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 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845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光曲》教学设计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月光曲》教学设计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月光曲》教学设计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月光曲》教学设计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月光曲》教学设计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光曲》教学设计 4.docx

《《月光曲》教学设计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光曲》教学设计 4.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月光曲》教学设计 4.docx

《月光曲》教学设计4

26月光曲

上海民办彭浦实验小学王春华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3.研读第1——7小节,了解贝多芬为盲姑娘第一次弹奏曲子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同学们,听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

这是100多年前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

2.出示课题:

26月光曲

3.(媒体出示贝多芬的图像)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重为“乐圣”。

贝多芬一生坎坷,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

4.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齐读课题。

说明:

通过对音乐的初步感知,让学生开始走近这首乐曲。

在导入课题时,对作者贝多芬的简单了解,以此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者,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自学课文

1.(出示媒体)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理解词语。

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

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

(2)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贝多芬弹了几首曲子?

哪首是《月光曲》 ?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读音。

3.贝多芬弹了几首曲子?

哪首是《月光曲》 ?

贝多芬弹奏了两首曲子,第二首是《月光曲》

说明:

在自学中通过初读感知,对整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研读课文做好准备。

三研读课文一至七节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媒体出示第一节)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2.第一节告诉大家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什么是“传说”?

(民间流传的说法。

3.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作者用词非常精准。

4.理解“谱写”、“谱成”。

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

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

曲子写好了,就叫“谱成”。

5.小结:

学习了第一小节,我们知道“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

但是,一般的民间传说都较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好恶。

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贝多芬是怎样一位音乐家。

这一段写了“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应该写《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了。

全文从这里分为两大段。

(二)学习第二节至七节

1.(媒体出示第二节)教师读第二节,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1)这一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

(2)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听到了琴声?

“幽静”是什么意思?

(3)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

当贝多芬听到别人弹他的曲子,弹得很不熟练,他可能是怎样想的?

又是怎样做的?

2.指名五位同学分别读第三至第七小节,这五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第三节:

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

第四节:

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的情景。

第五节:

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

第六节: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弹琴,心情非常激动,她马上想到了这是贝多芬在弹琴。

第七节:

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3.男同学读第三节。

(1)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什么?

(2)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以后,可能是怎样想的?

又是怎样做的?

(3)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妹妹的话,要读出那种想弹而又弹不好,感到为难的语气,和渴望听到贝多芬演奏的感情。

哥哥的话,“是啊”,语气中充满对妹妹的爱和对妹妹的歉意;“可是”后面的话,他不忍说出,语气中带有遗憾的情绪。

妹妹安慰哥哥的话,要表现出她很懂事,可是心里也很难过。

4.男同学读第四节。

(1)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了什么?

茅屋的情景,说明这家人的生活怎么样?

(2)贝多芬知道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了吗?

这时,他的心情怎样?

5.女同学读第五节

指导朗读贝多芬回答皮鞋匠的问话。

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这句话充满了热情,态度非常诚恳。

6.指名一位同学读第六节。

(1)在贝多芬弹琴的时候,盲姑娘怎么样?

“入神”是什么意思?

(2)贝多芬弹完一曲时,盲姑娘是怎么说的?

说明了什么?

(3)指导朗读:

盲姑娘赞美贝多芬的话。

要用赞赏的语调来读,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读得高一些、重一些。

第一句还在回味刚才的音乐突出一个“熟”字;第二句感情越来越激动突出一个“深”字;第三句猜想到为她弹琴的可能是贝多芬本人,第一个“您”字后面要有较大的停顿,表现出惊喜的心情。

7.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1)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赞美的话后,为什么又给他弹一曲呢?

他可能是怎么想的?

(2)贝多芬再弹一曲,弹的是哪一首曲子?

8.教师小结:

夜深人静,从茅屋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

促使他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

兄妹俩是那么喜欢音乐,又是那么可爱,可是穷困得连张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这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

于是,他走进茅屋,看到弹琴的竟是个盲姑娘,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决定为盲姑娘弹一曲。

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地赞美他的弹奏,并且听出他就是贝多芬,使他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说明:

在学习第二至第七节时,先由老师的朗读,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

在教学此环节时,教学设计上重点在于朗读的指导,许多问题的思考都是从朗读中产生,在朗读中寻求到答案的,所以教学时可采用边读边悟的教学方法。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

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1.学习课文8——10小节,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媒体校对。

3.教师引读:

课文第二小节至第七小节写了贝多芬第一次为兄妹俩弹奏的过程,课文是这样描写时间、地点、起因的——学生读第二小节

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

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学生读第三小节

贝多芬推开门,看见了——学生读第四小节

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他说——学生读第五小节

盲姑娘听到琴声,心情非常激动,她激动地说——学生读第六小节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对盲姑娘说——学生读第七小节

说明:

在复习巩固时,将所学的词语进行默写,及时反馈校正。

引读的环节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小节,并由第七小节过渡到第二课时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了解创作过程

(一)学习第八节,了解贝多芬创作灵感

1.指名读第八小节。

2.是什么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

(月光、穷兄妹俩)

3.课文中描写的月光是怎样的?

