万里黄河,给沿黄人民带来了无数苦难,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才驯服下来,造福人类。

 

禹王台的诞生,是这座千年古都历受黄河之苦的见证;在黄河一次一次的灭顶之灾中,人希望通过它来降服洪水,并佑民平安。

但禹王台的诞生并非如此简单,它有着怎样复杂的荣耀,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与秘密?

禹王台建筑

供河神,也供白杜甫?

   1923年3月21日,位于东南一隅的禹王台,迎来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康有为。

这是极尽轰动的一幕:

争相一堵康氏风采的仕女百姓,包括省长、督理在前呼后拥的各路要员,所有隆重的元素都在禹王台汇聚、上演。

这一年,康有为已经65岁,白发苍苍中,他前往为吴佩孚贺寿,之后便来到,龙亭、铁塔、相国寺一番饱游,便到了告别的时刻。

告别的舞台,被选在禹王台。

八十多年之后的一个上午,霏霏细雨打在禹王台上,悄然无声,寂寞的院落,少见游踪。

冷冷清清之中,已无法想象康氏当年送别时的辉煌,只能从镌刻在禹王殿墙壁上的诗碑上,领略一番:

“将军勒马出郊关,前驱百骑走材官。

……远上吹台饯行人,洒扫桧柏花熏。

将军先侯立于门,登高万里来风云。

……”

这是一幕诡异的场景,多年之前,最初读到这个故事时,就有点疑惑:

康氏的送别,为何选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因为从名字上来看,禹王台更像一座类似龙王庙的所在,但为何偏偏当时的文坛大腕儿喜欢上了这里?

原为10米高的高台,经过尘沙淤积,只剩下4米有余。

我们远远望去,并不觉得多么巍峨。

直到跟前,才从其台前竖立的题有“古吹台”字样的牌坊上,感到了高度的变化。

牌坊下有石阶直通台上。

拾级而上,迎面是面阔三间的御书楼,该楼是为康熙所题的“功存河洛”四字门楣所建;“功存河洛”原迹保存在别处,这里不过是复制品罢了。

在该楼一侧的墙壁上,即镶嵌着康有为的《游禹王台诗碑》,我们关于历史的想象,即来自于其开自如的笔意。

乐师雕像

   御书楼后面的院子里,雕刻有师旷抚琴雕像,这位盲音乐家的神态,还是刻画得比较细微的;过此院进入另一重院落,就是禹王庙。

禹王庙正殿供奉着大禹的雕像,其东西两墙则是砖雕的大禹治水图和治水成功后的庆功图。

遗憾的是,此大禹像已非1927年前的彼大禹像。

那时的大禹像为八尺高的铜像,明嘉靖年间所造,可惜的是,“破坏大王”玉祥主政时,将之毁掉造了枪弹。

在禹王庙两侧各有一个偏院,其中东偏院为供奉着白、杜甫、高适的三贤祠,西偏院为供奉着38位治水功臣的水德祠。

既供奉河神大禹,又供奉乐师、诗人、治水功臣,禹王台的信仰为何如此庞杂?

乐师吹箫为何选高台?

“这跟禹王台复杂的历史有关,禹王台最初为师旷的古吹台。

”禹王台公园管理处副主任磊介绍说。

我们在御书楼后的院子里,看到端坐在竹丛间沉迷抚琴的目盲老人,就是师旷。

说起师旷,很多人并不陌生,古代著名的《阳春》、《白雪》古曲,就是他的杰作。

师旷这位春秋时期的晋国人,祖居洪洞,少时来到卫国边城仪邑(今)学习音乐,最终在此成为旷世大师。

有意思的是,他选择的学习场所非常特别,既非华堂,亦非茅屋,只是一座高高的台子而已,也就是今天的禹王台。

在那个时代,高高的土台子,俨然已成审美的客体,寻欢,宴乐,无高台而不尽兴,无高台也不华贵。

最有名的“始作俑者”是周文王,他建的灵台,引发了中国园林史上壮观的一幕,众多的效仿者引之为时尚潮流,如之后的楚王先后在的潜江、的亳州修建的章华台,吴王夫差在建造的姑台,都是一时之胜。

因此,在师旷学习音乐的地方,就出现了吹台。

吹台是师旷人生的转折点。

他不仅在这里技艺大进,而且还收获了美丽的爱情。

他娶了美丽的小师妹高娥为妻,从而在她的帮助下技艺登峰造极。

我们无法还原师旷在吹台的甜蜜往事,更无法追怀其艰难的学琴岁月,只是在历史的影子中,可以追踪到这位后来成为晋平王御用乐师的大师的存在。

巧合的是,我们留恋在师旷抚琴的雕像前时,细雨突然迅猛起来,“啪啪”地落下,砸在师旷所抚的琴上,掷然有声。

这是历史记载的形象注脚,还是自然的黑色幽默?

我们不禁哑然。

吹台可是旧梁园?