(清幽)

4.理解“清幽”。

秀丽、幽静。

5.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心里会想些什么?

(对兄妹俩的同情,被兄妹俩热爱音乐、顽强的精神所感动)

(二)学习第九节

1.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

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

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齐读第九节。

3.师:

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

贝多芬的琴声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4.默读,找一找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1)男同学读写实的部分: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2)女同学读联想的部分,体会情境。

(3)小结归纳。

实在的事物:

蜡烛、月光、窗子、茅屋、琴键以及贝多芬弹琴发出的琴声。

引起的联想:

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银纱,皮鞋匠和盲姑娘听贝多芬弹琴时看到的大海上的景色等。

5.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变化。

(1)(媒体出示“高昂激荡、轻柔舒缓、刚健明快”三个词语),《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变化的,根据自己对第九节的理解排序,并说说理由。

①第一幅画面:

轻柔舒缓——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②体会第二幅画面:

刚健明快——体会月亮越升越高……的情境。

③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

高昂激荡——体会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

(2)贝多芬的曲子开始是那样优美平静,为什么忽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谁能体会一下贝多芬当时的心情?

6.为什么写皮鞋匠“好像”面对着大海?

妹妹是个盲姑娘,本来看不见,课文中怎么说仿佛也看到了?

说明:

此环节让学生明确哪里写实,哪里写的是联想,在联想部分充分让学生去想象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变化,让优美的旋律在学生心中流淌,教学时可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最后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当时心情的变化,探究课文中的画面和音乐之间的关联,对情景交融、联想的写作方法有一个了解。

(三)学习第十节

1.齐读第十节。

2.“陶醉”是什么意思?

3.哪句句子看出贝多芬的乐声令兄妹俩如痴如醉?

三小结全文

1.通过朗读课文、观察图画和欣赏音乐,我们好像和兄妹俩一起听到了贝多芬在演奏《月光曲》。

贝多芬的音乐是那么美,那么富于变化,他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用音乐表现出来了。

贝多芬的音乐使我们想象出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壮阔的景色,我们也象那兄妹俩一样,被动人的琴声陶醉了。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月光曲》就是在这样激动人心的情况下谱写出来的。

2.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三课时

【课时要点】

1.复习全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九节。

2.模仿第九节的写法,写一段话。

一复习全文,提升认识

1.齐读全文。

2.回顾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1)文章围绕课题写了有关《月光曲》的什么内容?

(2)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俩听?

(3)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4)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来自于什么?

3.概括段意。

第一段:

简单地介绍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

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5.在这个美丽的传说中,我们认识了贝多芬,联系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同情劳动人民、善良、杰出才华……)

6.(媒体出示)贝多芬的名言:

我的音乐只为穷苦人民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我该多么幸福啊!

说明:

复习过程中,首先指导学生回到起点,即课题,较为完整地说出对课题的理解。

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学生对贝多芬的创作《月光曲》的来龙去脉进行回顾、小结,组内成员在交流中可以相互补充。

二指导背诵课文第九小节

1.(媒体播放音乐《月光曲》)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再一次聆听《月光曲》,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齐读第三小节,说说这一小节写了哪三个画面?

3.这一节中哪些是写实的?

哪些是联想的?

4.准备背诵第九节。

5.指名三——四位同学背诵。

说明:

在背诵的环节,教师首先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在乐曲声中,将第九小节的层次结构、写作特点进行复习,然后让学生进行背诵,背诵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充分地准备。

三写作迁移

1.这段文字没有了联想我们就不能体会《月光曲》的美好意境,我们就不能与之产生心灵的共鸣,打个比方说写实若是松柏的枝干,而联想则是松柏的枝叶,松柏因树干而挺拔因枝叶而多姿态,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要想让文章更加地具体生动,不仅要把看到、听到,写具体,还要把想到写下来,更具体、更丰富。

2.模仿第九节,完成写作练习:

给《荷花》这一段加上适当的联想。

多美的荷花啊!

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

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式各样异,争奇斗艳。

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荷叶后面,一只蜻蜒在上边飞来飞去。

说明:

在学习了第九节后,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这一段描写荷花的文字都是实在的事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联想,把这一段文字写得更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