师旷之后,吹台几经繁落。

西汉时期,成为吹台发展的转折点。

正是经过汉文帝次子梁孝王武的刻意经营,吹台才成为西汉时期仅次于上林的皇家巨型园囿。

这一时期,它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叫梁园。

武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他深得母后窦氏喜爱,被赏赐了许多金银珠宝。

钱多了,这位被封为梁孝王的纨绔,便想玩些高雅。

他在自己的封地都城大梁(今),以吹台为基础大兴土木,广设亭台楼阁,其中有山石叠成的百灵山,山上有肤寸石、落猿台、栖龙岭,又开凿有巨大的雁池,池中有鹤洲等,宫馆与景区相连,连绵数里,奇果异树,珍禽异兽,无不毕备。

玩高雅光有“雅”的环境还不行,还需要一众玩文字游戏的文人,这样才能“雅”到千古。

司马相如、枚乘这些当时的“头牌”都被延揽到梁园。

所以,著名的《梁王兔园赋》等名作就出来了。

梁园因此成为的名片,历朝历代的文人“头牌”、“花魁”,到了没有不到吹台凭吊的。

所以白、杜甫、高适结伴来了,白写下了著名的《侠客行》;他好像还不过瘾,又写下《梁园吟》。

这样的名人效应,即便到了后来的康有为,他也是抵制不了的,不到这里来送别,好像有点入不了历史上的文人座次一样,所以颠颠儿地来了,又诗兴大发了一通,我们终于知道他来过了。

□首席记者长需/文记者闫善良/图

梁园为何在?

令人疑惑的是,说到梁园,之前曾听到过“梁园在”的说法,怎么忽然跑到了?

而北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梁孝王始都大梁,以其土地下湿,后迁睢阳”之说。

此后的《括地志》、《元和郡县志》等典籍皆从其说,认为梁园在,梁孝王的都城最初就在,只不过后来迁移到了睢阳而已。

有意思的是,几年前,某地理研究部门曾利用航空遥感技术拍下约1200平方公里围的地表下的影像,据此将对梁园是在还是在做最终的了断,但似乎现在还没有公布结果。

孰是孰非,似乎还没有定论。

禹王台荣衰演变

一朝天子,一朝荣衰。

经过了梁园的繁荣之后,吹台曾经一蹶不振,直到在唐代做阅兵的讲武台、在宋代做二姑庙的二姑台时,才小小繁荣了一把。

明代,为吹台又加进更为丰富的元素:

先是在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建了三贤祠,纪念白、杜甫、高适的结伴登临;过了一段又改为“五贤”、“六贤”;直到今天又给白弄了个“千金买壁”的“二奶门”。

明代加进的另一个元素,就是明嘉靖二年在古吹台上修建禹王庙了,古吹台因此也有了禹王台之名。

   为何要在古吹台上建造禹王庙?

这与的沧桑命运相关。

是一座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废的城市,“城,城摞城,地下埋着几座城”这句顺口溜,说的正是屡次被黄河淹没的命运。

无论灾害还是“以水代兵”,似乎常常难逃水劫。

征服黄河,成为人梦寐的夙愿。

前来治河的于谦曾在城北两三公里远的铁牛村,铸镇河铁犀,希望借此镇住泛滥的洪水。

在古吹台上请来禹王,也是此意。

漫步在城中,虽然丝毫体会不到洪水的危险,但已在黄河大堤10米以下的处境,可以想象当时人的担忧。

建造一座禹王台再正常不过了。

这与清代在城大规模建造几处龙王庙的做法异曲同工。

清代,在康熙七年和康熙三十年,禹王庙得到重修;到了乾隆十五年,南巡的乾隆曾至禹王台题诗一首,随后又修建了一座木牌坊。

我们今日所见的禹王台格局,大约是这一时期所建的格局。

禹王台为何龟蛇围绕

有意思的是,禹王台周围的地形是按照龟蛇形态布置的:

禹王台本身像一只俯卧的乌龟,周围修建有环形水渠,台南渠上修建了一座桥好像龟的头,台北修一桥像龟尾,而在台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渠上修建的四座小桥像龟的四只脚;在台西北至东北渠外堆一似蛇的土山,叫蛇山。

这样有趣的布局,看起来像一只驮着禹王台的龟,浮游在河流中。

“这暗合了风水中的讲究,龟蛇即玄武北方之神,有保佑人们平安幸福之意。

”禹王台公园副主任磊说。

匆匆转上一圈,禹王台的整体结构虽然了然于心,但总觉得还不十分过瘾。

磊说,还有一通神秘的岣嵝碑没看呢。

这通碑也被称为禹王碑,镶嵌在禹王殿中禹王像后面的墙壁上,共77个字,分刻在四方碑块上。

磊指着碑上的字迹说:

“你看,这些字的字体多奇特,非甲骨文也非钟鼎文,非篆也非隶,非草也非楷,很难辨认。

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了半天,有的看起来像象形字,有的根本无法猜测,看起来真如天书一般。

磊说,这些字相传为大禹治水成功后亲笔所书,原刻石立在衡山的岣嵝峰顶,但从来没有人见过。

唐代著名诗人愈曾经下了很大一番工夫寻找这通碑,但没有找到,他曾很遗憾地写过一首诗:

“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我来咨嗟涕涟洏,千搜万索何处有,森森绿树猿猱悲。

愈没见过,但有人见过。

这个人叫何致,记载在《游宦记闻》里。

该记载里说,在南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何致曾到衡山寻找这块石碑,经过樵夫的指引,终于见到了这块碑,拓片了两份,并将其中的一份献给转运使彦约。

见拓片后十分惊奇,赶紧派人登山再去寻找,却没有找到。

后来、、、、和都有摹刻,其中的为清光绪二十三年巡抚树棠所摹,距今也有100多年。

岣嵝碑是否为大禹手书的真迹?

不少人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为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00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而治水的大禹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其文字怎么可能比甲骨文还接近现代的文字?

这可能是后人的伪造附会而已。

但即便是伪造,这些文字该怎么识读却难倒了不少人,它们究竟记载了什么样的容?

长时期成为未解之谜。

直到明嘉靖年间,金石学家慎,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终对碑文容进行了破译,原来记载的是大禹率领先民历尽艰险治水的事迹。

对于一个饱受水灾最多的城市,大禹的愿望,何尝不是人民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